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宗教活动场所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7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宗教活动场所变迁
分类号: D635
页数: 1
页码: 671
摘要: 1991年前全县有清真寺35座,佛教寺院3座,基督教堂2个。1992年5月22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开放汪家嘴清真西寺、下藏清真西寺。1993年,开放了羊永乡业路基督教堂、羊沙乡甘沟清真寺。1999年9月10日,城关清真上寺内部因意见分歧,发生矛盾纠纷,坚持“吹摸行持”的60户从大寺分岀占据上寺的“北楼学堂”进行临时礼拜,临潭的回族群众习惯上称这部分群众为“北楼”或“北楼派”。慈云寺,是临潭县境内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坐落在城关镇杨家桥村八家坡顶,建于1997年,修有大殿五间,东西各三间偏殿,并有三间山门,占地面积5亩多。全县有汉传佛教“居士林”信教群众3000多人。寺院内没有正式的主持僧人,由当地居士组成管委会管理寺院日常事务。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活动场所

内容

1991年前全县有清真寺35座,佛教寺院3座,基督教堂2个。1992年5月22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开放汪家嘴清真西寺、下藏清真西寺。1993年,开放了羊永乡业路基督教堂、羊沙乡甘沟清真寺。
  1999年9月10日,城关清真上寺内部因意见分歧,发生矛盾纠纷,坚持“吹摸行持”的60户从大寺分岀占据上寺的“北楼学堂”进行临时礼拜,临潭的回族群众习惯上称这部分群众为“北楼”或“北楼派”。2003年“北楼”派群众在下古城占用几户“北楼”派群众的房基地另行建起了清真寺,修有明七暗五的两层礼拜大殿,有大圆顶,两尖塔,仿阿拉伯建筑风格,为钢混结构。2005年经县委县政府调解,由县伊斯兰教协会出面给“北楼”募捐20万元,“北楼”派群众正式从上寺北学堂搬迁至新修的下古城清真寺(临潭北庄清真大寺)。
  2001年,城关南大寺内部发生分歧,坚持不同观点的40户群众从南大寺分出,占用古城城根几户群众的房基地,做临时礼拜。于2004年修起两层中国宫殿式礼拜大殿,以及学堂、水堂等,称“古城南寺”,新城南门河清真寺部分群众,于2000年从南门河寺分出,在南门河另选址修起了两层仿阿拉伯式礼拜大殿,成立清真寺。另有羊永乡张旗沟村、长川乡千家寨村也建起了清真寺,修有宫殿式礼拜殿。
  慈云寺,是临潭县境内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坐落在城关镇杨家桥村八家坡顶,建于1997年,修有大殿五间,东西各三间偏殿,并有三间山门,占地面积5亩多。大殿内供有兰州市佛协赠送的重约1吨的缅甸玉观世音佛像1尊,另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全县有汉传佛教“居士林”信教群众3000多人。每年请陕西法门寺、山西五台山、兰州、临夏等地寺院的僧人来寺举行法会。寺院内没有正式的主持僧人,由当地居士组成管委会管理寺院日常事务。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