第三章 宗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宗教教育
分类号: D635
页数: 3
页码: 672-674
摘要: 宗教教育是指宗教团体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宗教教育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一套完备科学的教学体制,教学课程设置规范,学科门类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音乐、医学等,伊斯兰教经堂和佛教寺院都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曾造就了享誉藏区的著名高僧。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由最初的家庭式伊斯兰教常识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到了明代中期,回族伊斯兰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堂教育取代了唐、宋、元三朝的家庭宗教教育,逐渐成为回族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形式。经堂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开学阿訇担任,或由清真寺另行聘任。临潭县各清真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了经堂教育。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教育

内容

宗教教育是指宗教团体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宗教教育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一套完备科学的教学体制,教学课程设置规范,学科门类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音乐、医学等,伊斯兰教经堂和佛教寺院都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曾造就了享誉藏区的著名高僧。
  第一节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由最初的家庭式伊斯兰教常识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到了明代中期,回族伊斯兰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堂教育取代了唐、宋、元三朝的家庭宗教教育,逐渐成为回族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形式。经堂教育是指在清真寺里,由开学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经典,传授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宗教宣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经堂教育是16世纪在回族中首先创设的,创始人为陕西渭城回族人胡登洲。经堂教育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陕西学派包括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清真寺是从事经堂教育的重要场所。经堂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开学阿訇担任,或由清真寺另行聘任。经堂教育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经堂小学主要是向回族儿童和少年进行伊斯兰教知识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学会念“清真言”,学习穆斯林沐浴、礼拜、斋戒、信仰等宗教礼仪常识,并学会简单的阿拉伯字母拼读。小学采取松散的管理办法,学童可自由地入学或退学,学习不分级别班次,随来随学,也无一定的学习年限,以学会基本的宗教常识为标准,一般是3年至5年,中学的教育对象是从小没有受过宗教教育的成年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古兰经》文选读,时间上无严格规定,农村多在农闲时学习,城镇也多选择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在经堂教育中,中学这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并不明显。全县各清真寺都不同程度地举办了阿文学习班,学习《古兰经》诵读。城关清真上寺、南大寺的学习班办得比较正规,参加学习的人一般在150人以上,通过学习,许多人会诵读《古兰经》。大学系统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语法、文法、修辞、教法、教义、《古兰经》注、圣训等科目。
  临潭县各清真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了经堂教育。随着清真寺的重新开放,群众的宗教信仰热情高涨,许多穆斯林家庭都送子女到清真寺当满拉,学习宗教知识。到90年代初期,全县的经堂教育发展到鼎盛时期,城关各大寺都聘任了较著名的阿訇担任开学,每寺都招收了50~100名满拉,尤其是南大寺满拉最多时期达到130名之多,各乡村清真寺招有5~10名满拉。到21世纪初期,回族群众大都重视文化教育、学校教育,加上部分回族青年从事商业经济,到清真寺念经的青年不断减少,经堂教育不断走向低谷。90年代曾培养了一批伊斯兰教阿訇人才,部分在清真寺穿衣毕业后成为阿訇,在甘肃临夏、青海、四川阿坝、云南、河南、深圳、福建、内蒙等地担任开学阿訇。有的从清真寺出国前往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国留学,回国后在兰州大学、西北民大、西北师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大学,或经学院、阿语学校任教。
  经堂教育所用的课本,在小学主要是《古兰经》文选读、《摘要注解杂学》,要求学会诵读和背诵有关章节。大学所用的课本主要有学习阿拉伯语法的《基础知识》五卷、《语法大全补注》;修辞学方面的主要教材是《白亚尼》3卷,分别讲授阿拉伯语语言规律,各种修辞效果,论述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修辞美化问题等;教法学方面的主要教材是《伟嘎业》4卷;教义学方面的教材有《凯俩目》,讲授伊斯兰教认识论、宇宙观、认主学、善恶观等;经注学方面的教材有《简明古兰经注》等;圣训学方面的教材有《圣训明灯》等圣训集;文学方面的教材有《真境花园》和《蔷薇园》。由于各地经堂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在办学形式和使用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不同,有的清真寺还开设了苏菲哲学经典《曼克图巴特》(书信集)等。
  第二节佛教经堂教育
  藏传佛教显密共修,规模大的寺院一般设六大学院,即闻思学院(俗称大经堂)、续部下学院(属密宗学)、时轮学院(天文历算)、医药学院、续部上学院(属密宗学)、喜金刚学院(密宗学)。像历史上的临潭侯家寺、玛奴寺学制健全,学科完备,设有几个学院,僧人最多时达到500人以上,也曾培养出享誉蒙藏地区的高僧大德。1958年在反封建斗争中寺院被拆毁。1980年以后寺院相继开放,但从建筑规模、僧人人数远不如以前。原有的学院也无条件恢复,除江可河寺院僧人达到140多名外,侯家寺、玛奴寺的僧人人数很少。
  临潭县3座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人入寺后先学习单字拼读,掌握了词法拼读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主要背诵《集类部》、《无上供养经》、《妙吉祥名号经》、《大威德经》和元臂、法王、骡子天王、财宝、协五大护法的《满愿经》、《喜金刚》,迎请、加持、自入、烧坛、祝愿等仪规经文,中级学僧主要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续部经》、《开光经》。学经方法主要以背诵与辩论相结合。背诵是因“义由词显,词不存于胸意,义必无所属从”,背诵要达到烂熟的程度。临潭的3座寺院学僧以背为主,属初级学僧,一般不讲经文,更无辩经的要求,优秀者送到拉卜楞寺院继续学经。活佛转世后先在本寺拜师学习字母,单字拼读,背诵简单的经文,然后必须送到拉卜楞寺院拜取得“多仁巴”(格西,相当博士)学位的高僧为经师,继续研读各科经文,融会贯通“五部大论”,方可被拉卜楞寺派往属寺任赤哇,或回本寺任赤哇,主持教务。临潭3座寺院的学僧主要是背诵简单常用宗教活动仪规的经文,给教下群众念平安经、祈福经,主持丧葬仪式,平时注重遵守仪规,做合格僧人,以寺为家,终生加持。
  临潭县先后有8名僧人考入甘肃省佛学院深造学习,学成毕业后均有建树,像江可寺的桑吉加措,毕业后留佛学院任教师,藏、汉、英语兼通,现被聘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师。侯家寺的加样松旦从佛学院毕业后回本寺任寺管会主任,管理寺院日常事务,主持教务,使侯家寺面貌焕然一新,寺院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第三节寺办学校
  临潭的寺办学校主要指伊斯兰教清真寺的临时培训班和女学教育。
  城关各清真寺都程度不同地举办一些宗教常识培训班,学习常用宗教知识。像南大寺、西大寺、上寺还利用暑假,组织大、中专在校生在寺内举办高、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补习班,收效良好。西大寺还创办了幼儿园,解决了县城幼儿园少、分布不合理的困难。
  办学比较正规的是南大寺和上寺的女学。南大寺于1997年开设了女学班,2003年修起女学教学大楼,高五层,有教室10个,招收妇女学员50至100人不等,农闲时人员比较多。2006年,南大寺创办幼儿园,使周围幼儿能就近入托,接受启蒙宗教教育。城关清真上寺于2003年成立了女学,教师从临夏中阿女校毕业生中聘任,学员一般在30-50名左右,2005年将北学堂专设为女学专用教学楼。通过学习,广大回族中、青、老年妇女掌握伊斯兰教基本常识,拼读、学读《古兰经》,经过2~3年的学习,使学员能够熟练诵读《古兰经》。
  随着回族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经堂教育的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在教学和讲经中引进、应用了现代教学方式,从以前的由一名阿匍口授讲经发展到由多名阿訇分班分课讲授,讲写并用。现在经堂语教学中除了讲授阿语经典外,还聘任专职教师讲授汉语文、伊斯兰史、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等课程。同时在有条件的寺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学习电脑操作和应用技术。经堂语通用的“十三本”经中,大部分已有汉文译本,阿訇在讲经时采用中阿对照的方法,改变以往只授阿语经堂语的简单方式,力求做到翻译准确,表达干炼,使学生易于接受。在字母拼读时,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教材,采用汉语拼音拼读方式,学习简单,速度快。以往用3年学完的课程,采用现代方法和课程,只需3个月就完成了,这种方法一般在新满拉和中级班,以及女学中广泛应用,效果明显。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