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39
颗粒名称: 电信邮电
分类号: F632.742
页数: 20
页码: 872-891
摘要: 烽燧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警备通信设施,它与邮驿共用,承担军事和官方的通信任务。甘南境内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宋兴州指挥使吴璘以凤州为中心,分四路建烽燧墩台,向西路的烽燧台经阶州、西和州延伸到甘南境内叠州(今迭部),在西固(今舟曲)境内建墩台26座。乾隆三年(1738)循化厅在今夏河境内建达尔塘、清水塘、桥沟寺塘3处墩台,并在桥沟寺接连霍尔藏长筑墩台2座以传递军情。清代中期,随着边防重点东移,以及近代邮政,电信的开办,甘南烽燧墩台完成其历史使命。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和通信手段,烽燧墩台对保障境内边疆安宁及通信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甘南地区 电信 邮电

内容

烽燧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警备通信设施,它与邮驿共用,承担军事和官方的通信任务。甘南境内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宋兴州指挥使吴璘以凤州为中心,分四路建烽燧墩台,向西路的烽燧台经阶州、西和州延伸到甘南境内叠州(今迭部),在西固(今舟曲)境内建墩台26座。乾隆三年(1738)循化厅在今夏河境内建达尔塘、清水塘、桥沟寺塘3处墩台,并在桥沟寺接连霍尔藏长筑墩台2座以传递军情。清代中期,随着边防重点东移,以及近代邮政,电信的开办,甘南烽燧墩台完成其历史使命。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和通信手段,烽燧墩台对保障境内边疆安宁及通信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邮驿通信秦汉以来在甘南境内以邮亭及驿路等专门机构,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和联络军旅所进行的通信。秦代在今甘南大部分地区为陇西郡临洮县地,各郡县境内均设有邮亭及驿路通向咸阳。汉代主要驿路有两条,一是阴平驿路,由古沓中沿羌氐道路,经阴平到四川,白龙江沿岸皆为断崖绝壁,驿路艰险,但沿途仍设有驿站;二是羌氐驿路,由武都入境,从羌道(今舟曲)至宕昌,沿途亦设驿站。隋唐时驿路四通八达,洮州(今临潭)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其东部边境上的清水(今夏河曲奥乡)沟据考为唐蕃使臣换马之地。元代在今玛曲尼玛乡西鄂尔瓦斯河滨建有驿站。自明代始甘南邮驿有载籍可考,明初河州至青海归德间设有清水等6驿站,西固(今舟曲)设杀贼桥驿,洮州卫设洮州驿。明清两朝,曾于洮岷两州轩茶马司。
  裁驿归邮邮驿通信为历代王朝经略边防、促进交流、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百姓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导致驿路梗塞,通信失灵,大量军事文报被积压、损毁。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办“大清邮政”,形成邮驿与现代邮政并存的局面。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设洮州(今临潭)邮政局和旧洮堡邮政局,宣统三年(1911)西固(今舟曲)创设邮政代办所于西关,至中华民国元年 (1912)12月底,各驿站全部被裁撤,所设邮政机构取代邮驿承担所有公文通信的传递。1940年,在舟曲县建立了岷县到舟曲数路的三等邮局。1945年,夏河县建立了一个从临夏至夏河的三等邮局。到新中国成立前,甘南邮政只有1个电信营业所,工作人员18名,邮路5条,全长300余千米。甘南古代驿路甘南古代驿路据《洮州厅志》载:洮州距京师(北京)4200里,距巩昌府(今陕西)260里,距兰州450里。洮州至北京设63站,限定127天到达,西固城距北京4500里,设61站,限定120天到达。
  舟曲张姓民信局舟曲张姓设立的私营民间通信组织。据史料记载,舟曲张姓民信局,专跑重庆。农闲时自跑,农忙时雇人,每月雇工费15元。民信局在裁驿归邮时陆续被撤。
  拉卜楞寺院通信夏河拉卜楞寺内部建立的信息传递方式。藏族地区因习俗不同,交通闭塞,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寺院为主体的独特通信方式,称之为“寺院通信”。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10),其管辖寺院遍布甘、青、州三省边界,远及蒙古、新疆、东北等地,通称108寺,另辖八大直属部落。拉卜楞寺历代嘉木样大师,通过议仓(办公厅),亲自执掌通信。寺院公文及大小活佛信件,均无邮资凭证,而使用寺院印制的信封、信纸。遇有重要公文,火漆封口,并加盖印章。拉卜楞寺议仓印鉴为法螺图章,谓之“海螺印”,小如拇指,权威甚大。寺院与属寺、部落间,以及各寺院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外界通信,均委派专使。其通信工具,远者以马为主,牦牛次之,近者步行。“裁驿归邮”时,由于邮政服务尚不能满足藏区通信需要,寺院通信得以保留,随着邮政网点的增设,而渐被取代。
  卓尼土司通信明清以来卓尼一带藏族聚居区土司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卓尼土司制度形成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盛时其辖领地域达48旗(相当于乡),属地包括今卓尼、迭部和舟曲的博峪地区,东接夏河、临夏、临洮,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辖区广阔,地域偏僻,其通信方式久而久之自成系统。各代土司都通过专职秘书,即“红笔师爷”掌管通信事宜。土司衙门设信号房,有传号4人,轮流值班,专门负责衙门内外传达。另设“马号头”一人,率饲养役七八人,养马20余匹,用于通信。机密要件,须火漆封口,加盖印信。印信多无文字,仅刻法器或动物图形作为标记。公文投送时委派专人,遇有战事,公文多绑于箭杆之上,或装入竹筒之内。其紧急者,并贴鸡毛一根,或将鸡毛一角烧去,谓之“鸡毛翎箭”或“鸡毛文书”,皆由旗、族接力快速传递。普通公文,以及所属旗、族之间的一般信件,由轮流应差之番民投送。
  夏河电报局1928年设电报局,旋因战乱,杆线被毁而中辍。1941年8月,拉卜楞设立电报局于新街北口。1944年电报局改称无线电信局,共和国成立前夕为三等乙级电信局。1952年8月,邮政、电信合并为夏河县邮电局。
  甘南州邮电局1953年,州邮电局在原夏河合作邮局基础上迁建设立。州局共辖7个县局、7个邮电支局、44个邮电所。甘南州多以寺院通信和土司通信为主,而现代邮电通信起步晚,基础差。到“七五”末,全州只有州局开通2000门自动电话,其余各县还使用着手摇电话。1992年起仅用两年时间,在全州7个县实现市话交换自动化,其中碌曲、卓尼、舟曲、迭部、玛曲5县开通程控电话,州局完成4000门程控电话扩容改造,开通至兰州的480路数字微波电路。同时,服务项目不断开拓。除传统业务外,还为社会提供图文传真、自动声讯、商业信函、储蓄等新业务。截止2005年底,全州邮政业务总量1161.82万元。
  基层邮电所建设1913年在临潭县录巴寺设邮政代办所(今属卓尼境)。1929年在夏河黑错(今合作)甘坪寺设立邮政代办所,桥沟、美武设信柜,后改为邮政代办所。1940年设立夏河清水邮政代办所。1943年黑错电信营业处成立。共和国成立初期,甘南境内设有邮政代办所17个,截止1990年底,全州邮电机构为州、县邮电局8处,邮电支局7处,邮电所41处。主要业务包括函件、包裹、汇款、长途电话、电报和投递业务。截止2005年底,全州邮政服务网点62处,其中县以上邮政局8处,分支机构51处,代办点3处。
  步班邮路甘南邮政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1923年甘南境内有4条慢班邮路共380千米:夏河至临夏100千米,夏河至新城130千米,夏河至循化80千米,夏河至同仁70千米。1950年,甘南干线步班邮路发展到5条:夏河至临夏(逐日班),夏河至旧城(3日班),旧城经新城至岷县(逐日班),新城至康乐(逐日班),西固至两河口(逐日班)。邮差一半是汉族一半是藏族,均甚精壮,手持大提灯,中置小油灯,另配以长刀,以防不虞。沿途字吏并发给护照,即使夜间,也不问何时,差到则开门,任其出入。1950年以后,甘南步班逐步被畜力班替代。到1954年,干线邮路上的步班邮路均被畜力班邮路替代,由于受甘南地理条件所限,部分农村步班邮路仍然保留。1965年,农村投递试行“亦工亦农”乡邮员制度,使农村步班邮路及投递路线有所增加。到1976年,农村步班邮路大部分撤销。1985年全州步班邮路为26千米,占邮路总长1.8%。1991年至1992年,全州有步班邮路4条,主要集中在舟曲县长度25千米,1993年减少至24千米,1994年减至23千米。1996年减至22千米。1997年减少1条,单程长度未变。1998年再减少1条,但单程长度增至50千米。2001年增加1条,长度没有变化。2003年减少至2条,长度减至22千米。截至2005年底,全州共有步班邮路2条,长度22千米。
  畜力班邮路以役畜驮运或拉车传送邮件的路线。早期畜力班邮路所用马、驴、骡及大车等,皆由邮差自备或借公款购置,邮局发给喂养津贴,为“邮差邮路”之一种,另有邮局立约雇用者,称“雇用邮路”。1940年,夏河至一条山开通雇用畜力班邮路,并将夏河至临潭旧城141千米步班邮路改为畜力班邮路。1950年甘南畜力班邮路逐步代替步班邮路,1958年始,甘南干线邮路上,畜力班邮路逐步被机动邮路取代,而农村畜力班邮路则有所增加,到1973年州内有农村畜力班邮路及投递路线1026千米。从1974年开始,农村畜力班邮路逐步被自行车替代。1985年全州畜力班邮路为299千米,占全州邮路总长20.79%。1991年至1995年,全州仅临潭、卓尼两县有畜力班邮路317千米。从1996年开始,随着邮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力班邮路逐步被汽车和自行车取代,到1996年年底,全州已没有畜力班邮路。
  委办汽车邮路邮政部门委托社会运输部门汽车运邮属委办汽车邮路。1953年7月,临夏至夏河原间日畜力班邮路率先改为委办汽车邮路,属原兰州到临夏委办汽车邮路的延伸区段,委托甘肃省运输公司代运邮件,路线总长103千米,是甘南境内第一条委办汽车邮路。1955年开辟夏河至碌曲委办汽车邮路,全长100千米,班期不定。1957年开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办汽车邮路,全长246千米,班期不定。至1990年年底,州内各县共有委办汽车邮路678千米。
  自办汽车邮路州属邮政部门自备汽车运送邮件为自办汽车邮路。甘南州自办汽车邮路比委办汽车邮路晚5年,1958年原合作经碌曲至玛曲委办汽车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每周运邮一次,1966年撤销。1964年,兰州至合作干线邮路开始实行自办与委办结合,逐日运邮。1971年,开辟兰州至迭部自办汽车邮路,全长645千米,逐日运邮。这条邮路经完尕滩、合作、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尕海、贡巴、郎木寺、玛曲等邮局(所)到迭部。从1974年起,州内各县陆续开办了县内自办汽车邮路,但由于车辆维护及交通原因,运邮均不正常。1996年至2002年8月,共有邮路2条,单程长度211千米,分别为合作至夏河、合作至新城。2002年8月,兰州至迭部汽车邮路调整为兰州至合作,邮路由兰州邮区中心局承担,邮路单程长度287千米。合作至迭部邮路由甘南州邮政局承担,邮路单程长度308千米。截至2006年年底,州邮政局共有自办汽车邮路3条,单程长度519千米。
  自行车邮路邮政部门利用自行车传递邮件的路线,多用于市内邮路和较大市镇的邮件投递,随着农村邮政不断发展,农村邮政使用自行车的数量也日益增多。1948年临潭至岷县72千米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1957年起,逐步改变畜力班和步班邮路,使用自行车运邮和投递,至1965年试行“亦工亦农”运邮制度,甘南州大部分县乡邮政改为自行车邮路,到1973年州内共有自行车邮路7411千米。1977年以后,随着机动车辆邮路的增加和农村出路调整,自行车邮路逐年下降,1985年全州自行车邮路共133条,全长249千米,占全州邮路总长17.32%。1996年至1997年,有自行车邮路9条,单程长度81千米。1998年,增加3条,达到12条,单程长度138千米。2000年增加2条,长度没有变化。2002年减少2条,长度没有变化。2003年至2006年年底,有12条,单程长度138千米。
  摩托车邮路邮政部门利用摩托车传递邮件的路线,主要用于农村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也用于机要投递和市内投递。甘南州农村摩托车邮路始于1972年,夏河、临潭、玛曲、卓尼4个局分别开始组建摩托车邮路。1974年碌曲、舟曲,1977年迭部分别组建摩托车邮路。至1978年,州内各县局均开通农村摩托车邮路。1980年州内部分县农村摩托车邮路相继被小型汽车取代,只有夏河、玛曲两县保留农村摩托车邮路共4条,全长277千米。1985年,全州摩托车邮路共9条,全长163千米,占全州邮路总长的11.34%。到1990年仅剩玛曲摩托车农村邮路116千米。1983年合作市内转趟摩托车邮路2千米,到1989年改为自办汽车邮路。
  邮政函件甘南州邮政函件业务始于清代光绪年间,经办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后改为印刷物贸易契、书籍)、新闻纸、货样等业务,各类函件均可按挂号或快信交寄。1913年,境内驿站裁撤,衙署文件由邮局寄递。至1949年,境内临潭、卓尼、舟曲、夏河等地开办函件业务。截止1990年底,甘南全州经办的函件吞吐量达150.86万件,其中州局38.43万件,各县局112.43万件,邮政函件业务包括信函、明信片等10余种,各类函件可按挂号及航空交寄。甘南州邮政函件资费标准为:光绪三十年(1904)为银币2分,宣统二年调整为3分,中华民国时,因战争关系,资费变动频繁。新中国成立后,甘南州执行全国统一邮件资费标准。从2006年11月15日起,根据国家邮政局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对国内信函和明信片资费做了如下调整:1、信函资费:首重100克以内,由每重20克或其零数本埠(县)由0.6元、外埠0.8元调整为本埠(县)0.8元、外埠1.2元;100克以上续重资费不变。2、明信片资费:同每件0.6元调整为0.8元。随着移动电话、网络邮件等新型通信方式的兴起,邮政传统信函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2006年底,经办的函件量36.64万件。2009年,函件业务量37万件。
  邮政包裹1949年5月2日,甘南州开办非航空直达局银元航空保价包裹业务,保额定为区际30元,区内100月,每人每日限寄一件。8月4日起,因银元限制出境,此项业务停办。1950年以后由甘南州经传邮寄的包裹种类有小包、一般包裹(民用包裹和商品包裹)、工商业品包裹、大件商品包裹、代购货物包裹、粮油包裹、保价包裹、棉布棉纱包裹、易燃品包裹、金银饰品包裹、军需品包裹、药品包裹、国际和港澳包裹及小包。1944年,国内包裹资费进行调整。西固、夏河、洮州旧城、临潭、卓尼列为甘肃乙组。资费从1950年2月起,区内乙组互寄,小包每100公分(克)人民币750元,图书小包230元。就地投递小包每100公分(克)540元,图书小包160元。甲乙组互寄,小包每100公分(克)人民币1280元,图书小包380元。就地投递小包每100公分(克)540元,图书小包160元。国内包裹资费改收现金不贴邮票的办法始于1958年10月,甘南州等局试行。1950年,全州邮政经办各类包裹2.46万件,至1990年底,全州年均经办包裹数3万件左右。2001年8月,全州邮政开办了快递包裹业务。该业务的开办,弥补了邮政包裹业务种类的不足,形成了普通包裹、快递包裹、特快专递包裹三个档次,以适应多层次的市场需求。2009年,包裹业务量达2万件。
  机要通信1953年,甘南州机要交通支局设立,各县机要交通在当地县委机关内设机要文件收发室,归各县委秘书部门直接领导。1957年将机要交通改名为机要通信,并改变领导关系。1958年,甘南州、县机要通信机构全部并入所在地邮电局,单独办理机要通信业务,并开办县内互寄业务。1985年,全州经办机要文件数达0.99万件。1990年,甘南州、县共8个局办机要通信业务,其类别分为机要文件、机要刊物两种,业务量达万件以上。
  邮政汇兑甘南州的邮政汇兑业务始于民国时期,先后开办业务种类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电报汇票、电话汇票4种。新中国成立后,甘南邮政网络日益健全,业务种类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送汇和电汇等。1985年,全州经办汇票达11.9万张,年均每百人发生汇票22张。甘南邮政汇费标准为:1949年1月,兰州储汇分局调整汇率,自治州境内邮政网点汇率为夏河50%。,舟曲、临潭、卓尼为80%。。同年5月调整为夏河40%。,临潭50%。。1950年起汇费实行分类计收,汇费收取原则为:“银行通汇地方汇费低,不通汇地方汇费高;余款局汇费低,缺款局汇费高”,因而各地汇费不同。1958年全省统一汇率为1%,最低收10分。2006年州邮政局经办各类汇票7454张。
  代办业务邮电分营后,甘南州邮政逐步开办了部分代办业务。邮政代办业务是依托邮政的网络优势,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身的经营职能和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有关业务。截止2006年底,开办的代办业务主要有:代办移动业务(包括代收话费、代售缴费卡和代放号);代收联通、电信话费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主要包括与人寿、财险保险公司合作,代为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款项);代发工资业务。
  邮政物流业务邮政物流是中国邮政推出的集仓储、加工、运输、配送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服务。2003年逐步开始,主要是配送各类日常用品和洗涤用品。2005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开展了服务“三农”工作,截止2006年底,州局已建服务“三农”网点6处,并以网点为依托,开展了农生、农资的配送工作。
  礼仪业务邮政礼仪是邮政部门受客户委托,由邮局派出礼仪专车、礼仪人员,用邮政专递的形式将用户选定的礼品投递给指定的收件人。从1996年开始,邮电部门开办了礼仪业务。邮政礼仪既提供同城服务,也提供异地服务。主要礼仪业务有:礼仪信函、礼仪电报、礼仪鲜花、礼仪专递。
  国内特快代收货款业务2004年8月,开办了国内特快代收货款业务。此项业务是综合利用邮政速递现有条件和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而推出的一项新的邮政速递延伸服务项目,是邮政速递部门为各类邮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商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的快速传递实物、代收货款或其他款项并代为统一结算的一种特殊业务。
  特快送款业务2002年5月1日,甘南州开办了特快送款业务。该业务是在用户自愿的前提下,邮政部门将“汇款通知单”连同汇款现金以特制的特快送款专用封套,按照特快专递邮件的处理程序,快速、准确地将现金送至用户手中,用户支付相应的送款费用。
  邮政广告业务2000年州局设立了邮政广告公司,开办相应的广告业务。业务种类主要有:喷绘、写真、印制条幅、刻字,户外大型广告的代理和发布,定向邮册、邮品以及邮资封片的设计制作,不定期发行《中邮专送广告》。
  报刊发行甘南州报刊发行始于1950年5月1日,实行邮发合一。同年6月统一发行手续,订销局直接向发报局要数结账,报费实行预收预交制,按日计算,按份收费'月底截齐。1952年实行计划发行,取消原用的定额发行制度。1957年取消报刊发行限额。到"六五"期间,甘南州各县均开办了报刊零售业务。1985年,全州邮局发行报刊共1820种,年收订报纸3.8万份,杂志4.7万份。年均订阅流转额达57.46万元,占全省的2.63%o全州平均每百人订报刊15.7份。1990年,全州邮局共收订、零售报刊607.18万份,其中州局158.6万份,各县局418.58万份。截至2005年年底,邮政部门发行全国出版的7000多种报刊。同时在报刊征订方面,全州邮政采取了电话预订、上门收订、营业窗口收订等服务方式,同时设有报刊零售点。2008年,全州报刊发行业务不断提升,全年累计订阅630万份。
  特快专递特快专递的标志是“EMS”。邮政特快专递是邮政为适应用户需要寄递时间性较强的邮件而提供的特殊服务。特快专递邮件享有航运和海关验关优先权,是最迅速、最安全的邮政速递业务。1993年7月,经原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原州邮电局开始办理特快专递业务。特快专递邮件分为信函和包裹两大类。特快专递业务自开办以来,该业务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州邮政局特快邮件收寄量达到7542件。
  邮政储蓄甘南州邮政部门开办的个人存款业务,是邮政金融业务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利用邮政的基础设施,为民众存款提供方便,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1943年,甘南州邮政部门开办储金业务,1953年停办。1986年9月,甘南州邮政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至年底存储余额为16.7万元,1987年,全州7个县局先后开办此业务,当年全州存储余额181.7万元。1990年年底,州内共有邮政储蓄网点8处,存储余额535.5万元,各局开办的邮政储蓄业务种类分为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3类7种,各类储蓄的存期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期为准。1998年6月,经当地人行批准,开办了邮政储蓄卡业务,2001年12月,在州邮政局设立了全州第一台自动取款机(ATM),2006年4月,在合作师专支局增设了一台自动取款机。2006年,州邮政储蓄收储余额1.28亿元。截至2009年,全州邮储二类网点余额净增3354万元,活比达到52.72%。
  邮路建设邮政部门对邮路的建设及管理。1985年,全州邮路总长1438千米,主要以畜力和汽车邮路为主,其中汽车邮路701千米,占总长的48.75%。截至2008年,全州邮运能力明显提高,大大缩短了投递时限,提高了邮件安全率。全州邮路总长1794千米,其中省内干线邮路809千米,汽车邮路552千米,其他邮路473千米。农村投递线路2367千米,邮路总条数34条,其中省内干线邮路6条,汽车邮路6条,其他邮路17条。
  电信器材修配厂自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邮电局在夏河成立后,于1954年10月改设为自治区邮电中心局。11月中心局撤销,更名为自治州邮电局,1956年7月,由夏河县拉卜楞镇迁至合作镇办公营业。于1959年4月,在内部增设电信器材修配厂,属邮电局直属管理。
  集邮甘南州的集邮活动在1983年以前尚未形成组织。1983年9月16日,成立了集邮协会,自此,合作地区及甘南州的集邮活动逐步发展起来。1980年州邮电局在营业室设集邮台,开始由专人负责出售集邮邮票。后陆续专设集邮厅、集邮门市部,专门出售集邮邮票、邮品及集邮用品。1985年后各县邮电局也相继在营业室设集邮台。1989年1月10日,甘南州集邮公司成立,专门经营集邮业务。首次集邮展览于1984年10月在州群艺馆举行,参展者20余人,参展邮品40框,参观邮展者近4000余人。之后,州直各单位陆续举办过小规模的邮展。2003年和2006年,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一安排,对部分库存纪特邮票进行了销毁,2004年,对低面值销售邮票等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规范了集邮票品市场,促进了集邮业务的健康发展。2006年,州邮政局销售集邮邮票5.77万枚。2009年集邮累计完成24万枚,同时拉卜楞寺特种邮票于2009年8月2日正式发行。
  邮亭、驿站秦代今甘南大部分地区为陇西郡临洮县地,各郡县境内均设有邮亭及驿站、驿路通向咸阳。汉以来以邮亭及驿站、驿路等专门机构,负责传递官方文书和联络军旅所修筑和设立的通信设施。隋唐时驿路四通八达,洮州(今临潭)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其东部边境上的清水(今夏河曲奥乡)沟据考为唐蕃使臣换马之地。元代在今玛曲尼玛乡西鄂尔瓦斯河滨建有驿站。自明代始甘南邮驿有载籍可考,明初河州至青海归德间设有清水等6驿站,西固(今舟曲)设杀贼桥驿,洮州卫设洸州驿。明清两朝,曾于洮岷两州轩茶马司。
  邮政服务情况截至2009年年底,合作市有邮政服务网点2处,分别为州本局营业厅(世纪广场东侧),知合玛路邮政所(一中旁边),另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家属楼下设有1个代办点,从业人员24人,城区投递段道6个,乡邮路6条,总长度241千米,服务面积2670平方千米,人口8.1万人。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邮务类、速递物流类和代理金融类三大业务板块。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投递场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速递物流邮件实行分网运作,设置ATM机3台,各类业务办理、查询实现了电子化处理和全国联网。城市投递改用电动自行车,投递时限进一步缩短,特别是加强农村邮政服务能力建设,普遍服务水平保持不降,2008年被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评为全国通信行业用户满意企业。
  邮政服务水平又称甘南州邮电通信水平,是邮电通信企业为社会提供邮电服务所达到程度的总称。其水平反映甘南邮电企业的通信能力、组织管理及其技术装备指标。其中邮政服务水平指标主要有:邮政支局所服务点的分布密度、邮运工具的机械化程度、主要报刊传递速度、农村邮政水平、按人口平均计算的邮政业务使用量。电信服务水平主要用长途、城市、农村通信服务水平来衡量。到1995年,邮递速度,当天和次日看到州报的县比重分别为75%和12.5%;农村设局所的乡镇比重为42%;农村通邮路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比重分别为82%和61%;农村乡镇投递频次,每一局所平均服务面积和人口,分别为0.1平方千米和1.43万人/局所。长途电信通信,开通自动电路的县市有8个;进入自动转报网的长话自动网的县市均为8个;市话自动交换机容量占总容量的100%。
  邮电业务量反映甘南州邮电部门为社会提供各类邮电通信服务的数量指标,是甘南州邮电部门收寄或受理用户使用各类邮电业务的数量,也是甘南州邮电通信生产活动的最终有效成果。1985年,甘南州邮电业务总量为929.9万件,主要业务为函件、集邮、包裹、报刊发行、汇兑、机要文件等。
  机构设置1998年10月邮电分营,1998年10月23日,甘南藏族自治州邮政局(州本局)成立。从1998年10月至2006年12月,州邮政局设综合办公室、邮政行业管理办公室(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与办公室合署办公,1999年5月开始挂靠经营维护部)、计划财务部、人事教育部、经营维护部、储汇业务部(2003年5月设置,2004年2月改称邮政储汇局)、安全保卫科(1999年10月设置,2003年5月撤科,其职能归工会)、政工科(1999年10月设置,2003年5月撤科,与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2005年11月职能划归人事教育部)、审计科(与办公室合署办公,2003年5月职能划归工会,2005年10月全省邮政实行审计派驻制,人员由办公室管理,审计工作独立)、大客户服务部(2006年4月成立)、函件局(2006年4月成立)、信息技术中心(2006年8月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1999年10月成立,2006年1月撤销)、党委办(与办公室合署办公,2005年11月与人事教育部合署办公)、工会(与工会工作委员会合设)、鸿兴劳务中心(2003年8月设置,2006年5月撤销)。州邮政局所属生产班组有:邮政营业班、邮政储蓄班、邮政投递班、分拣封发班、机要邮运班、集邮台、图书报刊批零中心(设在经营维护部内)、中心机房(2001年9月设立,2006年8月撤销)、合作支局(2006年4月由那吾乡迁至合作师专,改称合作师专支局)、东街邮电所,美武、下巴沟邮电代办所。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根据上级要求,先后设置了副科级建制的投递公司(2000年9月)、商函广告公司(2000年9月)、直运公司(2001年7月),以上3个公司于2003年5月撤销,并入经营维护部。
  邮政管理1998年10月邮电分营以来,全州邮政部门在企业管理方面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狠抓基础管理,高度重视安全和服务管理,从2000年1月开始,全州邮政实行州县财务一体化,对成本实行预拨审批制,依据收入完成进度拨付成本费用,严格控制支差进度;加强了储汇资金的稽核管理,实行储汇资金安全总稽查负责制,加强了储汇业务基本制度的落实,建立了营业操作、业务管理、稽核管理三个层面的储汇资金安全管理防线;以人员、资金、邮件、车辆安全为重点,坚持人防与物防、技防相结合,定期开展各项安全工作大检查;坚持“以服务求效益,以服务促发展”的管理方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甘南分公司中国电信甘南分公司下辖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玛曲、碌曲7县分公司,全州有服务网点600多个,业务技术队伍500多人,为全州20多万单位、家庭和个人用户提供全面的通信和信息服务。甘南电信基础通信网络覆盖全州100%的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100%的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开通宽带互联网业务。天翼3G业务全面覆盖全州城乡,3G网络全州覆盖最广,全面实现天翼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高速上网。天翼手机以“绿色、价廉、高速、智能”在广大电信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综合信息服务是公司网络、技术、人才和实力的集中展现,在全州政务办公、教育、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甘南电信是综合实力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主力军。应急通信是甘南电信的强项和优势,长期以来在全州抢险救灾、社会维稳、大型旅游活动等重大通信保障工作中,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提供通信保障,是全州应急通信保障的主要力量。
  电话交换网1994年前甘南电信采用HJ921纵横制交换机,容量2000门,7县分公司采用各种制式的空分制纵横交换机,型号多、容量小、功能少,长途设备采用DD14长途半自动、DD16长途全自动交换设备,长途、本地网电路合计不足200条。1994年6月贷款引进西班牙阿尔卡特公司生产的S1240数字程控局用交换机,容量6000门,功能齐全、性能稳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强大的疏通性,7县统一采用巨龙公司生产的HJD04交换机组网,程控交换机除可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及其他信息交换服务外,还可提供热线服务、呼出限制、转移呼叫、三方通话等一系列服务。同年年底传输实现了数字传输,长途、本地网电路容量增至4000条,通信设备、服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为提升大客户的服务质量,随着市场的发展,2000年5月安装无线市话5ESS交换机,2002年5月15日开通集团用户CC08交换机(华为),甘南本地网共有长市合一局1个,市话端局7个,全网为7位等位编号。甘南本地电话网目前是单汇接为主的网络结构,合作S1240局既是长市合一局又是关口局,主要汇接全区所有长途业务、互联互通业务和特服业务,合作市话端汇局HJD04交换局汇接本地网各端局之间的业务,市话端汇局和长市合一局分别与7县端局、无线市话局、集团用户市话局及智能网SSP开有直达中继。甘南本地电话网网内运行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机型有S1240、HJD04、C8.C08、5ESS以及碌曲热当坝ETS450等5种,全州7县及合作市话端汇局机型是HJD04。
  数据交换网1993年组建了甘南分组网,可通达国内大部分城市和部分乡镇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可以满足速率不超过64Kbps的低速用户的需求。由于分组网业务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自2004年起原分组网用户陆续转到DDN网或复用设备,准备逐步将分组网退网,截至2005年6月30日各县分组网用户已全部离网转入DDN网。后建成甘南州DDN网络,并覆盖到县级,DDN网可以方便地提供市内、国内和国际DDN专线等各种业务,能为用户提供速率不超过2Mbps的各种速率的高质量数字专用电路。后建成甘南州帧中继网仅覆盖到合作,帧中继网具有传输速率高、时延小的特点,可满足局域网的突发性业务需求,为局域网互联提供有效手段。宽带IP城域网是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而规划建设的大容量、高速、可靠性高、技术先进的新一代IP网,用户速率范围512Kbps—100Mbps。甘南州宽带接入网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已基本覆盖甘南州城区、县、区局和经济发达的乡镇,宽带接入网的接入方式主要有 ADSL、WLAN和LAN三种。目前甘南电信数据通信网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简称“分组网”)、公用数字数据网(简称“DDN网”)、公用帧中继网(简称“帧中继网”)、ATM (异步传输模式)网、IP网、宽带IP城域网。
  电报通信1928年在夏河县新街北口设立电报局,为甘南境内开办电报业务之始。随之先后在临潭、卓尼、舟曲等地设电报局开办电报通信。机线设备起初为单铁线、机器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69年合作至兰州报路由人工改为电传,1974年合作至兰州报路由幻线改为载波报路,实现了双工电传作报,是年首次装用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1978年7月,开通省计委至甘南、玛曲的传真通信业务,1985年甘南各县基本实现电传化,1992年全州县以上电报通信进入全国电报自动转报网。
  电报网路1943年,架设从陇西经漳县、岷县至临潭(今新城)、卓尼、临潭旧城单铁线报、话两用电路1条,全长206.89公里,此为州境内共和国成立前唯一的1条有线电信线路,是年在沿线设立机构,开办电报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报通讯网络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邮电合并后大力发展有线通讯。1954年,凡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均设点纳入电报通信网,当时全州有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电报通信网点4处。1988年5月,甘南州局与其他地局首批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电报传递由四级变为二级,大大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1990年8月,甘南州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6个县局同时进入256自动转报网。
  256路自动转报系统是指容量为256路的程控自动转报系统。1988年6月,甘南州局首批进入256自动转报网,电报传递由四级变为二级接转。1990年8月,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进入256自动转报网。自动转报系统开通后,电报传递加快,质量提高,人员减少。1996年5月,自动转报设备更新为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 BJC01型微机256自动转报系统。
  自动交换网新中国成立后,电报通讯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邮电合并后大力发展有线通讯。1954年,凡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均设点纳入电报通信网,当时全州有夏河、临潭、卓尼、舟曲电报通信网点4处。1988年5月,兰州建成全国公用电报自动交换网甘肃二级交换中心,同年6月,甘南州局与其他地(州、市)局首批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电报传递由四级变为二级,大大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1990年8月,甘南州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6个县局同时进入256自动转报网。电报机械甘南州开办电报业务之初,均采用莫尔斯机。1952年,临夏至夏河开通报路后,各安装音响机1部。1954年,甘南州人工报机分布情况为:夏河3部,临潭、卓尼各1部。1956年,夏河局安装振荡器2部。1974年12月,首次装用647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2部,通过双机头自动发出,提高了电报的通信质量;1975年3月,增装2B319机。
  长途电话甘南州地处偏远,从1934年开始办理民用长话至1949年7月。15年间,境内通信线路仅有岷县经临潭至卓尼、临潭旧城的1条单铁线,后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共和国建国前,境内经营长途电话业务的网点主要为军、政机关和少数商号所使用,业务十分萧条。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长途通信网建设,至1956年底,州内架设了合作至临夏、岷县等长途线路,州属各县也先后通了长途电话,以州府合作为中心的长途通信网初步形成。1958年4月,兰州至合作间开通单路载波话路3条(叠架式单路),其中1路由军分区租用。1990年,开办国内长途直拨业务,同时开通合作至夏河、碌曲、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县局的远端DDD电路。全州长话业务理量1990年达36.06万张。2003年,全州业务额达740.1万元。
  市内电话在县级以上城市或城镇以内公用通信网上安装的电话统称为市内电话。1936年3月,民国夏河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致书甘肃省府请设环境电话,允准后购5门磁石交换机。舟曲县于1946年,临潭于1949年,分别开通市话,但均为军政专用通信网,未开办民用业务。共和国成立后,全州各地陆续修复和拆建市内电话设施,开办市内电话。1985年,州局市话由人工改为自动交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1998年底,市话用户已达921户。1990年,合作市话机线设备完成扩建,增装HJ921丁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共29个主机架,总容量达2000门。2003年,实现了全州县级市话自动化。
  无线市话“小灵通”为适应市场发展,中国电信适时推出了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由于其时尚、环保、省电的特点,作为固定电话的延伸业务迅速得到了普及发展。甘南州电信分公司于2000年6月推出无线市话业务,有线则采用美国5ESS交换机,无线则采用朗讯公司生产的5OOMW3B京瓷基站,建成初期共安装无线市话基站168台,初步建成了覆盖七县一市的通信网络,2001年至2005年投入巨资进行无线市话网络的优化、扩容,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截至2005年12月底,无线市话网络已有了质的提升,覆盖州县乡镇已多达43个。小灵通业务也在传统单一的拨打市话、长途电话、来电显示、呼叫转移等话音通信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收发短信、上网、彩铃、预付费亲情小灵通、虚拟网、灵通秘书等一系列新功能。到2001年4月25日,全州无线市话用户总数超过1万户。无线市话网络覆盖不断扩大,从城市向重点乡镇延伸,网络质量不断提高,小灵通终端品种日趋丰富,到2005年小灵通短信、彩铃等新业务也逐步开通。到2006年底,全州已有无线市话用户4万多户,广泛普及于广大用户中,成为重要的个人通信工具之一。后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小灵通用户逐年减少。
  农村电话甘南州农村电话的前身是环境电话。民国时期,甘南夏河、临潭、西固曾先后设置“环境电话”,延伸至重要村镇的“乡村电话”成为农村电话之始。1954年,夏河局黑错(今合作)邮电营业处设30门交换机一席,装机11部,是甘南州第一个农话交换点。1956年,为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各县农村电话发展较快,全州建成县话线路607.3杆千米,共22个区、57个乡通了电话,农村电话初具规模。1990年底,全州农话杆路总长1488杆千米,其中水泥杆路900杆千米,油浸杆路347.63千米,水泥和油浸杆路占总长度的84%,杆路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线条长度2451对公里,电缆长度2.9皮长千米,交换点50处,交换机实占容量695门,用户年末达到524户,业务总量完成数28.49万元。全州108个乡(镇)中,除玛曲县欧拉秀玛乡和舟曲县博峪乡外全部通了电话。
  无线通信电路民国期间逐渐在甘南州境内部分县城和重要集镇设台办理电报业务。1934年5月,夏河设立100瓦军用电台1部,1947年,分别在临潭、西固设立专用电台。1937年,兰州至夏河无线电路开通,1942年开通兰州至夏河、西固无线电报电路。到20世纪50年代初具规模,填补了州内无线通信的空白。60年代转入备战通信,无线通讯发展较快。70年代未,有线通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了迅猛的发展,加之微波通信的崛起,无线短波通信被有线和微波所取代,其设备由主用转为备用。
  语音信箱存放语言声音的信箱,是一种新型、便捷的通信方式,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语音信箱系统能把语音信号进行管理、存储和访问,为使用该项业务的用户提供一个存储语言信息的空间。甘南语音信箱业务于1996年元月在州内开通。
  公用电话是装设在城市街道及其他公共场所供公众使用并按规定收取通信费用的电话。1992年至1995年,州内开办公用电话业务。
  传输网络甘南本地中继传输网1991年仍采用超、高、低12路载波机,传输干线采用铜线传输,至农话点采用铁线、铜包钢线传输,农话点传输设备采用三路载波机,组网采用链型连接方式,跨越两个地区(岷县、宕昌设有中继站)o1994年随着全省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甘南至兰州开通了34M微波设备,至七县采用NEC公司生产的600W设备,实现了数字化传输。1995年传输利用PCM设备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甘南州辖区内传输网站点涉及有省内骨干网合作站、临潭中继站,本地传输网(2.5G链一、2.5G链二及622M链一、二、三)农话及大客户传输网。目前甘南州县以下建成以县局为中心节点的树形、链形相结合的农村SDH传输网,光缆通达全部乡镇和大多数行政村,采用SDH为传输手段的农话传输系统,农话SDH传输网实现了网络集中监控。甘南州大客户电路接入以SDH和PDH为传输手段。无线寻呼1995年甘南电信分公司按照全省电信无线寻呼业务推进的步伐,开通了“126”、“127”无线寻呼台,1998年11月按照国务院和信息产业部的统一部署,甘肃电信进行了寻呼剥离,组建成立“甘肃国信寻呼公司”,后将这部分资产划入联通公司。甘肃电信于1999年9月组建了电信“126”人工寻呼台、“127”自动寻呼台,2000年用户在高峰时曾达8000多户,其后随移动电话、无线市话业务的普及,无线寻呼业务呈萎缩趋势,2004年退网。
  移动业务(CDMA制式)2008年10月1日,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移动业务,正式投入运营。由此开始,甘南电信分公司大规模投资建设具有高网速、高保密、低辐射的CDMA移动网络,先后投入2亿多元,快速扩大网络覆盖,打造随时随地能够髙速上网的移动网络,快速扩大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按照支撑中高端用户的市场定位,网络建设突出重点,加大城市、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点乡镇和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的覆盖,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网络质量达到最优标准,实现了“随时随地高速上网”的目标。2009年4月,开始在全州各市区全面提供天翼3G业务。2010年,重点提升了县城以下、高速公路、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风景旅游区等区域的网络覆盖,有效加强了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天翼移动网络覆盖100%的乡镇和68%的行政村,天翼移动用户突破10万户。
  天翼智能手机指充分利用中国电信3G网络上网速率快、覆盖广的优势,在手机上实现随时随地高速上网的目标,通俗称为“能上网的掌上电脑”,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能自由下载、安装、使用和卸载相关手机应用程序,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其价格从几千到几百元不等。
  宽带业务1997年10月240,甘南州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用户诞生,甘南州邮电局向华羚干酪素厂开通互联网拨号业务。1999年,开通一线通(ISDN)互联网接入业务。2002年初,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网络快车(ADSL)在合作开通,逐步向各县延伸。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网络快车(ADSL)和宽带通业务(LAN)逐步成为上网的主流方式。网络快车(ADSL:AsymetricDigitalSubscriberLoop)是一种高速本地接入业务。它采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为客户同时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和电话服务,宽带通信服务包括:宽带上网、视频点播、数据网互联等。宽带通(FTIX+LAN)业务是一种高速接入业务,基于覆盖整个城市光纤化的IP宽带通信平台,为用户提供10M、100M、1000M端口,实现高速上网、视频通信、企业高速互连等各种宽带应用。自2002年后,拨号上网用户和ISDN(一线通)用户逐步减少,宽带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宽带业务开始进入高速建设和发展期。截至2008年底全州95%的农话自动点通达宽带网络。2009年,通过无线上网和有线宽带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独具优势的移动宽带网络。无线上网除了提供天翼无线上网业务外,增加WiFi热点和室内覆盖,建设无缝全覆盖的宽带网络。继续加大有线宽带建设力度,全年新增ADSL端口4000个。2009年,甘南电信分公司加快推进光进铜退工程,建设光速宽带,高起点建设和改造全州宽带光网,加大了EPON建设力度,有效推进了光进铜退工作。截至年底,全州电信通信光缆覆盖99个乡镇,乡镇光缆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光缆网络覆盖全州70%以上的行政村,宽带接入网覆盖96%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全州宽带用户达到1.5万户。
  光网城市从2011年开始,甘南电信公司顺应信息化光网建设趋势,积极争取“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投资项目7000多万元,加快实施全州“光退铜进”工程,全面部署城市光网宽带建设,截至2012年6月底县城以上城区支持8M接入带宽的比例达到85%,12M接入带宽的比例达到75%,20M接入带宽的比例达到50%。
  电信"村通工程”为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迫切的通信需求,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2001年9月50,碌曲县电信分公司投资在邻近的四川若尔盖县红星乡开通无线接入系统(ETS450),这是全州电信开通的第一个无线接入系统,共放号100户,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通信,而且跨省经营解决了四川若尔盖红星乡的群众的通信。由于固定电话投资前期投资大,在暂时无法解决博峪等13乡通信的情况下,甘南电信急群众之所急,为甘南博峪等13乡开通了卫星电话,并予以一定的话费补贴,解决了偏僻乡镇通信困难的问题。随着全州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通信的需求也逐渐增长。2005年初,甘南电信分公司在省电信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利用无线接入的方式解决部分乡镇、行政村不通电话的问题,克服了资金短缺、施工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从5月中旬全州第一座基站开通放号,到6月中旬最后一座基站开通,甘南电信分公司投资342.96万元建设开通了合作下巴沟、临潭甘沟、陈旗、敏家咀、卓尼洮砚、夏河九甲、甘加和碌曲双岔8个点的村通电话,解决了全州71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信问题。其中碌曲县双岔村通电话的开通,标志着碌曲县成为甘南州第一个所有乡镇、绝大部分行政村开通电话的县。1997年底,全州农村电话仅有1100多户。从1999年开始,甘南电信分公司实施农村电话“三年大发展”战略,按照“穷县找富乡,穷乡找富村,穷村找富户”的思路加大农村电话的建设和发展。到2001年年底,325个行政村通达电话,农村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部/百人。2005年下半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村电话覆盖范围,缩小城乡通信差距,甘南电信分公司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建设“村通电话”,到2005年12月底,先后开通8个村通点,全州农村电话总数超过1万户。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2008年,“和谐甘南”信息化工程实施,将政务网应用、平安城市、有线电视下传和农村信息化纳入其中,通过大项目的建设,促进全州信息化建设和发展。2009年11月23日,在州政府主会议室,甘南州政府与甘肃电信正式签定了《和谐甘南信息化工程建设全面合作协议签约》,甘南州政府选择甘肃电信为信息化建设唯一合作伙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平安甘南、有线电视下传、公共服务、医疗、农村、教育、旅游10大信息化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进35个项目的建设,全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底,甘南州政务网系统全面建成,州政府公文传输系统开通投入使用。合作、夏河、迭部、玛曲、碌曲等5个县市建成“平安城市”监控系统,迭部等5县市完成有线电视“县到乡”下传。甘南电信公司发挥全业务经营优势,2009年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建成了校园一卡通平台,2010年4月份系统全面升级,“天翼校园一卡通”业务在校园内全部开放,共包括控水、控电、门禁管理、图书管理等11个子系统,8500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全部使用校园翼机通业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为甘肃省首家规模使用校园翼机通业务的大学,全面提升了学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受到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全年共接待省内外高校考察团20多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甘南分公司甘南移动通信分公司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甘南移动通信分公司内设综合部、市场经营部、网络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集团客户部、数据业务部、客户服务部、工程建设部10个职能部室,下辖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玛曲、碌曲、夏河7县公司与合作市公司8个生产单位。
  移动网络建设甘南移动通信分公司网络规模建设基站总数由1999年分营之初的8个发展至现在的600多个,截至2010年年底,乡镇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8%,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3G网络已覆盖全州7县1市城区。移动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6300多千米,自建传输占有率达到100%,形成以合作为中心的三个地到县自愈保护环,辐射全州、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业务丰富,为改善地方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支撑。
  移动语音业务甘南移动语音业务随着语音应用环境的不断扩大,基于VOIP的通信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多。语音业务是在原有的语音基本呼叫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新增功能,以满足VOIP用户的各种应用需求。目前,新增的功能包括:呼叫等待功能、呼叫保持功能、呼叫转接功能、呼入限制功能、呼岀限制功能、呼叫备份功能、消息等待指示功能等。
  移动数据业务移动数据业务是一个新兴市场,是在数字蜂窝电话、智能手机、无线PDA和笔记本电脑上,通过移动网络传送差异化的语音、互联网接入、信息、娱乐、事务处理等业务。目前,甘南移动推出的数据业务有:短信、彩信、来电显示、来电提醒、彩铃、无线音乐俱乐部、手机证券、手机钱包、手机地图、12580、飞信、手机邮箱、全曲下载、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动漫、号簿管家、手机导航等,丰富和方便了客户的工作和生活。
  GPRS具有“实时在线”、“按量计费”、“快捷登录”、“高速传输”、“自如切换”等特点,可以随时满足上网聊天、移动炒股、在线游戏等无限需求,GPRS业务主要分为CMNET、CMWAP和行业应用三大类。2003年4月在甘南州正式开放GPRS业务,目前,已在全州范围开通GPRS网络,手机终端支持GPRS业务,且开通此项业务的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
  手机上网英文简称:MO,是由中国移动提供网络平台、服务提供商(SP)提供内容信息,向移动客户提供互联网内容的业务,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定制各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业务,并且依托中国移动GSM或GPRS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定制的业务,实现了手机上的迷你互联网。2003年4月在甘南州正式上线手机上网业务,目前,已在移动网络覆盖区域实现随时随地上网需求,满足了广大客户的上网需求。
  移动证券移动证券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数据传输功能来实现用手机进行信息查询和新一代无线应用炒股系统,让一个普通手机成为综合性的处理终端。只要手机在GSM/CDMA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就能够进行查看行情。目前除了柜台、电话委托和网上这三种方式外,最受股民欢迎的方式就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手机证券。2007年9月甘肃省移动公司在全省各市州正式开通此业务。截至目前全州有300多户用户使用移动证券查询股市行情。
  无线城市建设2010年3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签订TD—无线数字甘南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由甘南移动通信分公司和各县、市政府具体实施相关事项,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村信息惠民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甘南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提升工程。
  集团信息化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一些业务和应用,能够有效满足行业用户对移动办公、移动定位、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方面的信息通信需求。中国移动甘南分公司在集团信息化服务方面推岀了一系列应用产品,有集团短信、集团V网、集团彩铃、车务通和移动虚拟总机等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并在交通、税务、公安、金融、电力等行业和部门得到了逐步应用。为推进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甘南移动于2003年推出集团信息化产品,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发展推进了集团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快速发展。
  卡类业务甘南移动卡类业务目前主要包括新业务充值卡、充值卡,是为了方便客户而提供的一种缴费方式,均为实体有价卡。新业务充值卡专门用于支付对应新业务的日常费用,充值卡是用户在营业时间外或外地出差不方便到营业厅缴纳话费而提供的话费缴纳方式。
  港澳台漫游业务港澳台漫游业务,就是指客户在港澳台地区利用GSM网络使用手机,港澳台地区已与移动公司开通漫游,为方便客户在港澳台出差、旅游期间的通话。港澳台漫游业务可以让客户享受到中国移动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语音通话、短信、彩信、手机上网和漫游租机等,目前港澳台漫游话费最低为1.4元/分钟。移动网点建设甘南移动对全州所有营业网店按照中国移动VI规范进行统一装修,规范管理。在全州开展了“一乡(镇)一店,一村一点”的服务网络建设体系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全州共有20余个自营厅、700多个特约代理点。针对广大农牧民推岀农信通、农民手机报等业务,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激活了农村经济,成为农牧民群众信息致富的好帮手。
  话单自助打印机为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提高业务支撑系统的服务质量,甘肃移动于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出自助话单打印服务,甘南分公司同步开通。自助话单打印服务,具备了“服务效率高,节约成本”的特点。客户只要在营业厅通过专业的打印机,输入客户手机号码及密码后,就可以自助完成历史详单的快速查询和打印服务,节省了客户打印所需的等待时间。
  触摸查询系统甘南移动触摸查询系统是集查询、缴费、打印于一体的自助服务机,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查询系统方便地缴纳话费,并大大改善营业厅缴费高峰时客户排队时间长、缴费区域局限的状况,同时减少营业员的工作量,延长营业时间,拓宽营业范围,用户还可以通过触摸査询系统查询、打印业务使用情况及消费清单。
  惠农信息化为配合国家的惠农行动,甘南移动推出了包含话费、终端等优惠业务在内的“惠农”业务。2007年,向省移动公司申请80万元资金,开展“健康送到家”活动,为农牧民补助“农牧村合作医疗保险费”,惠及人口8万余人,2011年,在省移动公司的协助下,研发了惠农信息平台,与州委新农办合作,通过惠农信息平台向广大农牧民发送国家惠农信息,让广大农牧民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惠农方面的政策,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快农牧民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甘南州分公司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设立的分支机构,成立于2004年12月,在全州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玛曲县、碌曲县设立有7个县级分公司,合作设有1个市区营销中心,营业营销网点遍布全州各县(市)、乡镇和主要行政村组。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有:固定网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限Phone—Phone的电话业务)、900/1800MHz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因特网数据传送业务、国际数据通信业务、26GHz无线接入业务;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VSAT)通信业务、固定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网络托管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语音信箱业务、传真存储转发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经营与通信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设备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业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寻呼机、手机配件的销售、维修、电信卡的制作、销售、客户服务、房屋租赁、编辑、出版、发行电话号码簿。随着我国3G业务牌照的发放,分公司还将经营WCDMA移动通信业务,即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联通网络建设目前联通甘南分公司正常运行基站135个,不包括在建基站G网82个,W网27个,与移动、电信共享基站50个,目前3G网络无缝隙覆盖所有县城,公司2G网络基本覆盖全州主要道路、所有县级城市、行政村和主要风景区。
  长途通信中国联通193长途通信网是国家第二长途公众网,所推出的联通193业务是中国联通继数字移动电话、寻呼、数据业务之后开展的一项新业务。联通193长途网初期主要提供基于公众交换通信网上的国内及国际话音、传真服务,同时可向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国际长途电路出租业务,今后甘南分公司联通长途193将不断拓展新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使用功能。
  综合智能网将SCP互连,有效利用各省智能网资源,实现可漫游的全网业务,对需要灵活计费的智能网新业务采用SCP计费方式;智能网向Internet侧扩展,为第三方业务提供商提供开放接口,支持用户属性触发的能力,在省市/本地智能网中实现不同厂家SSP—SCP设备互通;SSP支持CPH(呼叫方处理)功能,解决智能网业务交互的问题。此项业务在全州开通以来加强了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为NGN/3G网络用户提供了设置独立的智能外设,在SCP中增加了支持各种信令的功能。
  可视电话可视电话业务是一种集视频、话音于一体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利用通信网络同时实现用户之间音、视频的通信。适用于中国联通3G用户,主要功能有可视通话功能、视频手动切换功能、视频画中画功能、通话过程中视频屏蔽功能、被叫方通话选择、多方视频会议功能等补充业务。
  语音信箱“联通语音信箱”业务是一项语音信箱、未接来电提示业务。手机关机、没有网络覆盖、话路忙等不便接听电话的时候及时通知您漏接的所有来电信息及留言。联通甘南分公司通过用户的自愿选择,为用户提供语音留言、未接来电提醒、主叫用户开机短信通知、关机情景设置等个性化服务功能,大大方便了客户的多项需求。
  蜂窝移动通信是采用蜂窝无线组网方式,在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道连接起来,进而实现用户在活动中可相互通信。其主要特征是终端的移动性,并具有越区切换和跨本地网自动漫游功能。
  掌中宽带是基于中国联通优质的CDMA1X网络提供的高速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只要CDMA手机能够打电话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无线畅游互联网,它突破了传统的只有连线才能上网的概念,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让用户摆脱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无线沟通(该项业务现在属于电信公司)。
  联通秘书该业务是中国联通的一项移动通信助理服务,包括:综合秘书、人工秘书、自动秘书三种业务类型,可提供代接来电、代发短信、访客留言、信息查询、通讯录、日程安排等20多项高级秘书服务。“联通秘书”业务为甘南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个性化通信服务。
  校讯通是利用智能IC卡、Internet技术和手机短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该项目由三大块组成:(I)智能IC卡学生证;⑵读写器;⑶基于短信应用平台。实现了全州各小学与家长、学生的家庭互动。业务主要功能包括家校互动、平安短信、亲情电话。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校务管理、班务管理、信息管理、办公短信等功能。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此业务估计将在未来几年普及全州。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

相关人物

嘉木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阴平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河州
相关地名
青海归德
相关地名
岷县
相关地名
舟曲
相关地名
洮州
相关地名
京师
相关地名
夏河
相关地名
临夏
相关地名
临洮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烽燧墩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