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劳务输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77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劳务输出
分类号: F241.1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坚持组织输出与自发输出相结合、常年输出与季节输出相结合、固定输出与分散输出相结合的办法,开辟劳务市场,增加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劳务经济。
关键词: 劳动力调配 劳务输出

内容

临潭县是一个农业县,有农业人口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7%,有城乡劳动力&27万人(18~60岁),城乡富余劳动力4.1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7.9%。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把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把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作为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坚持组织输出与自发输出相结合、常年输出与季节输出相结合、固定输出与分散输出相结合的办法,开辟劳务市场,增加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劳务经济。从2004年开始,共开办城乡劳动力培训班77期,27128人次,其中技能型培训2440人次。
  2005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发展抓项目,增收抓劳务的战略举措,明确把健全劳务机构、加强技能培训、加大组织秋季赴疆摘棉花劳务输出确定为2005年劳务工作的重点。成立了县乡劳务工作领导小组,秋收前组织县乡两级干部深入到村社一级,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为了消除外出劳工的疑虑,使广大务工人员放下包袱走出家门,县、乡、村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各乡镇还派出带队干部,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信心和热情。到8月31日,八角、羊沙、石门、陈旗、龙元、新堡、总寨等8个乡镇自发赴疆摘棉花人员已达3100多人。马云芳是羊沙乡的农村妇女,2001年,她和丈夫离开故土,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开始了打工的生涯。起初,她们在一家服装厂做推销工作,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她们尝试着涉足房屋装修,由于她承揽的活质量好、守信用,找她干活的人越来越多,收入逐年增加。有了积蓄和包工的经验,2004年马云芳首次带领家乡10多人承包了北京西环家园28层住宅楼隔墙板工程,这一年他们创劳动净收入15万元,之后马云芳连续3年带领村里80余人赴京打工。在马云芳的影响和带动下,羊沙乡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意识明显增强,2004至2005两年,全村劳务输转2810人,劳务收入达200多万元,2006年上半年全乡劳务输转2154人。
  马云芳只是临潭劳务致富能人中的一个缩影。在众多的致富能人中,还有在两个月时间摘棉花6吨,挣回4800元,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5团3连评为“拾花”大王,并奖励了乌鲁木齐到兰州机票的石门乡园尼村“拾花”工李桃子;带领全村60%以上的劳动力长期在外承揽工程,使全村20%的人基本解决温饱,80%的有稳定收入的古战乡古战村申占峰等人,他们都是临潭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批致富生力军,是临潭劳务大军中的佼佼者,他们为临潭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6年,国家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文件,随后,甘肃省人民政府也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甘政发〔2006〕59号)文件。临潭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6〕5号文件和省政府59号文件精神,立足县情,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来抓,列入了2006年八项工作之一,成立了临潭县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组建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一名领导主抓劳务输转工作,各包村干部负责劳务宣传和组织工作,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初召开了全县劳务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临潭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提出2006年全县劳务工作按照“巩固西部、拓展东部、开辟沿海”的思路,力争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万人。同时在这次会议上,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性,对2005年劳务工作作出成绩的6个先进集体和1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2006年,临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加快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劳务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6年底,15年累计向省内外输转劳务48.53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79万人次,年均输出3.26万人次,创劳务总收入38781.45万元,年均2585.43万元。1995年输转劳务19000人次,年创收850万元;1998年输转劳务24700人次,年创收1460万元;2000年输转劳务32600人次,年创收2600万元;2002年输转劳务30000人次,年创收2710万元;2004年输转劳务36100人次,年创收5600万元,人均1551元;2006年输转劳务44700人次,年创收7375.5万元,人均1650元。从1997年开始到2006年底进疆摘棉花累计达36199人,收入达6704.81万元。
  全县劳务输出的地域有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广东、福建、西藏、内蒙等20多个省市,务工重点在家政、服务、建筑、保安、种植、养殖、餐饮、制造、缝纫等20多个行业。通过劳务输转使一万多户贫困户解决了温饱,有300多名劳务人员返乡创办了经济实体,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