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6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46
页数: 13
页码: 551-563
摘要: 1985年,临潭县在城关镇修建了临潭县中心幼儿园,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和管理。2006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58人,占城关地区幼儿人数的42%。1994年,由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现任教主敏生光倡导筹资创办了临潭县第一所民办幼儿园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当年招收96名幼儿,到2006年共向临潭县城关地区小学输送了739名合格学龄前儿童。2002年10月,新城镇建立民办小龙人幼儿园,设有大、小两个班,2006年全园共有幼儿62人。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占地面积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现有幼教和保育人员4名。园内设置6件大型游戏玩具及50件室内玩具。临潭县新城镇小龙人幼儿园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关键词: 教育管理 学校教育

内容

1985年,临潭县在城关镇修建了临潭县中心幼儿园,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和管理。2006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58人,占城关地区幼儿人数的42%。1994年,由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现任教主敏生光倡导筹资创办了临潭县第一所民办幼儿园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当年招收96名幼儿,到2006年共向临潭县城关地区小学输送了739名合格学龄前儿童。2002年10月,新城镇建立民办小龙人幼儿园,设有大、小两个班,2006年全园共有幼儿62人。
  二、设备与教学管理
  2006年,临潭县中心幼儿园有符合幼儿教育标准的课桌椅280套、幼儿床80套、体育器材6件、各类室内玩具200件、大型游戏玩具11件、简易活动室1间。全园共有教职工11人(其中聘请1人)。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数学、美术、常识、保健、音乐、体育等课程。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占地面积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现有幼教和保育人员4名。园内设置6件大型游戏玩具及50件室内玩具。开设了符合幼儿教育的语言、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临潭县新城镇小龙人幼儿园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幼儿课桌椅70套、幼儿床32张。园内各种游戏体育器材比较齐全,开设语言、数学、社会、美术、音乐等课程。第二节小学教育
  一、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潭县小学教育蓬勃发展。1991年1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临潭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按照乡镇的文化经济状况,具体制定了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骤。文化经济较好的城关、新城、古战三乡(镇)于1991年普及小学教育;文化经济一般的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堡、扁都、陈旗、店子、冶力关、羊沙10乡,于1995年普及小学教育;偏僻分散的术布、总寨、陇原、八角、三岔6乡,于2000年普及小学教育。1991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7%,小学毕业率为93.5%,在校学生11038人。2001年,根据临潭实际,县教育局制定了《临潭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5所小学撤并,11所村学调整为教学点,18所小学调整为复式教学,19个乡镇的学校布局趋于合理。1998年,临潭县城关镇新建了临潭县后川希望小学,1999年开始招生,首批招生670人,在校教师24人。2002年,在酒泉地区安西县疏勒河七道沟临潭县移民基地建立了移民区九年制学校,2003年增设初中部,在校学生130人,教师13人。200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小学131所(不含11个教学点)。其中完全小学39所,六年制复式小学39所,四年制复式小学28所,二年制复式小学25所。在校学生229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9%,其中女童入学率97.6%,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
  2006年,各完全小学和六年制小学基本建立了远程教育单点站,有计算机教室23个。
  临潭县1991—2006年各类小学概况一览表二、小学的设置与管理
  临潭县小学由县乡两级分级管理。每个乡(镇)称为学区,设乡(镇)教育委员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小学分为:完全小学、六年制复式小学、四年制复式小学、二年制复式小学(教学点)。学校的人事任免、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均受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领导。教学业务由县教育局统一指导,通过学区中心小学组织实施。
  临潭县小学名录三、学制与编制
  1997年,临潭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规定将全县小学学制统一改为六年制。2002年7月,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临潭县小学教职工编制比例为:县镇小学教师和学生比例为1:21,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23,小学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得超过所有教职工总数的9%。
  2006年小学办学条件概况一览表四、教学
  1996年,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原设课程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
  五、会考
  2001年开始,全县小学考试实行毕业会考制。
  临渾县2001-2006年小学会考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第三节普通中学教育
  一、发展状况
  临潭有一中、二中、三中、四中4所中学。1989年,临潭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临潭县城关镇修建临潭县回民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1992年开始招生,初中招生104人,高中招生81人,在校教师22人,1996年暂停高中部招生。1997年为了合理分布九年制学校,县教育局将新堡九年制学校初中部迁往店子中心校,改名为店子九年制学校,并将全县八年制学校改为九年制学校。2003年,在酒泉地区安西县疏勒河移民基地成立了一所九年制学校。至2006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制学校6所,初、高中学生10906名,教学班161个,初、高中教师576名,专任教师484名。1997年至2005年间临潭一中、二中修建了物理、化学电教试验楼,各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修建了教学楼和寄宿生宿舍楼。2005年,临潭二中停止招收初中学生, 开始创建标准化高级中学。1991年至2006年,全县共向大中专学校输送了3295名合格学生,其中本科生799名。目前,一中、二中、回中为完全中学;三中、四中为独立初中;九年制学校有古战、长川、羊永、扁都、店子、移民区九年制学校等6所;另有职业中学1所。
  1991-2006年普通中学教育概况一览表
  二、学制与课程
  1991年后,临潭县普通中学的学制以教育部制定的“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制为标准。1991年后,初、高中课程基本没变,取消了劳动技术课程,增设信息技术课程。从1994年起,高中学科实行会考制,2001年会考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临潭县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省级实验区之一。
  三、教学管理
  1991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都实行目标管理和奖优罚劣措施。广泛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教学、评选优质课等教研活动,成立了年级组、学科组,促进了教学质量与管理的全面发展。临潭一中、二中各自在高中成立了重点班,以提高教学质量。县教育局还向全社会提出了学习“会宁三苦精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口号,同时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对校长进行管理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1991年,临潭县实行初中毕业会考制度。
  临潭县2001-2006年初中会考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四、大中专考试
  1990年后,临潭县考入全国各级各类大、中等专业学校的升学率有升有降,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临潭县1991-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临潭县1991-2006年初中中专考试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临潭县1993-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理科第一名考生名录临潭县1993-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科第一名考生名录第四节信息技术教育
  一、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省、州远程教育项目要求,临潭县教育局于2000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电教馆,有在职电教工作人员4名。各学校都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室,各中心校都培训了信息技术教育骨干。2000年,县教育局派人参加了教育部“明天女教师”远程信息教育项目培训。2000年和2002年有70人参加了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一、二期的培训。2003-2005年,共有50人参加了义务教育项目和国家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培训。在各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建立了73个国家远程教育示范的光盘播放点,全县各学校共建成计算机教室20个,配置计算机702台,建成卫星接收系统103个,教育卫星平台信息已覆盖到全县所有六年制以上学校和中学。各六年制小学和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设备拥有率达到95%以上。
  二、课程和管理
  根据教学大纲,临潭县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2个课时。按照省、州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学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授课和管理信息技术装备,同时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全县信息技术教育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题。全县大部分学校把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第五节“普初” “普九”
  “普初”是指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5年3月起全面启动“普初”工作,并制定了《临潭县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通过全县人民5年的艰苦努力,临潭县“普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类指标基本达到省定验收标准,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了省、州政府的全面评估验收。
  1999年,临潭县全县适龄儿童总数18156人,其中女童6601人;已入学17554人,其中女童8223人,入学率96.68%,其中女童入学率95.6%。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5586人,已入学5378人,入学率96.3%。残疾儿童72人,已入学51人,入学率70.83%。小学毕业生数1024人,毕业1021人。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84.39%,毕业率99.6%。1999年全县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13平方米,小学校舍危房比例0.19%,课桌配齐率100%,教学仪器配齐率95%,小学生均图书5.9册。小学基本拥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生活和办公设施。全县小学专任教师6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4人,中专(含高中)537人,高中以下25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6.08%。全县累计投入扫盲经费9.5万元,先后组织29600名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有28133名达到脱盲,全县文盲率下降10.4%。1995年至1999年9月,全县“普初”总投资1626万元,完成了90所学校的排除危房建校任务,总建筑面积37100平方米,配置课桌凳5100套(双人),配置图书13678册。在“普初”期间全县人民群众、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参加义务工,累计折价150多万元,无偿征用土地35亩。为临潭县“普初”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九”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会议,发布《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年12月,临潭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临潭县“两基”达标安排意见》等文件,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两基”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乡、村和县教育主管部门、学区、学校“双线三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9月,临潭县“普九”工作通过了省、州、县验收。2005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4.8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140所(不含11个教学点),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小学125所、幼儿园3所。全县小学入学率98.7%,其中女生97.6%;初中入学率95.4%,其中女生93.5%;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69.4%。小学辍学率0.58%,其中女生0.95%;初中辍学率1.3%,其中女生1.4%。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5.7%,其中女生94.6%。17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0.1%,其中女生88.6%。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2%。全县小学生均建筑面积4.4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4.9平方米。小学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0.86%、0.67%,小学实验教学仪器基本达标。11所初中校(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4所达到国家二类标准,7所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小学生均图书6.5册、初中生均图书11册,中小学课桌凳配齐率达100%。全县15~50周岁人口77155人,其中文盲人口3334人,文盲率4.3%。“普九”期间共建成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所,累计举办扫盲班131个,参加扫盲学习6589人,脱盲5862人,扫盲覆盖率100%,脱盲率95.6%,人均扫盲经费开支33.8元。
  2002年至2005年“普九”期间,全县共投入4752万元,总建筑面积32715平方米。共采购课桌椅8000套(其中500双人套)、高低床2401套、图书90000册。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40多万元,群众捐献土地23亩。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