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油储运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55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粮油储运加工
分类号: F276.5
页数: 3
页码: 293-295
摘要: 在统购统销的时代,国家在临潭没有国库粮存储。1994年开始,省上下达临潭县3750吨的省级小麦储存,1995年又增加到4200吨,1999年调减到3900吨,2003年又调减到3000吨。
关键词: 临潭县 粮油储运 粮油加工

内容

第一节国库粮存储
  在统购统销的时代,国家在临潭没有国库粮存储。1994年开始,省上下达临潭县3750吨的省级小麦储存,1995年又增加到4200吨,1999年调减到3900吨,2003年又调减到3000吨。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纯利润、税金统计表临潭县1994-2006年省级储备小麦储存统计表
  2002年以前,全县的省级储备小麦储存在城关、羊永、新城、羊沙、冶力关王旗、石门、店子、总寨等9个粮站。2002年按照省粮食局“集中存放,统一管理”的精神,全县3000吨小麦于11月份集中到新城。新城粮站占地14853平方米,设计库容7000吨,实际5500吨,有苏式库房4幢。1994-2005年全县存放的储备小麦都是1993年划转的,到2005年,储存时间长达12年之久,品质已严重退化。2006年根据省上统一安排,全县3000吨小麦集中进行了轮换,主要是从山东、安徽调入,粮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推陈“储”新。全县储存的国库粮动用权归省人民政府,管理费用由省财政补贴,地方的职责是管理,在本区域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需救助时,可向省政府建议动用。
  第二节储运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储藏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3年国有粮食企业油脂储藏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2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调运统计表在储藏管理上,警钟长鸣,严格落实既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检化验制度》、《保管员岗位职责》等,以“四无”粮仓建设为标准要求(无鼠害、无虫害、无毒变、无事故),坚持做到五日一小査、十日一大查、一月一化验和风雨过后及时査,常年做到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在企业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坚持储存工作不松懈,从农发行不断贷款维修库房屋面、换瓦,更新灭火器。十几年中没有发生坏粮、盗窃等事件。
  第三节加工
  城关粮油加工厂自20世纪80年代面粉加工基本停止,到90年代以后,断断续续加工饲料,规模非常小。1991年加工饲料成品46吨、1995年307吨、1997年151吨,其余年份都停产。油料加工原料以油料定购为主,时停时榨,2000年以后完全停产。1991年加工油料成品171.9吨、1992年132.9吨、1994年25.5吨、1995年41吨、1998年10.4吨、1999年23.5吨。
  1998年后,城关粮油加工厂和新城粮油加工厂没有发挥丝毫作用,大量的粮食加工由个体户完成,小型磨面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遍布全县各个乡村。1991—1999年,全县小型磨面机空前增多,性能上不断完善,功能上不断转向多样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磨面的个体户。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食用的大部分口粮开始直接购买或兑换市场上从外地调来的面粉,全县的小型磨面机不断淘汰减少。许多安装在农村的榨油机、饲料粉碎机都以加工农民自身食用的油料、粮食为主,除小型的,其余的全年加工。在城关、新城、古战、冶力关等地方则出现了专门从事油料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户,有零售的,有批发的,有生榨的,有熟榨的,价格不一,在满足全县城乡群众的生活需求外,还销往外县外省,极大地活跃了油脂市场。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

城关粮油加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羊永镇
相关地名
新城镇
相关地名
羊沙镇
相关地名
冶力关王旗镇
相关地名
石门镇
相关地名
店子镇
相关地名
总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