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5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13
页码: 539-551
摘要: 1998年前为临潭县文教局,1998年4月,将文化局归并文化体育旅游局,临潭县文教局改称临潭县教育局至今。保留临潭县招生委员会、临潭县保护学生健康委员会、临潭县职业教育委员会、临潭县集资办学领导小组等组织。原有的招生办公室、教研室、督导室、自学考试办公室、教育工会、数理化学会、电教馆、仪器室等机构保持不变。1995年县上成立了 “两基”领导小组。2006年11月又增设临潭县教育基金会。临潭县教育局现有工作人员37名,其中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县、乡两级政府把“两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考核评估。
关键词: 教育管理 教育制度

内容

1998年前为临潭县文教局,1998年4月,将文化局归并文化体育旅游局,临潭县文教局改称临潭县教育局至今。保留临潭县招生委员会、临潭县保护学生健康委员会、临潭县职业教育委员会、临潭县集资办学领导小组等组织。原有的招生办公室、教研室、督导室、自学考试办公室、教育工会、数理化学会、电教馆、仪器室等机构保持不变。1995年县上成立了 “两基”领导小组。2006年11月又增设临潭县教育基金会。
  临潭县教育局现有工作人员37名,其中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
  二、乡镇教育机构
  为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办学体制,1991年底,全县19个乡(镇)都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由乡镇长任主任,中心校校长任副主任。1995年底各乡镇成立了 “两基” 工作领导小组。第二节教育督导
  一、督导队伍
  临潭县教育督导工作按照“督政、督教、督学”的原则坚持督政、督学,将常规督导和专题督导结合起来,对全县1/3的学校,1/5的乡政府进行专题督导,尤其在“非典”时期和“普初”、“普九”时期加大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査指导。2002年临潭县人民政府聘任首届督学,2004年聘任23名兼职督学,适时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及19个乡(镇)进行督察、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进行反馈,使督政、督学工作纳入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保证政令畅行。
  二、“两基”督导
  “两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把“两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两基”工作的领导。县教育督导室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社和学校,按照“两基”指标,对照省定验收标准进行调査核实,并向县委县政府做出专题汇报。县、乡两级政府把“两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考核评估。2005年9月20日,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2006年县委、县政府将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两基”成果和提高办学效益上,落实《全县“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把“两基”工作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临潭经济的奠基工程。县督导部门以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以督导检査和评估验收为主要手段,重新协调教育内部关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督导新格局。
  第三节教育研究
  临潭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及教研工作,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和激活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活动。组织全县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的评选,并将优秀论文推荐上报州省级刊物。配合每年州上组织的中小学各年级统测、分析、反馈工作,指导各类学科的竞赛活动。利用暑期举办教师培训3期,269人参加了培训。2003年初临潭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3个省级试验县后,教研室始终将课改实验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根据《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方案(试行)》和《甘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以及《临潭县课改试验方案》、《临潭县课改评估细则》等文件精神,按照“整体设计、立标放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全县各中学、学区(校)的起始年级7175名学生和336名教师参加课改实验工作。并将课改试验工作纳入中小学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考核评估,对管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在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省州级教学骨干和岗位能手35名、优秀教师213名、学科带头人51名,临潭一中、二中、城关一小等20多所学校两次获得州委、州政府嘉奖。
  第四节教师队伍
  一、教师队伍
  1991年,全县有教职工930人,中学、小学、村学150所。学校与教师的比例为:1:6.20,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6.12。2006年底,全县有教职工1532人,比1991年增长64.7%。中学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92人,大专学历371人,中专及高中学历21人。小学教职工924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临时代课教师102人,行政工勤人员26人。在专任教师中,中专毕业以上学历的864人,高中学历的15人,初师及初中学历的6人。职业中学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
  2006年中小学教师一览表
  单位:人
  二、教师培训
  从1991年到2006年,临潭县教育局组织实施《临潭县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先后有875名教师得到培训,小学参加电大大专学历培训已毕业40人,通过函授、脱产进修取得本科学历34人,成人自考44人,短期培训330人。全县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32.3%,初中教师合格率75%,小学教师合格率89.3%。2003年到2005年先后培训课改教师549名、校长33名、局长2名。
  三、教师待遇
  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执行全省统一的三类地区工资标准,班主任享受班主任津贴。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临潭县从是年9月起, 增加教龄津贴10%。2000年后,普遍提高了教师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安置部分教职工子女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至2006年底,全县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447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29.8%;共青团员129人,占青年教师的85%以上。1991年有51人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有6人被评为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有3人被授予省级、国家级园丁奖。2006年有国家级、省、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4人,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00人。
  临潭县1991-2006年受表彰教师数统计表
  第五节教育经费
  —、财政拨付
  1991年后,临潭县教育经费主要靠县财政拨付,其次是社会集资和教育费附加。中小学经费开支由县政府做出预算,财政拨付。
  1991-2006年临潭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学校收费、勤工俭学、校办企业
  1991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杂费实行统一收费标准,县教育局、财政局和物价委联合做出决定,城镇学校高中每名学生30元,初中每名学生10元,小学每名学生4元。2000年后,学校办公经费主要靠学杂费弥补,高中每名学生学费150元,初中每名学生杂费120元,小学每名学生杂费40元,农村学校收费稍微低一些。学杂费每学期收缴一次,独生子女、两女户免收学杂费。2006年,临潭县根据《甘南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费用公示表》甘政发(2006)6号文件精神,初中生免收学杂费、信息费、教育费和取暖费。按照甘价费(2004)404号文件代收课本费,城镇初中每生60元,作业本费13元;农村初中每生课本费23元,作业本费10元,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独生子女、两女户、低保、孤儿、残疾儿童、烈属子女减免学杂费、课本费及作业本费。2006年,县财政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3.4万元,使“两免一补”阳光工程确实得到了落实。
  勤工俭学在农村中、小学主要由村社划给适量耕地,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多用于集体福利和弥补公务费之不足。1991年起至2006年,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有100多所,年均收入3万多元,生均2.6元。
  临潭二中于1984年建立了校办印刷厂,当年获利润3万元,以后逐年增长,至2006年,利润达8万元,并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厂长承包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4年,临潭县教育局根据《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制定出台了《临潭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开展“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免除绝大部分学生的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该活动中享受国家免费提供中小学课本学生,初中10767人次,小学14621人次。2004年至2005年,投入资金568万元,寄宿生生活住宿补助65.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为了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更好地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确有困难交不起学杂费、书费的采取减、免、缓的办法使其就学,同时在现有救助办法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逐步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6年起,国家实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从经费上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缓解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困难。
  四、捐资助学
  临潭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临潭县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的规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捐资助学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1997至2001年,五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464.6万元。鼓励个人企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修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甚至资助读完大学。1996年,临潭县热心支持教育的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教育基金会”。2006年11月临潭县委、县政府在此基金会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新的教育基金会,制定了《临潭县教育基金会管理暂行办法》,基础资金累计已达230万元,县财政局在2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20%,划拨县教育基金会,用来奖励每年的高考状元及重点上线考生,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优秀校长、优秀科任教师及优秀班主任,资助特困大学生上学。县政协委员、城关后川砖瓦厂厂长敏世昌捐资8000元,修建了石门乡元化沟村学,并配置了课桌凳、办公桌,救助城关二小儿童12名,已投资4800元。2004年浙江“宜禾公司”在临潭县实施“助学助创”活动,资助孤儿、残疾少年儿童80名,资助经费2.4万元。经过共青团临潭县委的倡导和多方努力,全县干部职工及省内外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方人士,为临潭县“希望工程”捐款累计378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初中1681人、小学2928人。企业、个体、农民的教育费附加基本用于校舍的修缮。200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规定》,全县终止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五、省、州对口帮扶
  甘肃省兰州热电二厂对口帮扶临潭四中。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投入资金4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05名,并于2005年暑假将11名学生邀请到兰州进行夏令营手拉手联谊活动。同时,省教育厅、省教科所、兰州大学三家联合投资18万元为四中修建能容纳58人同时上课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2004年,甘南州电力公司在店子学校投入资金1.5万元,购置篮球架1幅、办公桌椅6套、沙发1组、单人软床6张、办公用品及图书、作业本等,捐赠打印机1台,救助贫困学生12名。县上各包校帮扶部门共捐款11.9万元,捐物折价1.5万元。
  第六节项目工程建设
  一、“贫三”项目
  1996年,临潭县教育系统由县项目办公室统筹,开始实施“贫三”项目(甘肃省世界银行贷款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861.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431.6万元,县内按1:1筹措配套资金430万元,主要用于八个方面。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32所,投资597.38万元,建筑面积13178平方米;2.教学仪器。初中按三类标准配发6所学校,小学按二类标准配发16所学校,共投资94.28万元;3.图书,初中按二类标准配发10所学校,计5306册,小学按二类标准配发23所学校,计8372册,投资27.26万元;4.课桌椅共采购5508双人套,投资62.75万元;5.技术援助,完成师资培训、校长培训、学历培训和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共392人次,投资50.31万元;6.科研成果推广,全县7所学校开设了女童班,总人数280人,投资8.71万元,完成女童班的教材、教学设备的配套;7.信息系统建设,共配备信息系统设备5套,装备计算机教室一个,投资10.91万元;&资助学生,资助中、小学贫困生2500人,投资10万元。1999年底全县贫三项目工程全部竣工。
  临潭县“贫三"项目1996年至1999年土建实施工程统计表临潭县“贫三”项目1996年至2000年课桌椅等配发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一期义教项目
  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8年启动,至2000年竣工,项目总投资93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专款389万元,省级财政按1:0.8配套资金194.5万元。主要支付于: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46所,总投资756.22万元,建筑面积14355.2平方米。2.课桌椅,采购课桌椅5976单人套,投资37.34万元。3.教学仪器,采购教学仪器22套件,配备学校22所(二类标准配备学校15所,三类标准配备学校7所),总投资57.6万元。4.图书,投资43.14万元,购买图书24398册,配发给了22所学校。5.人员培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项目管理人员、土建管理与质量监督人员等467人次,投资39.3万元。临潭县一期“义教”项目1998-2000年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三、二期义教项目
  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总投资140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专款934万元,省财政按1:0.5配套资金467万元。工程项目始建于2001年,2005年底全部竣工。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13所,总投资1044万元,建筑面积17598平方米。2.师资培训,全县有236名校长参加了短期培训,165名教师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投资140.1万元。3.课桌椅购置,五年间先后共采购课桌椅3200单人套、500双人套,并从剩余资金中购买高低床300套、办公桌椅152套、小学阅览桌34张、中学阅览桌40张、器材柜50个、书架30组,投资56.14万元。4.信息技术设备购置,采购卫星接收小站20套,投资30万元。5.仪器设备购置,采购钢琴6架、手风琴4架、室内乒乓球案2台、室外乒乓球案4台、乒乓球拍4副、48座的物理实验室3套、生物实验室3套、化学实验室3套,共投资42万元。6.图书购置,购置小学图书1223册、初中图书1500册,投入资金42.06万元。7.贫困学生助学金46.7万元,资助小学贫困生6570名。
  临潭县二期“义教”项目2001-2005年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四、危房改造项目
  2001年至2006年,共列项目学校58所,总投资1023万元,建筑面积18607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11449平方米。至此,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危房面积降到了最低点,全面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的设想。特别是专为少数民族设置的学校,排除危房率100%。期间龙元、总寨、陈旗、冶力关等地群众捐献土地23亩,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五、寄宿制学校建设
  2004年2月,国务院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发布《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2932.2万元,中央政府拨付专款267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131.6万元,县级财政内配资金130.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13所,总投资2755.9万元,建筑面积38085.77平方米;购置学生生活设施,投入资金82.7万元,采购高低床2106套,锅炉、开水炉、灶具等8件(套);购置图书40650册,投入资金40.8万元;购置课桌椅4385单人套,投资52.8万元。到2006年全部竣工。
  临潭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一览表六、其他项目
  1.“援藏”项目。1999年,“援藏”资金共列项目学校10所。投资122万元,建筑面积2573.5平方米。2001年,项目学校2所,投资30.6万元,建筑面积542.07平方米。2003年,项目学校1所,投资54.92万元,建筑面积450.56平方米。2004年,项目学校1所,投资230万元(援藏资金130万元,二期危房改造资金100万元)。
  2.1998年,龙元福和希望小学竣工,投资21.6万元,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捐赠图书500册。同年新堡邵氏工程竣工,投资15万港币。
  3.“中欧”项目。2004年至2006年,中欧甘肃基础项目连续三年救助学生小学1200人次,初中300人次;培训师资200多名,提供资金6.8万元。
  4.中英剑桥教育基金救助龙元、术布两乡贫困学生100名。临潭县妇联在新城西街小学、陈旗中心小学,于2004年秋季办起女童班、春蕾班,共有学生96名。
  临潭县1999-2004年“援藏”项目实施统计表
  临潭县其他土建工程实施统计表临潭县1996-1999年度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