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技管理
分类号: F204
页数: 9
页码: 523-531
摘要: 2003年前,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县科协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主任兼主席1人,副主任兼副主席1人,干事4人。2003年6月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改为临潭县科学技术局。2004年9月,县科学技术协会在县科技局加挂牌子,2005年县科协设专职主席1人。农技协会临潭县农技协会成立6个,共有会员248人。到1994年底,共开展此类活动150多次, 印发技术资料500余种3万多份。科协主席均由副乡长兼任,科协副主席由从事农技、畜牧业科技工作中具有中级职称人员担任。1997年,是全县的“科教兴县”年,县科委、科协6至8月份分别在新城、冶力关和城关等地举办科技宣传服务活动。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技术管理

内容

2003年前,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县科协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主任兼主席1人,副主任兼副主席1人,干事4人。2003年6月临潭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改为临潭县科学技术局。局长1人,副局长2人,干事4人。2004年9月,县科学技术协会在县科技局加挂牌子,2005年县科协设专职主席1人。
  二、科技协会、学会
  农技协会临潭县农技协会(成立之初称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成立6个,共有会员248人。分别是城关牛羊育肥专业研究会、陈旗小麦套种胡萝卜专业研究会、古战古建筑专业研究会、古战民族特需品加工专业研究会、流顺养兔专业研究会、古战养兔专业研究会。从1990年开始,全县农技协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一道,常到村、社送发技术资料卡,解答技术难点,开展现场培训。到1994年底,共开展此类活动150多次, 印发技术资料500余种3万多份。培训农牧民群众4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800人,为6200多名群众进行了技术服务。1995年后,受市场经济变化,全县农技协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名存实亡。
  县直学会至1991年,临潭县成立的县直学会有县畜牧兽医学会、农林学会、医学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和化学学会。各学会都有各自的章程和理事会,各理事会有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共有会员272名。1995年后县直各学会活动时有时无。2000年县科协为落实《甘南州基层建设2001年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县直学会召开会员大会,重新选举理事会,登记会员。县畜牧兽医学会在2000年11月份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7人理事会,登记会员102人。农林学会于1996年9月召开会议,重新登记会员并选举产生了5人理事会,会员87人。
  乡科协1991年,县科协所属乡(镇)科协组织有19个。科协主席均由副乡长兼任,科协副主席由从事农技、畜牧业科技工作中具有中级职称人员担任。共登记会员1278名。到1995年以后,由于乡(镇)几次换届或担任副主席职务的专业人员退休、调离,乡(镇)科协组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作时有时无,组织基本瘫痪。
  三、技术推广(科研)机构
  全县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各业务部门结合本行业实际,进行先进技术引进应用推广、各种类型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农技中心临潭县农技中心成立于1998年3月,是由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整合组建,办公地址从新城搬到城关。2001年县种子管理站合并到农技中心。至此,县农业技术推广业务全部由县农技中心承担,下设新城农技中心站和13个农技乡站,有技术人员59人,到2006年底技术人员发展到67人。
  畜牧服务中心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成立于1998年3月,1999年10月撤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和草原工作站,其业务全部并入县畜牧服务中心,至此完成了县畜牧兽医技术资源的整合。县畜牧服务中心仍指导乡畜牧兽医站的业务。有技术人员104人,到2006年底有技术人员112人。
  林业工作站1991年,临潭县林业技术工作站有县站和两个乡站,工作人员仅8人,15个乡(镇)各聘请半脱产林业技术员1名,承担着全县工程造林、经济林建设等林业技术指导工作,并宣传林业政策,培训农牧民等工作。到2006年底技术人员增加到16人。
  第二节科技队伍
  全县科技人员包括工、农、水电、医学及气象等行业从事自然科学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有职称的技术人员。1991年共有科技人员1139人,其中:农技54人,畜牧124人,林技15人,水电20人,农机26人,其他652人。1996年科技大会召开后,县科委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了重新登记,有县级技术服务机构25个,技术人员1208人(其中:高级17人、中级241人、初级743人、其他207人);乡级技术服务机构105个, 技术人员260人(其中:中级22人、初级200人、其他38人)。到2006年底全县科技服务机构及人员分别为224个和1992人。聘任高级17人、中级441人、初级1287人。1996年全县科技推广机构及科技人员统计表
  2006年全县科技推广机构及科技人员统计表
  第三节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与咨询
  一、科普宣传教育
  1990年底,县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农” 工作,成立了县星火科技播种队,下设农林、畜牧、水电3个分队,于1991年在全县开展“科技兴农”宣传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集宣传、咨询、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介绍于一体,采用“听、看、讲、供”四结合。在近10天的活动中,展出《农作物病虫害35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挂图,发送《农作物实用技术》、《牛羊育肥技术》、《科学养畜》、《科学造林》、《养兔技术》等小册子,赠送适用技术资料50多种,并解答120多人提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近百条,反复播放“畜禽疫病防治”等科学知识录音磁带3盘,现场出售甲拌磷、磷酸二氢钾、叶面宝、肥禾灵等农药和肥料,为12000多名观众放映《科学知识》、《叶面施肥》等科教影片6部3场(次)。1992年2月,县科委等部门在全县组织开展“科技兴农杯”知识大奖赛,发放试卷405份。对成绩在前20名优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并评为农民科技员职称,颁发了职称证书。同时,这20名选手进入全州的复赛,有4名进入了全州复赛的前20名。到1995年,全县提倡“生产搭台、科技唱戏”,采用农、牧等科教结合,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五年举办农牧民畜牧兽医培训班49期7482人(次),举办骨干培训班1期82人;举办农牧民农业技术培训91期21198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35期380人,骨干培训2期393人;县扶贫办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累计举办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达106期18952人(次);县职业中学坚持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方式,举办家用电器、中医针灸长短期培训班。同时面向农村,举办各种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1990年到1995年,共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23000人(次)。
  1996年元月,全县开展了以科普宣传教育为主的“1230”工程,经过了5年左右时间。2000年底,累计举办科技下乡、科技之冬(春)活动60多次,办短期培训班530期(次),培训农牧民3.8万人(次),培训骨干2.6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技术30项。基本达到了全县农牧村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同年,全县开展大规模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县科委与县农技站开展了农牧民地膜覆盖技术培训,全县有248名技术人员和被抽调的县乡人员参加了培训。分散和集中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印发地膜覆盖技术规程3.8万份,技术入户率达到100%。同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开展有省列“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优质油菜综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三个基地建设及暖棚养畜、小尾寒羊引进等项目,共举办农牧民培训班162期,培训人员44548人(次)。1997年,是全县的“科教兴县”年,县科委、科协6至8月份分别在新城、冶力关和城关等地举办科技宣传服务活动。1998年3月,县科委、团县委总结全县实施“星火计划”,对农村涌现出的青年科技骨干进行表彰。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9年,县农技部门进行产前集中培训,产中观摩示范培训,产后总结培训的形式,培训农牧民群众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万份。
  2000年至2001年,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委、科协、农林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化等部门42名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宣传队,先后在城关、新城、陈旗、冶力关等地举办了为期12天的活动。与此同时,县畜牧中心聘请州牧研所专家,为全县奶牛养殖和暖棚养畜户进行了两次培训,有252名养殖户参加。2002年县科协会同州科协在新城乡、扁都乡、城关镇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农村百项实用技术”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宣传,15天参展人数约有5万人(次)。2003年,发生非典型肺炎。县科委、科协加强宣传了非典型肺炎预防知识,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及公共场地张贴宣传画和发放宣传手册,县有线电视台播放了预防“非典” DVD光盘。
  2004年,县扶贫办与有关乡(镇)组织养殖户和农科户及村社干部310名到本县示范园区、育肥基地参观学习。是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结合全县实施沼气推广项目,聘请甘农大教授和县农技中心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在项目实施的冶力关、扁都、石门等乡(镇),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240名长期从事种植业的能手和农民经纪人接受了培训。是年7月,县科技局、县畜牧中心结合《“双培双带”工程——临潭县新城南门河牛羊育肥草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办了一期饲料营养学分析和饲草料配方添加技术为主的养殖培训班,时间10天,参加养殖户80名。同年8月,县委组织部、县职中组织农林、畜牧部门专家利用“流动党校”,以“抓项目、促发展”为内容,举办了村组干部理论培训班,1500名农村骨干参加了培训。2005年3月,县政府发出了“关于万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农林、社保、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培训从3月18日到26日,分别对城关、卓洛、古战3乡(镇)从事建筑、养殖、餐饮服务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对术布、长川等11乡(镇)从事建筑、养殖、种植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对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镇)从事种植、建筑、餐饮、导游服务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至2006年,县科技局、科协结合全县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搜集整理适合本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优良品种介绍、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沼气建设和暖棚养畜、牛羊繁育、商品猪、绒山羊饲养、疫病防治、饲料草加工、优良牧草种植、多种经济林木栽种与管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资料。同时,还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WTO知识、科技法规和农村法律法规等,以“听、看、讲、发放”四结合形式,在“科技三下乡”、“赶会”、“风景旅游节”等活动中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作了宣传。并在县级各中小学举办了万名中小学生“反对邪教”签名活动。县乡技术服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举办“科技之冬(春)”和科技进村活动,开展咨询服务。通过几年培训,共有170余名农民工取得了农牧民技术职称资格证。2006年11月县科技局在省委宣传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召开的甘肃省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10周年工作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
  二、科技咨询与交流
  1991年6月,县科委利用新城“端午节”盛会之机,组织县农林、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举办科技咨询服务,开设“庄稼求医服务台”、“畜牧科技咨询台”。1994年,县畜牧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经实验,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产量平均每亩可提高810公斤。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1999年4月,县科委从兰州引进“酸膜饲料菠菜”先进技术成果,分别在新城、卓洛、三岔等乡(镇)试验种植。酸膜菠菜又称髙秆菠菜,属多年生植物,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产鲜草2000公斤/亩.第三年产鲜草4000公斤/亩~6000公斤/亩,该饲料富含蛋白质、VC等营养物质,丰富了县内饲料物质来源。
  2000年4月,县政府请来国家和省上有关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探讨了临潭县经济发展战略。同月,结合全县奶牛基地建设,县畜牧局聘请省、州畜牧专家举办了奶牛饲养管理培训班,从饲养管理到疫病防治、暖棚圈舍修建、冻配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讲座及技术指导。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内蒙古、靖远、会宁对绒山羊饲养进行了专题考察。至2005年,县农技中心聘请州农科所、农技站的高级农艺师来县集中培训了农技人员。并在新城举办科技咨询服务活动,邀请州畜牧研究所、州农科所专家来县授课。内容包括牛羊育肥、暖棚养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了近几年甘南州推广的新品种。新城镇及周边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到2006年,县畜牧学会、农学会、医学会的部分会员自己编写工作总结或试验报告及论文,向省级、州级有关专业期刊投稿,其中有3篇得到甘肃省《农业技术与信息》的刊登,有1篇在《甘南科技》刊登。
  第四节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临潭县从1991年以来,贯彻“科教兴国”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990年至1992年,县科委、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在新城实施《新城乡农牧结合试验示范》项目,该课题是省科委批准实施的全省十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之一,该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县种子站在城关、卓洛、长川、羊永4乡(镇)实施《临潭县万亩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建立油菜丰产田1万亩,初步总结出适宜高寒阴湿地区种植油菜技术规程,此项目获得了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至1993年,县农林局及农技中心、种子站承包《甘南州三十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临潭点的12万亩,先后有技术人员11名参加科技承包,县乡两级都成立了行政协调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经4年的实施,成果达州内先进水平。该协作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2年至1994年,县种子站承担春小麦新品种高原602大面积推广项目,三年推广面积达6.7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92%,完成了春小麦的更新换代。该协作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至1998年,临潭县承担了由省农委、省农科院为主开展的“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项目。三年开展了新技术和新品种及肥料的引进试验项目12项,累计完成示范面积30596亩。
  1999年,全县开展“一个承包”、“五个工程”、“五个基地”为主的科技推广项目:分别为州列“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落实面积150494亩;“五个工程”地膜温饱工程完成7.975万亩,种子工程完成小麦良种统供率达到50%,种子统供量101万公斤,精选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50%。其他三个工程有水地千斤工程,高产高效示范田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五个基地”为蚕豆基地、油菜基地、青稞基地、药材基地和林果基地,分别落实面积26万亩、2.5万亩、2.5万亩、1511亩和547.7亩。2000年县农技中心重点推广了洋芋坑种技术,结果表明效果明显,增产潜力大,效益好。垄膜侧沟播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小麦、油菜、蚕豆,抗旱和增产增收效果都较明显。2001年全县建立的州级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实施面积60亩;县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面积1834亩;县级示范村3个,示范面积392亩。甘南州农技站主持临潭县农技中心协作实施的《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项目》,全县三年落实面积14980亩,平均亩产达1583.6公斤,较基础产量增加677.6公斤。拟定了马铃薯栽培措施,良种率达到95%以上。
  1993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1996年到1997年全县以靠行政加技术手段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植6万多亩,抽调860多名行政人员和5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998年以后推广面积减小,到2006年仅在部分药材和洋芋等作物上小面积采用。
  二、畜牧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1988年至1990年,县草原站开展种、养、加综合技术服务,引进一年生优质豆料牧草“箭舌豌豆”和当地青燕麦进行混播,并加工成各种饲料。三年累计加工640万公斤,其中,配合饲料11.5万公斤、草粉425万公斤、精料13.5万公斤、青贮料190万公斤。由于饲草料的增加和优质化,促进了群众养畜的积极性。1994年县畜牧局和兰州畜牧局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书,通过实施,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量平均每亩提高810公斤。饲喂价值高,适口性好、易消化。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根据甘南州草场鼠害调査结果,县草原站及畜牧兽医站应用高效灭鼠“鼢鼠灵”和生物C毒素的引进推广,防治率达85%以上,有效地保护了草山植被。
  1995年,县畜牧兽医站开展了称之为“白色革命”的暖棚养畜,于当年扣棚380平方米。并与此年开始商品猪基地建设和牛羊育肥基地建设。1996年,县扶贫办安排资金145万元,引进小尾寒羊297只,投放养殖户饲喂。1997年,继续引进小尾寒羊631只,改善了临潭羊品种种类,发展暖棚养畜规模,当年扣棚3万平方米。2000年,县畜牧服务中心启动“种子工程”,大力加强良种引进,至2001年引进绒山羊2450只。至2004年,引进良种肉牛831头、育肥羊3070只、奶牛44头、良种仔猪1630口,提高了牲畜良种比例。
  1999年至2001年,县科委为了进一步拓宽解决全县牲畜饲草不足的现状,引进开发了科技含量高、生产性能好的饲草——杂交酸膜菠菜。经三年试验,杂交酸膜菠菜年收割青草二茬,产鲜草5000公斤/亩~7000公斤/亩。2004年,全县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建立了卓洛下园子养殖村、新城南门河示范村和金洮良种牛繁育场。三个园区修建标准化暖棚142座,进驻养殖户69户,当年完成育肥牛出栏200余头、育肥羊2200只,引进良种育肥牛134头。并抽调9名业务骨干进驻园区。
  三、其他行业技术应用与推广
  1990年至1995年,县林业站组织技术人员从临夏、舟曲引进优质苗木,在县内羊沙河、冶木河和洮河沿岸种植经济林木,栽植面积达470亩,其中:早熟梨23211株、花椒树18900株。县农机局大力推广临潭生产的2BX-3型三行畜力播种机,仅1995年推广759台。使用该播种机,每亩能节约种子5公斤,亩增产14公斤。与此同时开展了2BF—3型深施肥播种机推广,施肥面积达3000多亩。根据实验结果,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化肥深施小麦少用化肥10公斤,还可增加亩产16公斤。
  1991年,县科委从迭部引进黑木耳菌种在羊沙乡进行黑木耳人工栽培试验,经7个月努力,所栽植150个耳棒,有95%定植发菌,80%以上的长出木耳,袋栽的100多袋也都发菌定植。试验证明黑木耳人工栽植在羊沙及相近地带可以栽植。1993年,县科委承担州列《锯末装饰板的试制与生产》项目,经过两年的试制与生产,开发出地板块、天花板、桌面板、墙裙、窗台、民用烟筒和水槽等品种。在鉴定验收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锯末装饰板成本低,价格合理,发展前景良好,项目选题准确,社会、经济效益好,属短平快项目,产品品种花样还有很大开发前景。并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期,县科委根据全县农村能源缺乏的实际,先后推广了太阳能采暖房810平方米、太阳能养畜房80多平方米、太阳灶870台、太阳能热水器400台。
  1991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
  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