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41
颗粒名称: 民族宗教
分类号: D633.1
页数: 22
页码: 1021-1042
摘要: 甘南是个多民族地区,从远古起这里就是氐、羌人活动的中心。秦汉以后,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曾在此纵横驰骋,建立过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政权。延及元、明、清三朝,蒙古族、回族、汉族相继形成发展。全州现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进一步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建立了 “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
关键词: 甘南地区 民族工作 宗教问题

内容

藏族甘南藏族的族源来自于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同一先族的吐蕃人与西羌各部落的结合,并渗入了其他民族。至元明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甘南藏族就已正式形成。就甘南藏族社会内部来说,各地之间,在族源方面也有细微差别。今甘南舟曲一带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工布地区骑兵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操工布口音;今甘南卓尼地区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彭波地区游牧部落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保持彭波口音;今甘南迭部、陇南文县地区的藏族,多是吐蕃时期来自西藏达布(在今山南地区)地区游牧部落的后裔,至今当地藏族仍操着达布口音。其余各地的藏族,则多是东部来的吐蕃人与当地羌人逐步形成的,使用安多方言,便构成了甘南藏民族的主体。
  汉族甘南境内的汉族始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称霸西戎,拓地千里”的基础上将甘南东北大部分地区纳入陇西郡治下。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甘川交界地区置金城郡,原陇西郡所辖之部分地区改属金城郡辖,当时甘南东部地区归陇西郡治下。汉建国后,西汉王朝在甘南地区多次用兵,汉族人口开始迁徙移入甘南部分地区。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先零羌等部袭击金城郡,赵充国在率军击败羌人进攻后,以西羌判服无常奏请朝廷实行屯田政策。三国时期,甘南东部地区属曹魏陇西管辖,东南地区分属于蜀汉的阴平、武都二郡,其余地区为羌、氐所占据。清朝平定中原后,遂用兵于边疆地区,先后数次西征,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并再次实行屯田,发直隶(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省罪犯戍边屯垦,不少汉人迁入甘南地区。后来,解放时期也有不少汉族移民进入甘南地区成为了主要民族之一。
  回族甘南境内的回族主要分布于临潭、夏河两地。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此后,甘肃地区屯田的大批回族军士,在已垦的荒地上屯聚收养,取得普通农民的身份。现临潭(明为洮州卫)的回族就是明初回族将领西平侯沐英西征时带来的回兵后裔。同时,清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师进入甘肃,镇压西北回民的反清斗争。不少回民为躲避清政府的军事清剿和苛捐杂税,相继流入相对稳定的甘南农区。明末清初,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在临潭旧城、拉卜楞、合作等城镇和交通要道上形成了一些商贸中心。许多外地回民来到这里从事商业活动,逐渐形成甘南回民的又一个重要聚居区。1928年河州事件中,又有不少回族躲避战乱,来到洮河流域和大夏河流域的一些村庄定居。
  土族土族在甘南仅有数百人,主要聚集在卓尼县勺哇土族乡。据勺哇土族老人的传说:土族的故乡原在太阳出来的东方,远祖曾为当地的王子,生有两个儿子。他临终前将军队交给了大儿子,政权交给了小儿子。但在他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夺利,互不团结,兄长便带着一批人马离开故乡,长途跋涉来到了洮州河边。并说,在古临洮以上的地区全是土族的。那里有许多城堡和寺院。不知在哪一个朝代,土族中出了一名英雄,朝廷怕他们闹乱子,就把他杀害了,他的许多属民也遭了殃。还折断了土族的“山脉”,从此土族就衰落下来,居民中的残部就避居在这山谷之中直到现在。卓尼土族的这一传说,与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距今约1600多年前的西晋永嘉末年,游牧在辽河流域的鲜卑族慕容部首领吐谷浑与弟若洛鬼不睦,率领一千七百帐人马向西迁徙,来至洮水流域建立了游牧政权。后建都伏俟城,号吐谷浑。到唐代龙朔三年(663),由于吐蕃王朝的不断进攻侵占,延续了350年之久的吐谷浑终于瓦解,部众四散,大部流散至河西一带。也有部分部落依附于吐蕃王朝,为其担负戍守边境任务。县境内的勺哇土族就是其中之一部,原有三大部落,自称为“霍尔”、“吐呼家”。后归卓尼土司辖属,编为上冶三旗。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勺哇土族乡。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甘南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清代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后形成的。1252年,蒙古忽必烈率师伐大理于次年八月到洮州,九月进入迭部经达拉沟入川南下,所经甘南之地留下了一部蒙古军。正德年间蒙古部落进入青海,亦不剌和阿尔秃斯占据富饶的青海湖地区后,不断进攻甘、青交接地区,明朝将士无力抵御,遂任其驻牧青海。和硕特蒙古人入住青海后,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关系密切,大夏河上游地区便扩大势力。17世纪末和硕特蒙古内部各个势力间纷争不已,其中势力较大的罗卜藏丹津承袭了亲王爵位,控制了多美藏区占有统治地位的格鲁派各大寺院。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察罕丹津迎请誉满康、青、卫、藏的嘉木样(原名阿旺宗哲)返回故里,兴建拉卜楞寺。察罕丹津遂成为拉卜楞寺的最初施主,特地献出五百户属民作为拉卜楞寺的施主。从此察罕丹津一方面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借重嘉木样在宗教上的声誉,缓和并协调了当时已十分严重的藏蒙矛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拉卜楞地区亲王蒙古族属民有三千余人。
  民族工作甘南是个多民族地区,从远古起这里就是氐、羌人活动的中心。秦汉以后,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曾在此纵横驰骋,建立过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政权。延及元、明、清三朝,蒙古族、回族、汉族相继形成发展。全州现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进一步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建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管理机构元宪宗三年(1253)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宣政院,洮州元帅府由达鲁花赤帖木儿不花坐镇。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二月,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事。其中陕西诸路广教总管府,管理洮州等处宗教事务。明清时,实行土司、僧官制度,利用当地民族宗教上层管理藏族部落民众,实行政教合一政策。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设蒙藏委员会,具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1953年建州,甘南属临夏专区管辖。1949年10月即成立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牙含章任主任,具体处理民族事务。1953年甘南工委统战部下设民族宗教事务科。1963年,设甘南藏族自治洲州民族宗教事务处,编制5人。夏河县、卓尼县分别设立民族宗教事务科。1978年恢复州民族宗教事务处,1979年7月州民族宗教事务处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内设秘书科、宗教科、民族科、藏胞接待办公室。全州7县也分别设有民族宗教事务局,为州、县人民政府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职能机构。2007年,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州宗教局分设,为州政府分别管理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的职能部门。
  历代民族政策秦汉时,中央王朝所及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地主经常抢掠羌人为奴婢,任意征发徭役,激起羌人多次反抗。护羌校尉多采取“长矛挟胁,白刃加颈”残酷镇压。北魏占据河陇后,尊重“五方之民各有真性”的民风民俗,实行“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方略,开发河陇,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吐蕃时,洮河以西尽为其地,强迫被征服者改着吐蕃服,说蕃语,驱使各族壮丁随军供役,这就使不少羌氐、吐谷浑、汉人同化于吐蕃。与此同时,唐蕃交流、贸易互市得到相应的发展,“洮岷大道”往返商旅络绎不绝。宋代,授唃厮罗为宁远大将军洮州刺史等职。南宋时洮西地区多置蕃官,熙河、洮、岷、迭、宕各州授蕃官达935人,给俸者472人。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5),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官,回人充同知。采取“因其俗而柔其人”的羁縻政策。明代,在甘南推行军屯结合的卫所制,卫以下分设千户所、百户所,许多蕃族首领因献地投诚而获得朝廷封号。明廷还在甘南地区“广封众建”土司制度,实行“世官、世民、世土”政策,甘南的三土司、五僧纲等土司制度便是这时分封的,并对具有权利的僧人授以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许其世袭,同时个别赐名,仅洮州卫一地由皇帝授敕护持的就有重兴寺、卓尼寺、卓洛寺、圆城寺等多处。清初,甘南的土司、千百户、僧纲的职权仍沿袭明制。允许汉、满、藏通婚联姻,各民族彼此融合,互助互惠。清代中晚期,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日益严重,从而激起民族矛盾,发生多次较大规模的反清斗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阶级矛盾和民族压迫愈演愈烈,波及甘南,战乱频仍,风波迭起,曾先后发生白朗过境临潭;河湟事变马仲英率部攻打卓尼、拉卜楞;宁海军马麒部进兵拉卜楞;临潭马尕喜顺骚乱;鲁大昌血洗碌曲西仓,制造卓尼“博峪事变”。以上种种曾给甘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以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无辜生灵惨遭杀戮。在这场浩劫中,也有不少回族群众为了避难,先后迁居洮河、大夏河沿岸,以及黑错、美武、卡加、卓尼藏区,得到藏族人民的庇护。
  民族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其中包括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行为,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和匾额。195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了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北分团,访问西北民族地区。访问团在甘南期间,向各族群众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关怀,宣传《共同纲领》和民族、宗教政策,组织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进行座谈,共商甘南建设大事。1952年年初,逃到甘南藏区的马良股匪活动猖獗,使刚刚开始的建政工作受到严重阻碍。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组织“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访问团”来甘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指导工作。访问团深入牧区、农村,拜会寺院相关活佛、襄佐、堪布、土官、部落头人,召开群众大会,免费医治各种疾病,廉价推销茶、布等日用必需品。访问团每到一地,无论召开群众大会、或头人座谈会,还是个别访问、交谈,都着重宣传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号召各民族人民自己起来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物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针对匪特造谣惑众,访问团还特别强调了共产党有关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寺院,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政策,以及在牧区不土改、不开荒、不分牛羊草山、不进行三反五反,在半农半牧不土改、不反霸、不斗争的政策。至于在少数民族农业区土改与否,可由本民族自己决定,就是群众要求,也要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方式。1958年平息反革命武装叛乱和随后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扩大化,打击和挫伤了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平反调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严重错误,给党的民族工作造成严重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拨乱反正。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并处理民族事务。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民族政策,对全州“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处理的、原安排在州县政协组织的活佛、高僧、阿訇等93名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补发39人“文革”期间被扣减的工资二十三万六千元。补发18名已故者的安葬、抚恤费两万五千元。同时,对被落实政策人员和受株连亲属的工作、就业、生活等问题也做了妥善处理和解决。1979年,对全州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在“文革”中划定的1529户地主、牧主、封建主和富农分子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经过复查,改划为农牧民群众,对85名1958年参叛人员作了宽大释放,对社会上戴有各种帽子的652人全部摘掉帽子。1982年以来,对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遗留问题重新复查,复查的3560人中,平反、改正2332人,维持原处理1228人;复查错没收户5336户,对5326户进行补助。几年来,国家在这方面支出经费近千万元。同时,截至1990年年底,全州已批准开放各种宗教活动场所156处,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00处、伊斯兰教清真寺52座、基督教堂三处,宗教职业者七千四百余人,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对宗教生活的需求。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在各级组织和宗教团体为他们安排了适当的职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佛协5人,省佛协35人,省伊协7人,州佛协78人,州伊协48人,县佛协110人、县伊协42人。1984年在全省第一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自治州一个集体两名个人受到嘉奖。1988年全省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全州14个集体、31名个人受到表彰。1990年全州又评选3个集体、6名个人,受到国家民委的表彰。
  民族区域自治历朝历代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论“以夷制夷”、“因俗以治”,还是“分而治之”、“广封众建”、“羁縻”,尽管手法多种多样,但都未能也不可能把少数民族问题处理好。1950年年初,成立直属甘肃省的卓尼自治区;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在积极筹备之中。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拟出“甘南藏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计划”,1953年9月25日,“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5年,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84年,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正走向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和调整民族关系的时代,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任务。1988年9月《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颁布及1989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公布实行,对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做了更进一步具体的规定。
  优惠照顾自治州成立后,在恢复农牧业生产的同时,致力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开通公路、兴修水电、开发矿产、发展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重点照顾民族地区。仅以财力而言,每年除正常经费外,还安排财政定额补贴、民族地区补助费,及各种专项资金、扶贫款。《关于进一步发展甘南畜牧业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促进甘南州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经济开发会议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优惠政策的一些具体规定》等,从畜牧业、农业、林业、乡镇企业,以及财政、税收、外贸、教育、卫生、劳动工资诸方面都作了具体的优惠政策规定。为加快林区转轨、限产,从1986年起,在林区群众中招收5000名合同工。教育专项拨款略高于其他地区,省教育厅给甘南地区县以下中、小学校舍维修费750万元。1978年到1990年,国家共拨付甘南少数民族补助费约777万元;省上每年给甘南300万元开发资金,500万元支边贷款。对临潭、舟曲等贫困县实行减免税收政策。
  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甘南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州人民政府主管民族事务的职能部门,原为甘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2007年年底分设成立甘南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下设六个科室一个大队,即:办公室、政策法规科、经济发展科、社会事业科、监督检查科、清真食品管理科和清真食品执法大队。
  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甘南州宗教事务局是州人民政府的宗教工作部门,原为甘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2007年分设成立甘南州宗教事务局,下设五个科室,即:办公室、政策法规科、佛道教管理科、伊斯兰教管理科、基督教管理科。负责全州宗教事务的管理。
  临潭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潭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于1980年。
  碌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53年工作始由碌曲县行政委员会管理。1956年宗教工作归于中共碌曲县委政法党组同统一战线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1963年在县人民委员会下设宗教工作翻译一名。1966年“文革”开始,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县革委会指派出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工作。1981年1月碌曲县人民政府成立宗教科。1983年始称宗教事务局,1990年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
  玛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玛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于1982年,下设有佛教协会。
  合作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合作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于1998年1月成立,起初归中共合作市委党组并同市委统战部合署办公,2003年分设为民族宗教事务局,是主管全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的市政府职能部门。
  夏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夏河县民族事务宗教局成立于1963年3月。
  卓尼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64年1月卓尼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宗教科,统管全县宗教工作,1965年7月撤销。卓尼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于1980年1月4日。
  迭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迭部县民族宗教事局务成立于1984年,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部门。
  舟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舟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于1981年。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所在,也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关键。自治州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取得一定成效,逐步使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所占人口比例相适应,素质、能力与经济文化发展相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州只有17名少数民族干部,至建州时增加到319名,占当时干部总数的8%。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1990年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达6359人,约占干部总数的42%,比1953年增加近26倍,其中,藏族干部5428人,约占干部总数的36%,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基本形成。全州地级干部28人中,少数民族干部有20人(藏族20人),占地级干部总人数的约71%;县级干部432人中,少数民族干部188人,占县级干部总数的约43%,其中藏族干部173人,占县级干部总数的约40%;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1129人,占科技干部总数的约42%,其中,藏族科级干部987人,占科技干部总数的约37%。少数民族干部在州委、州政府任职9人(含州委常委),占任职总数的约60%;州人大、州政协任职14人,占任职总数的约73%。县委、政府任职51人(含县委常委),占任职总数的约58%;县人大、政协任职的53人,占任职总数的约72%。乡(镇)党委、政府任职的318人,占任职总数的约65%。从1981年至1990年,全州从优秀中、青年干部中,通过考试、考核,先后选送979人到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的有关专业进行定向培训,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41人,占总培训数的约45%,共付培训费三百多万元。从高考落选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中选送分数较高的到省内外大中专学校学习,毕业后定向分配本州工作。各县和州直单位对急需的专门人才,由各系统在全州统一规划下自己负责定向培训,采取委托、代培、脱产深造、短期轮训、岗位职业培训等办法,谁培训,谁分配,谁使用,哪里来哪里去,把人才培养与单位使用权直接挂钩。
  宁玛派甘南藏区通称“宁玛哇”,是传入西藏的密宗形成的最早教派,它尊奉莲花生大师,重密轻显,主要念诵密宗经和遗伏藏修行传承。起初并无派名,西藏佛教后弘期,相继产生其他教派后,将前弘期传入的佛教称为“宁玛哇”,意“古旧派”。因该教派僧人戴红帽,汉语称“红教”。
  萨迦派萨迦派的创始人于公元1073年在自己的家乡萨迦建寺。因萨迦派寺院墙面涂有红、白、黑三色花纹,分别代表“柔松贡保”(即: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持菩萨)。其教派主要弘扬道果,传授显密教法。萨迦派传入甘南以卓尼禅定寺的建立为标志。据《安多政教史》和嘉木样二世所著《丹珠经纲目卓尼历史如意宝》记载,萨迦法王八思巴应元世祖忽必烈召见,1254年路经卓尼,见此地山川灵秀,故让其弟子萨迦巴格西西绕益西在此建寺弘法。西绕益西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动工修建卓尼寺(即今禅定寺)。此后萨迦派在这一地区广泛传播,禅定寺成为这一地区萨迦派的宗主寺。格鲁派兴起后,包括卓尼禅定寺的大部分萨迦寺院改宗为格鲁派,至今仅有迭部多儿的白古寺一座。
  格鲁派15世纪宗喀巴改革宗教,创立了“格鲁派”。它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兴起的教派。该派主张不分显密,必须严守戒律。在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格鲁派成为执掌全藏区政教合一大权的最大教派。格鲁派最早传入甘南藏区是在明朝天顺年间。当时,卓尼禅定寺堪布仁钦龙布赴拉萨学习显密二宗精义,返回卓尼后,弘传显密教义,并将禅定寺改宗为格鲁派。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一世嘉木样活佛俄秀•阿旺宗哲在拉卜楞建寺弘法,使格鲁派在甘南地区成为信教群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教派。
  苯教是藏区最早信仰的原始宗教。苯教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仪轨,在吐蕃王朝前期至藏王松赞干布前占有统治地位。佛教传入藏区后,由于吐蕃王朝兴佛抑苯,苯教势力渐衰。甘南州境内现有迭部的电尕拉路、夏河甘加的佐海等15座苯教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1333年,噶举派中的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代住持让迥多吉,受邀赴京参加元顺帝的登基典礼,受到皇室青睐,当他第三次进京时,不幸染病圆寂,留有遗言,说自己将在西藏的工布地方转世。其弟根据多种迹象和征兆,在工布寻访确认了他的转世灵童,成为第四代住持。从此,活佛转世制度出现,藏传佛教各派竞相仿效,而以格鲁派的活佛转世影响最为广泛。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夏河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修习学府。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法名全称为“甘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贝林”,即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俗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六大扎仓,一百零八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大型寺院,目前已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扎仓、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府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三千八百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
  囊欠 “囊欠”是藏语音译,也是安多地区活佛府邸的专用词。
  护法殿藏语称昝康,供奉护法神的佛殿。
  经堂藏语称“督康”或“磋钦督康”,一般都是全寺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为全寺僧人集体诵经和进行大型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大色赤拉卜楞寺的四大色赤分别为贡唐仓、霍尔藏仓、萨木察仓和德哇仓。
  八大堪布拉卜楞寺的八大堪布分别是郭莽堪布、西合佐堪布、阿芒堪布、俄旺堪布、德尔当堪布、琅哈堪布、嘉堪布和华锐堪布。
  卓尼印经院安多雕版印刷中心卓尼印经院,自16世纪创建以来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期间雕版印刷出版了数以万计的藏文佛学等书籍。其精美上乘的图书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经长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甘青地区印刷出版的中心和文化传播的基地。卓尼《大藏经》诸版本中称善本之一。卓尼印经院在藏文图书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阿木去乎寺全称为“阿木去乎嘎丹曲科林”,位于夏河阿木去乎镇境内,该寺于公元1760年由嘉木样第二世贡却久麦昂吾创建,寺院有经堂一座、扎仓学院四座,活佛三名,寺院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寺院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
  仁艾寺全称为“仁艾扎西嘎培林”,位于甘加乡境内,于公元1685年由荣吾罗藏达吉大师创建,寺院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4平方米,离县城30公里。
  白石崖寺全称为“白石崖寺矣俄嘎曲林”,位于夏河甘加境内,于公元1644年由甘加班智达创建,离县城38公里。
  麦加寺全称为“台桑闹布林”,位于夏河吉仓境内,由郎木色赤创建,寺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28平方米,离县城125公里。
  吉仓寺全称为“吉仓寺甘丹曲林”,位于夏河吉仓境内,公元1738年由娘仓噶巨乔珠创建,寺院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离县城130公里。
  唐赛尔寺全称为“唐赛寺甘丹扎西曲培林”,位于夏河吉仓境内,公元1849年由顿约桑格创建,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平方米,离县城120公里。.博拉寺全称为“博拉寺甘丹夏珠达吉林”,位于夏河博拉境内,由塔麦曲罗藏东珠大师创建于1758年,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离县城90公里。
  那木拉寺全称为“那木拉寺桑俄仁增林”,位于夏河王格尔塘境内,公元1760年创建,寺院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80多平方米,离县城37公里。
  科才寺全称为“科才寺称嘎丹曲沛林”,位于夏河科才乡境内,由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于1760年创建,现有经堂一座、佛殿两座、僧舍七十余座,寺院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离县城98公里。
  作海苯教寺全称为“哉秀雍仲翁培吉林”,位于夏河甘加境内,则秀上师珠旺顿尼夏普尔大师创建,离县城32公里。
  扎油寺全称为“扎油寺甘丹曲培林”,位于夏河扎油境内,公元1683年由第一世托海仓彭措切旦创建,寺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离县城93公里。
  德尔隆寺全称为“德隆寺益噶曲增林”,位于夏河王格塘境镇内,公元1762年由第二世赛仓俄旺嘉样扎西创建,寺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99平方米,离县城26公里。
  扎西寺全称为“扎西寺南杰林”,位于夏河唐噶昂境内,由唐嘎尔然降巴和措察活佛创建,寺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离县城48公里。
  荣俄寺全称为“荣俄寺台桑达吉林”,位于夏河唐噶昂境内,寺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44平方米,离县城58公里。
  曼隆寺全称为“曼隆寺扎西曲培林”,位于夏河唐尕昂境内,公元1659年由然降巴毛兰木乔珠创建,离县城55公里。
  格尔德寺全称为“格尔德寺甘丹旦培林”,位于夏河县麻当乡境内,公元1823年由七世格尔德活佛创建,寺院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39平方米,离县城47公里。
  依盖唐寺全称为“依盖唐寺桑俄木吉林”,位于曲奥乡境内,由霍尔藏色赤创建,离县城57公里。
  阿木去乎红教寺全称为“阿木去乎桑俄达吉林”,位于夏河阿木去乎境内,1919年阿木去乎寺的乃穹护法殿遗址上创建的,现有经堂一座,寺院离县城120公里。
  拉却布寺全称为“拉松达吉林”,位于夏河达麦境内,公元1670年左右由霍尔嘎居和霍尔然降巴两人创建,寺院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8平方米,离县城10公里。始建于1711年。
  孜合孜寺全称为“扎扎寺甘丹谢珠达吉林”,位于夏河县麻当乡孜合孜村北面。遵照五世霍尔藏的谕示,约于1907年左右创建,1958年建筑大部分被毁,1983年重建。现今寺院结构保存完整,寺内有历史文物。
  拉卜楞红教寺全称为“桑钦茂杰林”,位于夏河拉卜楞北部。红教寺属藏传佛教之宁玛派,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演出藏戏也是一个重要活动,每年正月法会等重大节庆期间演出藏戏。该寺演出队创建于1955年,演出的第一部戏剧是《智美更登》,演出的剧目还有《阿达拉姆》、《赤松德赞》、《召娃桑姆》等。
  麻当红教寺全称为“桑俄达吉林”,位于夏河麻当果哇塘村西北部,离县城东北43公里处。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保存比较完整,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郎木寺全称为“郎木寺甘丹夏珠皖嘎昭贝林”,位于碌曲郎木寺镇郎木村,该寺由第五十三任甘丹色赤坚赞桑盖大师于1748年创建,历经五世色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成为甘、青、川交界地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名寺。1958年前,该寺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5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20座,静修院两处,信教群众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热瓦等地。
  西仓寺全称为“西仓甘丹曲科林”,位于碌曲西仓新寺村,由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尼玛于1839年创建,寺主是德哇仓活佛,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道光皇帝御赐“智度寺”、“松额寺”铜制和木制匾额。1958年前设有闻思学院,建有大经堂等殿堂10座,大小活佛囊欠19院。1933年曾遭鲁大昌兵匪洗劫,烧毁了除大经堂和三座囊欠以外的所有建筑,1981年6月批准开放复建。
  拉仁关寺全称为“拉仁关旧寺甘丹扎西琼培林”,位于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该寺创建于1712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亲传弟子云旦然降巴创建,是拉卜楞寺院的属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设有续部学院,建有大经堂一座,佛殿、护法殿两座,大佛塔一座,活佛囊欠四院,活佛寝宫三院,该寺院在1958年及“文革” 中先后被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
  毛日寺全称为“毛日寺甘丹桑培林”,位于碌曲双岔毛日村,该寺创建于1780年,由二世萨察•吉美南喀活佛创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主是萨察仓活佛。清朝嘉靖皇帝御赐“依仁寺”匾额。该寺的佛事由四川格尔底寺院管理,委派赤巴(法台)。该寺1933年遭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兵匪洗劫,烧毁了两座囊欠及许多文物。1958年前设有上续部学院、红教扎仓,建有大经堂一座,佛殿四座,囊欠三座。
  旺藏寺全称为“旺藏桑钦曲培林”,位于碌曲县双岔乡落措村,该寺创建于1844年,由依拉文布创建,后将寺院归附郎木色赤,成为郎木寺院属寺,寺主是郎木色赤活佛和依拉久美活佛,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设有上续部学院,建有大经堂一座,佛殿两座,活佛囊欠两院。寺院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6月批准开放复建。
  多松道寺全称为“多松道寺甘丹夏珠彭措热吉林”,位于碌曲双岔乡多松多村民小组,该寺创建于1305年前后,由娘官人罗哲及达温波官人创建,寺主是娘仓活佛,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设有下续部学院,建有大经堂一座,活佛囊欠一院。
  吉扎寺全称为“吉扎寺彭措嘎培林”,位于碌曲阿拉吉扎村,该寺由卓尼昂木罗藏毛兰木于1738年创建后献给郎木色赤活佛,成为郎木寺的属寺,寺主是郎木色赤活佛。1958年前设有下续部学院,建有大经堂一座,佛殿两座,佛塔一座,囊欠五院。
  丁古寺全称为“丁古寺德钦塔哇林”,位于碌曲阿拉乡田多村,该寺始建于1734年,由卓尼阿茂•罗藏毛兰木将原有的四处小寺及静修院合并建成,后将寺院献给郎木寺色赤,成为郎木寺院的属寺,寺主是郎木色赤活佛。1958年前设下续部学院,建有经堂两座,佛殿三座,活佛囊欠三院,佛塔一座,嘛呢经轮房四处。
  采日玛寺全称为“采日玛寺甘丹图丹热杰林”,由原来的帐篷寺改为定居寺院的,位于玛曲采日玛乡东部17公里处。该寺是由第二世采喇嘛洛桑盖西丹贝尼玛创建。
  西合香寺全称为“西合强寺格丹夏珠曲阔林”,现在的西合强寺由第四世色拉仓于1906年创建,原是一所帐篷寺。位于木西合乡赞格奥梅唐的右侧山坡。
  外香寺全称为“外香寺嘎丹饶吉林”,位于玛曲尼玛境内,该寺于公元1781年由六世班禅大师嘱托二世嘉木样大师久美昂吾创建,此间大师授胜乐金刚灌顶,并创建了密宗学院,此后三世嘉木样创立了法相经院,任命嘉堪钦为该寺寺主。公元1909年四世嘉木样成立了时轮的修法仪轨。1936年五世嘉木样大师又成立了密集金刚之修法。所以该寺显密修学风气逐渐形成。
  萨日玛寺全称为“萨日玛甘丹扎西林”,位于玛曲县阿万仓乡境内,始建于1873年,该寺系拉卜楞寺院108座属寺之一,寺院占地面积为5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76平方米。
  泽卫寺全称为“泽卫日朝嘎丹桑珠林”,位于玛曲尼玛境内。据《玛曲县志》记载:该寺于1735年由焦干•益西慈成木创建,作为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属寺,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
  阿万仓寺全称为“宁玛寺图丹永准林”,位于玛曲阿万仓境内,由康区多智钦寺的奥达上师创建,1937年正式搬迁至扎西贡赛滩。1958年被毁。1981年7月玛曲县政府批准恢复开放。
  乃日玛寺全称为“乃日玛寺桑俄塔尔哇林”,位于玛曲采日玛境内,该寺于藏历十六胜生铁马年(公元1930年)由甘赤哇罗桑华旦创建。属拉卜楞寺的属寺。1981年由县政府批准开放。
  玛玉寺全称为“玛玉寺桑丹曲科林”,由嘉贡仁青加华道吉于1692年创建,位于玛曲木西合境内,当时有45名僧侣,是一所帐篷寺。是一座宁玛派修行禅院,初期奉行近续传承仪轨。
  齐哈玛寺全称为“齐哈玛寺扎西曲林”,位于玛曲齐哈玛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6公里,于1918年由齐哈玛土官哇秀索南热丹创建。欧拉寺全称为“欧拉寺格丹达吉格吉林”,位于玛曲欧拉境内。第二世嘉木样• 贡却久美昂吾授意下,由第一世年图交巴仓创建。
  参智合寺全称为“参智合寺甘丹扎西曲培林”,位于玛曲曼日玛乡境内,于藏历第十四胜土兔年(公元1819年),由第三世参智合堪布•贡曲成列华桑布创立。
  合作寺全称为“合作寺甘丹曲林”,位于合作市市府,于公元1619年由大学者贝•希绕却丹创建,他诞生在甘加察卡,是圣•嘎丹嘉措的亲教弟子,曾求学于西藏,学识渊博,1678年将静修院扩建,广招僧侣。1749年邀请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四大弟子之一的色赤坚赞桑盖活佛(曾任甘丹寺第五十三任法台)到合作寺,原寺主格勒嘉措和则妥活佛将合作寺及所属四部落全部转献给坚赞桑盖,其按自己的愿望,当月在合作寺建立五部大论的讲闻辩论制,任命卫日•图道嘉措为法台,制订、完善了寺院法规。从此,色赤活佛长期护持这座寺院,成为该寺寺主。1981年合作寺得到了恢复,修建了大经堂等几座佛殿、佛塔,现建成旅游圣地。
  多河寺全称为“多河寺乔丹夏甘丹扎西热杰林”,位于合作市城南10公里处,拉卜楞寺属下金刚时轮学院。该寺修建于1502年。1758年,二世嘉木样接管了多河寺院,从此多河寺院归拉卜楞寺管辖。1981年,又重修了 “文革”期间被毁的大经堂,并对外开放。
  乔吾唐寺全称为“乔吾唐寺台松闹布林”,位于合作市勒秀境内。是由木道寺扎西萨丹林、扎西玉隆旗巴寺、安果静修院扎西协珠林、万玛顶小寺等四座静修院合并建成。“文革”后于1981年得到恢复并开放,该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铜像、释尊旗格像、七尺高的无量寿佛像,十一面大悲观音像、十六尊者像、八大如来等像,有尊胜等十六座,七十八欲天等铜像一百六十余尊及金刚手立体坛城等。还有三百余幅壁画和唐卡、三部卓尼版《甘珠尔》、一部卓尼版《丹珠尔》,以及其他经文多达千函。
  佐盖尕洒尔寺全称为“佐盖尕洒寺甘丹热吉林”,位于合作市佐盖多玛境内,距合作市30公里处。始建于1798年,由第三世贡唐仓和阿莽班智达两位大师同心协力共同制订寺内的日常佛法活动及学习规划等。寺主为贡唐仓活佛,“文革”后于1981年得到恢复并开放。
  加茂贡寺全称为“加茂贡寺甘丹达杰林”,位于合作勒秀乡政府以东15公里处。始建于1930年,寺院占地面积153100平方米,整个寺院建筑由大经堂、闻思学院、续部学院、堪布仓活佛囊欠、丁科仓活佛囊欠、加茂仓活佛囊欠等组成。其中大经堂建筑面积44915平方米,是由108根明柱、暗柱构成的藏式二层平顶式石土、木结构建筑,其他建筑形式均为重檐歇山藏式古典建筑。
  勒秀寺全称为“勒秀寺夏珠丹达林”,位于合作勒秀乡政府西南10公里处。由赤钦达乍委托召第喇嘛更登嘉措于公元1943年创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寺内建筑由大经堂、贡唐仓活佛襄欠,金刚殿、郭芒仓囊欠、木道仓囊欠、白塔等组成。美武寺全称为“佐盖美武格娘嘎丹扎西曲培林”,位于合作佐盖曼玛乡加科村东北800米处,坐北朝南。该寺由嘉木样佛谕示恰盖活佛于公元1714年创建,寺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形式均为重檐歇山藏式古典建筑。
  岗察寺全称为“岗岔寺嘎丹桑周林”,位于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岗察村东500米处,该寺由鄂玛日朝巴遵照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参的口谕于清代(1741)创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6800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大经堂、讲经院、白塔为主,附属设施有寺管会、学房、僧舍等。大经堂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卡加道寺全称为“卡加道寺格丹旦培林”,位于合作卡加道乡政府以东3公里处,始建于公元1892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麦仁寺全称为“麦仁寺甘丹热杰林”,位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政府以西200米处。始建于公元1782年,占地面积268800平方米。建筑有大经堂、第一世贡唐囊欠遗址、闻思学院、佛塔等;是由前廊、后殿32根明柱组成的“凸”形二层平顶藏式建筑,该寺附属建筑有寺管会、学房、僧舍等。
  吉利寺全称为“吉利寺甘丹饶杰林”,位于合作勒秀乡境内,该寺由茸康夏仲・曲嘉措于清代(1791)创建。该寺建筑由大、小两栋经堂,寺管会、学房、僧舍等组成。
  卡加嘎娘寺全称为“卡加嘎娘寺嘎丹谢珠培吉林”,位于合作市卡加曼乡政府东北3公里处。该寺由第一世赛仓旺扎西和土官旺洛于公元1877年创建,寺院坐北朝南。该寺占地面积14250平方米。
  那吾曲宗寺全称为“曲宗寺桑俄道吉林”,位于合作那吾乡境内。该寺由第四世曲宗活佛贡却丹巴于第十四饶迥土羊年(公元1859年),在嘎丹嘉措和他的弟子降曲莫拉驻锡过的地方,重建而成。当时建有大经堂、护法殿、活佛寝宫以及活佛囊欠。
  曲宗红教寺全称为“曲宗拉果院泰谦桑俄达吉林”,位于合作市那吾乡境内。该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南木拉部落的俄旺泰乔创建。静修院创建以来,建有比丘僧和比丘尼的经堂及两座佛殿、华珠活佛囊欠、印经房等。
  禅定寺全称为“甘丹夏珠当增达吉琅”,亦称卓尼大寺,位于卓尼县柳林镇境内,有密宗学院、闻思学院、大经堂、文物殿、沙力物、门楼等。该寺由元世祖忽必烈请八思巴大师到内地讲经传法时,命其弟子萨迦格西喜绕益西于元世祖年间选址改建,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时已初具规模,后历经卓尼十九任土司的鼎力相助,苦心经营,不断增修扩建,其一度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院外有城垣围护,内有佛殿层叠,为甘、青、藏六大佛教寺院之一。1980年重建寺院,对研究卓尼佛教、历史文化、民族有重要价值。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勺哇寺全称为“勺哇克珠林”,位于卓尼勺哇土族乡境内。于1685年在该地头人玛尔仓郭哇坚赞仁钦所奉献的寺址上由勺哇洛桑南吉创建。在此之前的1675年这位大师修建了康多寺,1682年修建了多玛寺。据说,这三座寺是仿照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而建的。1689年,勺哇玛热察四部落,请求卓尼第九世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敦珠)承担各伽蓝施主,将勺哇寺归卓尼土司管辖,成为卓尼禅定寺108座属寺之一。
  沙冒寺全称为“沙冒寺嘎丹丹扎西曲科尔林”,位于今卓尼县完冒乡境内,第四世嘎藏图卜旦嘉措创建。它的前寺为1803年阿莽班智达兴建。
  贡巴寺全称为“贡巴寺甘丹扎西曲科林”,位于卓尼刀告乡境内。始建于公元1884年,由第一世喇嘛噶绕兴建,寺院有闻思院等四大扎仓和释尊殿等19座佛堂大殿,以及5座佛塔,占地面积约2212亩,是车巴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达仓寺全称为“达仓寺甘丹培措林”,位于卓尼麻路镇境内原是一座苯教寺,1278年奉八思巴法王改苯信佛时,有四位信苯教的人士带领属部前来达温波处进行辩论,达温波(也译作达元巴)活佛以《慈氏愿》和《普贤行愿品》的经教传授使对方折服,于是决定弃苯皈佛,各自奉献了自己的寺院,为祝贺吉祥缘起,达温波活佛赠了一尊曾被吐蕃赞普朗达玛破坏损伤的释迦能仁王佛像赐予他们作为依止圣物。
  迭当寺全称为“迭当寺甘丹却科林”,位于卓尼城西南48余公里的扎古录镇境内。该寺于1424年由大成就者先巴更登和洛哲阳巴在车巴沟嘎日玉道地方创建。
  多玛寺全称为“多玛寺彭措甘丹林”,位于卓尼城北约120余公里的康多乡境内,该寺为1862年由持戒师洛桑南吉仿照西藏的甘丹寺而修建的第一座寺院。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北面的云哇扣松被讹称为雪昂卡松地区,有持律师杜增雪哇仁波且的伽蓝惹卜察三寺。”
  雅当寺全称为“齐哇寺更道林”。位于临潭术布乡境内,1467年,西藏喇嘛阿旺罗卜藏来到洮州卫地以西的古务他地方举行诵经活动,召集一百多名僧人修建了这座寺院,后来毁于战乱之中。1509年阿送恼布乃召寺僧重修了寺院。1522年洛哲排销在洮河之畔同时修建了录巴寺(又称齐哇达昂格寺)和江可寺。1581年车吉洛知承袭僧纲,遂敕赐齐哇寺名号。1624年旦巴牙培任僧纲之职,在此地建一小寺,后由齐哇•洛桑赤烈和恰盖丹巴却丹加以扩建,修建了大经堂、弥勒殿、密宗经院、护法殿、囊欠等,并制定寺规,严明僧侣戒律。1720年,阿旺洛桑嘉参活佛从内地和蒙古寄来白银300两,以此作为基金,修建了经堂。
  卡车寺全称为“卡车寺珍展格培林”,位于卓尼卡车乡境内,这座寺院创建年代早,后毁于兵燹。据卓尼禅定寺寺志,该寺是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于1246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请前往凉州途经此地时创建的。往昔,这座伽蓝共有四座属寺即卡车•益格曲增林、哇曲桑俄然培林、曲卓寺、珍展寺。现已重建恢复。
  纳多寺全称为“纳多寺罗桑德庆林”,位于卓尼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木耳镇达峪沟旗布唐。这座寺院约在1346年左右建于旗布沟燕麦沟口的一个叫作“斯爱告”的台地上。
  康木车红教寺全称为“康木车宁玛寺桑俄敦督林”,位于卓尼县完冒乡境内,是原卓尼嘉隆哇修建的一座密乘寺院,由于多数沙弥家远离寺院,开展佛事活动不便,后来按照俄合强哇(红教组织会)的意愿,将寺院搬迁到谷尔钦华务察地方,两年后按照松巴活佛的意愿将寺院修建在康木车村下的阳面地段。松巴哇迎请了许多佛像、佛经和佛塔,灌顶讲经法事正常进行。寺院兴盛时,有僧徒一百余人。
  石门寺全称为“石门寺道卫先巴林”,位于卓尼洮砚乡境内,该寺于1595年由加玛沟凯乔•洛哲隆智(也叫录哲勒珠)创建。另据载,然降巴洛桑嘉措为石门寺的创建者。
  江可寺全称为“江克寺夏珠达吉林”,位于临潭县术布乡境内。江可寺的前身是车巴三寺之一的齐哇寺(即牙当寺),由僧纲赵班麻多智的始祖阿旺老布于明宪成化三年(1467)由西藏来到洮州卫地以西的古务他(今卓尼县阿子滩乡的李子滩附近)举行诵经活动,召集百多僧人修建了这座寺院。
  侯家寺全称为“叶尔哇桑珠林”,又名圆城寺,位于临潭流顺乡境内,始建于1149年,属早期萨迦派寺院之一,翁喜热布(侯显)在藏区有一定的影响,又因寺垣呈圆形,亦名“圆城寺”,明万历年间侯显归里对圆城寺进行大规模扩建,朝廷封侯显为国师及侯家寺僧正,故寺院又更名为侯家寺,对研究藏传佛教历史有价值。
  玛奴寺全称为“玛尔娘强巴林”,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位于临潭术布乡境内。
  柏林牛营寺全称为“柏林夏乃寺”,位于卓尼县柏林乡境内。这座寺院大约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据传说创建人为当地一位格西。
  恰盖寺全称为“恰盖寺甘丹勒谢林”,位于卓尼恰盖乡境内,该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嘎居•顿约嘉措遵照卫藏的一位格西的授记所建。
  康多寺全称为“康多寺达吉林”,位于卓尼县康多乡境内。该寺由勺哇活佛洛桑南吉于藏历第十一饶迥火龙年(公元1676年),该地官人桑吉益西和完穆所奉献的寺址上修建了康多寺达吉林。1698年,持戒师•洛桑南吉向卓尼第九世土司杨朝梁(藏名才旺东珠)禀报了寺院的辖属事宜,遵照土司的谕示,康多寺归卓尼禅定寺管辖,成为禅定寺108寺之一。
  电尕寺全称为“巴西电尕寺甘丹曲培林”,巴西为氏族名称,位于迭部电尕镇境内,该寺约公元1257年由巴西饶巴尔活佛创建,最初信奉萨迦派,后改为格鲁派寺院。1982年重建开放后,电尕上下两寺合并后在电尕乡哇曲村附近卡青地方新建有经堂,囊欠、猞猁殿等。
  拉路苯教寺全称为“佐仓桑俄蒙卓达吉林”,位于迭部电尕乡境内,合建于公元1981年,由原来的日盖、萨让、谢协三寺合并而成的苯教寺院。拉素寺全称为“拉素寺曲科迪得林”,位于迭部益哇乡境内,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创建的格鲁派寺院,1958年寺院大部分受损,1982年维修扩建后开放。
  迪岗寺全称为“迪岗寺嘎丹彭措林”,位于迭部电尕镇境内,该寺于公元1588年由龙桑文强的亲门弟子贡巴•洛桑达吉活佛创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郎木色赤的属寺。
  保勺寺全称为“岗岔保勺寺桑珠林”,位于迭部益哇乡境内,于公元1715年由丹贝坚参活佛主持创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格尔登寺的属寺。是由历辈更登仓活佛的转世化身进行护持。
  拉桑寺全称为“拉桑寺曲科尔迪德林”,位于迭部益哇乡境内,该寺于公元1645年由东哇总管才巴之弟格西高巧塔叶提议下,才巴与卓尼阿茂共同主持修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达仓郎木格尔登寺属寺。
  措爱寺全称为“措爱寺扎西思谋伽林”,位于迭部益哇镇境内,该寺于公元1718年,由隆让周黎之弟罗让桑丹创建,是拉木格尔登寺属寺。
  扎西寺全称为“卡喜扎西曲培林”,位于迭部电尕乡境内,该寺于公元1674年,由曲结嘛呢哇洛让成来法号兴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郎木格尔登的属寺。
  卡坝龙寺全称为“卡坝龙寺扎西达吉林”,位于迭部卡坝乡境内,于公元1701年,由青九丹增主持创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
  茶古寺全称为“茶古寺扎西曲培林”,位于迭部县卡坝乡境内,该寺于公元1776年,由更登丹拜坚参与黑古村的富商扎路两人协商后修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郎木格尔登寺的属寺。
  桑周寺全称为“措美桑周格培林”,该寺位于迭部县卡坝乡境内,于公元1395年,由给格次九提议,活佛喜如欧周等5人修建而成的苯教寺院,四川省阿西香仓寺的属寺雍仲桑周寺院。
  苟吉寺全称为“苟吉寺东格桑周林”,位于迭部达拉乡境内,于公元1608年,由罗让桑丹和云道扎西两人主持创建而成的格鲁派寺院,四川省若尔盖县阿西卓仓寺的属寺。
  恰日寺全称为“恰日寺巴丹扎西雍仲林”,位于迭部达拉乡境内,于大约公元1867年,由告吉村的首领崔伦主持创建而成的苯教寺院,四川阿西香仓寺的属寺。
  乍日寺全称为“乍日寺协珠雍仲达吉林,该寺位于迭部县尼傲乡境内,于公元1388年,由给格次九主持创建而成的苯教寺院,四川若尔盖县阿西香仓寺的属寺。
  旺藏寺全称为“旺藏扎西彭措林”,位于迭部旺藏乡境内,于公元1745年由西藏霍尔地方来的三兄弟之一的长兄霍让提议创建。
  迪让寺全称为“迪让寺甘丹彭措林”,位于迭部旺藏乡境内,始建于公元1911年。因旺藏寺内不断发生分歧,由卓尼第十九代世袭土司洛桑丹增南吉道吉派头人从此分离另建。多乐寺全称为“多乐寺扎西美珠德庆林”,位于迭部境内,始建于1390年,当时主持活佛向拉萨请示,经拉萨教主同意,修建了让噶寺院,后改称为多乐寺,历经六百多年,相继十位活佛主持。
  达修寺全称为“达修寺扎西桑丹林”,位于迭部县境内,始建于1765年左右,是由洛桑尼玛活佛创建的。1958年被毁,1981年重新批准开放。
  然子寺全称为“然子寺嘎丹曲科尔林”,位于迭部多儿乡境内,该寺于公元1800年,由录强•益西嘎藏活佛和台尼傲活佛洛桑益西两位主持创建。该寺于1958年被毁,1980年重新批准开放。
  白古寺全称为“白古寺德庆龙珠林”,位于迭部多儿乡境内,公元1839年由更噶坚参和西桑干巴活佛两位主持创建。1958年被毁,1981年重新批准开放。
  亚湖寺全称为“亚湖寺扎西曲科尔林”,位于迭部县境内,公元1829年由丘次周西让主持建成。1958年被毁,1983年重新批准开放。
  纳告寺全称为“纳告寺雍仲桑周林”,位于迭部阿夏乡境内,于公元1875年,由香帕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
  藏尼寺全称为“藏尼寺甘丹夏珠培吉林”,位于迭部县洛大乡境内,公元1889年,由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样活佛尕藏图丹旺秀创建。
  赛当寺全称为“赛塘寺嘎丹凯芒夏珠达吉林”,位于迭部桑坝乡境内,公元1758年,由图丹扎巴创建。
  阳山寺全称为“俄作扎西曲噶林”,位于舟曲县江盘乡境内,建寺具体年代不详。属格鲁派。
  黑峪寺全称为“赛布寺扎西隆布寺”,位于舟曲憨班乡境内,该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创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昂松寺全称为“昂松寺嘎丹彭措林”,又称八楞寺,位于舟曲八楞乡境内,公元1694年,由交多楚臣云丹遵照章嘉绕贝多吉的教令创建。乾隆年间大经堂被焚毁,乾隆二十九年(1764)复建,重修于1879年。香巴佛殿始建于1934年,建筑规模宏大。该寺院原是卓尼禅定寺的属寺,后改为拉卜楞寺的属寺。
  宾格寺全称为“宾格寺扎西曲培林”,位于舟曲巴藏乡境内,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嘎尔寺全称为“嘎尔寺扎西曲林”,位于舟曲插岗乡境内,由西藏哲蚌寺然降巴更登达吉于1750年创建,后经西经西登给等四代活佛的几经扩建,形成一定的规模。
  插岗寺全称为“插岗寺扎西隆布”,位于舟曲插岗乡插岗村东北方,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杰迪寺全称为“杰迪寺扎西桑周林”,位于舟曲立节乡境内,由卓尼禅定寺僧人杨某徒居占单后创建,元代修建密宗事部三怙主(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莲花部观音)和一个综合性学院。
  贡美寺全称为“贡美寺格培林”,位于舟曲拱坝乡境内,公元1880年,在本村名僧李玉顿珠的带领下集资修建,得到卓尼土司杨作霖的资助,寺院原规模宏大。
  尖地寺全称“为尖地寺扎西曲当林”,位于舟曲博峪乡境内,公元1814年,由克主活佛主持创建,后在旦智交活佛主持下进行扩建。
  奥白寺全称为“奥白寺扎西达尔吉林”,又称武坪寺,位于舟曲县武坪乡境内,该寺于公元1767年,由卓尼巴珠大师创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距今240多年的历史。
  嘎麦诺寺全称为“嘎麦诺寺扎西曲培林”,位于舟曲峰迭乡境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来拉卜楞寺选派回村的闵老三“赤哇”于1936年主持。1958年被毁。
  吾德寺位于舟曲县果耶乡境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勒地寺全称为“了第四扎西林”,位于舟曲南峪乡境内。始建于1893年,由第堪布创建,内有经堂、僧舍、茶房数间,僧侣约有20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阿木族寺全称为“阿木族甘丹达吉林”,位于舟曲铁坝乡境内,由拉仁巴洛藏益西创建,属格鲁派寺院,规模较大。
  阿吾寺位于舟曲曲告纳乡境内,建寺具体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1)正月十五日,第二次扩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木耳寺又称孟义拉康,该寺位于舟曲曲告纳乡境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年,一位名叫旦巴的僧人,从卓尼禅定寺学成归来,主持修建,其间寺址搬迁重建。
  亚哈寺全称为“亚哈寺桑丹协珠林”,位于舟曲县武坪乡境内。建寺具体年代不详,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纳哈寺全称为“纳哈寺扎西格培林”,位于舟曲武坪乡境内,始建于清朝末年,起先由西藏求学归来的江巴•叶尔巴二僧和村民修建了千佛殿,后来,从西藏学经回来的丹巴和该村洋西热布僧人,扩建了宗喀巴佛殿、嘛呢殿及文殊佛殿。
  斜坡寺位于舟曲县八楞乡境内,始建于1768年,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已有250年的历史。
  果耶寺位于舟曲果耶乡三角坪村西北方,清末原寺址移到村东北方,始建具体年代不详。1920年后建在村西北方,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西道堂临潭县清真西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的“海乙寺”(中心寺)。它坐落在临潭城关镇西风山麓。隔西河滩东北1000米与东山烽火台相望,西200米与西风山红军堡、红军战壕相邻。西大寺建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由马启西先贤主持建造,后毁于兵燹。1922年,马明仁先生主持重建西大寺,1925年竣工,1929年(民国十八年)由于地方变乱,大寺被焚毁殆尽。第三次于1944年动工1947年竣工,大殿重建模仿兰州桥门大寺形式,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上覆绿琉璃瓦,上有3个宝瓶,殿前有石栏杆,大殿内外无彩色装饰,纯木面本色,素雅庄重。左拉清真寺位于临潭县城关镇境内,左拉村北面与卓尼县申藏乡左拉村隔一小山毗邻。1985年清真寺批准开放后,左拉村张全个等人修建了清真寺。
  扎乍清真寺位于临潭术布乡境内,修建于1985年,现任教职人员马福明。
  上古城清真寺位于临潭城关镇境内,修建于2004年,原属临潭县城关镇清真上寺,开学阿訇为广河县马国义。
  卓洛上寺位于临潭卓洛乡下园子村,卓洛老寺自1942年后和卓洛南寺同为一座寺。自1979年后原卓洛南寺在原址进行复建,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
  苏家庄清真寺位于临潭城关镇境内,属伊斯兰教格底目教派北庄门宦,该寺修建于2003年。
  拉直清真寺位于临潭古战乡境内,村名“拉直”是藏语“拉则”的演变,意为插箭敬神的地方。明初,有几户回族人家迁到拉直山,占地开垦,世代以农为本,兼畜牧业、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塔那清真寺位于临潭王慧沟境内,于清朝末年,修起了清真寺,几经搬迁改建,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军冯安邦部围攻塔那清真寺,遭毁,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了两间简陋平房作为礼拜堂。1948年由丁三个、张来喜等人扩大修建,塔那清真寺属伊黑瓦尼,该村部分村民系西道堂教民,属于长川清真西寺折府提。
  清真西大寺坐落在临潭城关镇西郊的西凤山下,是西道堂所建。
  丁家庄清真寺位于临潭新城镇丁家庄村,建于1981年。
  甘沟清真寺位于临潭羊沙乡境内,建于1991年,是临潭县北路三乡镇唯一一座清真寺。
  尕路田清真寺位于临潭县古战乡境内。最早迁住在这里的是肖姓回族和李姓汉族,1930年前后几户西道堂了姓回族亦住在尕路田。他们分别在这里购置良田,沿山放牧,以农业生产为主,世代相袭。
  敏家清真寺创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临潭长川乡境内,尊奉格底目教礼。
  哈尕滩清真寺位于临潭新城镇境内。创建于清早期。
  清真西寺位于临潭城关镇境内,光绪年间由西道堂马启西道祖创建,故该村现有清真寺两座。
  八木泉清真寺位于临潭古战乡境内。属伊斯兰教虎夫耶北庄拱北。
  新城西门清真大寺位于临潭新城乡境内,原名北庄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
  木竹沟清真寺位于夏河县境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主持建寺人为杨万奎、马占林、王虎娃等。
  曲奥多清真寺位于夏河曲奥乡曲奥多自然村。修建于1924年。
  洒索玛清真寺位于夏河王格塘镇洒索玛麻自然村。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州店家马艾德(1855—1940)、河州马舍木(1861—1948)等人在此地修了三间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为往来商人礼拜活动的场所。
  西山清真寺位于合作市市府,于1978年建成,属格底目派。
  合作清真西寺位于合作市市府,属伊斯兰教“伊赫哇尼”派。1947年为避免教派分歧和磨擦,在马福寿、马云才和刘法禄等人的带领下,从东寺分出,在加科旧街建立清真西寺。
  拉仁关清真寺位于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始建于1929年,属临潭西道堂。西仓清真寺位于碌曲西仓乡境内,始建于1885年,张六司为主要创建人之一。
  夏河道观庙20世纪初,一伙山西商人在拉卜楞做生意,便在夏河岸边建起了关帝财神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庙宇香火十分旺盛。1988年,当地藏汉群众拉锐、王彦、徐少光等人发起重建关帝财神庙,山门之上,用藏汉两种文字镶嵌“关帝庙”金字牌匾,汉文雄浑古朴,藏文飘逸稳健。大殿正中神龛上,关公手托长髯,左手持《春秋》,威严而又慈善。关帝像前的香案上,亮着一盏盏铜铸酥油灯,供奉着水果、冰糖、青稞锅块等物,簇簇花枝之上,挂满了藏族同胞敬献的洁白和金黄色的哈达,神龛一侧插满了象征吉祥幸福的财箭。关帝神龛右侧,供奉着藏民崇敬的阿尼念钦神和十世班禅大师的大幅照片,神龛左侧供奉着二郎神像。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更是门庭若市,而每年大年三十晚更是香火鼎盛。
  合作市二郎庙位于合作市北端东山坡台地上,是合作市境内唯一佛道相融的汉族寺庙。民众通称其为二郎庙。建筑上为汉传佛教寺院,下为道教二郎庙;二郎是佛寺的护法神。二郎庙初建于1936年。1988年,由第六世赛仓罗桑华丹活佛指地划位,该寺由旧加科街罗尕宝等名士筹措,隆瓦林场捐赠木材,扩建佛寺为现今规模。民国年间,二郎庙在总体建筑上下庙大于上寺。下庙只有殿堂一座,而庙后高台地上佛寺也只是三间小土房,室内挂有如来、观音等佛教画像。而今,主要殿堂面积1400平方米,还有2900多平方米的园林面积。建筑全是汉式寺庙风格,气势宏伟,飞阁凌空,檐牙高啄,雕塑、壁画更是雄浑辉煌,可谓照古胜今。下庙大殿所供主神为二郎神,两旁是关公财神和太子山山神。南北侧殿所供神分别为三霄娘娘、送子娘娘、阿米格尔及当地的山神、土神等。庙后的佛教寺院,主殿供有三大佛祖。前殿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及其护法的四大天王诸神像。南殿供着大乘教思想实行者的三位菩萨;主位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左右分别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和峨眉山的普贤菩萨。北殿景观,更显佛道相融,中间供奉为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两侧便是各司其职的十殿阎君,他们诚然全是掌管阴间教化与治理的主员。上山大道,依步升高,石级百步九折,弯曲有致,夹道松柏成荫,花草茂盛,钟磬时鸣,风铃悠悠,彩旗招展,景致怡人。山坡下寺城相连,敬香者、游客时时踏访。每月初一、十五,僧侣居士按期相聚,进行诵经等佛事活动,善男信女如约云集,山门若市,香烟如云似雾。宗教管理机构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宗教事务工作与统一战线工作结合进行,在统战部下设宗教事务科。1963年设立州民族宗教事务处,夏河、卓尼县分别设立民族宗教事务科,其他各县在县人委办公室下设翻译人员一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机关被撤销。1978年9月恢复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处,内设民族科、宗教科、侨办和办公室。1979年7月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夏河、临潭、卓尼三县设立民族宗教事务局。碌曲、玛曲、舟曲、迭部四县革委会办公室配备一名专职干部。至1990年,全州七县均设立民族宗教事务局。
  宗教团体甘南州的爱国宗教团体有佛教协会和伊斯兰教协会。两个协会在州政府领导下,由全州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群众联合组成的爱国宗教团体。协会的宗旨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信教群众开展正当的宗教活动;团结全州各族宗教爱国人士和广大新教群众,发扬宗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安定团结,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贡献力量。两个协会均成立于1980年10月26日佛教协会及伊斯兰教协会的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其中佛教代表112人;伊斯兰教代表55人。会议听取和讨论了甘南州宗教工作报告;通过了两个协会的章程;选举产生了两个协会的组织人员。
  甘南州佛教协会甘南州佛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州佛教徒,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办好佛教事业,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为全州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贡献力量。第一届佛教协会会长为嘉木样• 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第二届佛教协会会长为郎木色赤•洛桑南杰龙仁桑盖。
  甘南州伊斯兰教协会甘南州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宣传贯彻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宗教事务条例》,维护穆斯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独立自主自办教务,举办各项伊斯兰事业,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宗旨,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有效地维护了地方宗教和顺、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在团结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届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为丁明学阿訇,第二届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为敏生光阿訇。
  临潭县基督教协会临潭县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96年11月18日,是临潭县基督教全县性的教务组织。
  甘肃省佛学院由甘肃省佛教协会主办、甘肃省宗教事务局领导的一所地级宗教院校。创建于1986年7月。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识,立志从事宗教事业,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自开办以来,共招收学僧243名,已毕业146名,分赴到各有关寺院从事宗教教职工作。2013年院长为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

相关人物

西平侯沐英
相关人物
吐谷浑
相关人物
若洛鬼
相关人物
嘉木样
相关人物
察罕丹津
相关人物
牙含章
相关人物
莲花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拉卜楞寺
相关地名
护法殿
相关地名
经堂
相关地名
卓尼印经院
相关地名
阿木去乎寺
相关地名
仁艾寺
相关地名
白石崖寺
相关地名
麦加寺
相关地名
吉仓寺
相关地名
唐赛尔寺
相关地名
博拉寺
相关地名
那木拉寺
相关地名
科才寺
相关地名
作海苯教寺
相关地名
扎油寺
相关地名
德尔隆寺
相关地名
扎西寺
相关地名
荣俄寺
相关地名
曼隆寺
相关地名
格尔德寺
相关地名
依盖唐寺
相关地名
阿木去乎红教寺
相关地名
拉却布寺
相关地名
孜合孜寺
相关地名
拉卜楞红教寺
相关地名
麻当红教寺
相关地名
郎木寺
相关地名
西仓寺
相关地名
拉仁关寺
相关地名
毛日寺
相关地名
旺藏寺
相关地名
多松道寺
相关地名
吉扎寺
相关地名
丁古寺
相关地名
采日玛寺
相关地名
西合香寺
相关地名
外香寺
相关地名
萨日玛寺
相关地名
泽卫寺
相关地名
阿万仓寺
相关地名
乃日玛寺
相关地名
玛玉寺
相关地名
齐哈玛寺
相关地名
欧拉寺
相关地名
参智合寺
相关地名
合作寺
相关地名
多河寺
相关地名
乔吾唐寺
相关地名
佐盖尕洒尔寺
相关地名
加茂贡寺
相关地名
勒秀寺
相关地名
美武寺
相关地名
岗察寺
相关地名
卡加道寺
相关地名
麦仁寺
相关地名
吉利寺
相关地名
卡加嘎娘寺
相关地名
那吾曲宗寺
相关地名
曲宗红教寺
相关地名
禅定寺
相关地名
勺哇寺
相关地名
沙冒寺
相关地名
贡巴寺
相关地名
达仓寺
相关地名
迭当寺
相关地名
多玛寺
相关地名
雅当寺
相关地名
卡车寺
相关地名
纳多寺
相关地名
康木车红教寺
相关地名
石门寺
相关地名
江可寺
相关地名
侯家寺
相关地名
玛奴寺
相关地名
柏林牛营寺
相关地名
恰盖寺
相关地名
康多寺
相关地名
电尕寺
相关地名
拉路苯教寺
相关地名
拉素寺
相关地名
迪岗寺
相关地名
保勺寺
相关地名
拉桑寺
相关地名
措爱寺
相关地名
卡坝龙寺
相关地名
茶古寺
相关地名
桑周寺
相关地名
苟吉寺
相关地名
恰日寺
相关地名
乍日寺
相关地名
迪让寺
相关地名
多乐寺
相关地名
达修寺
相关地名
然子寺
相关地名
白古寺
相关地名
亚湖寺
相关地名
纳告寺
相关地名
藏尼寺
相关地名
赛当寺
相关地名
阳山寺
相关地名
黑峪寺
相关地名
昂松寺
相关地名
宾格寺
相关地名
嘎尔寺
相关地名
插岗寺
相关地名
杰迪寺
相关地名
贡美寺
相关地名
尖地寺
相关地名
奥白寺
相关地名
嘎麦诺寺
相关地名
吾德寺
相关地名
勒地寺
相关地名
阿木族寺
相关地名
阿吾寺
相关地名
木耳寺
相关地名
亚哈寺
相关地名
纳哈寺
相关地名
斜坡寺
相关地名
果耶寺
相关地名
西道堂
相关地名
左拉清真寺
相关地名
扎乍清真寺
相关地名
上古城清真寺
相关地名
卓洛上寺
相关地名
苏家庄清真寺
相关地名
拉直清真寺
相关地名
塔那清真寺
相关地名
清真西大寺
相关地名
丁家庄清真寺
相关地名
甘沟清真寺
相关地名
尕路田清真寺
相关地名
敏家清真寺
相关地名
哈尕滩清真寺
相关地名
清真西寺
相关地名
八木泉清真寺
相关地名
木竹沟清真寺
相关地名
曲奥多清真寺
相关地名
洒索玛清真寺
相关地名
西山清真寺
相关地名
合作清真西寺
相关地名
拉仁关清真寺
相关地名
西仓清真寺
相关地名
夏河道观庙
相关地名
合作市二郎庙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藏族
相关专题
汉族
相关专题
回族
相关专题
土族
相关专题
蒙古族
相关专题
宁玛派
相关专题
萨迦派
相关专题
格鲁派
相关专题
苯教
相关专题
囊欠
相关专题
四大色
相关专题
八大堪布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