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15
颗粒名称: 卷五 农业
分类号: DF413.1
页数: 31
页码: 103-113
摘要: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8年2月26日撤销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1年与临潭县种子管理站合并,保留种子站牌子,更名为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农艺师10人,初级农艺师54人。 临潭县农村能源开发中心2003年3月1日设立,与农技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关键词: 临潭县 农业

内容

第一章机构
  农林局临潭县农林局主管农业和林业工作,至2006年,全局共有职工1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服务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8年2月26日撤销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1年与临潭县种子管理站合并,保留种子站牌子,更名为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农艺师10人,初级农艺师54人。
  临潭县农村能源开发中心2003年3月1日设立,与农技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临潭县植保植检站2005年1月24日设立,与农技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临潭县种子管理站2001年2月28日与临潭县农技推广中心合并为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保留牌子和印鉴,开展业务。
  中心区域站.2004—2006年先后设立了冶力关、新城、王旗3个中心区域站。
  临潭县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02年成立“甘南州临渾县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系在《甘南州临潭县高原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01-2003年)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园区在1990年占地68亩,2003年经国土资源局将临近306国道的23亩地划拨出去。现占地面积45亩,分设施和大田区两部分。其中设施区占地5亩,设有二代日光温室3座、塑料大棚1座;大田区占地40亩,分为饲草区、粮油区、作物区和绿化区。园区内现有职工14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 初级职称11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3人。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负责全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和全县农民减负工作等业务,现共有职工7人。
  基层乡站1991-1997年先后成立了长川、术布、古战、流顺、扁都、新堡、石门等7个农技站。1999年3月成立城关、新城、店子、王旗、冶力关5个中心乡站, 冶力关辖八角、冶力关、羊沙3个乡农技站;新城辖流顺、三岔、扁都(现并入新城镇)3个农技施;王旗辖石门、王旗2个乡农技站;店子辖洮滨、店子2个乡农技站;城关辖城关镇、术布、长川、古战、羊永、卓洛6个乡镇农技站。各乡站主要以所辖乡镇为主,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二章农业生产
  —、耕地
  临潭县耕地总面积3292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耕地中有水浇地10442.0亩,旱地318769.6亩。
  200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 经济作物11.37万亩,其他作物2.31万亩。
  第一节种植业条件1991-5006年临潭县耕地面积变化表二、土壤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阴湿,属高山丘陵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最低海拔2030米,最高3926米,平均2825米。全县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59个土种。全县土壤一般是垂直带谱分布,从山顶到山麓依次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褐土4个土类,局部分布着非地带性草甸土和沼泽土。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新城、长川、石门、羊沙、冶力关、卓洛、店子等乡的海拔2950~3515米处,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2%,无耕地。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术布、三岔、店子、羊沙、新城、王旗、卓洛、洮滨等乡的海拔2850-3150米左右的山坡地带。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左右,气温稍高于亚高山草甸土区,比较湿润,冬季寒冷,土壤封冻期长,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腐殖质层厚,潜在肥力较高。pH值7.18-8.4。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田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地区仅能种植油菜、青稞,大部分面积可发展饲草饲料。
  栗钙土除王旗、冶力关、八角3乡外,其余13乡均有分布,pH值7.8-8.5,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临潭县最主要的农田土壤。
  灰褐土又称灰褐森林土,分布在北部的羊沙、冶力关、八角和东南部的石门、王旗、三岔、店子、洮滨,西部术布乡、古战乡和长川乡也有零星分布。处在海拔2200~3250米之间,pH值7~8.5,该土层深厚、疏松,热量条件较好,是发展林业的良好土壤,其耕地作物产量亦高于栗钙土。
  草甸土在临潭县的沟谷台地上有零星分布,多数为自然土,腐殖质层深30-100厘米。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长期性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区,无农田。
  临潭县土壤大部分为荒山、草原、森林所占,耕地仅占19.51%,适宜农耕的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种:
  黑油土占耕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洮河两岸丘陵、缓坡及台地中。土层厚20-110厘米,pH值为7.0~7.5。保水保肥能力强,宜种植小麦、青稞、油菜、洋芋等。
  黑麻土占耕地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及河谷阶地。腐殖层厚,耐旱保墒。pH值7.5~8.0。宜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豌豆等。
  黑白土占耕地面积的17.3%,主要分布在缓坡丘顶及坡脚,pH值7.0~7.5。粒状结构,土口松,保墒能力较强,宜种植青稞、洋芋、小麦、蚕豆等。
  黑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6%,主要分布在丘陵坡脚及河谷,pH值7.0-7.50该土层厚1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但沙性疏松,漏水漏肥。经深耕和施入有机肥及土粪、生灰等热性肥料,可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蚕豆、亚麻。
  红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06%,主要分布在山坡及滩地,pH值7.5。粒状结构,土质疏松,沙性大,保墒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但施人畜粪及其他有机肥料,可种洋芋、小麦。
  黑红土占耕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阴坡及丘陵。耕作层较厚,粒状结构,保墒保肥能力较好。经深耕和施入农家肥后可以种小麦、青稞和豆类。
  红胶土占4.3%,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河滩。胶性大,大块状结构,透水性差,耕作困难,pH值7.0~7.5。经深耕和施入畜粪等有机肥料,可种豆类、青稞、小麦。
  其他土壤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3.9%。
  据临潭县第二次土壤普査化验分析,农业土壤养分的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8%,含氮量平均为0.155%,速效磷含量平均为8ppm,速效钾平均为245ppm,总体情况是:中氮、贫磷、富钾、有机质中下等,氮磷比例失调。主要土壤养分的情况是: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12.22%,含氮0.555%,含磷0.79%,含钾2.05%。黑钙 ±,有机质6.33%,含氮0.31%,含磷0.076%,含钾2.49%。栗钙土,有机质在0.48%~ &07%之间,一般为3.5%;含氮在0.03%-0.454%之间,多数为0.07%~0.1%;含氮在0.039%-0.71%之间,多数为0.05%左右;速效磷多数为5~8ppm, 速效钾200~300ppm。灰褐土,有机质在1.27%-17.18%之间,一般为2%-2.5%;含氮在0.087%-0.65%之间,一般为0.1%-0.25%;含磷在0.06%-0.1%之间,一般约0.08%左右;速效磷约5ppm,含钾2.14%-2.56%,速效钾210~236ppm。
  第二节种植业区域
  进行种植业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增产增收,趋利避害,稳产高产,用养结合,持续增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利于分区进行指导,建立起各有侧重的种植区域。所以,结合县境内山大沟深、高差悬殊的地理特点,全县以新城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路,在不同的地理方位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区别,从自然和气候条件方面将全县划分为4个种植业区:I、西部高寒阴湿青稞、豌豆、油菜区;Ⅱ、中部冷凉半湿润青棵、小麦、蚕豆、油菜区;Ⅲ、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Ⅳ、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
  临潭县种植业分区范围表
  区号区名涉及范围土地总面积 (亩)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
   乡村
  I西部高寒阴湿青棵、豌豆、油菜区643239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等乡镇全部454511468371034882续表
  区号区名涉及范围土地总面积 (亩)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
   村社
   中部冷凉半湿润青棵、小麦、蚕豆、油菜区843209流顺、新城、店子三岔及其他乡的朱旗、马旦沟、大沟门、立新大河桥、大草滩6185004773597767.01
  ffl 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333165洮滨(不含朱旗、马旦沟)、龙元(不含大沟门)、王旗 (不含立新)、石门 (不含大河桥)4396342328938509
  IV 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322110羊沙(不含大草滩)、冶力关、八角6444021913728891
  全县161417232157047136998268655.21
  一、西部高寒阴湿青稞、豌豆、油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的西部地区,包括城关、术布、古战、长川、羊永、卓洛等6个乡 (镇),共43个村民委员会,239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103488.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8.5%,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2亩(农业人口46832人),比全县人均耕地多0.2亩。本区有菜子沟、旧城沟、羊升沟、羊永沟4条较大的山沟和许多小沟。总体看,斜藏大山的几条支脉由北穿越本区向南延伸,形成山丘起伏、沟壑纵橫的地形,山势较其他区平缓。海拔在2640~3650米。农田大多分布在海拔2640~2900米之间,少量分布在29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3.2℃,作物生长期130天左右,无霜期平均65天,年平均降水量400~550毫米。4~9月份,降水量约540毫米。在一般年份,天然降水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本区地表以被褐黄土状物质覆盖为主,红土次之,农田土壤多是由这两种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层厚,土壤优良,主要类型为栗钙土,其次为黑钙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及少量的沼泽土和草甸土。农田土壤主要以栗钙土类面积最大。从而使本区种植业因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少而显得比较单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饲草为辅。在粮食作物中以耐寒作物青稞为主,播种面积占1/3以上,占全县青稞总播面积的40.4%。本区最适宜的作物是豌豆,也是临潭县豌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豌豆种植面积的70%左右,总产占全县豌豆总产的60%左右,其他粮食作物为小麦(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黄燕麦(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和洋芋。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胡麻为辅。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40%左右,总产约占35%左右,油菜种植比例和面积均高于其他种植区。其他作物主要为饲草(青燕麦)和少量的蔬菜。
  二、中部冷凉半湿润青稞、小麦、蚕豆、油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中部地区,包括流顺、新城、店子、三岔4个乡和洮滨乡的马旦沟,王旗乡的大沟门,立新、石门乡的大河桥,羊沙乡的大草滩等5个行政村。涉及8个乡,共43个村民委员会,209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97767.0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6.4%,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0亩(农业人口47735人),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04亩。本区海拔高度2520米(三岔高楼子)-3513米(新城大石山),主要河谷有流顺沟的中部、朱旗沟、戚旗沟、三岔沟的中上部、尤元沟、马旗沟、石门沟及羊沙沟的源头部分。境内主要有大石山、兔石山、烟筒山、黑松岭、花岭山、长岭坡等高大山峰。除流顺、新城2乡镇的部分地区稍平缓外,其他地方呈现山大沟深。全区的农业用地多分布于海拔2550-2900米的河谷地区和低山区,沟谷川地自西向东面积逐渐减少,海拔逐渐降低,山高坡陡对农业生产有诸多不利因素。本区年均气温3.7℃,无霜期约80~100天。作物生长期约150天。年平均降雨量540毫米左右,是临潭县西部寒冷温湿气候向东南部冷温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有效积温少、热量不足是影响该区种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较西部地区稍好,较东南部地区稍差。主要土壤类型是栗钙土和灰褐土,有机质含量3%~4%,少量西部高山草甸土和黑钙土,处于全县西部草原土壤向北部森林土壤过渡地带。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为86403.3亩,其中粮食作物43929亩,油料作物42474.3亩。本区主要种植作物为青稞、小麦、蚕豆、油菜,种植特点是小麦、青稞各占播种面积的1/3,其他作物合占1/3。为临潭县典型的“三三制”格局地区。
  ” 三、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东部和南部洮河沿岸地区。包括洮滨(不含朱旗、马旦沟)、王旗(不含大沟门、立新)、石门(不含大河桥)等乡的全部及大部分地区,涉及3个乡,33个行政村,165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8509亩,农业人口23289人,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3%,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7亩,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3亩。本区位于洮河沿岸,分东南两部分。平均海拔在2200-3389米之间,平均海拔是全县最低的地区。全区农业用地多分布于海拔2800米以下,本区的洮河川台地区地势平缓,气候条件好, 水利资源丰富,垦殖时间长,农业生产水平高,是全县农业生产最好的农作物区域。洮河流经本区有两个区段,上段从新堡乡资堡村入境,流经洮滨乡西南部边境,从洮滨乡八杰村流入岷县;下段从王旗乡下磨沟入境,流经王旗、石门两乡,从石门下哇入卓尼县境。本区属冷温半温湿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6℃。7月最热,平均气温17℃;1月最冷,平均气温-7℃。本区是临潭主要粮食作物青棵、小麦、蚕豆、洋芋等的适宜种植区,也是一些经济林,如苹果、梨、杏、花椒等的临界栽培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和灰褐土,亦有少量的亚高山草甸土和黑钙土。耕作土壤有栗钙土类的4个亚类,15个土种;灰褐土类的1个亚类,7个土种。是临潭县粮、药、果、菜的主要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蚕豆为主,且在洮滨乡的部分地方种植冬小麦,并种植一定面积的洋芋、豌豆。当归的栽培生产在本区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产量高、品质好,素有岷归之称。
  四、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
  本区位于临潭县北部地区,包括冶力关、八角和羊沙乡(不含大草滩)的大部分地区,涉及3个乡,22个村,110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2889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7%,农业人口19137人,人均耕地1.5亩,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5亩。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谷深长,高差明显,年均气温约在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6℃,全年≥0℃积温1706℃ ~3098℃,积温789℃ ~1564℃;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年蒸发量1000毫米以下;作物生长期130-170天,无霜期约100天,云雾和阴雨多、湿度大,日照时数较少,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2.56%,全氮0.16%,速效磷9.2ppm,速效钾>200ppm。有机质全氮的含量高于全县平均含量,速效磷较缺,速效钾丰富。海拔3616〜2030米之间,有羊沙河、冶木河、秋峪沟等洮河支流和白石山、莲花山、姊妹山、马车山、大岭山、山旦大山等高大山岭。本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大,垂直谱明显。农作物种植区以冷温湿润气候为主。其中北部的八角、冶力关较为湿润,南部的羊沙较干旱。该区是临潭县森林土壤集中地区,主要为灰褐土。小麦和蚕豆的种植比较其他地区明显增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冬小麦种植更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新台阶。洋芋和油菜基本持平,由于气候适宜小麦、蚕豆生长,因此这两种作物形成了该区的种植优势,产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临潭县种植业分区基本情况表
   耕地面积农业总人口 (人)人均耕地 (亩)总劳动力 (人)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 (亩)人均产粮 (斤)役畜 (头、匹)每役畜负担耕地 (亩)
   合计 (亩)占全县总耕地 (%)
  全县268655.21369981.96813703.3376.1416176.46
  I103488.238.5468372.2272513.8456.9121158.54
  97767.0136.4477352.0234194.2297.3127287.7
  n3850914.3232891.7191552.0388.881774.7
  w2889110.7191371.5115452.5359.385973.4节种植业结构
  临潭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凉,加之传统习惯的束缚,种植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从1991-1999年,临潭县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的地区优势,粮食作物布局各自进行适度小范围调整,洮滨、王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河谷及浅山地区,小麦、蚕豆高产、质优。9年间,基本保持或扩大小麦面积和蚕豆比重。中西路冷凉地区,小麦品质差,产量与青稞持平,小麦面积有所压缩,但在海拔2750米以下地区(术布),蚕豆成熟约70%左右,能成熟的籽粒品质优良,产量高于豌豆,基本以种植蚕豆为主。2750米以上地区(长川、卓洛、古战)以种植豌豆为主。阴湿高寒区(海拔2800米以上)以种植青稞、豌豆、油菜为主。通过小调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至少稳定在27万亩以上,单产达147.5公斤,总产达到334183万公斤。从2000年开始,临潭县着力开展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以新城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扁都百亩高产高效示范园区为起点,坚持“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启动并实施了“农牧互补”战略,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实施洮河沿岸土地整治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药材基地、青稞基地以及油菜、豆类基地建设。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9:10:51调整到31:15:54。到2006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26.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单产161.9公斤,总产20993.67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19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60623.40亩,单产79.69公斤,总产4831.08吨;药材播种面积53132亩,单产188公斤,总产9988.82吨;青饲料及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31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达到49:42:9。
  临潭县1991-2006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表
  单位:万亩、公斤、吨
  年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面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药材
   面积单产总产
   面积单产总产面积单产总产
  199126.6326.2920.00114228003.8139.915200.03116.9352.38
  199226.6226.2120.02123.5247252.805916520.04128.9512.27
  199326.6226.1820.01129.5259133.8162.923960.05152.2762.31
  199426.6226.1920.00124.7249403.8761.423760.07175.31232.25
  199526.6226.1820.00124248003.945622060.09105922.15
  199626.6226.1820.41157320443.948038870.071681211.75
  199727.7227.6222.89105240353.925621760.02285500.8续表
   耕地面积物播积作农总面 i
   材药
  
   产单产单
  8991力27.23461913.873402040.11186479
  999117827.6527.547.1X342431893900394246
  00022227.2526.3119.491*722877425.566.6033730.5402239780.
  12002627.2427.21od1255162288158573881.53.255477.281
  20021627.9126.3116.57IX25607655699253443.8228437251.
  2003276326.2814.65119112304氐754530284209894549L
  20044726.953.1661-57231975784657844681X9002111
  005287氐24326.3912.62120947066.80840413559130001312
  2006286.24226.3912.9L163320906氐779.483013-X2&811• )3999312
  第三章农作物生产
  第一节粮食作物
  一、春小麦
  春小麦是临潭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久远。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趋势, 部分地方宜种植冬小麦,八角乡全乡,冶力关60%-70%的地方,王旗的韩旗、唐旗村,洮滨的新堡、总寨等村均有少量种植。到2006年底,小麦播种面积43175亩,单产160公斤,总产690.80万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16.34%,占粮食总产量的33%。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性喜温凉,开春气温稳定通过0℃时即可播种。通过春化阶段有效温度10℃ -11℃,光照要求每日8小时~12小时,时间16天以上。分蘖——拔节期生物学下限温度7℃-8℃,适温12℃ -16℃,土壤湿度20%~22%,气温低于10℃或高于35℃, 土壤干旱或阴雨连绵,易脱肥脱水,不孕小花增多,造成减产。灌浆至成熟期适温20℃ -25℃,光照充足,土壤湿度16%~20%。高温、干旱加速成熟、灌浆不足,籽粒秕瘦;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引起贪晴晚熟,籽粒干物质积累少,并易引起发芽霉烂和病虫危害,降低品质。小麦生育期间蒸发量331.2毫米,降水450毫米,光照1010-1155小时,总辐射量74.5卡/平方厘米。临潭县降水、日照等可以满足春小麦的需要。农民多喜欢无芒品种,这种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灾能力,“口紧”,产量高。
  二、青稞
  青稞耐寒性较强,并具有喜冷凉湿润的独特性,具有早熟、抗牙烂的优点。适宜种植在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多、无霜期短的阴湿地区。临潭县适宜普遍种植,尤其是中西路地区,生产潜力很大。青稞全生育期要求:日照时数1001.2小时,太阳总辐量64.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32.3千卡/平方厘米,降水量369.3毫米,蒸发量330毫米,5月~7月是湿润月,加之多数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以上条件很符合青稞需求。由于气温低,热量仍然决定青稞种植地区。海拔2600~3100米地区为青稞适宜区,具体包括中西路的几乎全部和其余各乡镇的冷凉半山或高山地区,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多数较为干旱,产量尽管高于冷凉地区,但产量远低于当地小麦产量。从性状而言四棱青稞多受欢迎,其中半抽穗类型多适应高海拔冷凉阴湿地区,全抽穗型品种多适应较干旱温暖地区。此外,青稞草饲用价值高于麦草,它是牲畜的主要饲草,故农民多喜欢植株较高的青稞品种。
  三、蚕豆
  蚕豆,俗称“大豆”,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在历史上临潭县就有种植。部分地区具有种植蚕豆的优越条件,是主要养地倒茬作物。蚕豆是喜光作物,充足的阳光,较干燥的空气对促进开花有利,种植蚕豆的适宜地区在海拔2700米以下地区,具体包括洮河、石门沟、羊沙河沿岸河谷、川谷及半山地区、冶力关、八角乡全部、新城川区及低山区、店子乡、三岔乡沟谷台地、石门乡沟谷地带及半山区。海拔2750米以下蚕豆可基本成熟,豆类种植以蚕豆为主;海拔2750米以上地区蚕豆基本不成熟,豆类种植以豌豆为主,其中可种植区主要包括新城、流顺、术布川台地区和低山地带。
  四、洋芋
  洋芋,即“马铃薯”,是粮菜兼用型作物,具有播期长、适应性广、抗灾力强、丰产性好等优点,又是喜光作物,临潭县各类地区广泛种植。在整个生育期间,特别是块茎形成期比较凉爽的气候条件十分重要。一般需肥为N:P:K=2:1:5,在块茎膨化期,需水52%。土壤湿度16%-20%为宜。具体种植区:洮河、石门沟、羊沙河、冶木河谷台地及低山地区。
  五、豌豆
  豌豆是临潭县高海拔地区主要的养地倒茬作物,全县普遍种植,主栽品种为麻豌豆,八角、冶力关等乡镇为白豌豆。麻豌豆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早熟,分布海拔高等特点。第二节经济作物
  一、油菜
  油菜是临潭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分布最广的作物,近几年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上限播种海拔3200米左右。主要分布区域中西路地区,品质优良,比低海拔生产的油菜出油率高、品质好。尤其是1999—2006年引进并推广的华协1号、青油14号、清油331等适宜种植在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包括洮滨、王旗、石门、冶力关、八角及洮河、冶木河沿岸川台地区。它显著的特征是: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植株高大、产量高、品质优良,能和小麦、洋芋、蚕豆等间作套种。通过1991-2001年在扁都园区示范推广种植,最高单产可达200公斤-250公斤。
  二、胡麻
  胡麻在临潭县零星分布,耐干旱,耐瘠薄,谷地、质地差的零星地块经常播种,是油料的补充作物。
  第三节中药材种植
  临潭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草药种类较多。据第二次土壤普査,全县有600多种中草药,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材150多种,主要有:当归、野党参、红芪、秦芜、黄苓、贝母、羌活、猪苓、赤芍、杏仁、百合、冬花、大黄、柴胡、防风、益母草、野枸杞等30多种。在卓洛日扎的牙盖沟和牙扎沟等处草滩地带,生长有冬虫夏草。近几年通过结构调整,引进并推广种植的中药材有:当归、柴胡、党参、秦艽、红黄芪、黄芩、款冬花、百合、大黄,这些中药材已成为三岔、店子、冶力关、八角、术布、洮滨、王旗、新城、流顺、羊沙等乡镇的拳头产品。
  第四节农业投资
  20世纪90年代后,临潭县农业投资逐年加大加强。从90年代的高寒项目,30万亩、15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地膜“温饱工程”到2000—2006年的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课题,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青稞基地,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科技增粮等一系列农业项目从资金投入到具体实施,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范围覆盖全县16乡镇,141个村,723个社,为高寒阴湿区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作岀了一定的贡献。临潭县1991-2006年农业投资情况一览表
  单位:亩、万元、公斤
  项目名称实施规模农业投资效益及成果
   年限范围 (乡镇)面积
  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油药丰收工程1992—199813累计完成约50万亩人均收入434.8元,该项目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一等奖。
  临潭县地膜 “温饱工程”1996—199816118830平均亩增10公斤~15公斤,增产率10%-15%。
  临潭县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1996—19989453740平均亩增20公斤-25公斤,增产率20%。
  临潭县优质油菜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1996—19988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项目实施人均收入净增71.7元,贫困面由1990年的64.5%下降到1998年的44.5%,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临潭县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课题1999—200161500单产较基础增50公斤左右,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1999—200138423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完成面积8323亩,平均单产906公斤,示范120户120亩,配方施肥2100亩,病虫综防1700亩)。
  临潭县高原特色避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1—2006新城园区55086结构调整起点,提出“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避害农业”思路。引进推广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品种20多种,辐射带动了古战、扁都、陈旗、羊沙、冶力关等5个示范园区。
  甘南州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3—2006420000128在古战、长川、羊永、城关4乡镇实施。人均增收平均196.57元。完成基地面积2万亩,比基础亩增85.4公斤,增产56.4%,年产青稞473.8万公斤。良种繁育田4200亩,平均亩产226.4公斤,增产25.8%。高产田平均亩产272公斤,比基础亩增产120.5公斤增产79.5%。续表
  项目名称实施规模农业投资效益及成果
   年限范围 (乡镇)面积
  临潭县野生地道药材秦艽、羌活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4—20054290060示范田平均亩产269公斤,纯收益1535万元,户均增收800元,亩产值3200元,亩纯收入2400元,人均纯收入356元。其中秦艽温室育苗及地膜覆盖栽培方法获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410036605.2)。
  甘南州万亩优质藏(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2003—2004168.86引进并推广种植了柴胡、当归、党参、黄芩等中药材品种,亩收入1000~3000元左右。
  优质豆类、油菜、马铃薯新品种引进推广项目2003—2004168比基础增加1&6公斤,平均亩产166.8公斤,生产良种36.77万公斤,发展种子户100户。
  蚕豆新优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推广项目2002—2003165平均亩产量达195公斤,.比基础亩增26.6公斤。按1.6元计,增产值200万元左右。
  农村能源国债沼气建设项目2003—200613每个沼气池容积8立方米374.4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沼气池2258口,一户一池,配套改建一个卫生畜圈,一个卫生厠所,一个卫生厨房,实现“三位一体”,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
  科技增粮20061615该项目涉及2539户11395人。小麦平均亩产282公斤,较基础增19公斤,增产6.7%;青稞平均亩产188.8公斤,较基础增16.8公斤,增产9.77%。总增粮食274万公斤,总增经济收入364.6万元。小麦套柴胡3万亩,防治病虫害6.7万多亩。一、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一)农作物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小麦主要病害: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白杆病、黄矮病、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等。危害程度较大的有锈病、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等4种。2005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发生30689亩(次),减产30%-50%,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390万元。2005年白粉病、黑穗病在临潭县小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面积3380亩,减产5%左右。
  青稞主要病害:条纹病、黑穗病、叶锈病。其中条纹病、黑穗病危害最重,一般减产5%左右。
  洋芋主要病害:早(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其中以洋芋晚疫病危害最重,严重年份减产3成左右,环腐病次之,一般为5%以下。
  豆类病害:枯萎病、病毒病、锈病、根腐病、褐斑病、立枯病、轮纹病等,以褐斑病、根腐病危害较重。
  油菜病害: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白粉病。以油菜菌核病危害最重。一般减产5%左右。
  (二)农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
  地上害虫有黏虫、小麦吸浆虫、麦蚜、麦秆蝇、买鞘毛眼水蝇、麦茎蜂、蚕豆蚜虫、油菜跳甲、小菜蛾等。临潭县虫害发生最重的是黏虫、麦蚜、油菜跳甲。1998年和2005年黏虫大面积暴发,其中2005年发生面积33722亩,受害作物主要以小麦、蚕豆、豌豆;洋芋为主,平均受灾程度5成,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395万元。全县无偿提供农药6.26吨、喷雾器300架,挽回损失3460.59吨。地下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在全县危害较重的是金针虫、种,26万亩耕地中每年有10万亩左右的农作物受地下害虫危害,危害程度5%~10%。
  (三)农作物主要草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全县农田杂草有野燕麦、苦苦菜、马齿苋、看麦娘、蒲公英、柄草、芦苇、夏枯草、王不留行、苦格子、黄蒿、灰条、猪秧秧、萹蓄等。其中:野燕麦、苦苦菜、马齿苋危害最重,尤其是野燕麦传播快,以西路各乡为最重。、
  (四)农作物主要鼠害及危害程度
  主要田鼠种类有高原鼢鼠、中华鼢鼠(瞎瞎)、甘肃兔鼠、大仑鼠。其中以高原鼢鼠、中华鼢鼠最为严重,各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减产1%~5%左右。
  二、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防治
  综合防治搞好作物布局,进行轮作倒茬。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燕
  麦、胡麻等作物不能连作,连作不超过3年。倒茬应遵循用养地相结合、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种植优良抗病品种;采取合理科学的栽培技术。
  科学防治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用甲基托布津、小麦拌种王、多菌灵、3911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农作物苗期病虫害;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60克,兑水50公斤,加喷施宝1支~2支或磷酸二氢钾500克,喷雾防治,发病严重地块,亩用量适当增加;杂草防治每亩用72%2、4DJ酯等农药50克~100克兑水喷雾。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主要用于防治鼠害,高原鼢鼠和中华鼢鼠在全县境内危害较大。防治措施常用箭射杀、放诱饵、毒药、水罐、烟熏等方法。
  临潭县部分年份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统计表
  年份发生面积(亩)防治面积(亩)挽回损失 (万元)实际损失 (万元)药械调供
   总计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总计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 (吨)器械傑)
  199618495567830180252560073500178565138400245010000277052344.9749.284.97100
  199713800010200381002480064900155476979841998211780257301770.04582.58128300
  19981403901436010164098001459026075912172910605013830191503460.591227.346.26310
  2000140582512742056030398383501975691313703853911410162501525.83644.368.22150
  200114253661739232223788819687144602718073230030200102951156.82358.464.31301
  2002103890454701421029590146208573038890122002112013520(其中:药剂拌种81000亩,种子包衣21000亩。)
  2003724272350111488228121462653735189798008167529996(其中:药剂拌种8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4732182213615491220261356552959175749985156899711(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51066463567940727136801656010885848550381781201010120(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6119145289151770037620349108882026760114512566324946(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1998年黏虫大暴发,中路(包括三岔乡)、西路各乡全县统防,农药、器械无偿供给,其中调供农药4.71吨、喷雾器300架。第四章农田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耕地大量增加;超坡度利用的耕地面积扩大;铲草皮烧生灰,严重破坏资源;开荒扩种,破坏草场;作物布局不合理;施肥少,土壤养分比例失控;耕地不肥,氮磷失调;有机质的矿化程度低;速效磷极缺;全钾与速效钾的含量均较丰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垦殖指数大,耕地土壤肥力日趋减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二、改良措施
  加厚土层,改良土壤。根据各乡(镇)不同条件,鼓励和动员群众,利用人为垫土和引水冲淤等方法,加厚土壤。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选取土质较好,就地拉运,加厚和改造河滩地、沟台地及其他土层不足50厘米的中低产田。同时,通过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重视磷肥,推广配方施肥、起垄栽培、加强中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平整土地,采用“泥入砂,砂掺泥”的方法,改良土壤质地,使之地力均匀,水、肥、气、热四性均衡。含石块砂石较多的土壤,要翻捡出石头,用来筑地壤,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土壤耕性,提高土壤肥力。
  在集中连片搞好“三田”(梯田、条田、沙田)建设,同时扩大水浇地,减少坡耕地。河滩地、沟台地等土层浅薄的耕地,保肥保墒能力差,易受旱、涝威胁,所以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和改造,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特别是对东、南路地区的向阳山坡,大力推广水平沟、垄沟和蓄水沟地膜覆盖丰产种植技术,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有计划地兴修为水平梯田,最大限度地减少“三跑田”,增大“三保田”面积。同时在洮河沿岸的川台地区扩大水浇地面积,并增修电力提灌。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实行蓄水、节灌、农艺等环节所有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优化组
  第一节土地治理
  2005-2006年全县上下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两年来,全县立项建设土地治理项目两个,完成投资1020万元。其中:冶力关镇、王旗乡土地治理项目已全部建成。2005-2006年在羊沙、洮滨两乡,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水利设施的90%。衬砌主、支渠49.13公里,开挖疏浚主干渠5160米,埋设引水管道和过路涵管450米,修建钢架结构渡槽2座,改造中低产田20154亩。
  第二节土壤改良合,系列集成,走岀一条高产、优势、高效、低耗的路子,采取以配方施肥,深翻晒垄,增施“热性”农家肥,重视磷肥,加强中耕,高炮防雹为主的多种措施和通过加厚土层,改良土壤,扩大水浇地面积,开展“三田”建设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水平。加大农业增产措施的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农技培训,努力提高群众科学种田水平,一要加强对粮食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扩大植物保护面积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开展良种基地建设,适当引进和推广适宜临潭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良种化程度;三是推广科学施肥,加大平衡施肥力度,注重有机、无机相结合,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逐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四是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临潭县1998-2005年农田建设情况表
  单位:亩
  年份水平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灌溉面积
  19981027881734013720
  20001231132451517010
  20011289452953520524
  20021352582935820533
  20031403623030020423
  20041479302996719896
  20051504462908719276
  第三节农田灌溉
  1990年前,全县共有各类灌溉渠道42条,2005-2006年在羊沙、洮滨两乡,衬砌主、支渠49.13公里,开挖疏浚主干渠5160米,埋设引水管道和过路涵管450米,修建钢架结构渡槽2座,改造中低产田20154亩。
  第五章农技推广
  一、重点农业科技项目
  1991-1996年临潭县农技中心承担省、州、县的重点农业科技项目有:《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粮油药丰收工程》、《优质油菜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甘南州藏区青稞基地临潭县项目区建设》、《临潭县冬(春)小麦综合增产集成技术推广项目》、《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课题》、《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项目》、《临潭县野生地道药材秦艽、羌活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甘南州万亩优质藏(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优质豆类、油菜、马铃薯新品种引进推广项目》、《蚕豆新优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推广项目》、《农村能源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地膜温饱工程》、《种子工程》、《高产高效示范田工程》、《菜篮子工程》、《药材基地建设》、《蚕豆基地建设》、《青稞基地建设》、《马铃薯产业》、《油料产业》、《豆类产业》、《药材产业》、《水地粮食千斤田工程》、《青稞产区》、《蚕豆产区》等项目。同时在新城中心乡站试验基地、扁都村、羊沙新庄村、冶力关洪家村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基地建设成为全县农业科技典范,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试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临潭县1996-1999年蚕豆、骨棵产区科技项目实施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
   完成数示范技术培训配方施肥套种及带田宽窄行种植
   面积单产村数面积期数 (期)受训人数印发资料 (份)
  199624150175.2121675210166624922269025465625
  19972358479.6121650190157345036587023302415
  199823629167.012201815182171062881037813275
  199926000171.6121413250925018898881023568700
  第一节农业科技项目续表
   完成数示范配方施肥深施化肥技术培训
   面积单产村数面积期数 (期)受训人数印发资料 (份)
  青稞产区199650000154.712140016807519333620001250714250
  199746666113.11214001039414682219245821293626593
  199846673152.01215002069034350290269241983230586
  19992500148.08800212502250012101810001100
  临潭县1998-2000年高产高效示范田1W况统计表
  
  年份完成技术措施技术培训
   面积单产间作面积间作套种根外追肥 '病虫综防期数 (期)受训人数印发资料 (份)
  199830000213.02529033504320241622991573614762
  19994000205.034430872014870334503011585025280
  20005000586.11563100319869032645
  临潭县1998-2000年水地粮食千斤田工程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年份完成技术措施技术培训
   面积单产良种面积间作套种病虫综防期数 (期)受训人数印发资料 (份)
  19988100365.07110467062259625527280
  19991100462.01003050201025012287869300
  200011000440.21039746081005467124054560临潭县1996—1999年地膜覆盖"溫饱工程”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年份 完成数 其中粮食作物 其他作物 农技培训 间作 套种
   面积 小计 小麦 亩产 青稞 亩产 洋芋 亩产 豆类 亩产 面积 小计 药材 受训 人员 印发 资料 (份) 期次 (期) 报 (次)
  1996 23260 22923 164 22726 33 337 337 11523 30621 81
  1997 45559 45559 23232 20276 2051 79652 29924 1051 93
  1998 5001 47972 20230 216.7 1454 231.2 23363 2305 2925 267.3 2039 984 1223 54905 31642 75 7605
  1999 23250 21350 7630 11850 2050 1720 56000 38000 364 145 20100
  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年份 1993—1996 年 基础 完成情况 比基础 增减 农技培训 示范村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单产 期数 受训人数 印发资料 单产 较基础 + -
  1996 106279 126.0 107983 157.9 31.9 158 20462 12117
  1997 132046 131.1 151870 102.9 -28.2 509 27956 17329 104.6 -26.5
  1998 106279 126.0 107983 196.5 70.5 285 29570 20100
  备注:1996-1998年分别在长川、新城、羊永、扁都、店子、陈旗、羊沙、冶力关乡镇实施
  临潭县1998-1999年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増产技术课题情况表
  单位:亩、公斤
  年份 1995—1997年基础 完成 较基础 农技培训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 - 期数 人数
  1998 12310 165.0 5000 216.0 +51 13 606
  1999 26453 906 100 1346.5 +440.5 18 712
  备注:城关、古战、羊永、流顺、新城、扁都等乡镇实施临潭县1997-1999年15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项目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
  旱形响,产量造成减产。
  临潭县2001-2005年四大产业项目完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公斤续表
  临潭县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
  单位:亩、公斤、期(次)份续表
  二、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
  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农业部旨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区域农村能源短缺,解决农村用能结构不合理,遏制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战略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临潭县坚持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力以赴来抓。2002年以前,全县仅有沼气池33 口,后在冶力关镇池沟村试建沼气池取得成功后,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实施了 《冶力关镇池沟沼气示范村建设项目》、《整村推进扶贫沼气项目》、《兰州电热二厂沼气 建设帮扶项目》、《临潭县2005年度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累计建成沼气池2258 口,其中2003年建成沼气池363 口; 2004年建成沼气池365 口 ; 2005年建成沼气池 210 口; 2006年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沼气生态能源模式户1320户。
   第二节 良种繁育推广
  1991年以来,临潭县良种引进频繁,主要引进品种有小麦:8540、8290、806、蓝 天3号、陇春15、86-85-26;青稞:北青3、4号,康青3号,良种繁育面积5300 亩。至2006年,引进、推广良种进一步增多,主要有小麦:8139、8715、8347、陇春 20、定西35号等;青稞:康青3号、北青2号、昆仑12号等;蚕豆:临蚕3、5号、 定豌3号;油菜:青油303、331、华协1号等,良种繁育面积增加到6500万亩。
  临潭县1996-2006年良种繁育与推广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万公斤续表续表
  第三节综合技术推广
  一、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综合防治按照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搞好作物布局。引进推广种植优良品种。1991-2006年,临潭县抗病虫品种每年引进小麦、洋芋、油菜、青稞等作物新品种,一些新品种较强的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一定作用。
  利用机条播、深耕、伏耕和地膜覆盖等技术,较好地预防了农田杂草和鼠害的危害。
  化学防治利用三唑酮、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种子包衣剂等拌种,有效地控制了各作物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最常用的方法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拌小麦种子50公斤,可预防小麦黑穗病、白秆病、锈病和白粉病,用60%甲拌磷拌油菜种籽可预防油菜跳甲。锈病发生时,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100克、20%三唑酮乳油60克~80克水30公斤喷雾。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主要用于农田鼠害和杂草。鼠害常用弓箭射杀,草害则为人工拔除。
  二、地膜覆盖技术
  随着地膜温饱工程的实施,地膜覆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菜、中药材、蔬菜的栽培,尤其地膜油菜穴(点)播技术、地膜当归栽培技术、庭院地膜蔬菜栽培技术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不仅改良了土壤属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而且对提高各类作物产量作用很大。根据临潭县土壤普査结果,一般在麦类作物亩施2000公斤农家肥的基础上,培施磷酸二铵10公斤~15公斤、尿素5公斤~7.5公斤。洋芋亩施农家肥800公斤~1000公斤,培施二铵15公斤~20公斤。
  四、微肥应用(根外追肥)
  1991年后,临潭县施用和推广微肥的面积逐年增大,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微肥有叶面宝、二氢钾、多元微肥等。主要应用作物有小麦、蚕豆、油菜。
  五、机条播技术
  大面积推广机械化耕作、旋耕技术,尤其是西路地区,提倡机条播种植,对降低成本、作物充分生长都有利。
  六、其他生产技术
  土壤处理技术、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技术、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效起了良好的作用。
  临潭县1996-2006年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工作统计表
  单位:亩、人、期续表
  第一节机构
  一、行政机构
  农业机械管理局1984年9月,恢复设立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作为县政府管理农机事业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县农牧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供应、修理和技术推广、人事
  第六章农业机械系统培训等工作。至2000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设有局长1人、副局长1人、办事员4人。2002年6月,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撤销,其管理和业务职能并入农林局。
  二、服务机构
  农机修配厂1979年3月,农机厂实行厂长负责制。2004年10月农机厂进行企业改制后破产。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发展迅速,个体农机维修网点遍布城乡。2006年县农机推广站培训农机具维修、从业人员50人,考核发放农机具维修网点技术合格证20本,发放农机具维修人员技术等级证36本。
  农机推广站2001年搬迁到城关镇青崖村(原县交警队院),现有人员6人,具体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农机化培训等工作。
  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1985年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站合并。2001年迁到城关青崖村,改为农机培训班,具体业务由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承办。
  农机监理站2003年7月县农机监理站搬迁到城关镇青崖村(原交警队院内)办公,现有农机监理人员5人,具体负责全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节农机监理和农机管理
  自1984年7月农机监理站成立以来,具体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机监理方针、政策及法规,负责全县农业机械的牌证核发,安全技术检验,驾驶及操作人员的考核、发证、年度检审验,农机事故勘察、农机事故处理、技术档案管理等监理业务。
  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的防范措施,纠正农机违章作业,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宗旨,对农业机械化的生产过程全面监督管理。通过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创建 “农机安全乡、安全村”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2000年县农机监理站根据《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协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全县农用运输车及驾驶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于2005年9月依法将农用运输车的安全管理业务移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县农机监理站成为专职对全县农业机械实施全方位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第三节农机化生产
  1990年以后,由于农用三轮车车身小,速度高,价格低,农民群众购买积极性非常高,到2000年初全县拥有量达到数千台,再加上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使全县农业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近两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群众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年购买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中小型脱扬机、小型收割机等农机具数百台,农作物打碾80%以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小麦机收率达到8%。2006年农机部门大力推广适用于山坡地作业的小型微耕机,在数年后,有望代替传统的二牛抬杠。
  截至2006年底,临潭县拥有农机总动力达57810.28千瓦。机耕5.035万亩,机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8.77%;机播5.43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0.58%;机收1.833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94%。农业运输和粮油面粉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第四节农机具推广
  1978年县农机推广站成立以后,根据临潭县气候阴湿寒冷,山大沟深川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先后推广了洋芋挖掘机、收割机、三行人畜力播种机等机具,1995年引进推广小麦穴播机2000台、铺膜机100台。1997年3月份,在扁都乡进行了全州农机推广示范现场会,引进推广膜侧机、全方位保护性耕作深松机等13种农机具,推广示范效果良好。1997年到2000年,引进推广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15台、翻转犁30台。2004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农机推广工作有法可依,推广部门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2006年开始,临潭县被列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县,农机推广站积极协调,在省县两级财政补贴,差额农户自筹的投入体制下,共购置小四轮拖拉机82台、脱扬机144台、山地微耕机19台,投资金额达110万元。另外农民自发购置的中小型脱扬机数百台、小型收割机近200台、饲草料加工机械近百台,使临潭县农机拥有量大幅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