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临潭县气候变化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5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临潭县气候变化特征
分类号: P401
页数: 3
页码: 533-535
摘要: 临潭县位于内陆中纬地带,寒冷、阴湿、四季不分明,降水东北多西南少,旱涝雹冻频繁,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长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冬干秋湿的高原特色。近50年来,临潭气候逐渐变暖,溪泉干涸,暖冬出现。由过去霜杀麦子冻死油(菜)的高寒阴湿转变成为干旱缺水地区。干旱、冰雹、大雨、暴雨、连阴雨及霜冻是临潭县主要灾害,严重危害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关地区年平均冰雹出现最多21次,最少4次。临潭平均每年发生大雨1.6次,新城以东与以北冶力关镇大雨、暴雨出现次数多于新城以西地区。出现几率6月为7次,7、8月为19次。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内容

临潭县位于内陆中纬地带,寒冷、阴湿、四季不分明,降水东北多西南少,旱涝雹冻频繁,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长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冬干秋湿的高原特色。近50年来,临潭气候逐渐变暖,溪泉干涸,暖冬出现。由过去霜杀麦子冻死油(菜)的高寒阴湿转变成为干旱缺水地区。
  —、气候复杂
  临潭县地处秦岭西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部和东北部莲花山、大石山地带,峰峦叠嶂,海拔3000米以上,阻挡冷空气入侵,形成新城以东、扁都、店子、三岔、石门等乡气候较温暖而降水较少,多灾害性天气;新城以北及洮河沿岸新堡、总寨、陈旗、龙元、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植被较好,气候温和而多雨;新城以西术布、古战、城关、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气候寒冷,雨水较广而不均匀。
  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按常规一年有四季,根据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用候均温为指标来划分四季,即候温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介于10P至22T之间为春季。按此方法划分的结果,临潭县没有夏季,春秋相连,冬季长达9个月,春秋季3个月,严寒期90天,春秋两季,临潭平均总降水量269.5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52%;冬季平均降水量248.0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48%。
  三、冬干冬冷
  临潭的冬季,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和陆地冷气团的控制,盛行偏北风。据观测,每年平均有一两次从西伯利亚冷空气形成的寒潮入侵,每次约2天~4天,冬季平均气温零下5.6℃至零下0.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达零下&3乜,从11月至3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持续低于0℃持续天数140天,将近5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低达零下29℃。冬冷冬长,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冬季降雪量大部分地区7毫米~15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2%,降水后冬多,前冬少,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
  四、灾害频繁
  干旱、冰雹、大雨、暴雨、连阴雨及霜冻是临潭县主要灾害,严重危害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临潭春末夏初旱灾(6、7月)发生最为频繁,伏旱(8月)、秋旱(9、10、11月)较少。东路比西路严重,川区比山区严重,春旱比秋旱严重,常年干旱比间歇干旱严重。冰雹山区多,川谷少,集中于6月~9月,秋季最多,成灾重于大暴雨。城关地区年平均冰雹出现最多21次,最少4次。全县有四条冰雹路径影响各地。临潭平均每年发生大雨1.6次,新城以东与以北冶力关镇大雨、暴雨出现次数多于新城以西地区。出现几率6月为7次,7、8月为19次。最大降水量48.3毫米(冶力关特大暴雨无实测值)。秋季连阴雨影响着临潭大部地区农作物的灌浆成熟。在临潭每两年可出现1次,最长15天连阴下雨,过程降水量达97.2毫米。临潭县霜冻也是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之一,平均霜期达300天,无霜期只有65天,一般春霜危害大于霜(秋霜)。从地形上看,霜冻分布规律是洮河谷地大于山地,洼地最为严重。
  1990年7月25日出现大雨,过程降水量56.4毫米,造成城关、卓洛、长川三乡(镇)4963亩粮食作物、1880亩经济作物受灾;八路川砖厂因洪水,220万块砖坯、1000张雨盖被毁。
  1992年5月3至4日,冰雹洪水造成新城、扁都、流顺、长川等乡26546亩农作物受灾,减产粮食130万公斤,术布乡冰雹淤积达2尺厚,死亡1人,死伤牲畜92头(只),冲毁民房64间,损坏710间,冲毁桥梁5座、围墙51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7月,总寨、石门、龙元乡受风、雹、雨灾,使10379亩农作物受灾,死亡1人。
  1995年6月,因干旱受灾面积7993公顷,7月下旬因风雹受灾面积200公顷,总计受灾面积8193公顷,粮食作物减产5840公顷,经济作物减产1227公顷,因灾损失经济总值689万元,粮食减产2945吨,油籽减产860吨,死亡羊200只,受灾人口12.7万人。
  1997年5至6月洪灾淹没地膜种植地1533.5亩,损失11万元;毁坏民房40间,冲走锑矿80余吨,直接损失90多万元;死亡牲畜250头(只)。
  2003年5月26日、7月22日、29日,临潭县石门、扁都、流顺、三岔、新堡、总寨、冶力关七乡分别遭受特大雹洪灾,灾害造成8人死亡、2人失踪、4人受伤,死亡牲畜3886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18503.6亩,冲毁公路2200米、河堤4500米、桥梁1座、农电电杆6根、农电线路1000米,给临潭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06年5月3日、7月27日、8月30日,羊沙、王旗、冶力关、术布、三岔、流顺、新城、店子、洮滨等16个乡镇,分别遭受寒潮、强降温、泥石流、雹雨、暴洪等自然灾害,使全县15260人(次)受灾,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3816亩,倒塌房屋92间,冲毁乡村道路、河堤、水渠、人畜饮水管道等22586米,死亡牲畜706头 (只),冲毁农用便桥2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4.56万元。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