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42
颗粒名称: 卷六 林业
分类号: F307.2
页数: 13
页码: 135-147
摘要: 洮河林业局羊沙林场1958年6月成立临潭县羊沙森林经营所,1959年改名为羊沙林场,归洮河林业局管理,几经撤立,1990年底再次设立,1995年设立林业派出所、刑警队、缉査队、消防中队。
关键词: 临潭县 林业

内容

第一章林业管理
  第一节机构
  一、省属林业机构
  洮河林业局羊沙林场1958年6月成立临潭县羊沙森林经营所,1959年改名为羊沙林场,归洮河林业局管理,几经撤立,]990年底再次设立,1995年设立林业派出所、刑警队、缉査队、消防中队。
  , 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1951年成立,几经撤立。1990年底再次设立,1995年设
  立林业派出所、刑警队、缉査队、消防中队。
  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83年9月15日成立,县级建制。
  莲花山森林公园1993年1月13日由省林业厅批准设立。同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二、甘南州属林业机构
  牙扎坎木材检査站1995年12日经省政府批准,省林业厅将牙扎坎等7个木材检査站委托州农林局管理,定为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三、临潭县属林业机构
  农林局1982年前临潭县农林局分为经建科、林业科、农牧科、农业局、农牧局,1982年1月临潭县农牧局分设为农林局和畜牧局,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至今。四、农林局下设林业机构
  临潭县林业技术工作站1983年12月24日撤销“临潭县农林技术推广站”,同时成立“临潭县林业技术工作站”,科级事业单位。截至2006年底,有职工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林业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3人)。下设店子、新城两个林业区站,王旗、洮滨、羊沙、羊永、术布、石门6个林业乡站。
  临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992年7月22日成立,和县林业技术工作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临潭县林业勘察设计队2001年5月25日成立,与县林业站合署办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三岔林业派出所成立于1987年9月4日,所址位于三岔乡高楼子村,配备林业警察4名。1994年搬迁到店子乡政府所在地。
  店子木材检查站原名“三岔木材检査站”,成立于1981年6月12日,地点在今三岔乡高楼子村,于1994年搬迁到店子乡政府所在地后更名。
  临潭县三岔林场2001年经县政府报州政府同意后,于2002年恢复了三岔林场, 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原三岔苗圃归三岔林场管理。
  临潭县森林公安局县政府以潭政发(2002)86号文件批复成立,为副科级单位, 人员编制38人,受县农林局直接领导,业务受县公安局指导。2002年10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运行(并加挂“临潭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牌子)。下设三岔、冶力关、术布3个森林公安派出所,于2002年10月挂牌运行。
  第二节林业体制改革
  临潭县林业体制改革主要由单纯经营林木向培育保护森林转变。1992年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成立,对全县林木实行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1998年9月30日,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停止国有天然林采伐的决定”,临潭县于1998年10月1日停止木材采伐和运输,全面清査林区木材,关闭全县木材加工点。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1月,临潭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2002年6月恢复了三岔林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3年进行了全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004年国家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兑现公益林补偿基金,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经营管理
  一、木材生产管理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从1987年开始,国家对省、省向州、州向县层层下达森林采伐限额。临潭县县管国有林场面积小,多为集体林,每年下达采伐限额100多立方米。
  木材生产“五证”管理自1988年以后,实行木材生产“五证”(即国有林、集体林或个人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伐区验收证、更新合格证)管理制度。
  天然林禁伐1998年10月1日国有天然林资源停止采伐。
  二、木材运输管理
  1988年全面实行采伐限额制度以后,省上对木材运输管理有了新的规定,决定全省统一实行木材、林产品准运证制度;同时实行了一车一票(即检尺五联单中的运输联)一证(即木材、林产品准运证)制,要求做到供、需材单位相符,检尺五联单与准运证相符,林种、数量(立方米)、根数相符。
  1993年设立了冶力关木材检査站和店子木材检査站,检査过往木材的运输。1998年10月1日木材停采停运,严禁非法盗运木材及林木产品。
  三、各种地方用材的管理
  林区民用材管理1990年以后林区民用材管理依据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林区民用材生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该实施办法对民用材享受对象、生产计划、审批程序、生产办法、育林费缴纳及民用材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1998年随天然林停采而结束林区民用材提留。
  留成材管理国有木材生产单位给地方提留木材,地方政府向各县分配指标,大部分分给产材县,县上按产材乡分解给乡镇企业进行加工后销出,少部分以原木销出,少部分指标留地方政府,解决建设不足和物资兑换。1998年随木材停采而停止留成材。
  四、木材加工及市场交易管理
  自木材市场开放以来,林区、林缘区木材加工点和木材交易市场空前活跃,1988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曾多次开会,下发关闭林区、林缘区木材市场及加工点的文件,但一直未能真正关闭,直到1998年10月1日甘肃省实施国有天然林停采后,遂关闭了全县木材加工点和木材交易市场。
  第四节资源管理
  一、森林资源调查设计
  1996年,由临潭县林业站对全县人工林进行了调査,从1987-1996年,累计人工造林2747.5公顷,其中郁闭成林的有560.6公顷,需补植重造的有2186.9公顷。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由县林业站对全县森林资源作了调查,并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了分类区划界定。区划界定林业用地面积29066.7公顷,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29066.7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4333.3公顷(国有2666.7公顷,集体1666.7公顷),省级重点公益林面积518.9公顷(国有200.6公顷,集体318.3公顷)。
  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
  1991年,县农林局根据州农林局制定的《甘南州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建起了森林资源档案,有兼职档案管理人员。
  三、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县农林局森林公安(股)局对本县境内的珍贵野生动植物严加保护。1999年4月19日,店子乡业仁村群众发现并捕获一只大熊猫,县农林局获悉,立即组织林业公安全体干警赶到现场保护大熊猫,三天后将这一国家级珍稀野生动物移交给甘肃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局;同年7月10日,在总寨乡秦关村马旗阴坡山发现三只梅花鹿, 其中一只幼鹿被群众捕获,喂养一月,于8月3日由县农林局将梅花鹿安全移交给甘南州农林局下属的合作森林公园。
  第二章森林资源
  一、林种结构及面积
  据2001年森林分类区划调査结果,临潭县林业用地面积29021公顷,均为防护林 (水保林和水涵林),亦为公益林。
  二、各类林地结构及面积
  林业用地29066.7公顷,有林地5733.3公顷,占林业用地的19.72%;疏林地1133.3.2公顷,占林业用地的3.89%;灌木林地8200公顷,占林业用地的28.21%;未成林造林地1600公顷,占林业用地的5.51%;苗圃地0.9公顷,占林业用地的0.003%;宜林地12400公顷,占林业用地的42.66%(2001—2002年调査资料)。
  三、林地权结构及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29066.7公顷,国有10866.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39%;集体18200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2.62%。其中有林地面积5733.3公顷,国有1533.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6.74%;集体4200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3.26%。疏林地面积1133.3公顷,国有266.7公顷,占疏林地的23.53%;集体866.6公顷,占疏林地的76.47%。灌木林地面积8200公顷,国有4133.3公顷,占灌木林地的50.41%;
  第一节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分布规律
  海拔2300-2600米是以云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或阔叶林带,以次生林为主。主要建群种为桦类、山杨,组成杨桦林、白桦林,也有小片纯林。白桦、红桦是组成临潭县森林的主要阔叶树种之一,水平分布在冶力关、八角、羊沙、石门、三岔、术布、王旗等乡,垂直分布在上限海拔2800米左右的山杨林,多为天然林,分布范围广,连续性不明显,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多是云杉、冷杉的次生植被。海拔2200~3200米为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主要建群树种为云杉、青杠,上限与冷杉混生,下限与杨、桦类混交。水平分布在术布、冶力关、羊沙、八角、三岔等乡(镇)。海拔2200~3000米为高山杂灌次生林带,主要有沙棘灌丛、高山灌丛和低山灌丛三类。生长在半阳坡、阴坡或林缘区,呈片状分布,在全县范围内均有分布。海拔2700~3600米为高山暗针叶林带。主要建群树种为岷江冷杉、洮河冷杉。上限与高山灌丛相接,下限形成冷杉与云杉混交林。分布在术布、羊沙、冶力关、八角、三岔等乡(镇)。海拔3400~3600,米为高山灌丛带。形成高山暗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主要建群种有杜鹃、高山柳、高山绣线菊、鲜卑花、小麋等,间有圆柏、剌柏、金露梅、银露梅等呈群落出现。低山灌丛,分布在浅山、近山及中低山地带的河谷地段阴坡及半阴坡,主要建群种有柳、榛子、箭竹、珍珠梅、蔷薇、小檗、忍冬等,覆盖度60%-80%,高约1米~4米。
  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临潭县森林资源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北部3乡(镇)森林面积为10200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35.09%,覆盖率19.37%(不含省属国有林);东南部地区森林面积
  第二节森林资源分布
  集体4066.7公顷,占灌木林地的49.5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00公顷,国有733.3公顷,占未成林造林地的45.83%;集体866.7公顷,占未成林造林地的54.17%。苗圃地0.9公顷为国有。宜林地面积12400公顷,国有4200公顷,占宜林地的33.87%;集体8200公顷,占宜林地的66.13%。
  四、主要树种组成
  林地结构多为复层异龄林,结构一般分4层,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也有3层结构的,为乔木层、灌木层、苔藓层或乔木层、草木层、苔薛层。乔木层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杨树、桦等;灌木层主要树种有金背杜鹃、忍冬、高山柳、高山绣线菊、箭竹等;草本层主要为细叶苔、酢浆草、珠芽蓼、草莓等,种类多,覆盖度为10%-65%;苔藓层常形成5厘米~12厘米厚的毯状覆盖,覆盖度为80%-90%左右。有云杉、桦、杨树等纯林,也有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多为纯林。14133.3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48.62%,覆盖率为27.60%;中西部地区9个乡(镇)森林面积仅为4733.3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6.29%,覆盖率仅为9.33%。全县森林平均覆盖率为10.04%。
  第三节资源面积及蓄积
  临潭县林业用地面积29066.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733.3公顷,疏林地面积1133.3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2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00公顷,苗圃地面积0.9公顷,宜林地面积12400公顷。
  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10.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7万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积的65.4%;散生木蓄积3.7万立方米,占活立木蓄积的34.6%。
  第四节动植物资源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2001年12月)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资料反映,全县有高等植物122科、443属、1300种;有野生动物251种,其中鸟类151种。仅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就有植物种类分属90科、346属、745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20种,被子植物87科、338属、725种;鸟兽类动物隶属于6目、17科、35属、45种;两栖类有2目、4科、4属、4种;爬行类动物隶属于2目、2科、2属、2种;鱼类有5种,隶属1目、2科。
  二、野生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植物资源
  1.野生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临潭县境内鸟兽类中属国家I级保护种类的有:雪豹、白唇鹿、斑尾榛鸡、雉鹑、金雕、胡兀鹫、白肩雕,共7种;属国家II级保护种类的有:豺、石貂、黄喉貂、兔狲、猞猁、林麝、马麝、马鹿、苏门羚、斑羚、岩羊、蓝马鸡、血雉、雕鸮、四川林鸮、鬼鸮、凤头蜂鹰、秃鹫、兀鹫、苍鹰、褐耳鹰、雀鹰、黑鸢、毛脚鵟、棕尾鵟、普通鵟、猎隼、红隼、游隼、蓑羽鹤等。
  2.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4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和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临潭县境内分布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0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胡桃科的胡桃,罂粟科的红花绿绒蒿(草本),毛茛科的星叶草(草本);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松科的秦岭冷杉和垂枝云杉、小檗科的桃儿七(草本)、毛茛科的紫斑牡丹、木樨科的水曲柳、豆科的野大豆(缠绕草本)和黄蓍(草本)。三、古树名木
  秦岭冷杉常绿乔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600米以上山坡或山谷中有野生,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为中国特产稀有植物。
  垂枝云杉常绿乔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3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有野生。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
  水曲柳落叶乔木,是第三纪的残遗类群,分布于河边沟谷地带,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胡桃落叶乔木,生长于海拔2000米左右山坡、路旁、地畔及河边等地,主要产于莲花山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紫斑牡丹落叶小灌木,分布于海拔2100-25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或栽培于群众庭院中,是中国特有野生花卉,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细叶黄杨落叶乔木,栽培于莲花山保护区村民、单位庭院内,是名贵木雕材种。八郎寺小叶朴落叶乔木,栽培于八郎寺群众庭院,仅有两棵,是稀有名贵树种。
  东山顶古杨在石门乡草山村东山社山顶生长着约300年左右的古杨树,胸径达1.5米,树冠东西8米,南北12米,树高12米。独木成林,古朴沧桑,枝繁叶茂,长期生长于山顶,实属罕见。
  新站古杨在三岔乡高楼子村新站社生长着一棵300年以上的古杨树,胸径达2米,冠幅南北16米,枝叶繁盛,是当地群众聚会纳凉之所。
  第三章森林开发利用
  第一节木材采伐
  1990年以后州属林业单位每年大约分配临潭县民用材200立方米,省属洮河林业局分配临潭县民用材600立方米。1998年停止国有天然林采伐,遂停止木材生产。
  第二节林副产品开发
  1990年以后,临潭县群众对杂木椽、抬杠、直锨把、毓头把、箭竹,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售或自用,对白柳条需求也较多,用于编制簸箕等;采摘林内野生蕨菜、木耳、柳花菜、蘑菇、狼肚等野菜和采掘各种药材数量较大。2000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有人工种植的各类药材和磨菇,年生产药材达9000吨左右。至2006年, 县内野生药材资源有130余种,已开发药材30余种。第三节综合利用
  城关镇木材加工厂成立于1986年,以生产家具为主,每年生产家具200件左右,1998年以后停产。
  临潭县手工联社成立于1970年,以生产各类家具为主,职工15人,每年生产家具1000件左右,1996年以后转产。
  临潭扁都乡“张旗蒸笼协会” 由68家专业户组成,年产蒸笼1800多合,产值
  1.4万元。1998年木材停采后停产。
  第四章植树造林
  第一节林木种苗培育及良种引进
  一、主要造林树种种源分布
  云杉、青杆、冷杉分布在海拔2600~3600米之间,在冶力关、术布、羊沙、八角等乡镇有纯林或混交林分布,林内木60~70年结籽,林缘木20~30年结籽。
  油松主要分布在洮河林区,海拔2000~2800米地带的山坡,15~20年开始结籽,30~40年进入结籽盛期,种子年周期为2~3年,在冶力关有分布。
  沙棘全县均有分布,5年生以上结实。
  桦类主要在羊沙、冶力关、八角、石门等乡海拔2800米以下的阴坡、半阴坡有分布。
  二、育苗
  1990年以后只有县属国有三岔苗圃,固定苗圃地面积0.9公顷。所育苗木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沙棘、杨等树种,1996年前年出圃苗木在100万株左右,2000年后育苗甚少;也有群众自发培育的酸梨、白杨、沙棘、花椒、早酥梨等苗木,数量可观。1990-2006年底,全县累计培育各类苗木面积122.5公顷。
  三、良种引进
  1990年以后,继续营造引进实验成功的华北落叶松林,造林面积达2100多公顷,至2006年底保存面积有1000公顷,该树种成活率高、生长快,但受落叶松球蚜和红澳球蚜危害严重。自1990年开始引进岷县大红袍花椒在东南北部各乡(镇)栽培,栽培面积115公顷,该品种颗粒大、产量高。同时从临夏康乐引进早酥梨系列品种,主要栽培在东南北部各乡(镇)村,至2006年底累计栽植271.1公顷,该果品成熟早、品质优良、产量高,深受群众喜欢。
  第二节重点工程建设
  一、工程造林
  1990-1999年实施工程造林面积2192.3公顷,由于管护不力,仅有少数保存完好。
  二、退耕还林工程
  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06年底累计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126.8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35.2公顷,荒山造林3191.6公顷。
  三、般造林
  1990-2006年底,乡村集体造林1073.5公顷;薪炭林3767.5公顷。
  四、公路绿化
  自1990年以后,全县公路绿化达108.5公里。
  五、绿化点建设
  自1990年以来,全县各乡(镇)村建立绿化点146处。
  六、全民义务植树
  自1990-2006年底累计全县全民义务植树595.2万株。
  第三节经济林建设
  临潭县虽地势高寒,适生果木树种少,但境内群众历来喜欢栽培果木树种。自1990年以来,全县大量推广经济林,主要推广树种为早酥梨和花椒。早酥梨成熟早、皮薄、含糖量高、耐贮存,果品销售快,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花椒以大红袍为主,果大皮厚,味道香,亩产75公斤。也有群众自发零星栽培的其他经济果木树种。
  一、果树种类
  梨类乡土品种有软梨、木梨、沙梨、白梨、红梨、麻梨、蜜梨、长把梨、杜梨等。引进品种有苹果梨、巴梨、香蕉梨、早酥梨、通州白梨、日本梨等。
  苹果梨乡土品种有山定子、楸子、林檎等。引进品种有青香蕉、黄元帅、红元帅、国光、红星等。
  桃类人工嫁接的有山毛桃和樱桃。引进品种有蟠桃、红心桃、油桃等。
  杏类乡土品种有青禾杏、麦子杏、羊粪蛋、板杏、粘核杏等。引进品种有仁用杏和玉米杏。
  李子本地李子树果实小。群众自发引进品种俗称洋李子,有红宝石、布郎李。
  二、果树繁殖及栽培
  1990年以后果树栽培多用嫁接苗,很少用实生苗,群众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均栽有果树,树种杂,品种多,管理粗放,数量少,又不集中连片,终未形成支柱产业。
  第五章森林保护
  第一节林业法规与司法
  一、林业法规及重要文件
  1998年,县农林局拟定了《临潭县森林资源经营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2006年,临潭县制定了《临潭县有害生物灾害预警预案》。
  二、林业司法
  临潭县自1990-2002年10月,林政执法单位为临潭县农林局下属的森林公安股,同时受县公安局领导。2002年10月以后,为县农林局下属的森林公安局,受县公安局领导。自1990-2006年底,由县森林公安股或森林公安局查处林政案件314起,处理违法人员1812人,其中治安拘留57人,刑事收审2人。
  第二节护林检查
  三岔木材检査站、林业派出所、冶力关木材检査站、林业派出所配合县森林公安(股)局严查过往车辆,并对周围各乡(镇)的林地实行定点不定期检查,发现破坏林木案件,林业干警现场调查,依法及时处理。天然林停采后,三岔林场派驻各乡(镇)护林人员有66人,森林公安警察队伍的充实,加大了护林检査力度。
  从1990-2006年底,县森林公安(股)局出动警力2285人次,出动警车444次,查处毁林案件314起,处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人员1812人;没收非法盗采盗运木材4589立方米、柏木方168块、松木板53块、原木843根,罚款及变卖计35.2万元,赔偿林木损失费14万元;清理木材加工点30所,查获非法盗运木材汽车297辆、农用三轮车86台、畜力车357架。遏制了破坏森林资源的歪风邪气。
  第三节护林防火
  1990年以后,县农林局专设防火办公室,配备了电台和发报人员,每年11月至翌年5月底为防火期。在防火期内,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羊沙林场和冶力关林场在林区设置了防火观察站,防火工作形成网络。到2006年底,县属森林未发生火灾。
  第四节森林病虫害险治
  一、病虫害发生及种类
  自1990年以来,全县经常发生的林木病虫种类主要有梨褐斑病、梨干腐病、苹果腐烂病;落叶松球蚜、落叶松叶蜂、云杉灰象甲、杨潜叶瘿、梨蚜、苹果棉蚜、红蜘蛛;另外在退耕还林地中还发现危害幼树的罗氏鼢鼠和野兔。
  二、病虫害防治
  自1990年发现落叶松球蚜和梨干腐病等病虫害以来,县上每年根据发生情况组织力量防治。运用化学和人工防治方法,常用化学药剂主要有石硫合剂、敌敌畏、氧化乐果、敌杀死、多菌灵、溴氯醛脂、灭鼠灵毒饵、林丹烟剂等。对罗氏鼢鼠还采用人工安装夹鼠弓进行消灭,对野兔采用人工射猎或夹、套方法猎捕。临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专门从事森林病虫害检疫、测报、防治工作,配备专职检疫员5人。由于病虫害种类多,林木权属不一,加上技术力量和经费不足,总体防治效果不显著,但都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的势头,至2006年底全县未发生林木病虫害。
  第五节森林抚育
  一、幼林抚育
  1990-2000年底,全县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20公顷。
  二、低产林改造
  分别于2001年、2003年改造品种老化、果品低劣、产量低下的经济林66.7公顷。
  三、封山育林
  1990-2006年底,全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23724.6公顷。近年实施的封山育林区周边设有铁丝围栏,建有告示碑,有专职管护人员。第六节自然保护区
  一、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
  1983年9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原临潭县莲花山林场整建制移交,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90人,由甘肃省林业厅领导,主要保护临潭县东部中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12551公顷。莲花山林区包括临潭县八角、冶力关、羊沙三乡和康乐县莲麓乡部分地区,东与卓尼县新堡乡和渭源县峡城乡隔河相望,南接羊沙林场,西邻冶力关林场,北靠康乐县,地处洮河中游。
  二、莲花山森林公园
  1993年1月13日由省林业厅批准设立莲花山森林公园,同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莲花山地势险要,地质复杂,森林结构及生态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林业教育及保护价值。
  三、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
  筹建于2000年,2001年获“省级森林公园”称号,2002年获“国家森林公园”称号。同时也是省级地质公园、洮河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A级风景区。公园总面积79400公顷,森林覆盖率63%,分冶海、东峡、香子沟、黑河、西峡五大景区。有自然、人文景点270余处。区内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凉爽宜人,海拔2100-4081米,年均气温5.9℃,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林麝、梅花鹿等。
  第七节天然林禁伐甘肃省人民政府1998年9月30日下发了《关于停止国有天然林采伐的决定》,临潭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成立了临潭县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联合领导小组,县农林局依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了《临潭县国有天然林区清査整顿方案》,随后抽调16名专业人员组成林区清查队伍,分两组对全县行政区域内所辖国有天然林区开展了历时20天的外业调査、内业分析和综合评价。清査结果是:在冶力关、羊沙、车巴3个林场的县辖行政区域范围的林区内,除省批木材采伐限额合理销售量外,不合理结存量达8868.04立方米。全县19个木材来料加工点当即全部关闭。
  县森林公安(股)局从1998-2006年底査处涉林案件196起,査处违法人员340人,没收木材85立方米,罚没及变卖67.5万元,赔偿林木损失费5.4万元。第八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天然林停采后,县农林局每年都下拨护林经费,拟定了《临潭县森林资源经营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县乡职责,政府修改审报。2001年2月至2002年1月在县农林局主持下,编制了《临潭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保工程实施面积12866.7公顷。
  2002年6月经县政府报请州人民政府同意后,以潭政发(2002)77号文件作了同意恢复三岔林场的批复。三岔林场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县农林局,整体上实行全新的企业管理,林场场长为法人代表,.'实行合同制管理。县政府以潭政发(2002)79号文件任命县林业站副站长担任三岔林场场长,其工资仍由县财政供给。三岔林场是临潭县“天保”工程的实施主体,“天保”经费全部要由林场来使用,必须按照“天保” 资金管理规定严格使用。林场的工作人员、护林点的管护人员主要任务是管好现有林木,林场工作人员30人,护林点管护人员41人。三岔林场场址定在店子乡政府所在地,暂时将场址放到三岔苗圃,待后搬迁。县农林局于2002年10月21日将三岔苗圃的全部资产移交于三岔林场后正式启动。至2006年底,三岔林场森林管护面积12866.7公顷,其中管护国有森林面积6111公顷,集体森林面积6755.7公顷,共有管护人员66人,其中三岔林场管护员32人,乡镇集体护林员34人,三岔林场具有完善的管护办法,每年都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预防森林火灾、病虫害,阻止人畜破坏林木,积极实施封山育林,保证了现有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