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界人士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教界人士的贡献
分类号: D635
页数: 1
页码: 669
摘要: 临潭县知名宗教界人士发挥在群众中威望高、有影响的作用,在临潭的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11月18日,临潭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基金会,向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发岀倡议,向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临潭县各宗教团体积极响应这一倡议,踊跃捐款,共捐出33548元,其中西道堂教长敏生光捐款1048元,江可仓活佛捐款1000元,西道堂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西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南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上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下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老南寺捐款1000元,城关基督教堂捐款2000元。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界人士

内容

临潭县知名宗教界人士发挥在群众中威望高、有影响的作用,在临潭的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1年,县上为了加强民族教育工作,决定聘任宗教界人士敏生光、丁目迪、马启文、张旦增、海禹亭、敏生智分别担任城关一校、回民中学、城关二校、江可河小学、日扎小学、新城南门河小学、卓洛学校的名誉校长,经过他们做信教群众的工作,使民族学校的升学率、巩固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民族教育事业。他们带头捐资助学,在回中筹建中,由县宗教局牵头,协调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捐资3.6万元。
  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敏生光、马启文协助卫生部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讲的场面被世界卫生组织拍摄,甘南州还颁发了“草原健康使者”的奖匾,政协副主席、江可河寺院张旦增活佛多次协助卓尼县做草山纠纷的调处工作,还协助司法部门多次参与调解民事案子。
  西大寺创办的“红星月医院”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困难。西道堂管护了西凤山树林,每年组织教下群众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西大寺、南大寺、上寺每年给教下困难群众送面粉、衣物,发放救济款,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临潭县各宗教场所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共捐款19943.10元。省政协常委、西道堂教长敏生光先生多次在省政协会上提出提案,其中他提的《为临潭增加灾民建房款》的提案,得到省上的重视,2005年省民政厅增加临潭灾民建房款。省、州伊协常委、县人大副主任丁目迪赴省及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资金,先后为合作师专、临潭县青石山电站、鹿儿台电站、碌曲县阿拉山电站争取了大量的建设款,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
  2005年7月份,冶力关镇遭遇暴雨袭击,各宗教团体纷纷捐款,据统计共捐款10298元。同时为新疆巴楚•伽师地震灾区、东南亚海啸灾区灾民等,累计捐款5万多元。
  2006年11月18日,临潭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基金会,向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发岀倡议,向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临潭县各宗教团体积极响应这一倡议,踊跃捐款,共捐出33548元,其中西道堂教长敏生光捐款1048元,江可仓活佛捐款1000元,西道堂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西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南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上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下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老南寺捐款1000元,城关基督教堂捐款2000元。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