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民族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61
颗粒名称: 卷三十四 民族宗教
分类号: D633
页数: 12
页码: 663-674
摘要: 临潭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是县政府管理全县民族宗教事务的职能机构。2007年有局长、副局长各1人,职工6人。临潭县是一个以汉、回、藏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是甘肃省二十一个民族县(市)之一,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民族政策主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各项政策,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甘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从1991年以来,全县民族工作主要以民族团结工作为重点,形成全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给筹建中的临潭县回民中学争取修建款10000元,支持民族教育的发展。委员53名,常委17名。
关键词: 民族工作 宗教工作

内容

临潭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是县政府管理全县民族宗教事务的职能机构。2007年有局长、副局长各1人,职工6人。
  第二节民族政策
  临潭县是一个以汉、回、藏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是甘肃省二十一个民族县(市)之一,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民族政策主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各项政策,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甘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从1991年以来,全县民族工作主要以民族团结工作为重点,形成全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扶持发展民族经济
  县民族宗教局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从国家民委、省民委、州民族宗教局等上级民族工作部门争取到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补助款、少数民族地区新增发展资金、温饱基金、援藏资金、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资金、加拿大项目等多种资金项目,支持了临潭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1991年,从州民族宗教局争取少数民族补助费2万元,发放给长川乡塔那村15户群众,用于发展畜牧业,共购置牲畜40头。给新城镇南门河村争取了引水项目,投资50000元,解决了200户回、汉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给羊永乡毫路村投资5000元,解决了40多户藏、回、汉群众长期吃水困难的问题。给筹建中的临潭县回民中学争取修建款10000元,支持民族教育的发展。1993年,争取到加拿大基金项目——古战乡达尕村引水工程,加拿大基金项目官员马仪芳女士亲临达尕村,考查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援助49190元,解决达尕村吃水问题。1999年,县民族宗教局加大了项目争取的力度,协调争取落实民族地区补助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地区新增发展资金、民贸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企业技术改造国家财政专项贴息贷款共计105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青石山电站建设,30万元用于县二院建设,20万元用于文化馆修建,5万元用于“红星月”医院扩建,2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同时州民宗局、州财政局下拨临潭县的“重点贫困县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共计40万元,分别用于冶海旅游区道路建设,改建冶力关牙扎坎公路8公里,修建涵洞2个。30万元用于青石山电站建设,用于基础设施的购置补助。2001年,争取到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专项贷款2个、贷款贴息金额7.3万元,分别按州民宗局、财政局、乡镇企业局文件安排给临潭县城关皮革厂和新城淀粉厂。同时为修建中的鹿台水电站、新农村建设、羊永乡太平学校争取了一定资金。
  第四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临潭县民族工作部门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中积极参与推荐,通过挂职锻炼、交流等形式,使干部在实践中得到成长。1991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512名。1993年底,有少数民族干部501人,占全县总干部数的24.3%;县级干部30名,其中少数民族10名,占总数的21.6%。1995年,有少数民族干部共计570名。1996年,有少数民族干部779名。1997年,有少数民族干部779名,其中回族358名,藏族407名;女108名;大专以上161名,中专445名,高中以下173名;中共党员196名;县级干部11名,回族5名,藏族6名;科级94名,回族54名,藏族39名。2006年,全县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560人,占41.8%;专业技术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125人,占42.7%;科级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81人,占25%;县级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4人,占42%。
  第五节藏胞接待安置
  临潭县有国外藏胞2户,13人。1993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对国外藏胞办公室”,与县宗教局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主任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兼任,2005年“对国外藏胞办公室”归到县委统战部。
  1994年,回国藏胞班玛道知在家乡古战乡达尕村去世,县民宗局派人进行了慰问,送去了慰问金。同年,回国藏胞罗桑相培被县政协安排为八届政协委员,并发放安置金2000元,罗桑相培于1996年又重新返回印度定居。1996年,县民族宗教局向省藏办推荐藏胞罗桑相培嫡侄、卓尼县藏中教师冯学俊为藏胞联谊会成员。
  第六节侨务工作
  临潭县是甘肃省“六大侨乡”之一,是甘南州的侨务工作重点县。全县有国外华侨、华人25名,主要侨居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印度、尼泊尔、加拿大、蒙古等国家,国外华侨、华人中回族23名,汉族2名。
  1990年4月,根据甘肃省侨务办公室的要求,临潭县成立了“县政府侨务办公室”,和县民宗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县侨办成立以来,侨务工作主要抓了对外联络以及华侨、华人的接待和对贫困侨眷的扶贫工作。1999年5月,县侨办被甘肃省人事厅、甘肃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甘肃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评为“全省侨务工作先进集体”。
  临潭县国外华侨、华人先后回国探亲的有侨居沙特的丁世明先生,阿联酋的马宗海、马达吾、敏永德,尼泊尔的张永贵、单拉黑曼,印度的张国维,从国外回国定居并在家乡去世的有沙特华侨李永福、丁世明,印度华侨敏全喜。华侨华人在回国探亲时受到了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的慰问接待。1992年,侨居沙特阿拉伯的丁世明先生委托国外的三子回国向正在筹建的临潭回中捐赠一辆东风牌卡车,价值人民币5万元,侨眷丁目迪给回中捐款1万元,并任回民中学名誉校长。1998年,侨务办为侨属单永贵争取暖棚种植项目,由省侨办协调落实扶贫资金15万元。
  2000年7月24日至26日,临潭籍华侨穆罕默德•穆萨邀请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国王大学社会学教授、世界伊斯兰联盟官员阿布都拉•阿济兹先生来临潭县进行社会发展情况的实地考査,参观了回民中学、城关地区各清真寺,走访了三岔、扁都、新城等乡的部分贫困户,还参观了青石山电站建设工地,当即向回民中学捐款人民币3万元,向清真上寺等10座清真寺送去慰问金各2000元,向三岔、扁都、新城三乡的60户贫困户分别送去慰问金每户100元。
  第二章宗教工作
  临潭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一个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活动场所多、信教群众多、教职人员多、教派门宦多是临潭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全县有信教群众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截至2007年,全县有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45处,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38座,伊斯兰教西道堂1处,教职人员184名,开学阿訇38名,一般阿訇41名,满拉105名,伊斯兰教信教群众2.65万人;藏传佛教寺院3座,教职人员130人,活佛2名,僧人128人,信教群众1.14万人;基督教堂3处,教职人员25人,长老10人,执事15人,信教群众2300人。宗教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在城关、长川、卓洛、古战、术布、羊永、流顺、新城、三岔、羊沙等10个乡镇的37个村庄。
  第一节宗教协会
  临潭县有两个宗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96年10月。
  1996年10月,县上召开了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第四届伊斯兰教协会选举敏生光为会长,马启文、马勺布为副会长,马德为秘书长,敏希曾、马骐骥为副秘书长。委员53名,常委17名。
  1996年10月第一届基督教“两会”选举李天恩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基督教协会会长,王维堂、侯大孝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敏荣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总干事、基督教协会秘书长,牛克昌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总干事、基督教协会副秘书长,有委员23名,常委9名。
  第二节宗教政策及事务管理
  临潭县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符合临潭的宗教政策和制度。1992年,潭政发(1992)35号县政府文件批复下发了县宗教局的5个管理办法和制度:《临潭县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制度》、《临潭县关于清真寺辞聘阿匍的有关规定》、《临潭县清真寺满拉管理办法》、《临潭县佛教寺院和尚管理办法》、《临潭县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委员会职责》、《临潭县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及发展教徒的管理办法》。甘南州民族宗教局将临潭的5个制度和办法向全州各县进行了转发,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参照执行。
  1994年,临潭县委召开了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具体研究布置了宗教问题。要求:一要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育,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教育;二要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律、政策和规定,从思想上和工作上解决好民族宗教工作“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民族宗教工作是群众工作,出现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要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恢复宗教活动场所要进行严格审批,对要求新设宗教活动点的要慎重掌握。严格审批程序,统战部、民宗局从严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国家干部不论是否党员,不准参与宗教纠纷,更不准当幕后策划。任何人不准私设宗教活动点,已设立的一般不再重设。
  1995年,县宗教局根据各宗教活动场所规模大小不同的实际情况,规定在各场所寺管会换届时,除城关地区清真上寺、下寺、西大寺、南大寺、老南寺、基督教堂和江可河寺院等7个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由信教群众民主选举,乡(镇)加注意见,报县民族宗教局审批外,其余37个活动场所的管委会均由各乡(镇)审批,报县宗教局备案。1996年4月16日,县宗教局下发了《清真寺聘辞开学阿訇的有关政策规定》,规范了聘辞开学阿訇的有关政策规定,聘请开学阿訇必须履行有关程序,由寺管会提出申请,同时将拟聘阿匍的籍贯、姓名、年龄、所居教派或门宦、学资、以往开学情况等如实向所在乡(镇)和政府主管部门汇报,经考核同意后方可聘请,聘任书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颁发。阿訇任期一般2-3年,届满后表现好的,经大多数群众挽留,可以连任。开学期间,阿訇因事需要回家时,必须向管委会请假,未经准假擅离职守达3个月以上者,视为自行辞学,寺管会应将情况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同意后,即可另行聘请开学阿訇,原来自行辞学的阿訇,不得逗留清真寺,个别人也不得再行挽留。清真寺聘请的二阿訇(即二学)和开学阿訇之间要有明确分工,二学的职责是协助开学阿訇办好教务和经堂教学,二学与开学阿訇要互相尊重,各负其责,二学的聘任方式和任期参照聘任开学阿訇的有关条款执行。
  从1998年开始,根据省州的安排,对全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年度检査。是年6月,首次对全县56名阿訇,其中开学阿訇37名,未开学的阿訇9名,满拉10名,进行了考核发证工作,使阿訇能够持证上岗。2000年,对寺院进行了定编定员工作,具体为江可河寺院115人(其中活佛2人),玛奴寺院4人,侯家寺院12人,并于12月25日由县政府主管领导带领,赴3座寺院进行了“僧人证”发放仪式。对宗教工作和宗教活动管理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选配中,坚持政治标准的同时,重视候选人的管理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2002年,开始实行了大型宗教活动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是:宗教活动场所举办跨地区的大型宗教活动必须提前申报,将活动时间、内容、规模、参加的主要人员、接待条件及安全管理措施等情况,上报县宗教部门审批。县宗教部门认真审核同意后,下达批准通知书,明确批准事项。宗教活动场所接到批准通知书后,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要求组织宗教活动。同时向县公安、交通、安全等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配合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在伊斯兰教界开展了“双五好”活动和新编“卧尔兹”推广活动。这些活动有效调动了宗教界,特别是宗教教职人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批成绩突出的清真寺和品学兼优的阿訇。经县宗教部门及宗教团体的层层评选推荐,1998年城关清真上寺、清真西大寺,2001年城关清真下寺被省宗教局、省伊协评选为“五好”清真寺。1998年长川乡敏家嘴寺敏成智、古战乡拉直寺刘光祖、城关下寺韩亥三、羊永太平西寺丁琳阿訇被省伊协评为“五好”阿匍。2001年拉宜寺刘光祖、城关西大寺丁福林、城关老南寺槐宗礼阿訇被省宗教局评为“五好”阿訇。2006年城关西大寺、下寺被评为“五好”清真寺,下寺敏义龙、新城南门河寺丁维忠、城关西寺丁福林阿訇被评为“五好”阿訇。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职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给他们安排岗位,让他们有机会主持教务。同时还将少部分教职人员输送到北京经学院、兰州经学院、甘肃佛学院及圣经学院进行深造,先后输送出的学员达20多名,大部分学成回寺后担任重要教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第三节宗教场所普法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宗教界人士的法制学习是宗教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多次组织宗教界人士分片举办培训班,学习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法律、法规。1991年4月,县民族宗教局会同县委统战部举办了为期4天的全县19个乡(镇)统战宗教干事业务培训班。1998年7月,对3座藏传佛寺院进行了“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藏传佛教寺院召开僧众大会,宣传学习了“寺教工作”材料,寺教工作经过了省、州寺教工作领导小组的验收。1999年,县上又加强了寺教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经过两月时间的寺教“回头看”工作,巩固了寺教成果,完成了寺教“回头看”工作的各项任务, 受到省、州的表彰。在寺教工作中建立健全了藏传佛教寺院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活佛请销假制度》、《消防防盗制度》,抵制了国外藏独势力的渗透活动。
  2001年4月,城关清真上寺由于礼拜殿的扩修发生矛盾,县上专门成立了矛盾调处领导小组,由4名县级领导干部及统战、宗教部门全力以赴做调处、劝导、宣传等工作。共召开调处会议60余次,召开各族、各界群众代表、少数民族干部、政协委员座谈会11次,出动宣传车50余次,张贴标语1000多张,悬挂横幅10余幅,高音喇叭宣传政策40余天,充分宣传了党的宗教政策。同年,会同县委统战部召开民主人士、宗教界人士,召开揭批“法轮功”和民族宗教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座谈会。
  2004年5月中旬,县委统战部、县宗教局特邀甘肃省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马有成、副秘书长刘贻玮举办了全县伊斯兰教界政策法制讲座。来自全县38座清真寺的教职人员及城关、卓洛、古战、长川等乡镇的清真寺寺管会主任共82人,参加了讲座。省州伊协领导对1998年取得阿訇证的29名教职人员重新考核后,换了新证,对申请要求考核发证的教职人员进行了宗教、文化、时事政策方面知识的考核后,考核合格的14名人员取得了证书。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3日,临潭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县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的紧急通知》,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在举办城关地区宗教界人士政策法制培训班的同时,出动《宗教事务条例》宣传车,在县城街道及附近卓洛、古战等乡进行为期一周的宣传,县有线电视台利用一周时间全文播放了《宗教事务条例》内容。
  2006年,按照州上的要求,在全县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治安安全和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特殊作用,利用各种宗教活动,向信教群众大力宣传治安管理、消防管理法规知识,增强了各宗教场所的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意识,消除了部分隐患。第四节宗教界人士的贡献
  临潭县知名宗教界人士发挥在群众中威望高、有影响的作用,在临潭的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1年,县上为了加强民族教育工作,决定聘任宗教界人士敏生光、丁目迪、马启文、张旦增、海禹亭、敏生智分别担任城关一校、回民中学、城关二校、江可河小学、日扎小学、新城南门河小学、卓洛学校的名誉校长,经过他们做信教群众的工作,使民族学校的升学率、巩固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民族教育事业。他们带头捐资助学,在回中筹建中,由县宗教局牵头,协调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捐资3.6万元。
  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敏生光、马启文协助卫生部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宣讲的场面被世界卫生组织拍摄,甘南州还颁发了“草原健康使者”的奖匾,政协副主席、江可河寺院张旦增活佛多次协助卓尼县做草山纠纷的调处工作,还协助司法部门多次参与调解民事案子。
  西大寺创办的“红星月医院”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困难。西道堂管护了西凤山树林,每年组织教下群众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西大寺、南大寺、上寺每年给教下困难群众送面粉、衣物,发放救济款,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临潭县各宗教场所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共捐款19943.10元。省政协常委、西道堂教长敏生光先生多次在省政协会上提出提案,其中他提的《为临潭增加灾民建房款》的提案,得到省上的重视,2005年省民政厅增加临潭灾民建房款。省、州伊协常委、县人大副主任丁目迪赴省及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争取资金,先后为合作师专、临潭县青石山电站、鹿儿台电站、碌曲县阿拉山电站争取了大量的建设款,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
  2005年7月份,冶力关镇遭遇暴雨袭击,各宗教团体纷纷捐款,据统计共捐款10298元。同时为新疆巴楚•伽师地震灾区、东南亚海啸灾区灾民等,累计捐款5万多元。
  2006年11月18日,临潭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基金会,向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发岀倡议,向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临潭县各宗教团体积极响应这一倡议,踊跃捐款,共捐出33548元,其中西道堂教长敏生光捐款1048元,江可仓活佛捐款1000元,西道堂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西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南大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上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下寺捐款5000元,城关清真老南寺捐款1000元,城关基督教堂捐款2000元。
  第五节宗教活动场所自养情况
  为减轻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各宗教活动场所创造条件,发挥各自优势,力所能及地开办自养项目,以增加收支,达到以寺养寺的能力。乡下活动场所一般由教职人员耕种土地,以增加收入,有草山面积的清真寺、寺院以养殖来增加收入。城关西大寺、上寺、基督教堂,临街占有铺面,向外出租,收入可观,基本能够保证日常开支。尤其西道堂先后办起了“医院”、“幼儿园”、“西大寺车队”、“西大寺奶牛厂”,加上铺面出租,年收入85万元以上。1991年,伊斯兰教清真寺以寺养寺生产收入达3.5万元;基督教堂生产自养,收入达5000元;佛教寺院收入2000元。1994年全县自养收入达13.5万元,其中清真寺10.7万元,佛教1.8万元,基督教1万元。1995年,宗教自养收入15万元,比上年增加11%。1998年,西大寺成立了 “西大寺车队”,每年给国家上缴税金达80多万元。2006年,临潭宗教活动场所自养收入达95万元,其中城关西道堂、西大寺收入85万元,清真上寺6万元,基督教堂3万元,其他寺1万元。
  第六节朝觐工作
  朝觐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天命功课之一。临潭朝觐人员有史可考的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最早的朝觐人员有记载的是丁门门宦创始人丁祥(丁香)、丁贵两兄弟,清末有长川人丁祥,新中国成立前有马全顺、古城苟哈者、教场的马景山等。改革开放后,知名宗教界人士敏生光1985年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自费朝觐团,任甘肃省自费朝觐团分团长。沙特籍侨眷丁目迪、丁目亥曼母子通过探亲于1986年朝觐。1987年上寺阿訇马启文应世界伊盟邀请参加中国朝觐团朝觐。
  从1994年开始,朝觐人员可直接从北京乘中国民航班机直达沙特阿拉伯港口城市吉达,再到麦地那、麦加,历时1个月完成朝觐功课。临潭县的朝觐人员主要随国家组织的朝觐团或探亲朝觐、旅游朝觐前往沙特。旅游朝觐者主要是从泰国、马来西亚、吉尔吉斯斯坦、香港等前往沙特。2004年开始,西北陕、甘、宁、青四省的朝觐人员实现了从兰州直飞沙特的朝觐路线。2006年从兰州中川机场直飞沙特麦地那。
  1985年至2006年临潭共有朝觐人员172名,另外有58名人员分年通过旅游途径完成了朝觐。朝觐人员完成功课后,回到临潭受到隆重的欢迎,迎接群众一般在完冒草原上支帐篷迎接朝觐哈者,迎接队伍最多时达到5000人以上,车辆最多达到250辆,近两年国家规定对朝觐人员实行统送统接,减少了车辆,减少了人数,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第七节活佛转世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轮回转世传承方式。临潭现有的江可河寺院、侯家寺院、麻奴寺院历史上规模较大,僧人人数众多,一个寺院一般有几大活佛传承系统。麻奴寺院清朝中期前有10个活佛传承系统,侯家寺也有6个传承系统,江可河寺院历史较短,只有色赤齐哇江可仓和齐哇江可堪布仓两大系统,并沿袭至今。临潭江可河寺院第五世江可仓于1981年圆寂,齐哇江可堪布仓•张旦增活佛于2003年3月圆寂;侯家寺夏让仓于1996年7月在拉卜楞寺圆寂,麻奴寺活佛旦贝坚赞于1996年8月圆寂。1993年3月3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玛曲县夏秀寺院第四世活佛夏秀仓的转世灵童在临潭县术布乡牙关村转世,并于同年3月3日在玛曲县举行了坐床典礼仪式,县上有关领导前往参加典礼仪式。
  1993年10月,江可寺齐哇江可仓活佛的转世灵童经嘉木样大师算定,在夏河县牙利吉乡境内寻访,10月31日县活佛转世领导小组成员和寺院僧人代表12人,赴夏河县牙利吉乡,在25个自然村登记候选灵童134人,12月2日在拉卜楞寺院经堂中筛选,确定为3人,1994年元月26日正式确定旦正扎西为转世灵童,嘉木样大师为之取法名洛桑•旦巴嘉措。1994年3月22日,举行了第六世齐哇江可仓活佛的坐床典礼仪式。
  齐哇江可仓•洛桑•旦巴嘉措活佛拜江可寺院老僧尕藏达哇为师,学习识字经文,后送往拉卜楞寺学习经典,2004年在甘肃省佛学院青年活佛培训班学习。
  第八节宗教活动场所变迁
  1991年前全县有清真寺35座,佛教寺院3座,基督教堂2个。1992年5月22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开放汪家嘴清真西寺、下藏清真西寺。1993年,开放了羊永乡业路基督教堂、羊沙乡甘沟清真寺。
  1999年9月10日,城关清真上寺内部因意见分歧,发生矛盾纠纷,坚持“吹摸行持”的60户从大寺分岀占据上寺的“北楼学堂”进行临时礼拜,临潭的回族群众习惯上称这部分群众为“北楼”或“北楼派”。2003年“北楼”派群众在下古城占用几户“北楼”派群众的房基地另行建起了清真寺,修有明七暗五的两层礼拜大殿,有大圆顶,两尖塔,仿阿拉伯建筑风格,为钢混结构。2005年经县委县政府调解,由县伊斯兰教协会出面给“北楼”募捐20万元,“北楼”派群众正式从上寺北学堂搬迁至新修的下古城清真寺(临潭北庄清真大寺)。
  2001年,城关南大寺内部发生分歧,坚持不同观点的40户群众从南大寺分出,占用古城城根几户群众的房基地,做临时礼拜。于2004年修起两层中国宫殿式礼拜大殿,以及学堂、水堂等,称“古城南寺”,新城南门河清真寺部分群众,于2000年从南门河寺分出,在南门河另选址修起了两层仿阿拉伯式礼拜大殿,成立清真寺。另有羊永乡张旗沟村、长川乡千家寨村也建起了清真寺,修有宫殿式礼拜殿。
  慈云寺,是临潭县境内的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坐落在城关镇杨家桥村八家坡顶,建于1997年,修有大殿五间,东西各三间偏殿,并有三间山门,占地面积5亩多。大殿内供有兰州市佛协赠送的重约1吨的缅甸玉观世音佛像1尊,另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全县有汉传佛教“居士林”信教群众3000多人。每年请陕西法门寺、山西五台山、兰州、临夏等地寺院的僧人来寺举行法会。寺院内没有正式的主持僧人,由当地居士组成管委会管理寺院日常事务。第三章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指宗教团体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宗教教育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一套完备科学的教学体制,教学课程设置规范,学科门类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算、音乐、医学等,伊斯兰教经堂和佛教寺院都曾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曾造就了享誉藏区的著名高僧。
  第一节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由最初的家庭式伊斯兰教常识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到了明代中期,回族伊斯兰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堂教育取代了唐、宋、元三朝的家庭宗教教育,逐渐成为回族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形式。经堂教育是指在清真寺里,由开学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经典,传授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宗教宣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经堂教育是16世纪在回族中首先创设的,创始人为陕西渭城回族人胡登洲。经堂教育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陕西学派包括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清真寺是从事经堂教育的重要场所。经堂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开学阿訇担任,或由清真寺另行聘任。经堂教育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经堂小学主要是向回族儿童和少年进行伊斯兰教知识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学会念“清真言”,学习穆斯林沐浴、礼拜、斋戒、信仰等宗教礼仪常识,并学会简单的阿拉伯字母拼读。小学采取松散的管理办法,学童可自由地入学或退学,学习不分级别班次,随来随学,也无一定的学习年限,以学会基本的宗教常识为标准,一般是3年至5年,中学的教育对象是从小没有受过宗教教育的成年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古兰经》文选读,时间上无严格规定,农村多在农闲时学习,城镇也多选择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在经堂教育中,中学这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并不明显。全县各清真寺都不同程度地举办了阿文学习班,学习《古兰经》诵读。城关清真上寺、南大寺的学习班办得比较正规,参加学习的人一般在150人以上,通过学习,许多人会诵读《古兰经》。大学系统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语法、文法、修辞、教法、教义、《古兰经》注、圣训等科目。
  临潭县各清真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了经堂教育。随着清真寺的重新开放,群众的宗教信仰热情高涨,许多穆斯林家庭都送子女到清真寺当满拉,学习宗教知识。到90年代初期,全县的经堂教育发展到鼎盛时期,城关各大寺都聘任了较著名的阿訇担任开学,每寺都招收了50~100名满拉,尤其是南大寺满拉最多时期达到130名之多,各乡村清真寺招有5~10名满拉。到21世纪初期,回族群众大都重视文化教育、学校教育,加上部分回族青年从事商业经济,到清真寺念经的青年不断减少,经堂教育不断走向低谷。90年代曾培养了一批伊斯兰教阿訇人才,部分在清真寺穿衣毕业后成为阿訇,在甘肃临夏、青海、四川阿坝、云南、河南、深圳、福建、内蒙等地担任开学阿訇。有的从清真寺出国前往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国留学,回国后在兰州大学、西北民大、西北师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大学,或经学院、阿语学校任教。
  经堂教育所用的课本,在小学主要是《古兰经》文选读、《摘要注解杂学》,要求学会诵读和背诵有关章节。大学所用的课本主要有学习阿拉伯语法的《基础知识》五卷、《语法大全补注》;修辞学方面的主要教材是《白亚尼》3卷,分别讲授阿拉伯语语言规律,各种修辞效果,论述语言与意义之间的修辞美化问题等;教法学方面的主要教材是《伟嘎业》4卷;教义学方面的教材有《凯俩目》,讲授伊斯兰教认识论、宇宙观、认主学、善恶观等;经注学方面的教材有《简明古兰经注》等;圣训学方面的教材有《圣训明灯》等圣训集;文学方面的教材有《真境花园》和《蔷薇园》。由于各地经堂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在办学形式和使用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不同,有的清真寺还开设了苏菲哲学经典《曼克图巴特》(书信集)等。
  第二节佛教经堂教育
  藏传佛教显密共修,规模大的寺院一般设六大学院,即闻思学院(俗称大经堂)、续部下学院(属密宗学)、时轮学院(天文历算)、医药学院、续部上学院(属密宗学)、喜金刚学院(密宗学)。像历史上的临潭侯家寺、玛奴寺学制健全,学科完备,设有几个学院,僧人最多时达到500人以上,也曾培养出享誉蒙藏地区的高僧大德。1958年在反封建斗争中寺院被拆毁。1980年以后寺院相继开放,但从建筑规模、僧人人数远不如以前。原有的学院也无条件恢复,除江可河寺院僧人达到140多名外,侯家寺、玛奴寺的僧人人数很少。
  临潭县3座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人入寺后先学习单字拼读,掌握了词法拼读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主要背诵《集类部》、《无上供养经》、《妙吉祥名号经》、《大威德经》和元臂、法王、骡子天王、财宝、协五大护法的《满愿经》、《喜金刚》,迎请、加持、自入、烧坛、祝愿等仪规经文,中级学僧主要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续部经》、《开光经》。学经方法主要以背诵与辩论相结合。背诵是因“义由词显,词不存于胸意,义必无所属从”,背诵要达到烂熟的程度。临潭的3座寺院学僧以背为主,属初级学僧,一般不讲经文,更无辩经的要求,优秀者送到拉卜楞寺院继续学经。活佛转世后先在本寺拜师学习字母,单字拼读,背诵简单的经文,然后必须送到拉卜楞寺院拜取得“多仁巴”(格西,相当博士)学位的高僧为经师,继续研读各科经文,融会贯通“五部大论”,方可被拉卜楞寺派往属寺任赤哇,或回本寺任赤哇,主持教务。临潭3座寺院的学僧主要是背诵简单常用宗教活动仪规的经文,给教下群众念平安经、祈福经,主持丧葬仪式,平时注重遵守仪规,做合格僧人,以寺为家,终生加持。
  临潭县先后有8名僧人考入甘肃省佛学院深造学习,学成毕业后均有建树,像江可寺的桑吉加措,毕业后留佛学院任教师,藏、汉、英语兼通,现被聘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师。侯家寺的加样松旦从佛学院毕业后回本寺任寺管会主任,管理寺院日常事务,主持教务,使侯家寺面貌焕然一新,寺院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第三节寺办学校
  临潭的寺办学校主要指伊斯兰教清真寺的临时培训班和女学教育。
  城关各清真寺都程度不同地举办一些宗教常识培训班,学习常用宗教知识。像南大寺、西大寺、上寺还利用暑假,组织大、中专在校生在寺内举办高、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补习班,收效良好。西大寺还创办了幼儿园,解决了县城幼儿园少、分布不合理的困难。
  办学比较正规的是南大寺和上寺的女学。南大寺于1997年开设了女学班,2003年修起女学教学大楼,高五层,有教室10个,招收妇女学员50至100人不等,农闲时人员比较多。2006年,南大寺创办幼儿园,使周围幼儿能就近入托,接受启蒙宗教教育。城关清真上寺于2003年成立了女学,教师从临夏中阿女校毕业生中聘任,学员一般在30-50名左右,2005年将北学堂专设为女学专用教学楼。通过学习,广大回族中、青、老年妇女掌握伊斯兰教基本常识,拼读、学读《古兰经》,经过2~3年的学习,使学员能够熟练诵读《古兰经》。
  随着回族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经堂教育的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在教学和讲经中引进、应用了现代教学方式,从以前的由一名阿匍口授讲经发展到由多名阿訇分班分课讲授,讲写并用。现在经堂语教学中除了讲授阿语经典外,还聘任专职教师讲授汉语文、伊斯兰史、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等课程。同时在有条件的寺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学习电脑操作和应用技术。经堂语通用的“十三本”经中,大部分已有汉文译本,阿訇在讲经时采用中阿对照的方法,改变以往只授阿语经堂语的简单方式,力求做到翻译准确,表达干炼,使学生易于接受。在字母拼读时,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教材,采用汉语拼音拼读方式,学习简单,速度快。以往用3年学完的课程,采用现代方法和课程,只需3个月就完成了,这种方法一般在新满拉和中级班,以及女学中广泛应用,效果明显。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