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施建设
分类号: G22
页数: 5
页码: 653-657
摘要: 1993年8月,临潭县浆红坡调频广播转播台发射机功率增加为100瓦,调频频率中央台95.40MHZ、甘肃台91.40MHZ。2003年9月14日,浆红坡调频台完成300瓦电视发射和自立塔配套建设任务并开通运行,省广电局工作组科技处徐富海处长7月下旬对转播台工作进行了调研。转播中央电台一套、甘肃省电台一套、甘南电台共三套节目,调频频率分别为95.4兆赫、91.4兆赫、105兆赫。覆盖全县卓洛乡、长川乡、术布乡、古战乡、羊永乡、流顺乡和城关等乡镇,并覆盖邻县部分乡,覆盖人口8.33万人。县广播站日平均播出4小时,其中自办节目每天20分钟,县广播站广播节目通过广播专线和调频转播台送传到城关等7个乡镇。广播电视报发行工作临潭县连续5年被甘肃广播电视报社评为先进集体。
关键词: 广播事业 广播电视 设施建设

内容

1993年8月,临潭县浆红坡调频广播转播台发射机功率增加为100瓦,调频频率中央台95.40MHZ、甘肃台91.40MHZ。2003年9月14日,浆红坡调频台完成300瓦电视发射和自立塔配套建设任务并开通运行,省广电局工作组科技处徐富海处长7月下旬对转播台工作进行了调研。转播中央电台一套、甘肃省电台一套、甘南电台共三套节目,调频频率分别为95.4兆赫、91.4兆赫、105兆赫。覆盖全县卓洛乡、长川乡、术布乡、古战乡、羊永乡、流顺乡和城关等乡镇,并覆盖邻县部分乡,覆盖人口8.33万人。
  1994年,省广播电视厅投资安装100瓦调频广播转播机2台,安装调试费2万元。至1994年底,农村有线广播至乡广播专线65杆公里,乡以下广播线路38杆公里,广播覆盖率为32%。县广播站日平均播出4小时,其中自办节目每天20分钟,县广播站广播节目通过广播专线和调频转播台送传到城关等7个乡镇。1995年3月28日至31日,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为32.5%。1996年国家两部一委解决100瓦中央和省广播调频发射机各一部,同年投入使用。1998年县城广播覆盖人口&33万人,覆盖率为57%。
  200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台站135个,其中县级转播台(浆红坡)1个,乡级广播电视18个,村级广播电视室116个。拥有无线发射广播电视设备170多套,总发射功率达0.663千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广播覆盖人口10.33万人,覆盖率为71%。
  2003年9月14日,临潭县浆红坡调频台300瓦调频广播顺利开通。这是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之后,临潭县广播电视工作的又一大事,顺利完成了三台300瓦广播发射的安装调试工程建设任务。2005年,全县广播实现了 “西新工程”“三满”运行播出,实现了停播率为零的目标。
  二、电视事业
  至1994年底,临潭县建立电视台差转台6座、卫星地面接收转播站12座、村级地面站2座、系统外地面收转站1座,电视覆盖人口9.72万人,覆盖率达到70.5%。村级有线电视站2个,通过“村村通”工程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13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98%。全县有线用户有3740户,入户率为9.2%(其中县城2400户,新城500户,古战200户,冶力关360户,羊永180户)。
  1995年3月,县广电局与国营兰新无线电厂签订合同,由广电局提供有线广播电视技术总体方案,由国营兰新无线电厂提供设备及架设安装施工。工程总体规划及总体技术方案,选用意大利“乐华牌”450MC干线,采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450MC部件,接收转播中央一台、二台,云南台,贵州台,山东台,浙江台,四川台,西藏台,新疆台,甘肃台,自办节目一套,共计11套电视节目,并开通一套广播调频节目。于1995年4月开工,11月中旬完工,开通1000户有线电视用户。1995年3月28日至31日,对全县广播电视基本情况作了调査,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70.5%。有电视机4723台,收音机2415台,录音机4041台,平均5.86户人家拥有一台电视机,34人拥有一台收录机,本县电视机普及率最高的乡是城关镇,每4户家拥有一台电视机。冶力关乡的关街村每2户人家有一台电视机,拥有电视机最少的是龙元乡,全乡只有32台电视机。龙元乡草场门村没有一台电视机。本县有线广播入户率及有线电视入户的覆盖均为空白。同年,有线电视第一期工程于4月下旬动工,县政府投资3万元,首次安装有线电视用户500户,电视图像、伴音效果良好。第二期工程于是年7月1日开工。广播电视报发行工作临潭县连续5年被甘肃广播电视报社评为先进集体。
  1996年,临潭县城关地区有线电视台建立。1997年,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400户。1998年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600户,全县共有电视转播台61座,其中乡级23座,村级36座,电视覆盖人口11.39万人,覆盖率78.71%。12月28日,甘肃电视台上星,城关电视转播台和县有线电视台、新城、冶力关有线台转播甘肃台节目。新建了冶力关有线电视台,发展用户200户,开通了八套电视节目。羊沙乡甘沟村是集体办广播电视的典型村,他们自筹资金1万元,购买了直径2米的抛物天线、3瓦发射机,转发中央一套节目,自己维护管理,停播率低,同时还自筹资金拉小片广播。
  2000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网络总长15公里。设有县有线电视台,卓洛、古战、新城、冶力关为乡级有线电视站,用户3500户。无线发射转播中央台一套电视节目、省台一套电视节目,县有线电视台传输13套节目(乡级有线电视站8套节目);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3.7万人,覆盖率93.41%。同年6月26日,最后一批25座设备到位,“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基本完成。
  2003年,在新城镇、冶力关镇建成乡镇广播电视台站办公楼,并相应开办了乡镇级有线电视业务及广播转播业务。其余16个乡级广播电视台(站)都是用小功率发射转播中央和省地电视、广播节目,办公地点均由乡政府提供。新购置了四台“3568”数字加密频道,提高了节目传输的质量,增加了节目的套数,开通了新闻频道。
  2004年,租用电信系统光缆线路,建成甘南州至临潭县光缆传输网,甘南电视台1、2套节目传入临潭县,城关地区广大电视用户能看到州台节目,同时将临潭县自办台节目通过光缆线路回传到州局,县自办台节目可传到全州7县1市,扩大了电视覆盖面。同年完成全县网络4.5公里干线和6.1公里支线的光缆改造任务,建成750MH双向传输光缆网,完成了县城网络光纤改造,并交付使用。电视信号明显提高,电视节目由原来的20套增加到30套。
  2006年,改造城关地区光电混合线路6.8公里,增设安装、更换电视信号放大器8台,播出机房调制器6台(套)。
  三、“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1999年5月19日,县政府成立了“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局、扶贫办、计划委、政府办公室、广播电影电视局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是年8月5日,第一批“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在新堡乡窖头村等10处安家。截至12月15日,共安装“村村通”项目地面站31座,其中乡级4座,村级23座,有线前端4个。“援藏建设”工程建地面站40座,其中乡级6座,村级34座,共消除盲点71个,完成了1999年“村村通”建设任务。
  22个点“村村通”建设任务于2005年11月初动工,12月28日全面竣工,22个“村村通”建设点运作正常,入户率达到了63%。广电局自筹资金18.2万元,对冶力关镇广播电视站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该工程全部采用1310NM光发设备和SOR700系列双向光接收设备;完成全镇主杆4.4公里、地埋支线4.5公里的光纤改造工程任务,增加前端接收设备17套,使电视节目由原来的11套增加到28套。2006年2月10日,成立了 “村村通”工程验收领导小组。
  1991-2006年临潭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情况一览表
  四、电影
  1991年至1993年,电影公司和影剧院单位分设,财务单独核算。1993年临潭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临潭县影剧院合并,财务统一管理,名称不变。属于副科级事业单位,后改制为企业。1995年电影放映主要由个体户租借电影公司设备、片源放映。1996年成立了陈旗、三岔、店子、新城、古战个体电影放映队。1997年冶力关、术布成立个体电影放映流动队。1998年成立了临潭县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改制前管理体制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来运行,工资制度也套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改制时设置国有股77.2万元,占总资本的63.8%,职工个人股为6万元,企业法人股为32万元,国有资产为职工配股6万元,总资本为121方元。
  2002年6月25日,县上成立了“2131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广电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任组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广播局。制定了《临潭县农牧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方案》。临潭县于2002年6月15日正式启动“2131”电影放映工程。2003年9月28日上午9点在兰州金城宾馆签订甘肃省“西新(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车责任书。当日下午3点,在省政府礼堂前举行“甘肃省’西新(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车赠车仪式”。2002年6月至2003年,放映队到全县19个乡镇111个行政村进行巡回放映,共放映红色经典爱国主义、科教等影片67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0.9万人(次)。2005年共放映98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8.1万人(次)。2002年在全县企业改制中,电影公司改制由广播电影电视局直接领导,电影公司牌子保留不变,采取业务与经营分离的方式运作。2006年3月1日组建了“县流动放映队”和“乡镇级电影放映队”。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