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27
颗粒名称: 历史地理
分类号: K825.8
页数: 45
页码: 1-45
摘要: 临潭县古战乡点将台遗址出土的石球和在厚达两米以上的堆积层与灰烬中出现动物骸残骨,说明狩猎活动在氏族公社成员的生产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石制特别是陶制纺轮在州内许多遗址均有发现。临潭县洮滨乡庙台子出土的葫芦咀型鱼鳞彩壶,更是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反映。普遍流行的葬式在洮河流域的吊坪、石旗崖、纳日等遗址中均为头西足东的单身仰卧直肢葬,附近并有随葬的石器和陶罐等。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历史文化

内容

马家窑文化境内有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西进的线索和石岭下过渡类型风格文化遗存。临潭县王旗乡吊坪和迭部县然闹遗址的勾叶圆点纹陶器,临潭王旗乡磨沟崖和洮滨乡庙台子遗址出土石岭下鸟眼圈线弧纹彩陶器可资证明。马家窑文化类型在洮河与白龙江两岸留下了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两端缺口刀、穿孔刀、石磨盘、石磨棒和臼杵的相继出土,说明境内有原始农业发展。临潭县古战乡点将台遗址出土的石球和在厚达两米以上的堆积层与灰烬中出现动物骸残骨,说明狩猎活动在氏族公社成员的生产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石制特别是陶制纺轮在州内许多遗址均有发现。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在陶器上有所反映,说明制陶业巳摆脱了用筐篮涂抹泥巴,到火中焙烧的原始作法。迭部县姜巴沟遗址出土的彩陶壶,造型优美;舟曲县峰迭镇掌坪遗址出土的双耳彩陶壶水纹流畅生动;高圈足三联杯造型奇特,彩绘线条粗犷奔放。临潭县洮滨乡庙台子出土的葫芦咀型鱼鳞彩壶,更是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反映。原始农业和制陶业的发展,使氏族公社在甘南境内开始定居生活,氏族村庄座落在洮河、白龙江、大夏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由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个部分组成。磨沟、庄子园和吊坪遗址在洮河支流的高台地上,房屋是半地穴建筑,坑内夯实,用火烧烤方法处埋后加涂草泥,烧结成块状,中心偏前有火坑。普遍流行的葬式在洮河流域的吊坪、石旗崖、纳日等遗址中均为头西足东的单身仰卧直肢葬,附近并有随葬的石器和陶罐等。唯独磨沟的墓穴将随葬品置于死者头部近端,并摆成半圆状,葬法与马家窑文化系列相一致。在临潭县洮滨乡总寨村发现的石锄,说明境内原始农业已进入到锄耕阶段的耒耕农业。
  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在境内的兴起主要发现于洮河、大夏河流域,白龙江流域尚未发现齐家文化遗存。大型精制的磨制石斧、石锛、石铲、石犁和木耒出现,石刀、石镰和骨镰的普遍出土,说明境内原始农业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在洮河流域,齐家文化遗址与马家窑文化不相上下。临潭县王旗乡王家湾岀土的细泥质双耳圈足红陶罐,其形为侈口低折腹圈足双耳罐,为同类遗址中少见;卓尼纳浪乡大咀坪遗址出土的泥质双耳红陶瓶,造型甚佳。这些陶器在质地、颜色和造型上均与马家窑系列不同。境内虽未发现齐家文化的彩陶器物,但大量出土的素面陶罐,镂刻着连续菱形回纹和波折纹组成的划纹装饰纹样,表明齐家文化在制陶技术上普遍绽用手轮制陶。卓尼县洮砚乡、纳浪乡和临潭县王旗乡、总寨乡等地发现的房屋遗址,表明齐家文化的建筑形式有了改进,有半地穴的,有地面建筑,有单室和双室。半地穴式房屋夯实以火烧结,涂以草泥,而上再涂白灰,具有坚固,防潮、平整、光滑和美观的效果。2009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临潭县王旗乡磨沟大面积考古挖掘出土近二万件文物,被评为“2009年全国考古发现之”一。
  辛甸和寺洼文化临潭县石门乡庄子园遗址发现的辛甸文化彩陶罐,陶质粗糙,呈土黄色,口沿部施黑彩宽带纹,其下为回纹线饰,部分细泥质和粗泥质的红、灰陶片,有近似铜器造型的特点。在临潭县王旗乡和卓尼县洮砚乡均有青铜时代辛甸文化的历史遗痕,表明辛甸文化在甘南境内存在。代之辛甸文化而起的是寺洼文化,寺洼文化以分布地而论,是殷周时期的氏族文化。其文化遗址在洮河流域全境及大夏河流域均有分布。境内寺洼文化出土文物比较单一,陶器一般均为粗泥质掺砂红陶瓶及罐,色红褐或紫,陶壁较厚,外壁打磨不甚平整,时见砂粒,略有光泽,无论瓶、罐均呈双“S”状造型。双耳陶罐口沿均为马鞍型;喇叭口细颈,鼓腹,紧收底状。无耳瓶则仅口器沿为大喇叭口,无马鞍口式,余皆同前。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安国型的双马鞍口式陶罐。
  甘南土著文化在境内洮河流域中上游发现两种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拍印纹样,内外壁为紫色陶或灰色陶,陶质与陶壁色恰相反。陶质坚硬,火候特高,内外壁有手制痕迹和抹光划纹。卓尼县扎古鲁镇塔杂村发现的灰紫色陶罐陶壁厚实,制作粗糙,捏制痕迹清晰,似有刻划文字符号。合作市勒秀乡俄合道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刻有叶纹图样,另一个呈南瓜状造型。临潭县古战乡出土的桶状蹊底拍印斜竹帘纹陶罐残件,捏制痕迹清晰,在夏河县桑科乡、甘加乡也有发现。这类陶器断面陶色特殊,拍印纹饰独特。另外一种在境内洮河中下游的分布仅次于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不相上下,分布地域比寺洼文化还广。这些陶器一般用盘筑法制作,外壁打磨平整,器物外形略呈卵圆状,口沿捏制痕迹清晰,短颈小喇叭口,小平底,腹部有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仅见有耳或无耳瓶两种。两种土著文化,以紫陶拍印为特征的可能为西羌土著文化,另一种以灰陶划纹为特色的年代更晚一些,可能为地方性之羌藏文化。它们的绝对年代都在汉魏以后。
  西羌兴起从出土的辛甸文化彩陶罐上可以看到犬形图案,是羌戎文化特征,表明羌戎在甘南的活动历史悠长久远。因三苗在江淮荆州间兴起,于是舜迁三苗至三危地区。“三危山在鸟鼠(鸟鼠同穴山,在渭水源头)南”。这些原来居住在南方的苗民被迫搬迁到西北,与当地氏族在长期融合过程中形成为西羌族。《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禹时,西倾、析枝(含今玛曲县)、渠搜的西羌均在其统辖的范围之内。佐证羌人据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广袤草原游牧为生,活动范围涵盖甘南全境。禹之子启在羌族中形成了统治集团夏后氏,夏后氏兴起于西羌,据洮、岷、河、湟等地区,未归夏朝统辖。成汤灭夏建立殷商,至武丁时,发兵征伐西戎、鬼方,“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一时期,齐家文化开始在甘南境内继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发展起来。
  西羌与秦西羌据洮、岷、河、湟地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过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生活。秦自襄公攻戎救周获岐山以西之地,始开拓疆土。戎族首领无弋爰剑被秦厉公拘执为奴,逃亡到三河(河湟地区)。教羌民农耕、放牧的先进技术,得了羌人尊敬和信任,依附部族众多。无弋爰剑的曾孙忍时,其部族之一部到赐支(玛曲县黄河首曲一带),忍及弟弟舞留在湟中,多繁子嗣,西羌兴盛自此而始。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建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称临洮西边羌地为“羌中”。二十七年秦始皇命长子太子扶苏监军、秦大将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起筑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临洮羌中以障界之,使众羌不得东进。
  西羌与西汉西汉时,甘南东部归陇西郡辖,北部改属金城郡,西南部地区为羌部占据。汉武帝时,羌人研种为避匈奴侵袭,率部南迁至羌道(今舟曲县境)、狄道、安故、临洮、氐道,增设县治,安定甘青。元鼎五年,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羌人,攻占令居、安故,围困枹罕(今临夏)。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征伐,羌人败退直至青海。羌人退后,汉军依山筑城,设置护羌校尉,控制甘青局势。汉宣帝时,先零羌渡湟水向东发展,郡县不能防御,汉将军赵充国率部直抵金城,征伐先零部、煎囿部、罕幵部(甘南北部羌人)诸羌;先零部退渡湟水以西,罕幵部首领靡忘归附汉朝。其后,赵充国三上《屯田奏》,在青海湖以东,兴修水利,修筑路桥,设置驿站,驻军屯田。夏河县甘加乡、桑科乡等地草原,至今梯田、沟渠和驿道遗迹可辨。在州境内设置羌道县(今舟曲县坪定乡境内)和白石县(今夏河县甘加八角城)。
  西羌与东汉东汉时,甘南东部为陇西郡统辖,西北部改为陇西辖区。汉光武帝命牛邯为护羌校尉,管辖诸羌。光武十一年,马援为陇西太守,破先零羌于临洮,将归降羌部安置于扶风、天水、陇西(辖有甘南部分地方)三郡。次年败参狼羌(在舟曲和川西东北部一带),使其归附汉朝。继而开辟土地、兴灌溉之利,劝其耕牧。羌人陆续归附。舟曲县出土 “无当司马”印,应是此一时期东汉王朝赐予参狼羌首领的。中元元年(56),参狼羌杀官反叛。建初二年,烧当羌滇吾与其弟滇岸率步骑五千人,攻陇西塞。羌人诸部乘胜攻之,东汉各郡县守军,接连失败。永平元年,汉将窦固、马武大败滇吾。滇吾余部七千余人被迁至关中三辅地区。汉将窦林赴狄道兼任护羌校尉。窦林为羌人所信任,归附者众。建初二年,烧当羌迷吾攻陇西、汉阳(今天水境)。围困南部都尉于临洮,汉将马防与其战于索西(今岷县梅川),迷吾部败退洮阳城(今临潭县牛头城)。马防筑城索西,移南部都尉驻守,史称东临洮城。
  西羌与魏蜀三国时,甘南境内的临潭县、卓尼县一带大部已归属曹魏陇西郡所辖。舟曲县境分属蜀汉之阴平郡、武都郡管辖。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境内由诸羌占据。蜀相诸葛亮命蜀军进军秦川,取凉州,安抚戎羌,扩充实力。蜀汉后主建兴六年,魏将郭淮破羌人于枹罕。蜀汉延熙十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的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羌联合叛魏。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将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今甘南临潭县、卓尼县境内)。姜维祖属羌人,为天水郡大姓,又熟悉羌地语言风俗,乃教军习练羌人风俗习惯,欲以诸羌为蜀汉臂膀。蜀汉景耀五年,姜维率军攻洮阳城(今临潭县古战乡境内),在侯和(今临潭县新城镇境内)为魏将邓艾所败,退回沓中(今迭部县一带)。次年,邓艾率军攻姜维营,命金城太守杨欣抵甘松(在今迭部县境),命钟会进发骆谷,邓艾率军直指沓中屯地,出奇兵至江油大败蜀汉军,灭蜀。
  吐谷浑辖甘南西晋武帝咸宁六年,原驻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吐谷浑,率部西迁至阴山(在内蒙境内)游牧。怀帝永嘉末,渡黄河,抵兰州阿干沟马衔山一带游牧。晋元帝建武元年吐谷浑之子吐延率部进入甘南境内,与羌人融合,占据洮西(今甘南卓尼县、临潭县境内),以洮西羌部首领所居洮阳城(今临潭县古战乡牛头城)为中心,修复城廓,增设军事、行政机构,巩固其以洮水流域为中心的统治,并向青海扩张。后, 吐延被昂城(今甘南碌曲县、玛曲县境内)羌部首领刺死,其子叶延继位,以祖父名吐谷浑为国号,定都洮阳城。吐谷浑疆域扩展到最盛时,东至岷县、宕昌县;南到甘松、四川松潘、理县一带,西抵青海果洛和柴达木地区,一度曾到达新疆的鄯善、且末;北接祁连山区。今甘南全境均在其统治之下,有“沙滋诸种莫不归附”之记载。吐谷浑诸部逐水草放牧,其王族“有城廓而不居”,长年扎帐慕贺川(今临潭县旧城一带),临潭县城关镇古城、青石山三足城、甘松马牧城、黄河首曲曼头、树敦城等均为其部族所建。今临潭县古战乡牛头城北紧接的是卓尼县阿子塘乡,阿子塘本鲜卑人自称“阿贾”的转音。附近的沙布口尚有石砌石室保存于地下。临潭县新城亦即洪和郡城,它与洮阳城同为吐谷浑在洮河流域的两大戍城。整个城堡之中仅有数座大型庙堂建筑,并没有一般民间房屋建筑,说明只是置有行政机关的城郭。城内出土文物莲花纹和鹤足双手捧莲枝供养人形纹瓦当,证实吐谷浑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据《洮州厅志》载:临潭县旧城有吐谷浑的家庙。吐蕃王朝兴起之后,曾把吐谷浑称“阿夏“,今迭部县阿夏乡,从地名学上可看出吐谷浑部族的历史遗痕。据《水经注》引用《沙州记》中所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的伸臂木桥营造样式,至今在甘南境内的洮河、白龙江、大夏河上依然可见。玛曲县采尔玛乡还遗有古老桥墩的遗迹,境内摩崖上遗有当时游牧民族的岩画,其雕刻风格,与阴山岩画中期同属一个时代,应是吐谷浑部族的岩画艺术珍品。
  隋辖甘南隋文帝以弘州(今卓尼县境内)地旷人稀,废去州郡,改置归政县。将临洮郡治设在原洪和郡旧治(今临潭县新城镇),下辖和政、临洮、归政、洮源(今夏河县加尕滩)、洮阳(今临潭县古战乡),临潭(即临潭县旧城)、合川、叠川(今迭部县电尕乡)、当夷(今临潭东北部)九个县,包括现在甘南临潭县,卓尼县、碌曲县全境和迭部县、夏河县、玛曲县的部分地方,统归临洮郡管辖。常芬县、丹岭属同昌郡(今舟曲县境),夏河县的西北部归枹罕郡管辖。
  唐蕃分辖甘南唐初废郡置州。洮州、迭州、旭州、芳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之一部,在今临潭县、碌曲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境内,其余部分,分属吐谷浑、党项羌。贞观时,旭州并入洮州,将隋临洮郡在甘南境内的美相、迭川、合川、乐川、洮阳、洮源、归政、临潭、博陵,当夷十县合并为美相、临潭、合川、常芬四县。唐中宗神龙元年,废芳州,以常芬县属迭州。今临潭县、卓尼县属洮州,迭部县属迭州,舟曲县属宕州,夏河县东北部属河州,碌曲县、玛曲县和夏河县西南为吐谷浑占据。唐高祖武德二年,以开国功臣李勣为叠州都督。唐高宗永徽元年,废叠州都督府,而另置洮州都督府。仪凤二年在洮州临潭城内置漠门军;在距洮阳城西一百六十里地设置广恩镇;叠州置长利府。唐玄宗天宝七年,在洮阳郡西百里置神策军。天宝年间,陇右道辖十八军,在甘南地区就驻有四军,漠门军曾因屡建奇功,显赫一时。神策军创建于甘南,中唐以来,为削平藩镇割据曾名垂青史。代宗永泰元年,成为禁军,享有“恕死罪”的政治特权。隋末唐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逐步扩张,在四川西部与唐境接近。初,唐蕃间虽有战争,但往来不绝。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朝贡,太宗遣使安抚。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和太宗宗室女文成公主联姻,松赞干布率部亲迎至柏海(今玛曲县曼玛滩),以婿礼会见了唐江夏王李道宗。高宗时,授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西海郡王。中宗景龙二年,金成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唐以河源九曲赐于吐蕃,作为公主的“沐浴之地”。于是吐蕃在桥河筑城,唐朝在赤岭(碌曲县拉仁关)西南设置独山、九曲二军,唐蕃以黄河至赤岭之间为“闲壤”即缓冲之地。从唐代甘南文物《唐李将军碑》、《洮州钟铭》、《石堡城战楼颂》和近年来在卓尼县卡车乡羊巴地下出土的陶骆驼、菱花镜、雕花砖墓葬遗物,证实了唐石堡城为唐、蕃的长期经营。自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陇右道东部之洮州、叠州、河州、岷州、宕州和兰州等州相继为吐蕃占领。到唐代宗宝应元年以后,以上各州完全归属吐蕃王朝统治。吐蕃改洮州为临潭城,建立军政一体的“廓赞冲木”,并先后修筑了定秦堡、巩令城等(均在临潭县北)。因甘南比西藏、青海更临近于内地,受到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较早,和内地中央封建王朝的政治联系就更加直接,因此,较早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党项羌北周时兴起的羌人部族,最强者为拓跋部,主要生活在今白龙江流域(含迭部县、舟曲县境)。隋开皇四年,党项羌千余家请降于隋。开皇五年,拓跋宁丛等各率众到旭州(今卓尼境内)附隋,授大将军。唐贞观三年党项羌细封部率部内附,以其地为轨州,细封步赖为刺史。其后其他诸姓部落皆来内附。只有拓拔部不降,并在狼道坡(今迭部县境内)抗拒唐军,唐太宗以李道彥为岷州都督,诱谕之。九年,党项羌拓跋赤辞内附,赐李姓,拜为西戎州都督。在党项羌拓跋部之地设同昌郡,下辖理定、封德(今舟曲县境内)、丹岭、密恭(今迭部县境内)等县。并在迭州都督府辖区内设立了津、序、壹、枯、幛、王、盖、桥八个羁縻州。安置招抚的党项羌人。从唐开元二年吐蕃攻唐境开始,连年争战不息,居住在叠、松、洮、旭、芳、宕、廓等州及党项羌羁縻州的党项羌畏惧,要求内迁,唐遂迁徙安置于夏州(今宁夏)。内迁党项羌拓跋部后在夏州立国,国号为大夏,即“西夏”。
  唃厮罗在甘南唐末,吐蕃王朝终结后,王室后裔在阿里和宗喀一带发展。唃厮罗政权是迁入宗喀一带的王室后裔。在廓州(青海贵徳)以赞普之名号令诸蕃。唃厮罗政权初创时期是在甘南夏河县八角城西南的斯柔城建立起来的。斯柔城至今遗址犹存。据藏文史料载:唃厮罗政权初立文法之地为三座城堡之地。斯柔城遗址是品字形三座小城,故今夏河县甘加乡境内斯柔古城即为唃厮罗城,现在的斯柔部落应是当年遗留在甘南的唃厮罗部族后裔。唃厮罗遵循吐蕃旧风俗习惯,市场以物易物;信仰佛教,嗜酒及茶,居住在板房里。板房在卓尼县、迭部县等地至今沿用。
  北宋辖甘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置洮河安抚司,令王韶主持其事。次年,“王韶招纳沿边番部,自洮、河、武胜军以西,至兰州、马衔山、洮、岷、宕、迭等州,得正兵三万,族帐数千”,破木征于巩令城(今临潭县冶力关镇),提升镇洮军为熙州,同时置熙河路。神宗熙宁六年,王韶发动了著名的“熙河之役”,占领了宕、氓、洮、河、迭五州,招抚居民三十多万口。今甘南大部分地方:洸(今临潭县、卓尼县)、迭 (迭部县)、阶(辖有今舟曲县)、河(辖有今夏河县)均属北宋治内,碌曲县、玛曲县属唃厮罗所据。熙宁十年,在洮州东置铁城,故至今临潭县王旗乡的王旗、中寨、梨园、磨沟有“铁城四寨”之称。北宋对洮州虽曾多次收复,但收而不守。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甘南之大部归属北宋王朝的秦凤路管辖,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
  南宋与金辖甘南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委任唃厮罗的后代益麻党征“措置湟鄯事”。高宗绍兴元年,关陇六路阶、成、岷、凤、洮五郡皆陷于金。建炎四年,吴玠战败金兀术,收复凤、秦、陇州。十年,金人攻打洮州,破铁城堡(今临潭县王旗乡境内)。洮州得失无常。在金人管辖之下,甘南属临洮路所辖积石州(包括今夏河县)和洮州(辖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今舟曲县属南宋利州西路管辖;今甘南西南部,均属吐蕃诸部所辖。金朝占领洮西后,曾在洮州三置榷场。金朝熙宗皇统二年(1142),改原宋之熙州为临洮府,置熙秦总管府。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再次改为临洮路,辖临洮府(包括临潭县、卓尼县东北部)、洮州(即今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河州(包括夏河县东北部)、积石州、巩州、兰州和新会州。
  蒙古统治甘南元太祖二十二年,成吉思汗率师渡河攻金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州、河州、西宁三州。宪宗蒙哥汗二年,忽必烈远征大理,抵临洮,经甘南攻入四川、云南。在河州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脱思麻,即今甘青川三边等地区。元世祖中统元年,“以梵僧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自元忽必烈至元八年元政权建立后,甘南地区归宣政院辖,属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置洮州,下领可当县(今临潭县新城镇)、叠州、宕州之阶、文、扶州千户所;在今玛曲县境内设有术赤站。
  明朝辖甘南明太祖制定洮、河、岷州和西宁“等四卫土官与汉宫参治,令之世守”的建政原则。洪武十二年,命归附明朝的元洮州土指挥王星吉巴、洮州底古族百户南修节在古洪和郡旧址筑洮州城(今临潭县新城镇),设洮州卫。以随沐英西征而来的金朝兴、范应宗、陈晖为指挥,回族人敏大镛、丁贵等六人为千户,留在洮州戍守。金朝兴部中的回族士兵,在城西修寺,当为州境内最早的清真寺。太祖以“洮州西番门户……扼其咽喉”,命驻守军队“三分戍守七分屯田”,定屯田所收谷物十成之二上仓拨给戍守士卒。以功授王星吉巴为洮州卫都指挥佥事,授南修节为本卫实授百户(即临潭昝土司)。明永乐间,李达任洮州卫都指挥使并准其世袭。卓尼土司祖先“些地”部族原为吐蕃东征军队“虎部”,吐蕃王朝时驻守在河西沙州,后迁徙至青海湖畔游牧、逐步来到今玛曲县黄河首曲一带与其他部落组成“佐盖尼玛十二部”,受吐蕃大臣后裔噶•益西达吉统辖。噶•益西达吉死后,十二部落在佐盖热东巴聚会推选首领未果,遂散走它方。永乐二年,些地率部北行,征服了迭部县达拉沟等十八族,越泰乌杂矩山脉后,沿洮河至卓尼县境内雷马沟定居。永乐十六年授洮州卫千户所千户,些地的弟弟傲地为千户所百户(卓逊小杨土司)。明初在甘南地区,实行土司所有制。土司在朝廷的统一管制下,各自按照传统的方式统率自己的部落,听从朝廷征调,守卫边寨和向皇朝进贡。夏河县甘加乡(明称哈家)曾有百户属河州卫千户所辖,舟曲县亦设西固千户所,迭部县也封有千户二,百户四十,为洮州卫千户所辖。明宣宗宣德年间,礼部司礼监太监侯显赴乌斯藏请法王,洮州昝(卜尔结)因护送有功,实授洮州卫千户。卓尼土司些地五代孙旺秀至京地朝见正德皇帝,赐以杨姓,字洪。嘉靖年间,杨洪子杨臻继承父业官职,筑卓尼城防守。万历间,杨臻子杨葵明继承父职后,先后征服了纳浪、吐鲁牙古、朝勿、禾多、大峪沟、惹加合、善扎、俄华、塔杂、迭当什、车巴沟等地,开始成为洮、岷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
  河套蒙古入甘南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河套蒙古阿勒坦(即俺答汗)携子宾兔、丙兔,率部众数万人,徒牧于甘青草原(含甘南境)。明穆宗隆庆四年,明朝与阿勒坦达成和议,并封阿勒坦为顺义王。明万历年间,丙兔之子火落赤继承其王位,不断掠夺藏族部落。明军积极防御,使之未能蔓延。宾兔之子真相南下西宁,进驻莽刺川(今青海贵德南),万历十八年进攻河州、洮州等地,围洮州城,明军副总兵李联芳战殁。明朝派兵部尚书郑洛出面招抚青海依附于河套蒙古人的藏族诸部,孤立火落赤,迫其撤至青海湖西北。万历二十四年,火落赤侵扰洮州。明遣临洮军攻莽刺川,火落赤与真相避居青海湖一带。为抵制蒙古诸部侵扰,明三度设置洮岷兵备道,在洮州卫城外围三大沟口设古战、官洛和恶藏三堡,以为门户。在洮州辖境要地修筑了众多堡塞。清朝辖甘南清代在甘南设有洮州厅,辖有今临潭县、卓尼县、碌曲县、迭部县等地方,归巩昌府管理;舟曲县大部属阶州所辖;夏河县大部属兰州府管辖,后设循化厅辖,唯玛曲县属青海厄鲁特之前首旗、土南前旗的活动区域。在辖区内土司、僧纲有捍卫之责,无悖叛之事者,都给予封赏,维持旧制。康熙五十三年,卓尼土司杨冲霄助剿 “黑番”(插岗四旗)有功,将前山十八旗,后山十九旗和黑番等俱令其管辖。杨氏的统治区域得到了再次扩大。雍正九年,清政府划定藏区各部落牧地。雍正十年,在牧区普遍实行征集贡赋,每户每年征贡马折银八分,每年派专人深入牧地进行征集。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实行“新政”,将洮州厅的莲峰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派教习一员,学生正额十名,副额十名,附课六名并设立初等学堂三所,教习各一员,学生共约八十余名。这就算是甘南地区唯一的“新政”。
  羌道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李息开西南夷,于参狼地置羌道县,归陇西郡辖。旧址在今舟曲县坪定乡西寨。东汉武帝建武九年(33),马成破河池,置武都郡。羌道县属武都郡西部都尉治。
  洮阳县在临潭县古战乡牛头城址,原为洮西之地西羌羌酋所据城堡。东汉时,羌攻临洮城,马防救之,诸羌退聚洮阳,便是此城。晋立洮阳县,后为群羌所据。鲜卑人吐谷浑部迁入洮西之地,辄修此城和洪和城,吐谷浑孙叶延以此城为王都城,号吐谷浑国。北周置洮阳郡,并立洮州,隋置临洮郡,唐置临潭县于故洮阳城,为洮州治所,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北周置洮阳县,故治在今甘肃卓尼县西南洮河南岸,属洮阳郡。隋开皇三年(583)并入美相县。
  洮州原为吐谷浑在慕贺川所筑军城,北周置,治美相,故城在今临潭县城关镇古城,即古洮阳郡城,隋改置临洮郡,唐复曰洮州,后移治洪和城,即今临潭县新城镇。明于旧址新筑城为洮州卫城,清设置为洮州厅,属甘肃巩昌府,民国改为临潭县。
  汎潭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置汎潭县,故治在临潭县新城,属洮阳郡。隋开皇十一年(591),改泛潭县为临潭县。潭者今新城称海眼泉池也。
  美相县北周保定元年(561)置,治所今临潭县城关镇古城,为洮阳郡辖。唐贞观四年(630)移治洪和城(今临潭县新城),为洮州治。后废。
  白石县西汉昭帝始元七年(公元前81年)置白石县,隶金城郡;东汉改隶陇西郡;西晋置晋兴郡,凉州刺史张轨改置永固县,后为吐谷浑所占,西秦逐之,并遣将于城南百里计罗川筑城戍之。
  叠州北周逐吐谷浑于其马牧城,取群山重迭之意。隋置叠川县,故址在今迭部县电噶镇然闹。后周置五香郡,后置叠州。唐为叠州。
  常芬县唐武德元年(618),置芳州,治常芬县(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口),领常芬、恒香、丹岭三县。神龙元年,废芳州为常芬县,隶叠州。
  怀道县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置怀道县,故址在今舟曲县城关镇。怀羌县北宋置怀羌县,旧址今夏河境麻当乡政府地。
  西固县元置西固千户所,明清沿用旧置,为阶州守备地,旧址即今舟曲县城西关。宋神宗时西固归阶州福津县(今武都两河口)辖。民国二年(1913)改西固干户所为西固县。
  龙迭县1959年1月,舟曲县改名龙迭县,即今舟曲县迭部县合并称呼。1962年成立迭部县,恢复舟曲县。
  洮江县旧县名。1958年12月20日撤销碌曲县、玛曲县,建制合并设立洮江县,县人民委员会驻散木擦措宁(今碌曲县噶海乡)。1962年1月,撤销洮江县,恢复玛曲县、碌曲县建制。
  土司土司是一种官职。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在明代,随着土司制度的完善及与中央王朝关系的密切,土兵成为朝廷的主要兵源之一,朝廷每次征战,土兵几乎无役不从。土司在其辖区内具有无上权威,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自设总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军等各职管理。自宋代开始,所辖最小行政单位为洞。洞与洞之间有固定地段,一般以山坡河流为界,颇与今日的区、社相似。洞下为旗,旗是土司政权兵民合一的组织,有事则调集为军,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为民,以习耕作。
  三土司五僧纲三土司即指卓尼杨土司、临潭资堡昝土司、卓逊小杨土司;五僧纲是卓尼禅定寺僧纲、卓洛寺都纲(寺院在禅定寺内西侧、衙门在临潭县卓洛村),临潭园城寺(俗称侯家寺)僧纲,卓尼垂巴寺(牙当寺)僧纲、临潭麻奴寺僧纲等。他们都有各自的寺院,有辖地和各自的属民百姓,为其寺院供养。
  思吾什旗思吾什部落形成于明初,相传为杨土司的基本部落。杨土司归顺朝廷前定居于县境龙马沟,逐渐收服整个西路沟。入居卓尼后,将其有血缘关系之支系带往卓尼,散居城区附近。土司统治整个卓尼后将城区支系部族划为十六掌尕,原西路沟一带划为思吾什旗。共辖十三族,除今临潭所辖三族外,其余均为卓尼木耳镇辖地。
  朱札七旗朱札部落是由朱札、朱盖、卡车三个独立部落组成的土著联盟部落。所属村寨原有七十五个,属民约千余户。朱札三部落在明朝末期归附杨土司,清康熙时与杨土司有冲突。后将三部落分划为七个小旗:即朱札旗、上朱盖旗、下朱盖旗、卡车旗、麻路朋第旗、大族旗、破古录旗称为朱札七旗。由七旗属民推举大总承直接办理内务,仍保留其联盟部落形式。共和国成立后有六十四个村寨,分属于今喀尔钦、木耳、柳林三乡、柳林镇辖地。其中喀尔钦乡辖四十七族,柳林镇辖十二族,木耳镇辖两族,划归临潭县辖三族,另有两族为今临、卓两县插花地。
  小术布旗术布为藏语“河流”之意,是由二十小部落组成的土著联盟部落。明洪武时,其中部分部落曾属马奴寺僧纲所辖。清康熙年间卓尼土司杨朝梁用武力征服,与朱札部落等归顺杨土司,被划为小术布旗,共辖十六族,其中四族属今喀尔钦乡,六族属今阿子滩乡所辖。另外四族划归临潭县术布、古战乡辖领,两族为临、卓两县插花地。
  大峪沟旗大峪部落分三个部落,分别为大峪部落、冬禾索部落、达札部落。大峪部落共辖十族,居散于大峪沟内,清代初期被杨土司收服,划为大峪沟旗。其居民多为吐蕃后裔移民。其民风古朴,原奉苯教,元末时曾建旗布寺,改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今属木耳镇辖地。冬禾索部落原属一土著部落,曾与唐宋时的吐蕃戍边军士聚居,元末形成一联盟部落,曾一度占有整个大峪及洮河沿岸数十族。明初被朝廷征服归顺,原统领地被分划,部落中心七族划归杨土司辖领,与附近另一土著部落一达札合划为冬禾索旗。今属木耳镇辖地。达札部落是洮河南岸土著部落,中心地虽仅秋古、达札两大族,但其独立性较强,曾为元末明初时的洮州十八番之一,屡与朝廷对抗。明永乐时归顺,划归卓尼杨土司辖领,明末清初与冬禾索部落并为冬禾索旗。今属木耳镇辖地。
  纳麻那旗纳麻那五部落指西尼沟、托洛哇、朝勿若隆、纳浪戎哇四个土著部落和冬盖那部落。其所占地域和部落规模虽小,但均为互不统属的独立部落,名列洮州十八番之中,因屡次与朝廷对抗而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明洪武时因反抗朝廷被名将沐英征服。明万历九年(1581)朝廷将此三部落赏赐给卓尼杨土司辖领。其中的托洛哇三部又包括大小板尔的托洛部落;朝勿、若隆、后沟五族组成的朝勿若隆部落;大小纳浪戎哇为主的纳浪戎哇三部落。清康熙时由杨土司划为纳麻那旗,今属纳浪乡辖地。西尼沟部落原为一独立的土著部落,亦曾名列洮州十八番之一,后经历次战事挫伤后逐渐衰落。明初归附朝廷后划归岷州多纳赵土司辖领。改土归流后属岷县西寨乡,称归安里。1953年划归卓尼县纳浪乡辖领。冬盖那部落原定居于西尼沟内,相传为元末三户散兵游勇避难此地繁衍而成,到清初时已形成一较大的独立部落。曾一度归服卓尼杨土司,后又与西尼沟部落联盟投岷州赵土司。清末与西尼沟部落一并改土归流,1953年划归卓尼县纳浪乡辖地。
  录竹三旗赞普赤松德赞时,苯教寺院遭破坏,后泽秀氏族家的鲁格噶郭和桑吉丹巴二人被迫来到多康地区传教说法,后来在桃花阴面修建了录竹寺。这座寺院后来成为郎秀•嘉哇洛哲,囊秀•旺格加宝、泽秀•当尼义西等人的母寺。后部落繁衍,郎秀分为二部,囊秀分为二部,喀泽也叫日拉,也分为二部。加泽海当时称主体七部落。另外,该地区先祖中有称作更桑者,很早以前从西藏率“扎”姓的部分氏族途径宗喀辗转来到这里,遂繁衍成善扎、德塘、同钦三大部落,明万历年间被杨土司接纳。
  车巴沟旗约在公元8世纪从西藏觉姆隆地区又有一部分迁居于此。车巴部落的先祖很早以前就以部落群体形式繁衍生息在这一地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从前车巴部落中,有一位叫阿尼鲁郭徐者,他没有儿子,在一棵大树之顶找到了一个孩子,就招赘为他几个女儿的女婿。这个孩子原来是天魔之子,把他的几个女儿逐一吞吃,只剩下了一个。此时,吐蕃赞普赤热巴坚的一位后裔叫多丹拉让波者,居住在三木察,就敦请拉让波大师来到切巴部落,降服了天魔之子,于是把这块地方献给了拉让波。鲁郭徐遵照上师授记前去鲁纳桑喀尔时,他带许多马匹和驮牛穿过三木察地方的杨柳林,把柳树丢在左边,于是这块地方命名为江云,一百头驮牛疲乏卧倒之处命名为嘉且云。拉让波于宗隆中修建了一座静房,在这里他们繁衍后裔。到了公元13世纪,明永乐年间,大乘就师强巴格敦从卫藏来到这里,修建了寺院,师承二十三代。到了清康熙之时,车巴一带的部落被杨土司接纳管辖,上下沟并在一起,编为十八族,总称车巴沟旗。
  老吾什旗老噢什(亦称拉布什)部落的先祖为北宋时兴起的青唐吐蕃大首领俞陇珂部后裔。于唐代时驻防戍边,吐蕃王朝崩溃后散居于秦州、洮岷一带。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大首领俞陇珂(宋史译作裕啰格勒)由朝廷封为殿直蕃巡检,并赐姓包名顺。归附部落号称十二万户。老噢什为其洮、岷东北部大部落之一,原辖属民千余户,散居今卓尼、岷县、临潭境内。元代后部落联盟逐渐解体,四分五裂,加之明初的战乱,迫使各民族避居于峡谷之地,并为生存而各自投奔附近土司辖属。到明末清初,其地已形成卓尼杨土司、临潭昝土司、岷州赵土司、会川赵土司等分别插划辖领的格局。清康熙年间,杨土司将所属地域编制为相当于旗制的老噢什尕。后正式划为老噢什旗共辖三十四族,其中十四族属今洮砚乡所辖,四族属藏巴哇乡所辖。另有十族属今临潭县石门乡,两族属陈旗乡,两族属龙元乡,两族属扁都乡辖地。
  藏巴哇三咂旗藏巴哇部落先祖据传由后藏迁居,为唐末吐蕃军士定居形成。北宋初年随会川土司阿哥昌内附,土司被朝廷赐国姓为赵,该部落亦世代为赵土司属民。当地习惯自称其为上下三咂部落。地域仅限九甸峡以东,黄香台以西百余平方千米之内。共辖大小村寨十八个。自鸡儿沟之东称上咂;新堡、大山一带称中咂;阴、阳坡、包舍口一带称下咂。民国时隶属会川县,设新堡区。1954年划归卓尼,1985年更其乡名新堡为藏巴哇,为藏语“后藏人”之意。
  北山诸旗北山地区包括今卓尼县恰盖乡、康多乡、勺哇乡全部及申藏乡、完冒乡部分辖地。分布着若卜察四部(指恰盖、沙麻、赛藏、热索、贝隆)和云哇卡松三部(指康多、勺哇、多玛三部落)。恰盖部落位于恰盖上沟地域,以恰盖寺为中心,原为寺院六奥岗辖区,共八族,清康熙年间被杨土司征服后设土桥旗。今属恰盖乡辖地。热索、贝隆部落原为两个邻近的联盟部落,藏语又称“脑索、比利”,又译作“约沙必拉”,均为藏语译音的变音,位于恰盖沟下沟地段。清初被杨土司征服,原设脑索旗,后改名为约沙比拉旗,辖七族。今属恰盖乡辖地。沙麻赛藏部落涉及今卓尼县申藏、康多、完冒、恰盖四乡地域。清初被杨土司收服后将其部落周边零散村寨分别给邻近旗下,部落中心较集中的村寨分划为阿禾、沙麻龙住两旗。两旗共辖二十一族,其中六族属今恰盖乡,八族属今完冒乡,三族属今申藏乡,三族属今康多乡辖地。多康部落是云哇卡松部之一,原为一大部落。清初归服杨土司后仅余八族,初划为康多旗,后改为日班麻旗。所辖地域曾涉及今和政县境松鸡崖寺附近。后因历次战事而逐渐衰落,所辖地域亦因属民锐减,鞭长莫及而被邻近地域逐渐吞食。今属康多乡辖地。多玛部落亦为北山云哇卡松之一部。清初归顺杨土司后设多麻旗,辖地九族,是杨土司戍守卡加、围子二暗门的驻防部落。其辖地涉及今康乐县境之花岩山一带,明代时曾以边墙俺陇关与河州为界。今均属康多乡辖地。
  勺哇旗是州境内唯一的吐谷浑后裔土族部落。由初路、光尕、拉叭、大庄四个措哇组织小部落联盟而形成。因其受藏族同化而与康多、多麻并称为云哇卡松三部,清初亦归服杨土司,划为上冶三旗中的勺哇旗,所辖十五族中大多为当地俗称之“吐呼家”。共和国成立后曾设勺哇乡,后并入康多乡,1986年10月正式成立勺哇土族乡。
  卓逊部落卓逊部落先祖永鲁扎刺肖于明永乐年间以功授土官百户,并赐为杨姓,与卓尼杨土司、临潭昝土司并称“洮州三土司”。到卓尼杨土司赐姓时,卓逊杨土司已传承之第三代。为与卓尼杨土司区别,习惯上称其为卓逊杨土司或小杨土司。明嘉靖年间土司因功被朝廷实授土司副千户之职。至中华民国时,卓逊部落逐渐衰落,于1941年改土归流时,仅余七族四十八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中两族属今临潭县长川、羊永两乡各辖外,其余五族均属卓尼县申藏乡辖领。
  岷州后土司所辖旗此部落由石达华滩部落和上下巴都部落、哇儿沟尚务那诸部落三部落组成。石达花滩部落位于今卓尼县东部与岷县交界处,仅辖石达滩、白土窑、花滩三族。先为杨土司马场,后为岷州后土司的牧地,属民亦为其牧民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卓尼县柏林乡辖地,现并入藏巴哇乡。上下巴都部落原为岷州后土司的护林蕃户,后定居于此垦殖繁衍为上、下巴都两个族约百余户村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卓尼县,今属藏巴哇乡辖地。哇儿沟尚务那诸部落位于今卓尼县东部,有拉扎、路巴、阴山、尚务那、哇儿沟、杜家川等小部落。属铁城吐蕃守军余部散居,北宋时内附,时称熟番,初属岷州后土司辖地,后直属岷州辖领。其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卓尼县,原属拉扎、洮砚二乡,后并为洮砚乡。
  拉德四部翼又称“十三庄部落”,清代属黄河南蒙古亲王管辖,最初仅有洒乙昂等少数几个村庄。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应亲王之请在拉卜楞建寺,亲王察罕丹津将此地献给拉卜楞寺。明末清初青海等地不少牧民以及外地的一些回、汉民族相继前来长住,或经商,遂形成后来的十三庄部落。该部落因地处寺院附近,属拉卜楞寺管辖,拉卜楞寺派专人管理,并在各村设有干思木组织(即乡约会),在拉卜楞寺所派全权代表的领导下,处理全村政教事务,各村还负有为拉卜楞寺应役支差的义务。十三庄部落下辖有拉德贡玛、洒合尔、塔哇、拉代秀玛、等四个小部落。拉德贡玛部落又称唐纳和部翼东接拉卜楞寺,南邻扎油,西接甘加。下辖洒乙昂、昂去呼、上下唐乃合、来周等四个村庄。洒合尔部落东接南拉贡玛部落,西南与拉卜楞寺为邻,北临甘加部落。下辖洒合尔、富地、加吾日等三个村庄。塔哇部落为拉卜楞寺塔哇,东接拉代秀玛部落。南邻洒合尔部落,西连拉卜楞寺,北抵甘加部落。下辖有曼克尔、上下塔哇、洒索麻等三个村庄。拉代秀玛(德琼)部落东南与南拉贡玛部落为邻,西接塔哇部落,北靠甘加部落。下辖有尤姜塘、尕尔德、隆格塘三个村庄。
  南木拉部落位于夏河县东北部呢,东邻霍尔藏,南接卡加,西连扎油,北靠甘加。上南木拉部:该部由今达麦乡的哲钦、哲强、霍尔卡加、切隆多、道浪扎、撒嘎尔格、江麻、吉塘、当卫多、善塘、达麦囊等十一村落组成。中南木拉部:该部由今旺格尔塘乡的波吾塘、俄子、拉浪、达藏、热高、洒索玛、交果尔、佐甫、拉康敖、旺塘、等十一村落组成。下南木拉部:该部由旺格唐、闹秀、讷海尔、外茂、热杂、齐尼浪、崖玉、噶尔塔、拉岗、格尔仓等十村落组成。
  桑科七部该部落为夏河八大部落之一,由拉卜楞寺委派“郭哇” 一人统管政教事务,部落内有头人管理日常事务。下辖德哇若、色赤、多玛、麻尔玛、华勒哇、岗察、擦尔察七个小部落。另说为桑科、德哇若、色赤、华芮四个小部落。据1954年桑科直属乡工作队《桑科乡概况•桑科部落的组织管理情况》。最近有人调查为噶果尔、日芒、多玛、岗察、擦尔察、色赤、德哇等七个部落。桑科部落东北接十三庄,东南邻阿木去乎部落,南连科才部落,西北抵甘加部落,西邻青海甲吾和多哇部落。大体上是个小部落分辖若干个帐圈。小部落各有小头目一人,由世袭及拉卜楞寺委派两种方式产生。
  科才三部该部落亦为拉卜楞寺八大部落之一,组织形式与桑科部落相同。部落东北邻桑科、阿木去乎部落,东南接碌曲西仓部落,西连青海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达参部落,西北抵青海同仁县。科才部落下辖有三个小部落(措哇),其下又有若干帐圈。科才措哇原为跟随一世贡唐•根敦彭措而来的移民,后发展成为十二个帐圈的科才措哇。辖有赞改、尕果、哈西、拉麻、宗哇、麻一木、郭桃、吾古、加木东、然老、作海、日晒等帐圈。甘加措哇原为随河南蒙旗亲王师拉喀仓活佛迁徙而来的牧户,后发展成为辖有日芒、香拉、恩压、阿芒等帐圈的小部落。堪布措哇是第三世嘉木样经师堪布仓任相佐(总管)时,将其家族和属民十户迁移到科才驻牧,后发展成为一小部落。辖有:道布丹、贡巴、散培、塔哇等帐圈。
  甘加六部该部落是玉察的次子朝嘉繁衍而形成的“卡加六部”之首,约形成于唐末至五代、北宋时,卡加措周衰微后,成为独立部落。该部落亦为拉卜楞寺八大部落之一,由拉卜楞寺委派郭哇一人治理,部落内又有甘加世袭千户,故与桑科、科才两部落又有区别,即在部落内有“求德合”(类似乡约)办理事务。办理事务。由寺院吉哇和头人掌管各部落的权利。甘加部落下辖有六个小部落:思柔、仁钦、哇尔塔、甘加贡玛、西果日、喀加。各个部落下辖有若干个帐圈。此外还有作海部落、仁艾部落、白石岩塔哇、八角城部落、拉纳黑以及过去属于沙沟寺(德隆寺)的哇德部落等。另说甘加部落下辖情况为:该部落辖有作海、哇德、八角城、仁艾、甘加五个小部落。在甘加所有部落中,思柔、仁钦两部落在宗教上直接受霍尔藏管辖,头人三年更换一次,其余均隶属于拉卜楞寺委派的僧职流管“郭哇”,由郭哇指派各部落小头人。
  德尔隆三部落起源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圆寂。约在1724年,拉卜楞寺赛仓活佛与德哇活佛为嘉木样活佛是否转世发生争执,拉卜楞寺在黄河南蒙古亲王的王妃南吉卓玛的支持下,从青海尖扎找来转世灵童,立为二世嘉木样活佛。因此,赛仓执意避居德尔隆寺。随着寺院势力的扩展,邻近各地的牧民信徒纷纷归附。三大部落中,德尔隆和霍尔藏两部由德尔隆寺和扎扎寺派人管理,隆哇部落由世袭土官管理。其中德尔隆部落下辖有哇卜、崖裕等十二个村庄。隆哇部落下辖有唐塔、知合、吉和秀等九个村庄。
  霍尔藏四部位于夏河县东北部,地处今麻当、曲奥两乡境内,东北与临夏县交界,南北和卡加、南木拉部落为邻,西北与甘加部落相连,下辖有吾代、噶尔瓦、加裕、浪则四个小部落及依盖塘、加道、青格玛、杂塘切、杂塘群、黄一合、日贡玛、日东玛、桑格塘、曲奥多、格日多等十二个村庄。所辖的其余二十二个大小村庄分布在牙当、麻当和观音沟等地。整个部落无头人,由霍藏活佛直接管理。
  佐盖五部该部落北连卡加部落,南接多合尔部落,东邻卓尼北山地区,西靠黑错(合作)部落。美武部落原系甘川交界处佐盖十二部落之一,在头人罗哲桑率领下迁至热合当巴地方,不久又迁居美武,俗称佐盖美武。后佐盖头人松塔尔本生了五个儿子,分家后各形成了一个部落,遂成为美武五部,其长子为部落土官,世代相袭,总管五个部落。1920年,拉卜楞寺上层打死美武土官的兄弟,在调解此案时,拉卜楞寺将岗察部落的一百五十户居民连同土地作为命价归美武部落。遂形成美武五部落又称为佐盖五部翼八措哇。五部落为美武、昂哇、那道、直格、日多玛五个大部落(五翼),其中美武直属于美武土官,另四个部落各有小土官,土官均为世袭。日多玛部落下辖塔哇村、交尔德村及抗赛尔地郎玛、上下曲纳河帐圈;那道部落下辖五村,下设头目八人;昂哇部落原有两名土官,后因人命关系由美武土官撤销,下设头目十人,三年一换,下辖六村;美武、直格两部共辖有二十余村。另外,岗察部落内部发生矛盾,使其分裂为两措哇。八措哇分别为阿木去乎、麻卡、阿姚曼玛、扎德、噶劳哇尔、帕乃那高、韦香。美武部落虽以牧业为主,农业比重也较大,故全部落又分为土房、帐房两部,半农半牧约八百余户,帐房约三百户。
  卡加四部卡加部落北连隆哇,南接美武,东邻太子山,西临黑错,约有居民六百八十余户、三千三百余人。卡加部落分为上、下卡加两部分,该部原为一个部落,统由卡加寺院和土官统辖,在20世纪30年代因寺院内部在教派问题上发生纠纷,有一部分僧人遂在上下卡加各修建了一座寺院,因此居民也相应按寺院分为两部供养。
  簇四部翼该部落原称黑错,是夏河古代部落“卡加六族”之一部,始祖名为勒加贤,定居“吾曼”后形成最初的部落。约在清代前期有一个酋长名拉本者,率众自西东来,居合作拉康,生四子,宗嗣绵延,分居四沟,成为后来四沟之藏民首领,他们名叫德合拉本、贡布、仁钦本、仁钦嘉措。合作四沟为智合马、那吾、加尔娘、佐子,有三十余村。该部落下辖十四个部落,又称为十四个加参,每个加参一百户,有头人(百户长)两个。合作自清康熙以来受制于合作寺院,其组织形式为各小部落的头人一人,乡约(前任头人)一人,在群众中有八十名尼德黑(代表),共称一百零八人。寺院有措合兑(代表会议)代表八人,每年有大事集中商议决定,小事由28个头人和寺院共同商办。
  多嘎尔部落该部落东接美武,南邻加茂贡部落,西连博拉部落,北靠黑错,由拉卜楞寺派驻更察布(代表)管辖。下辖有各哇尼尕、加寄他巴两个小部落,约有居民一百余户、四百三十余人。部落内部的小部落头人三年一换,由部落头人和更察布提名,群众公议,亦有世袭的。
  博拉四部博拉部落北连黑错,南接麦西、吉仓,东邻多合尔,西靠阿木去乎。博拉部落是吐蕃王朝守边疆的吐蕃军人落户后形成的部落,属拉卜楞寺势力范围,由拉卜楞寺委派更察布,并由当地寺院委任吉哇,共同管理部落事务。部落内有大小头人,下辖有朝妥、措苟、沟达、吾乎扎四个部落。
  加茂贡部落该部落又称俄合部落,东接卓尼完冒乡,南连卓尼扎古录镇,西邻勒秀,北抵多合尔,下辖喜门、俄合、罗哇、热卜嚓、乔道五个小部落,约有居民六百余户。俄合部落由来已久,史书上有俄何羌。据云,俄合氏家中生两子,一名郭察,一名哇察,各立门户。郭察生两子,繁衍为二部落;哇察生三子,分家后发展为三部落,总合起为五个部落。部落中心寺院为加茂贡寺,亦为拉卜楞寺所统辖,由拉卜楞寺派出更察布一人,各小部落均有头人,直辖于寺院。
  扎油部落该部落东接黑错,南连博拉,西邻阿木去乎及十三庄,北接唐尕尔。下辖上、下扎油两个小部落。该部落亦为拉卜楞寺所统辖,由拉卜楞寺派更察布一人,赤哇一人治理,辖于头人之下。其内部组织形式同其他部落。
  阿木去乎上下八部该部落为一大部落,分阿木去乎上八部和阿木去乎下八部。据藏文史书记载:“很久以前,有两个同胞兄弟从四川阿坝境内的阿木去乎地方徒步来到甘南,分别定居于现今的阿木去乎和勒秀一带,耕田牧羊,生息繁衍。由于他们弟兄二人勤劳智慧,勇猛善战,所以被当地人奉为阿木去乎部落首领。一人在阿木去乎,一人去勒秀一带,二人各统几个部落,子子孙孙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在阿木去乎部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上八部落和下八部落。阿木去乎上八部(上巴沟)东接扎油、博拉,南连碌曲,西邻桑科,北抵十三庄。下辖吉仓、措尼吾、吉利、勒秀、阿拉、木道加仓、木道楞巴加仓七个小部落(通称八大部落),统由阿木去乎寺吉哇和更察布领导,属拉卜楞寺势力范围。该部落吉哇与更察布相对独立地掌管部落政教大权。七个小部落均有头人掌管政教事务。吉仓部落,下辖志斗目、尕尔尼等八个村庄。阿拉部落,下辖高久道木、高咱等七个村庄。木道加仓部落,下辖什里宁巴、尼玛隆等六个村庄。木道楞巴加仓部落,下辖江色、强尕等十四个村庄。阿木去乎下八部(下巴沟、麦西)下辖南畔、安果、加拉、吉扎、吉昂、什里宁巴、吾乎扎等七个部落,吾乎扎部落后来属拉卜楞寺直属管辖,也在本部落境内。由阿木去乎寺吉哇统辖,由头人治理。南畔部落,下辖吉合、卡麦秀等四个村庄。安果部落,下辖安果、天巴等五个村庄。加拉部落,下辖加拉、扎扎等六个村庄。吉扎部落。下辖天多、天昂两个村庄。吉昂部落,下辖吉昂格村等三个村庄。黑里宁部落,下辖黑里宁、木道等五个村庄。吾乎扎部落由拉卜楞寺直辖,仅有十余户。除以上大的部落外,夏河县境内尚有山塘部落及河南蒙古亲王府。山塘部落东接德隆,南连隆哇,西邻南拉贡麻,北抵甘加,下辖山塘、油口两个藏族村庄及五坡、尕寺湾两个汉、回杂居村庄。本部落由头人直接统辖,归属拉卜楞寺。各村落设有干思木组织,处理全村政教事务。河南蒙古亲王府辖有王府、录塘、然索玛三个村庄,由拉卜楞寺和亲王府协商在喇嘛中选派更察布管理,日常事务则由王府管家负责办理。
  三木察部落该部落东接阿拉部落,西邻郎木寺色赤、西仓部落,北抵麦西、吉仓部落,位于洮河上游,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藏族部落。辖有什巴、宁巴、旺仓三个部落,又各自分为土房和帐房两部分,故有双岔六部落之称。双岔农业区石巴部落下辖六个小部落,哇扎部落下辖六个小部落,尼巴部落下辖四个小部落,共计十六个小部落,位于该县拉仁关乡。双岔牧业区石巴、哇扎、尼巴三部落下辖十七个小部落, 位于该县尕海乡。
  西仓部落该部落位于双岔之西,又称唵2促曲科尔十二部,由西仓土官和唐隆郭哇 (世袭制头人)治理。该部落形成早。据《安多政教史》等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就派边防兵卒来这里活动。13世纪中叶,八思巴派遣其侄甥来此。有一位叫南拉本的人便是派到这里的一位大臣。此人二妻,同日各生一子,兄弟二人聪慧能干,被推举为头人,后逐渐形成的西仓部落。后来由于宗教上的原因,部落分裂为两部,两个头人分别各主持一部,但习惯上仍称为十二部落。西仓部落为世袭土官制。新中国成立初,西仓土官为华木交,唐隆郭哇为拉玛加,管理部落一切事务。两土官各辖六个小部落,共有三十七个村庄和帐圈;每个小部落(村庄和帐圈)各有一至三名头人,由土官提名每三年一换,其选举方式与双岔部落相同。西仓土官所辖有西仓、加格尔、玛日、西仓根岔、拉代卡四木、买日等六个小部落。唐隆郭哇所辖有玛艾、拉仁关、华格尔、则岔、阿拉、青科等六个小部落。
  色赤部落亦称三木察农牧六部落,东南接四川若尔盖县,西界双岔,北抵西仓。相传很早以前,第一世色赤活佛坚参桑格在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考取格西学位后曾任甘丹色赤,于1723年返回原籍创建了郎木寺,当时从双岔部落迁来六十余户牧民居住于此,并管辖一部分直属寺院,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色赤部落。该部落是世袭土官制,其后发展为政教合一的统治体系,直属色赤寺温布管辖,部落另有头人一人,负责管理部落的政教事务,下辖有十一个小部落。每一小部落设小头人一至三人,三年一换,优者留任,劣者更换,小部落分属于土房、帐房两部分,帐房下辖卜西、交巴、尕尔娘、斯柔卡哇等四个小部落。土房下辖尕尔玛、日贡玛等七个小部落。
  阿拉五部该部落原为夏河县所管辖,共有五个部落,即牙日、宗钦、博拉、吾乎扎、碌起,共辖九个村庄,其以洮河为界,博拉、吾乎扎部落居于河阳,另外三个部落全归丁科寺管辖,属郎木寺色赤之牧区。
  乔科部落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接四川阿坝、南邻齐哈玛部落,西连青海果洛,北抵欧拉部落。始祖为董•华钦嘉。后裔中一个叫朝嘉贤(昵称乔科)者,故其部落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成。很早以前,乔科仅有曼尔玛部落,其后分出阿万仓、齐哈玛二部,称乔科三部。相传三部落头人为兄弟三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从曼尔玛部落中又分化出乃尔玛部落,而齐哈玛部落因有外地一部分居民投居,势力逐渐强大起来,遂宣布退出乔科部落而自立为齐哈玛部落,阿万仓部落也在头人率领下脱离乔科而独立。20世纪初,四川麦嘉布寺院采桑活佛转世于曼尔玛官家,随之形成了采日玛部落。其后乃尔玛部落由于土官不和,分裂成上、下两个部落。故乔科大部落先后共分有齐哈玛、阿万仓、曼尔玛、上乃尔玛、下乃尔玛、采日玛六个部落。初齐哈玛、阿万仓为独立部落外,其余共辖有四个部落以及今属四川省的麦果尔部落。乔科部落中除采日玛部落由采桑活佛直接管辖外,其他部落头人均在世袭土官管辖之下。其中曼尔玛部落下辖有二十四个帐圈(另有一说为十八个帐圈),为乔科最大部落,有世袭土官两人, 主要帐圈也均有头人,统属阿尔盖管辖。曼尔玛部落又分为上下曼尔玛,上曼尔玛辖十三个帐圈,下曼尔玛辖十一帐圈,由两名土官分治。上乃尔玛部落下辖有七个帐圈。下乃尔玛部落下辖有四个帐圈。采日玛部落下辖有四个帐圈,为乔科最小部落。麦果尔部落为世袭土官制。
  欧拉三部位于黄河之南,东接乔科部落,东北连卓格尼玛部落,西北抵于青海果洛,为拉卜楞寺属下大部落之一。于二世嘉木样时形成。最初分为苏乎钦、苏乎娘两个部落。清末民国初,从同仁县、黄河南蒙古亲王旗、同德县和川西北阿坝陆续迁来六十余户,分居各部落。1950年前后,由于草山纠纷,青海果洛地区的藏科尔部落二百余户,又投奔欧拉部落,逐渐形成后来的苏乎钦、苏乎娘、苏乎锐、藏稞尔等四个小部落。由于该部落系拉卜楞寺直属管辖,其头人由拉卜楞寺委派,任期三年,期满另派。
  佐盖尼玛部落亦为拉卜楞寺八大部落之一。相传在1757年左右共有二十余户,其后有川西北、青海、碌曲双岔等地的不少牧民因草山纠纷和抢劫等因被迁出,被投居该部落,至1949年时有六个旗,一个帐圈,一个塔哇。卓格尼玛部落由拉卜楞寺派驻郭哇,亦为“流官郭哇制”。郭哇除管理日常事务外,还掌管兵役和任命各帐圈头人, 并可以部落中抽调二十余户组成干稞日帐圈。各旗的头人由拉卜楞寺提名,由群众选举产生。卓格尼玛部落下辖情况为:卡昭部落,辖三个帐圈。资乎浪部落,辖三个帐圈。没和锐部落,辖五个帐圈。参尔浪部落,辖两个帐圈。只华卡哇部落,辖两个帐圈(夏季为一个)。卓盖让部落,辖三个帐圈。干稞日帐圈辖十七户人,直属郭哇。塔哇帐圈辖四十四户,由寺院和郭哇共同管辖。
  齐卡玛部落原为乔科所辖,后因人口逐渐增加,逐脱离乔科而独立。为世袭土官制,土官管理行政、经济、兵役等一切事务。下辖四个小部落,小部落均有世袭头人一名。部落以下为帐圈,各帐圈由土官任命小头人一名。四个小部落为尼乃河、瓦尔几、高错、高且。下有二十五个帐圈。
  阿万仓部落为拉卜楞寺“穆德”(政民)部落之一。世袭土官制,辖有河拉、吉察、浪欠木、草德合浪四个小部落。共三十六个帐圈。
  木拉部落原系青海果洛的一个小部落,后迁居于黄河湾东部玛曲,木拉部落下辖妲拉绕、豆果尔、吉果尔、浪果尔、洮果尔、肖果尔、麦果尔、当果尔等八个小帐圈。
  西合香部落青海果洛的一个小部落,后迁居于黄河湾东部玛曲,香部下辖合拉、洪果尔、乔果尔、玛果尔等四个帐圈。
  上迭六旗分别为益哇旗、宁巴旗、拜扎旗、哇巴旗、什巴旗和买麻卡松旗。有旗长两人,各辖三旗。其中益哇旗下辖有当多、益哇两小旗。当多旗下辖有加的族、疑勿族、大哈族、秘且那族、多那族、当多必若族、何力族、当多族、舍木族共九族,有总管一人。益哇旗下辖有大力族、约巴族、娘里族、哈占族、崖藏族、多勿族、拉娃族、买竜沟奋家族、大岗族、哈扎族、朋多族、敖及力中族、那加族、牙自族、牙西族、卜岗族、沙里族、竹吾族、牙乃族、知自族、麻乃族共二十一族,有总管两人。宁巴旗下辖有竹录族、多柔族、要力族、阿路族、卡录族、拉那族、拉路族、拜扎族、扎力族。
  拜扎旗辖有尼占族、哇术族、截扎族、初代族、丹哈族、沙爱族、合力族、加力族、麻竜族、丹哈族共十族。哇巴旗下辖有才卡族、次录族、沙拉族、念古族、吾子族、作什族、作爱族、牙爱族、郭化族、麻路族、朋多族、爱巴族、空自族、日盖族、卡买族、扎哈族、下台族、柔甫族、柔竜多族共十九族。什巴旗下辖有答竜族、敖熬族、包在族、年下族、撒浪族、歪住卡族、牙古族共七族。买麻卡松旗下辖有托什族、尼录族、甲春族、岔古族、卒如族、卡浪族、工古族、尼什族、舍舍族、阿子他族共十族。
  下迭八旗即达拉旗、阿夏旗、尖尼旗、多力禾旗、尼俄哇藏旗、卡贝力秀旗、奄子旗、桑巴旗。其中术帕初阴阳二旗(桑巴旗)下辖有阴、阳二小旗十四族,纯哈族、居日族、豆吾族、勿勺族、夏扎族、盖夏族、车力代族、车力买族、拜扎族、地力族、卡买族、银固族、新旧帕子族。有旗长一人,总管两人。达拉旗下辖有十六族,即藏盖族、高则族、捏拉族、勺藏族、那录族、那录古吾族、岗古族、加哈那族、七哇族、岗令族、古加族、那里族、那盖族、那知族、甫哇族、赛中族。阿夏旗散处于阿夏沟内,下辖有十二族,即那盖族、阿大什族、克浪族、西居族、拜赛族、那古族、尼哇族、自目族、麻隆族、上下加力族、达舍族、白土嘴族。有旗长一人。多力禾旗分布于多儿沟内,下辖有十一族,即台尼峨族、拉子峨族、则尼峨族、七古族、拉子族、尼藏族、道当族、柏古族、西庄族、上下答峪族。有旗长一人。尼峨哇藏旗又名沙录哇旗,分布在今尼傲、旺藏二乡境内。下辖九族,即尼俄族、次利那族、辖阿卡族、纳浪宁族、吐藏族、尼巴族、板扎族、阿思族、麻牙族。尖尼旗位于今尼傲乡尖尼沟内。下辖二十一族,即东路卡族、皂子卡族、代如卡族、录亦那族、初录卡族、甫吾族、尼拉卡族、卡浪族、尼古族、什拉族、向代族、亦扎族、盖舍卡族、冬哈卡族、托古卡族、尼盖卡族、则知族、娘如巴族、拉哈族、错日族。约有二百四十余户,一千六百七十九余人。奄子旗下辖有九族,即尼力卡族、从地族、娘托族、什空族、隆哈卡族、竹录隆布族、歪力卡族、吾赛卡族、次力卡族。次巴力秀旗分布在今次巴乡境内。下辖有十一族,即术子甫族、苦尼族、帕卡族、苦牙族、错日什族、卡巴族、力秀古族、力秀爱族、娘如族、娘爱族。
  山后黑番四旗即阳山旗、阴山旗、铁坝旗、代巴旗,有旗长一人,旗长又称府爷,驻拱坝村。阳山旗辖拉亦族、曾布族、瓜子沟族、缠坪族、上、下达念族、力族八族。为今拱坝、达念两乡的一部分地区。阴山旗辖上下骆驼族、麻尼山族、见道族、谷来巴族、旦代族、康哈族、驼老族、岔冈族、古当族、角儿族十一族。为今拱坝、岔岗两乡部分地区。铁坝旗辖扎路族、铁坝族、喇嘛盖度族、言坪族、买竜沟、驼什族、拉哈族、如立族、岔坪沟族、阴折族、多折族、上下木头岭族、乔玉族、王家族、王家山族、大小古地坝族、西周族、瞎阎族、千杆族二十一族。分布于今铁坝乡境内。代巴旗 (博峪)即今博峪乡,下辖有见道族、古地坝族、阿隆沟族、怀沟族、西岔坝族、阳坝族、的儿坎族、克麻沟族、支亦族、崖后头族、卓儿浪族、术满族、蜂园子族、托塔族、江哈那族、茶路族等十六族。
  黑峪僧纲司统辖的“赛布”部落黑峪寺黄僧纲管辖大小几十座寺院,初辖二十四旗。受抚四十多族,共计六十四族,舟曲南峪至迭部洛大全为其所有。分别为:后四庄辖沙滩里、尕哈里、牙哈里、拉哈里。此四庄在今武坪乡境内。前七庄辖黑松坪、驼地坪、真堆里、以上三庄在前南峪乡;阳山里、姚家楞、端山里、马土山四庄今江盘乡境内。白龙江上游至武都关十六庄下辖有武都关、狼岔里、瓜咱、峰迭、好地坪在今峰迭乡境内;古当、项哈里、憨班、拉尕、果者在憨班乡;上、下巴藏在巴藏乡;立节、占单、花年城、阳什拉尕在立节乡;西寨、九原在坪定乡。瓜咱沟四庄下辖的努拉里、布地里、阿阿吉坡、格布里在今峰迭乡。大峪沟九庄下辖的阿果坡、少哈里、多哈里、站各扎、坪上、站力铺、站站里、老地里、得力坝在今大峪乡境内。曲瓦沟十三庄下辖的曲瓦、边藏、溪藏、莫藏、路杰、水泉、赵家坎、缠藏、半山、茶然、架然、头沟坝、城马、分布于今曲瓦乡。前后北山七庄下辖各峪、各皂、兵格、存地、香拉、蒿噶里、阿阳坡等分布在今巴藏乡境内。黑峪沟三庄下辖的兵马、黑峪、寺上分布在今憨班乡。
  舟曲其他部落八楞、武坪、三角坪一带原为卓尼土司辖地。清代杨作霖土司之女与宕昌马承烈土司之子联姻,作为嫁妆配送给马土司,属马土司所辖的上旗(上旗是宕昌官鹅、大河坝、斜坡等三个乡境)。下旗又分为四旗,当地过去习惯上称为四旗三庄四地方。其四旗为:阴旗下,包括花园沟以上、西岔以下的林家山、斜坡、东岔湾、阴山、阳山诸庄;阳旗下,包括冷水泉、正庄、分安山、前山、苦桃、下半山。以下两旗在今八楞境内。上旗下,包括朱西以上的通化头,真庄、三角坪、水坪蒿地、别列沟、阳坡、干地沟。除通化头在大川乡、朱西在池干乡外,其余在今三角坪乡。后旗下,包括武坪、扎下(在武坪乡)、草坪、哈里、哈下(在今插岗乡)、落木山(在三角坪乡)。
  资堡昝土司部落临潭昝土司辖七旗七十六族,管理暗门一个(乌藏)、两个隘口 (红腰岘、铁缠山),昝土司辖地与卓尼杨土司辖地犬牙交错,东至禄元山(今临潭龙元乡),南至若龙若巴山(今卓尼纳浪),西至乌藏,东北至卓尼洮砚上达勿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有番民三百八十四户,报兵部兵马五十名、步兵一百名。所辖七旗:分别为上西路旗、下西路旗、牙卡路旗、南乡那麻那旗、东乡录元山旗、约沙旗、北乡拉布什旗。其中的上西路旗下辖乌藏族、麻大族、申藏族、甘藏族、前后左那族、古占山族、大哈族、古占川族、板藏族、迭巴族、干布他族、日扎族、拉直族、烟筒沟族等十五族。下西路旗下辖有宜舍族、目的坡族、端沟族、青泥河族、业路族、拉布族、口儿白族、壕路族、木铎族、塞路族、俞家庄族、牙布族、练哈那族、丹藏族、褚安族等十五族。牙卡路旗下辖有资堡族、红崖族、地尔族、班扎湾族、新庄坡族、娘夏族、东山族、茨炭族、腰路坡族、眼藏族、南沟族、眼藏湾族、湾个嘴族、琵琶侯家庄族等十四族。南乡那麻那旗下辖有洛藏族、窑头族、占哈山族、卓尼山族、若巴山族、若龙族、牙尼族、羊花山族等八族。东乡录元山旗下辖有录元山族、后沟族、洽巴族、南山族、下哈路族等五族。约沙旗下辖有恼索族、和尚山族、什拉路族、羊俄族、沙路族、阿目族、大湾族、竹古娄族、刘旗族等九族。北乡拉布什族下辖有力洛族、丁哈族、卡固族、纳尔族、上下达勿族、洽布族、元里族、夏娃族、接拉族等十族。
  僧纲所辖部落该部落下辖有垂巴牙当寺僧纲、卓尼寺都纲、麻尼寺僧纲、圆城寺僧纲。其中的垂巴寺下辖有垂巴、碌巴、江克三寺,管辖十族。即:他移那族、牙当族、木多族、先递族、鹿巴族、洛路纳族、札几族、果着族、当住那族、下路族。民国初有僧人四百一十名、藏族群众六十三户。卓尼寺都纲辖有藏民二十三族,一百一十三户。1937年所辖九日卡族、八舍族、力扎族三族自动向县政府请求改土归流,故所辖仅二十族,即卓藏族、班藏族、上下阿子他族、干尼族、出路那族、伊子多族、上着洛族、鹿角族、他那族、簸箕帐族、上下拉布族、那西录族、沙哈甫族、捏日族、哈古族、巴里什族、达哈族、别力族。麻尼寺僧纲下辖有僧人一百八十名,番民二十一族。计有阳坡庄,黄胡族、老虎湾、脑站、牙当、磐圆、普藏什、菜子、达加那、卡勺卡、那子卡、术布唐哈、着洛甫、仓禾、鹿儿沟、鹿儿台子、板鹿他、马巴、扎扎、巴的、下藏族。圆城寺僧正下辖有寺底下族、小族、木的坡族、木尔哈巴族等四族十八户,有僧人四十三人。
  卓尼杨土司辖区杨土司之祖为吐蕃东征军队后裔,吐蕃王朝时驻防沙州,迁徙于青海湖畔,后又南下游牧于黄河首曲,与其他部落号称佐盖尼玛十二部,后北移,明永乐时,其后裔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归附,徙居卓尼。永乐十六年(1418)授洮州千户所正千户,正德年间,些地玄孙旺秀入朝,赐姓名杨洪,明万历授土指挥佥事,共传19代。杨土司辖地南至阶、文、西固、四川松潘龙安界,东至岷州归安里,西至洮州六哨、蚕库,北至洮州作盖,辖境分48旗,共520族。
  临潭昝土司辖区始祖南秀杰系元代洮州卫底古族百户,明洪武年间以功授洮州卫实授百户。永乐三年(1405)其子任内赐姓昝。正德十二年(1517)授昝诚世袭副千户职,万历三年(1575)封昝震土指挥佥事。其属地东至录元(今临潭龙元乡),南至若龙若巴山(今卓尼县申藏乡),西至乌藏(今卓尼县申藏乡俄藏村),北至上达窝 (今卓尼县洮砚乡),共辖7旗66族。
  卓逊小杨土司辖区始祖永鲁扎剌肖系卓尼杨土司之祖些地弟傲地之子。世居洮州城西卓逊川,明永乐年间以功授洮州千户所百户。嘉靖年间传至杨寿,以功授世袭副千户。至清代光绪,杨国成因征剿番民之功授正千户。辖区仅7族30户(今卓尼县申藏乡)。
  岷县攒都沟后土司辖区后土司四世祖后成,明景泰间守御洮州,成子后章,成化间往乌斯藏护差有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其辖区为今卓尼县柏林、洮砚乡部分地域。
  会川赵土司辖区临洮县会川(今属渭源县会川乡)赵土司所辖今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一沟三碧地域,1954年划归卓尼县。
  西固黄土司辖区黄土司名东周嘉措,驻今舟曲县黑峪沟西卜村,故人称西卜喇嘛。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僧纲职,后代还俗任土司。其辖区为今舟曲县境内的沙滩里等后四庄、黑松坪前七庄、上河里、瓜咱沟四庄、大峪沟、除瓦沟、前后北山、黑峪沟等处。
  岷县多纳赵土司辖区赵土司始祖绰思觉,革耶族人。明宣德年间以功授世袭不支俸副千户。至清代其后裔仍袭原职。辖地在今迭部县腊子、桑坝、洛大3乡境内,共45族。雍正间改土归流,其辖区改称归安里。
  青海蒙古黄河南亲王辖区和硕特前旗为清初顾实汗第五子伊乐都齐及其子孙(先后封为贝勒、亲王)的驻牧地。清时设王府驻拉卜楞,后移驻达参(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曾一度辖黄河首曲、洮河上游地区。宕昌马土司辖区马土司始祖马珍,岷州卫人。元至正年间,授土指挥职。明洪武年间授百户。清顺治二年(1645)马国栋附清授原职。辖区包括今舟曲县境内的弓子石、中牌、三角坪、池干、八楞、武坪6乡地。
  卓尼寺僧纲辖区卓尼僧纲与土司为同胞兄弟,或由土司兼任。土司辖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部落百姓即为寺院教民,为寺院供布施支差徭。
  垂巴寺僧纲辖区垂巴寺即今临潭县初步乡牙当寺。始祖为阿旺罗桑,是西藏宁玛派喇嘛。受洮河上游蕃人之请,来当建寺,明嘉靖元年(1522)授世袭僧纲职。至清末管理牙当、录巴、江口3寺,番僧410名,10村寨,共63户。
  麻奴寺僧纲辖区麻奴寺位于临潭县城南阳坡庄。始祖力车加绽为西藏江孜赞善王属下小僧官。明永乐三年(1405)率百名僧人至洮州留驻建寺,授世袭僧纲职。清光绪时管藏族村寨21族,120户。
  卓洛寺都纲辖区卓洛寺都纲世居临潭县城北卓洛村,本为卓尼杨土司之弟。明宣德三年(1428)授都纲司世职,后因弟兄不和,迁至卓落建寺。至光绪时管23族,113户。
  园城寺僧正辖区园城寺(耶尔哇寺)在临潭县刘顺乡。始祖为明代礼部司监五大太监侯显,晚年归里建寺,赐国师衔,封世袭僧正职。
  闫家寺僧正辖区寺创于元代,世系无考。至清光绪时,闫苏奴达节为僧正,民国时僧正为宋堪布。辖境仅2族,在今临潭县龙元乡境。
  拉卜楞设治局民国十六年(1927),设立拉卜楞设治局;次年改为夏河县。(详见党派群团拉卜楞设治局)
  卓尼设治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成立卓尼设治局。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详见党派群团卓尼设治局)
  德乌鲁市1958年撤销夏河县建制,设立德乌鲁市。州人民委员会驻德乌鲁市。1961年撤销德乌鲁市建制,恢复夏河县建制,州人民委员会驻合作镇。
  明二十四关史称“汉番交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自黄河南岸沿念钦杂矩山脉北麓各山沟的沟口向南排列。是甘南州与临夏州之间的历史界线。从第八关开始有老鸦关、乌曲香告(莫尼关)、船板关、霍尔仓香告(土门关)、直合敖香告(石咀关)、多支布库合(多支坝关)、恰干木香告(槐树关)、西儿关、乔家岔关、牙塘关、钦木色香告(新营关)、思巴关、怀来奥喀(陡石关)、嘛哈隆奥喀(大马家滩关)、孜孜合加尔告(小马家滩关)、达热奥喀(麻山关)、直格奥喀(安隆关)等17个关隘、涉及我州夏河、合作、卓尼、临潭等四个县市。《河州志》载:“关隘二十四处洪武年间开设官员一员军五十名把守一年一换”。清乾隆八年有勘定二十四关为“汉番交界”,并在个别关口勘立碑界(参见甘肃省档案局案卷24(4-3)2858中的碑文)。中华民国时期,临夏群众跨越历史界线——槐树关,筑路砍伐林木而引起纠纷。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由临夏县代理县长李承瑞和夏河县代理县长王敬联合呈文甘肃省政府,经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派员调查,判定:“槐树关为临夏、夏河两县县界,无稍更易可能”。再次确认槐树关为两县历史界线。并镌界碑会同勘立(参见同上案卷)。并在《循化志》、《续修导河县志》、《甘肃舆低志》等文献中有关明二十四关为汉番交界的记载十分清楚。新中国成立后,按其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特点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将明二十四关也就自然成了法定民族区域自治界线。2011年,在明二十四关以南,念钦杂矩山脉以北的区域内设立省级“太子山天然林保护区”。
  甘南明代边墙明代万历年间修筑。东起卓尼县阿子塘乡的玉古村,向北通过达加、巴舍、七升、干布塔、官洛、俄藏、土桥等村寨,然后向东,至临潭八角山顶石墩至南界,进入临夏境内,与槐树关、土门关、莫尼关、积石关等明朝河州24关,连成一线,依山就势、斩山为壕、临沟设险、制高建墩,两山间或筑暗门或设隘口,为明清时代的重要军事要塞。城墙有石砌、土筑、斩壕、示栅四种,土墙部分已经倒塌,木栅部分已荡然无存,间有文物出土,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较高价值。
  地理位置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与定西、陇南地区毗邻,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西南与青海省黄南州、果洛州相连,北部与临夏州相连。东西长360.7公里,南北宽270.9公里,土地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版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最高海拔4920米,最低海拔1172米。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地貌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版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草原舒缓,地形多样。西南部的阿尼玛卿山脉、忠格杂矩山脉;西北部的念倾杂矩山脉与南部的泰乌杂矩山脉、岷日杂矩山脉形成州境地貌的主要构架。这些由西向东逶迤蜿蜒的高峻山峰与其间的高原阔地,构成了州境西、北、南面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主要地貌区域。境内舟曲县曲告纳乡瓜咱沟口为最低点,海拔1173米,处整个倾斜地势的东部箕口。
  高山峡谷区髙山峡谷区位于州境碌曲河与舟曲河分水岭以南,阿尼玛卿山脉以东地区,包括迭部、舟曲两县全境。区内山峰高耸,西部主要的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山峰相对较低,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区内舟曲河由西向东横贯两山之中,支流呈叶脉状分布。舟曲河水流湍急,地形切割剧烈,山势险绝,坡陡壁峭,沟谷幽深,峰巅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多在2000米左右,形成显著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域。区内山体阴坡均被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
  山地丘陵区位于临潭、卓尼两县全境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域,地处甘南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地势东低西高,倾斜明显。山岭无定向连续,山体陡峭、平缓、浑圆不一,走向纵横交错,其间被盆地、河谷及夷平探底错割分离,呈侵蚀构造的高原丘陵或中、高山地貌。区内有碌曲河,桑曲河的上游干、直流分布,水网密集,呈树枝状分布。西、南部多为天然牧场,东、北部多为耕地。碌曲河和桑曲河干流区段多形成中高山峡谷地貌,南岸阴坡有大面积森林分布,亦是州境内主要的林区。北岸及河谷冲积滩地和阶地多为农田和草场,是境内主要的农牧兼营区。
  地质构造州境地域属西秦岭褶皱带,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秦岭东西向构造。构造带位于州境中、南部,形成时期早,持续时间长,是州境主要的骨架构造。它经过各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来,更使南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经历了强烈的变动。以境内地层沉积分析,连续沉积或基本连续沉积时期大约从震旦系开始,至三迭系结束。地质构造呈浅海陆棚相沉积,间或有火山岩沉积及岩浆侵入。从三迭纪末期发生的间A型俯冲挤压,促使州境陆块缝合率先形成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在境内形成剧烈褶皱。燕山期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形成断块构造阶段。在局部形成山间凹陷和许多断裂盆地的同时,还接受了侏罗系或白垩系的陆相河湖沉积。期间,境内东西向构造带还有强烈活动,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了武都山字型构造。州境南部地域处在武都山字型西翼前弧,并在迭部境内形成反射弧。位于阴山和秦岭两个东西向构造带之间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带也在中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其西翼前弧展向州境北部。州境的构造骨架由北至南分为4个叠瓦状构造大岩片,即北秦岭褶覆带(根部)、碌曲河褶冲带(后缘)、舟曲河褶冲推覆带和巴西一阿尼玛卿褶冲推覆带(前缘)。从州境构造骨架的空间展布分析,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东西向褶皱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切割次之。由此证明州境总体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同步,亦曾经过沉积、连续沉积、俯冲挤压、碰撞、断裂、推覆、叠加等长期运动演化,形成境内纵横交错的构造框架和较典型的5个构造区域。
  高山侵蚀构造区夏河、临潭、卓尼3县北部阿尼念钦山(太子山)、扎格尔杂 (白石山)、日乌班玛(莲花山)等高山侵蚀构造区横贯于州境北部,由东自西有日乌班玛(莲花山)、扎格尔杂(白石山)、阿尼念钦山(太子山)、达加莱山体平均海拔4200米。山顶一般呈长垣状,自印支运动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受蚀阶段。大部分山体基岩裸露,山峰沟谷间相对高差在500-1000米之间。
  低山丘陵构造区夏河、临潭、卓尼、碌曲诸县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的低山丘陵构造区位于州境念钦杂矩山脉以南、泰乌杂矩山脉以北的广大地域。因受念钦杂矩山脉南坡断裂带与泰乌杂矩山脉北坡断裂带控制,中、东部地域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西部及泰乌杂矩山脉北坡山麓地带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相对高差在300-500米之间。此区由于长期受蚀和构造作用,多呈现低丘残山、宽谷、盆地等蚀原相间的高山高原丘陵地貌特征。
  中高山侵蚀构造区舟曲、迭部两县岷日杂矩山脉一泰乌杂矩山脉中高山侵蚀构造区横跨迭部、舟曲两县,山体海拔平均4100米以上,最高处达492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区内峰高谷狭,基岩裸露,由西向东的轴心谷一白龙江(舟曲河)河道与南北岸众多南北走向的沟谷形成交叉横切的地貌特征。在这一构造区的山间盆地中,分别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碌曲县西南部忠格杂矩山脉中高山侵蚀构造区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地势坦荡,沼泽发育。区内除广泛接受第四系堆积外,姜措(尕海)盆地还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堆积。玛曲县阿尼玛卿山中高山侵蚀构造区位于州境西南端,阿尼玛卿山峰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主峰海拔4806米,山体高耸,基岩裸露,冰斗冰川地貌特征明显,多为第四系堆积。山体西部及北坡间或有侏罗系及白垩系堆积,第四系冰川堆积局部可见。
  褶皱带展布、贯穿、延伸于州境内较明显的褶皱带有:甘加一藏巴哇复背斜褶皱带、碌曲河复向斜褶皱带、忠格杂矩山脉一舟曲河复背斜褶皱带、文县复向斜褶皱带、阿尼玛卿复背斜褶皱带、久治复向斜褶皱带等。
  断裂带贯穿州境的主要断裂带有:多合尔一卓逊一闫家寺一巴杰断裂带、尼日一华日果玛一达里扎尼一纳杂南一录巴断裂带、西科河一玛曲一卡坝一洋布梁南一插岗南一瓜子沟断裂带和玛曲木西合南一齐哈玛断裂带等。
  逆冲断裂贯穿州境的逆冲断裂有:前东湾一张冰、岷县一合作、迭山一则岔、温泉一益哇、南坪一玛曲等。
  地层州境地层构造属巴颜喀喇一秦岭地层区。区内根据地层构造分布、岩相建造、地质年代特征等又可分为北秦岭地层分区、南秦岭地层分区、阿尼玛卿山分区、巴彦喀喇分区等4个地层分区。
  北秦岭地层分区岀露地层有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三迭系(中、下统)、二迭系(上、下统)、石炭系(上、中统)、泥盆系(上统)等。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甘加、合作、卓尼康多甲日贡玛、拉石山一带,属内陆湖泊一河流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厚度在200—1474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临潭县陈旗闫家寺一卓尼县柏林古麻河一带,属内陆河湖一山麓相堆积。其上部为紫红、暗红、灰绿色砂岩类泥岩;下部为砾岩和夹砾粗砂岩,厚度450米。白垩系下统分布在夏河甘加一带,属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夹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堆积,厚度750米。三迭系中统分布于卓尼藏巴哇柳林沟一带,属浅海一海陆交替相沉积,厚度570米;三迭系下统主要分布于夏河曲奥一甘加扎格尔一合作一拉卜楞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4600米。二迭系上统分布于卓尼、临潭北部的锅麻滩一扎那山一牙布山一九甸峡一带,属海陆交替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灰绿色砾、砂、泥岩及炭质页岩夹煤线,厚度1300米;二迭系下统呈南、北两带,南带分布于阿米山一合作一阿尼努格玛一闫家寺一带;北带分布于甘加扎格尔一阿尼念钦一扎格尔杂一带。两带出露岩性由于受甘加一藏巴哇复背斜水下隆起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北带以灰岩为主,南带以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厚度5480米。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合作市卡加夏格一康多甲日贡玛一临潭冶力关一带;石炭系下统分布在康多甲日唐玛一努木车一峡拉地一带。岩性均以厚层灰岩为主,夹有板页岩及砂岩等,厚度1940米。泥盆系上、下统均分布在合作市卡加夏格一卓尼藏巴哇巴都牙纳一带,属河口三角洲一海陆交替相沉积,岩相上部以灰、灰黑色炭质板岩、灰岩为主;中部以深灰色板岩为主;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和粉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厚6800米。
  南秦岭地层分区境内的出露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上、下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下、中统)、二迭系(上、下统)、三迭系(中、下统)、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上统)。南秦岭分区是境内地层出露最齐全的分区。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几乎所有的沟谷、山坡、草地、沼泽及河谷滩阶地,由坡浅积、冲洪积、沼泽堆积构成,厚度1-32米。第三系上统分布于夏河桑科塘一达久塘一牙利吉一麦加寺院一加茂贡一带及临潭城关一新城,碌曲拉仁关一尕秀一红科一泰乌杂矩一带。属山麓一河湖相堆积,主要岩性为砾岩和砂岩,厚度差异较大,约在300-1600米之间。第三系下统分布于卓尼甘仓牙日一措松岗一带,属内陆河湖一山麓相堆积,有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厚度430米。白垩系下统分布于碌曲李恰如一尕海一郎木寺及迭部电尕一拉录一带,属内陆湖沼一山麓相堆积,厚度在200—1600米之间。侏罗系下、中统分布于碌曲代尔宗山一郎木寺一带,属陆相含煤碎屑岩夹火山岩堆积,厚度1470米。三迭系主要分布于夏河县南部、玛曲县北部及碌曲、临潭、卓尼3县大部地域,在州境内分布面积最广,分中统和下统,均属浅海一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00—20000米之间。二迭系上、下统分布于忠格杂矩一迭部益哇一舟曲雷古山一带。出露地层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燧石和页岩,厚度100米。石炭系主要分布在忠格杂矩一碌曲姜措一迭部益哇库一黑拉一舟曲一带,上、中、下统出露发育齐全。上统厚250—760米;中统厚350T80米;下统厚170—320米。泥盆系主要分布于忠格杂矩一迭部当多一舟曲一带。上、中统属浅海相沉积;下统呈浅海一泻湖相和浅海一滨湖一三角洲相沉积,且多与下伏志留系形成连续沉积,发育齐全。岩相以上、中部碎屑岩段和下部碳酸盐岩构成,各段差异较大。志留系分布于迭部益哇库一带,是境内主要的含铀矿地层。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绢云母板岩,厚度2000米。奥陶系分布区与志留系分布区相同,岩性以千枚状板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质岩和白云岩,厚度1100米。寒武系分布于碌曲,上、中、下统发育齐全。岩性以千枚岩和绢云母板岩为主,夹硅岩和凝灰质板岩,是含汞、金矿的主要层位,厚度80米一200米。震旦系上统分布于碌曲拉尔玛一带,出露为硅岩夹板岩和凝灰质板岩,厚度1100米。
  阿尼玛卿山分区出露地层有第三系(上统)、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和二迭系(下统)。分布区域仅限于玛曲西北部黄河两岸阿尼玛卿山麓一带。其中第三系上统分布于阿米欧热塘一带,岩相为砖红色、浅红色砾岩和粘土岩夹钙质砂岩,厚度200米。白垩系下统分布于欧拉秀玛,呈山间盆地堆积。从下而上有砾岩、砂岩、砂质粘土及夹砂岩构成,厚度500米。侏罗系上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北坡一欧拉一带,属内陆河湖相及山麓相堆积,岩性以各类砂岩为主,夹泥灰岩和砾岩,厚度1400米。二迭系下统分布于阿尼玛卿山体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1100-2400米之间。
  巴颜喀喇分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三迭系,分布于州境迭部县达拉一阿夏一舟曲县博峪铁坝一带。其中第四系分布于区内沟谷、山坡及草地沼泽中,属冲洪积、残坡积、草地沼泽堆积,由砾石、碎石、砂、亚砂土、腐殖土、淤泥及炭组成,厚度1米一40米。三迭系在区内发育齐全,出露地层完整,上、中、下统均有分布。上统属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中、下统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厚度1000—5300米。
  沉积岩境内岩石据地质学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大类型。州内沉积岩主要由海、陆沉积作用及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以上古生界及三迭系最发育,厚度巨大,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偶夹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州内沉积岩地表分布面积占岩石分布总面积的80%以上。沉积岩在侏罗纪以前,主要为海、海陆交替火山喷发热水喷流作用形成的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夹火山岩;侏罗系、白垩系则为河湖、山麓及陆相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碎屑岩与火山岩;侏罗系局部含有煤层沉积;第三系为河湖、山麓堆积作用形成的碎屑岩夹少量碳盐岩与石膏层的山间盆地沉积;第四系为残坡积、沼泽、河流冲洪积作用形成碎石、砾石、砂、亚砂土、腐植土、淤泥及泥炭堆积,个别为冰川堆积。其出露厚度地质年代及岩性、岩相已在地层中述及。
  岩浆岩岩浆岩在境内亦较发育,侵入期次多,出露面积约1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其中以中浅成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为主;次为超浅成闪长玢岩,碱性岩类分布较少。岩浆活动以印支期、燕山期为主,加力东期次之,海西期(即华力西期)、喜玛拉雅期仅有少量出露。境内岩浆岩又据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不同期次特征的侵入岩体、岩脉、次火山岩岩及变质岩。
  侵入岩体州境内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各类侵入岩体共81个,出露总面积为928平方千米,其中最小的岩体出露面积为0.01平方千米,最大的岩体出露面积为424平方千米。这些岩体除少数呈岩基产出外,一般多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呈岩墙、岩瘤、岩床、岩脉产出者少见。其中个别岩体具明显的分相外,一般无明显分相或不具分相。除个别岩体蚀变较强外,一般蚀变微弱或不具蚀变,但大多数岩体与围岩接触具明显的接触交代作用,岩体剥蚀仅属中等或较浅程度。依时代特征和地域划分,州境内侵入岩体的形成和岩相又可分4个构造特征:一是出露于州境舟曲憨班等地的加里东期侵入岩类,主要有角闪黑云斑状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二者成份相似,前者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具斑状结构。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硝石、磁铁矿及帘石;后者具花岗结构,暗色矿物含量少,副矿物仅含金红石及少量磷灰石。该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交代作用微弱,具角岩化,宽度只有数十米;二是出露于州境东南部海西期(华力西期)的侵入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岩、辉绿岩、闪长岩、正长石、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石英闪长玢岩。其中除超基性岩和辉绿岩具明显辉绿粒状结构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矿物成份、结构及岩相十分相似。副矿物主要有锆石、磷灰石、硝石和少量钛铁矿类矿物金红石、白钛石、钛铁矿、锐钛矿及部分磷化物黄铁矿、砷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三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南部印支期及印支一燕山期的侵入岩体, 主要岩类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以上岩石的矿物成份和结构基本相似,岩浆成份除平山岩体呈偏碱性外,其余均呈钙碱性;四是出露于州境北部及碌曲西南部的燕山期侵入岩体,主要岩类有橄榄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其衍生种属辉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其中除橄榄辉长岩具辉长结构外,其它岩类的矿物成份和结基本相同。
  岩脉境内各类岩脉较发育,由基性至超酸性均有出露,以中酸性岩脉为主,多出露于州境北部与南部,通常分布于岩体附近或岩体中,属不期次岩浆岩的派生产岀。岩脉多沿岩体节理、裂隙或顺层贯入,脉宽数十厘米至百余米不等,以1一10米者多见, 脉长数米至千余米。其类别有辉绿岩脉、辉绿玢岩脉、云斜煌玢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正长闪长岩脉、正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斜长花岗斑岩脉、长英岩脉、石英斑岩脉等24种属。
  次火山岩仅出露于州境北部,分海西期次和燕山期次。其中海西期次分布于夏河境内,以安山玢岩为主。岩带以长条状呈北西一西向展布,出露面积2.65平方千米, 属浅成岩枝,受断裂控制。其岩相呈灰绿、深灰、暗紫、紫红色,部分受强烈蚀变而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含有少量角闪石。岩石具强烈绿泥石、蛇纹石、高岭土、绿帘石及碳酸盐化。围岩具绿帘石、大理岩、硅及角岩化。燕山期次主要分布于夏河境内,以英安斑岩为主,呈脉状顺层或截层贯穿于石炭系中统、二迭系下统及侏罗系地层中。呈北西一北西西一近南北向展布。一般宽约1—3米,最宽15米;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最长1500米。岩相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奥长石,含少量黑云母,亦有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者。
  变质岩州境内变质岩分别由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三种变质作用形成。区域变质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使境内志留系至三迭系地层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质。变质岩呈绿片岩相,其典型岩石是含绢云母和绿泥石的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结晶灰岩;接触变质是岩浆岩、火山岩与围岩接触时发生的各种变质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变质岩以硅灰石为主;动力变质岩是因受力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碎裂、变形、重结晶而产生,境内多出露于地层断裂构造地带,有碎裂岩及糜棱岩等。
  山脉辖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早在印支期就已褶皱成山,形成西秦岭褶皱带。又经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境内形成复杂的山体凹陷和断陷盆地。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后,新构造运动在境内加剧,断裂活动频繁,新的侵蚀和剥蚀构造使境内的地层进一步发生演化,形成今日重峦叠嶂,沟谷纵横的地貌景观。境内的山脉主要有念钦杂矩山脉、忠格杂矩、阿尼玛卿山脉、泰乌杂矩山脉、岷日杂矩山脉五条,分别展布于州境北、中、南部。五条大山脉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其中南北部山脉呈北西一西向展布,南北对峙,最高的山峰为玛措曼嘉茂峰,海拔达4920米。海拔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形成南北对峙的天然屏障。中部山脉延伸至州境腹地,海拔虽相对低缓,但区域断裂纵横交错,形成许多零碎构造,产生众多南北向局部性山体,山峰海拔多在3500米左右。
  念钦杂矩山脉藏语含义为“大地神山岭”。由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向东南延伸至夏河、合作、卓尼、临潭等县市的北部区域,系昆仑山脉北支分脉隆宝赛乾山脉的余脉。其主要山岳和山峰有:达加莱、阿尼念钦(太子山)、阿尼玛玛(母太子山)、赛、乃旺岗、拉日合、阿尼威当、噶尔坚喀、扎格尔杂、日乌班玛(莲花山)等著名山峰。其中,达加莱山海拔最高,为4636米。
  忠格杂矩山脉位于玛曲县东北部,碌曲县西南部,是阿尼玛卿山的余脉,其主要山峰有:哲合拉肖、南木桑、忠格直合热、更隆喀、冬木才、豆格拉卜宰等。其中:哲合拉肖山海拔最高,为4510米。
  泰乌杂矩山脉是昆仑山脉的北支余脉,在碌曲县中部,卓尼县南部,迭部县、舟曲县北部向东南方延伸,其主要山峰有:夏卜加琼钦、阿尼华盖、念耿达瓦、玛措美嘉茂、阿尼恰盖、加尕、念钦扎尕、雷古山等。其中:玛措美嘉茂峰海拔最高,为4920米,是甘南州第一高峰。
  岷日杂矩山脉系岷山支脉,在迭部县、舟曲县南部向东南延伸。其主要山峰有: 佩尔热结、坦纳克喀、旦巴哲西、透木札夏、才腊杂(人命地)、恰瓦扎、加支宰玛希、也宰纳等。其中:才腊杂海拔最高,为4504米,是舟曲县海拔最高的山,
  玛措美嘉茂峰位于迭部县卡坝乡北部境内,系泰乌杂矩山脉的主峰,海拔4920米,是甘南州境内第一高峰。噸岩嶙峋,巍巍壮观,山势峥嵘,高亢入云。其专名含义为“湖药王妃母”,据神话传说是掌控世间湖泊之神而得名。位于东南方直线距离26公里处的豆姜赛茂山峰,据神话传说是玛措美嘉茂峰的女儿。其名称含义是“执伞公主”,海拔4076米。
  达加莱山位于夏河县甘加乡、曲奥乡境内,西北部分别与青海省循化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山体向东延伸至土门关与阿尼念钦山相连,是夏河县与青海省的界山。主峰坐落在甘加著名的白石崖夷平面上,海拔4636米,是夏河县第一高峰。周围残留许多冰川活动遗迹。雪线以下林草葱郁,风光优美。在达加莱山上,有大小不等的5个湖,系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高山湖泊。
  阿尼念钦山汉语称为“太子山”,是安多地区著名的图腾神山。海拔4162米。东侧有其妃子阿乃玛玛神山,海拔4332米,再次有其太子赛艾神山,海拔4368米。东脉与卓尼境内的扎格尔杂逶迤相接,山体嵯岩裸露,高入云表,冬夏积雪皑皑,数百里外皆可望见。
  日乌班玛山汉语称为“莲花山”。坐落于临潭县境内东北段,与甘南州卓尼县、定西市临洮县、康乐、渭源四县交界,是古洸州名山,主峰高达3579米。
  嘎尔坚喀位于卓尼县康多乡境内。藏语含义为“明星顶”,海拔4027.3米。山势高亢,高耸如云。直线略向东北方2.8公里处,有告恩山,海拔4081米。直线向东5.2公里处有嘎力杂,海拔4022米。三岳对峙,巍峨峥嵘,嘎力杂直线向东南方10公里处,有扎格尔杂(白石山),海拔3926米。再向东4.3公里处是阿玛周措(冶海)。
  念青扎尕位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境内,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藏语含义为“大地神的石山”。其山虽属念钦杂矩的余脉,但在日乌班玛(莲花山)迤东被碌曲河切断,形成有名的九甸峡。念青扎尕山脉主峰海拔高3894米,从西向东呈长垣状起伏,形成笔架形山峰,迤东绵延入漳县、渭源县境内。
  克其合杂莫尔位于夏河县科才乡境内,海拔为4395.9米。山势向北延伸,是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泽库县的分界山岭。其主峰北侧有克其合山口,西侧有著名的擦卡塘草原。
  阿尼公洪位于夏河县阿木去乎乡北部,主峰海拔4249.8米,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之一。山势向东南方延伸,东侧是著名的加格塘草原,南侧是库赛塘草原、代茂塘草原。
  赛藏格日山位于卓尼县境内,是当地著名的神山之一,海拔3971米。东侧直线距离6.5公里处,有台欠日,海拔4004米;西北侧直线距离7公里处,有阿米格日神山,海拔3748米,再向西侧直线距离3.7公里处,有纳格玛山,海拔3778米,是卓尼县完冒乡、申藏乡、恰盖乡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的界山。也是碌曲河与桑曲河流域的分水岭,其山体与河流呈车轮辐条形象东、南、西、北辐射,是境内最具有地理特征的一座大山。
  斯日冬周汉语称为“大石山”。位于临潭县新城、羊沙、石门诸乡与卓尼县恰盖、申藏诸乡的插花地带,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主峰高3513。
  乔木格尔位于玛曲县欧拉乡境内,海拔4806米,是玛曲县境内第一高峰。其东侧偏北直线距离5公里处,有乔木那合山隔曲合尔河流相望。正东直线距离5.8公里处,有著名的神山一萨日,海拔4709米。三山隔河对峙,嵯岩嶙峋,高耸如云。乔木格尔山向西相望嘎绕曲隆山,之间排列各山峰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是阿尼玛卿山脉的余脉。
  嘎绕曲隆位于玛曲县木西合乡北部,海拔4789米,是玛曲县境内第二高峰。该山峰是《格萨尔王传》中经常岀现的山名之一。民间传说因高僧大德在此山修行而闻名遐迩。向东与乔木格尔山遥望。交宗杂玛尔,海拔4725米,交宗日肖,海拔4737米,交玛,海拔4530米,措隆杂甲,海拔4648米,以上山峰自东、南、西方环绕相望嘎绕曲隆山,是阿尼玛卿山脉的余脉。
  阿尼华盖山位于卓尼县尼巴乡境内,海拔3937米,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是碌曲河支流齐白希河的发源地。齐白希山谷一直延伸至西南方的阿尼华盖山,从左至右绕阿尼华盖山360。,并在其四周分成五条小山沟。最具神秘意义的是,俯视这五条小山沟,酷似一条巨龙的五爪握着一枚如意宝一阿尼华盖山。顺着齐白希山谷,源源不断滴蜿蜒流淌着齐白希河,滋养着这一地域的万物生灵。
  念耿达瓦山位于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北部,海拔4288米。藏语含义为“执旗的神”,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也与迭部县名的来历有直接关系。山势峥嵘,高亢巍峨。其东侧有久波克尕,海拔4663米,属泰乌杂矩山脉的山峰之一。
  阿尼恰盖位于迭部县桑坝乡境内,海拔4784尼,是当地著名的图腾神山。因山势陡峭而酷似碗架而得名。其东南山麓有永措湖,东隔桑坝隆哇峡谷与海拔4455米的阿尼莫老神山相望。
  豆姜赛茂山位于迭部县旺藏乡北部,海拔4076米,藏语含义为“执伞公主”。据民间传说是甘南的第一高峰一玛措曼嘉茂峰的女儿。因山势酷似伞形而得名。
  雷古山藏语含义为“神像”,是泰乌杂矩山脉在州境最东端的山峰,位于舟曲县坪定乡与宕昌县新城子乡交界处,海拔高4154米。其山迤西沿舟曲、宕昌两县交界处还有念钦扎尕神山,海拔为4037米。雷古山迤东延伸出州境入宕昌县。
  阿尼玛卿山脉阿尼玛卿山脉属昆仑山中支余脉。西起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东北,东南延伸至州境玛曲县乔科滩。山脉呈西北一东南向展布。主峰玛卿岗日位于青海果洛境内,海拔高达7160米。阿尼玛卿山脉的东段深入至玛曲县腹地,贯穿县境欧拉秀玛、木西合、欧拉、阿万仓、曼尔玛5乡境。阿尼玛卿山迫使黄河沿山体南、东、西、北绕了一个马蹄形大转弯,在玛曲县境形成举世闻名的黄河首曲。阿尼玛卿山又是藏区八大雪峰之一。其山体高兀,岩石裸露,山腰至顶长年积雪,山腰之下丘陵环拱,地势坦荡,绿草如茵,为州内主要的天然草场。阿尼玛卿山脉在玛曲县境形成众多山峰,以乔木格尔山最高,海拔4806米;海拔在4500米以上者有:瓦郎达日宗木,高4448米; 色马洞烘,高4614米;曼曲卡,高4646米;措隆扎甲,高4648米;果尔杂,高4664米;果尔纳,高4656米;交玛,高4530米;交宗杂玛尔,高4715米;拉日玛,髙4500米。海拔在4000米以上者有:郎玛秀米卡,高4380米;哈加卡,高4147米;格曲乎,高4037米;欧姆山,高4024米。海拔在4000米以下者主要有:扎西拉则,高3892米;阿米欧拉,高3626米;力木赤直合玛尔,高3959米;扎布拉,高3727米; 曲麦孜合锐,高3592米;贡扎布则,高3534米;色瑞拉布则,高3612米;卫当山, 高3516米;拉布则盖拉,高3547米;纳合扫玛,高3702米;加哇卡,高3850米;晒松木玛,高3887米;多钦日塞玛,高3858米;日替,高3761米等。阿嘎尔位于迭部县电尕乡、达拉乡境内,山体呈北一南走向,是岷日杂矩山脉在境内的西段,主峰阿嘎尔,海拔高4282米。其东侧有雅厚山,海拔为4325米,北侧有嘎茂、玛茂(虎头山)。玛茂(虎头山)海拔为4232米,山麓东侧有赛木措高山湖。
  佩尔热更位于迭部县达拉乡境内,主峰海拔高4062米。岷日杂矩山脉自佩尔热更为始,山脉走向呈东西向展布,邻近的主要山峰有:莫嘎德嘎,高3908米;尼玛, 高4036米。
  旦巴哲西岷日杂矩山脉自洛久杂又向正东方向延伸,呈长垣状展布于甘川交界之处。主峰旦巴哲西海拔高4350米。迤东有卓莫脑,高3947米;泡吾突,高4248米, 均在迭部县多儿乡境内。
  达益萨日汉语称为洋布梁。位于迭部县多儿乡与舟曲县曲瓦乡、大峪乡之间。主峰为念布萨日,海拔4250米。西北侧依次有岔切、岔琼、日吾美盖,东南侧依次有尼藏拉宰、肖奥吕、拜德果嘎等著名山峰。东南端有青山梁向东南延伸,其主峰是才蜡杂,海拔4500米,以上山岭均是岷日杂矩山脉的余脉。
  擂鼓山位于州境内最东端的舟曲县铁坝乡境内,海拔3601米。西侧有热尔波诺山,海拔3416米,南侧有也则纳山,海拔3395.2米,东侧与武都摩天岭相接,是岷日杂矩山脉在境内的东段余脉。
  才蜡杂汉语称为“青山梁”。位于舟曲县武坪乡与四川省九寨沟县交界处,海拔4504米,是舟曲县海拔最高的山,与北部的雷古山相望。藏语含义为“人命山”,民间传说是掌控人间生命之神而得名,故汉语意译为“人命池”。该山是岷日杂矩山脉在州境内的最高山峰,噸岩林立,嶙峋峥嵘,高耸巍峨,终年积雪。
  三河一江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黄河(玛曲河)、洮河(碌曲河)、大夏河(桑曲河)和白龙江(舟曲河),统称三河一江,分属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黄河(玛曲河)、洮河(碌曲河)、大夏河(桑曲河)流域属黄河水系;白龙江(舟曲河)流域属长江水系。其中洮河(碌曲河)、大夏河(桑曲河)又是黄河(玛曲河)的一级支流;白龙江 (舟曲河)属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州境所辖的玛曲、碌曲、卓尼、临潭、夏河、合作6县(市)境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黄河(玛曲河)及其支流洮河(碌曲河)、大夏河 (桑曲河);迭部、舟曲两县全境及碌曲县的郎木寺一带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为白龙江(舟曲河)。
  黄河藏语称玛曲河。玛曲意为“源自玛卿神山的河”。黄河(玛曲河)干流从青海省久治县境注入州境玛曲县内。进入玛曲县境后向东南流经玛曲县木西合、阿万仓、齐哈玛、采日玛4乡境后折向北流,经曼日玛乡后因受夏冬日(意为“海螺山”,汉语称“雪宝顶”)的阻挡又折向西流,经尼玛、欧拉、欧拉秀玛3乡境后重入青海省河南、玛沁两县境内。河三面环绕玛曲县境,形成“九曲黄河第一湾”,在州境流程433.7公里。河流落差280米。河面最宽350米,最窄80米。水深常水期为3.5米。其主要支流有:尕曲、当曲、贡曲、吉库合曲、朗曲、那合地曲、曲合曲、当庆曲、西曲等河流。
  洮河藏语称碌曲河。碌曲意为“龙水”或“神水”。发源于碌曲县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处的李恰茹山南麓和北麓,北麓河流称延曲;南麓河流称代桑曲,两河汇合后方称碌曲。其主要支流有:忠曲、科才曲、热乌曲、德合曲、车巴曲、喀尔钦曲、大峪曲、羊沙曲、仲曲(冶木河)等。
  大夏河藏语称桑曲河。发源于夏河县桑科乡与青海省同仁县多哇乡交界处的达日合喀山南麓和北麓,有两支源头。南麓挥流称桑曲;北麓河流称达讷曲。其主要支流有:吉合曲、酒易曲、斋钦曲、冬浪曲、达麦曲、永曲、果宁曲、央曲、曲奥曲、黄伊合曲、肖乎吉曲等。
  白龙江藏语称舟曲河。有两大源头,一支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境内的结格杂干山东麓。另一支是达拉曲,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境内。其主要支流有:益哇曲、哇巴曲、安子曲、尖瓦曲、腊子曲、曲瓦曲、大峪曲、拱坝曲、博峪曲等。
  麦曲因河流浑浊而得名,意即“黑河”,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南的麦洼区,全长150余公里,主要流域区在四川省境内。在玛曲县尼玛乡玛麦哲多与黄河(玛曲河)汇流,州境河段长30余公里。
  西曲发源于玛曲县欧拉秀玛乡西库乎山谷,取该山谷名的首字而得名。由16条大小支流汇成。河源有西、南两支,均源于阿尼玛卿山脉余脉北麓。南源发源于喀尔格山谷,称曼曲卡,长34.2公里;西源发源于西贡周。西曲自西向东流,在欧拉秀玛乡敦红附近汇入黄河,全长64.8公里。西曲是玛曲境内黄河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小支流最多的支流,其流经区域、长度、落差、水量、水能资源量均居诸支流之首。
  郎曲发源于玛曲县曼日玛乡尕加且山谷的塔尔玛山,向东流经郎曲乔干沼泽草原,在曲麦孜合锐山北侧1.5公里处蜿蜒拐向北方,接纳姚达尔曲后,穿经郎青协肉草原和努尔干塘草原向北注入黄河(玛曲河)。全长50余公里。
  吉曲发源于齐哈玛乡吉库合山谷的哈孔喀山,取山谷名的首字而得名。流经吉木都塘,向东北方注入黄河(玛曲河)。全长25.5公里。
  贾曲发源于四川省阿坝县麦尔玛以南的隆格尔山,其名称是因河流颜色呈灰色而得名。全长约150公里。在玛曲县齐哈玛乡登隆塘附近流入玛曲县地界,长约20公里, 齐哈玛乡境内长约10公里,在敖木多贡玛和敖木多尕玛山之间,向北注入黄河(玛曲河)。
  贡曲发源于阿尼玛卿山脉余脉南麓贡库乎山谷,取山谷名首字而得名。贡曲由贡曲、赛尔曲、多加曲三条支流构成,赛尔曲向东流至贡赛喀木多草原中心注入贡曲,向东流至多加塘接纳多加曲,渐拐向南方注入黄河(玛曲河)。
  那合地曲发源于玛曲县欧拉乡和河曲马场西部,其河流有五源,主要源头是诺尔隆曲和尕格尔曲,向北流至冈纳尔乔沼泽草原,渐拐向东方。在河曲马场东侧接纳讷尔美曲,蜿蜒拐向东北方注入黄河(玛曲河)。主河道长26.5公里。
  曲哈尔发源于阿尼玛卿山脉余脉北麓,全程流经玛曲县欧拉乡境内。向东流至乔木格尔山东麓,拐向北方注入黄河(玛曲河)。全长30.6公里,洪水期河面宽30-60米,常水期宽12米,枯水期仅宽6米左右,落差1020米。
  尕曲发源于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尕绕曲隆山而得名。有五条支流,汇流后在交玛和交宗口肖两山之间,向南注入黄河(玛曲河)。全长38.4公里。洪水期河宽20米, 水深1.4米;常水期河宽10米,水深0.8米;枯水期河宽6米,水深0.5米。河段落差550米。
  当庆曲发源于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的交宗、杂玛尔山北麓,向北全程流经欧拉秀玛乡境内在敦纪山东侧注入黄河(玛曲河)。全长32.6公里。洪水期河宽20-30米, 水深0.8米;常水期河宽10米左右,水深0.5米;枯水期河宽8米左右,水深0.3米。河段落差870米。
  忠曲发源于忠格直合热山而得名,其含义为“野牛河”。下游称“朱曲”,是 “忠曲”的变音。忠曲是洮河(碌曲河)南岸一级支流,流经姜措塘(尕海滩)、果芒塘。忠格杂矩山脉北麓有诸多支流,向北流入姜措(尕海湖),再注入忠曲,穿经姜措塘(尕海滩)、果芒塘,在向北注入碌曲河。全长约120公里。
  科才曲洮河(碌曲河)北岸一级支流。其河流有两源,均发源于夏河县桑科乡阿日加山南麓,并行南流穿越科才乡政府附近汇流,再向东流入碌曲县玛艾镇红科附近注入洮河(碌曲河)。全长66公里,落差850米。
  热乌括曲洮河(碌曲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忠格杂钜山脉的豆格拉布宰山北麓,从才波杂干西麓流经尕海乡的贡巴、文巴、波海后流向北方,在贡去乎村南5公里附近与则岔河汇流,于贡去乎村西注入洮河(碌曲河)。全长77.6公里,落差825米。
  德合曲是州境内洮河(碌曲河)北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阿木去乎镇西部的杂尔旦拉日山。另有吉合曲和布曲2条支流。吉合曲发源于阿木去乎北部与扎油乡、拉卜楞镇、桑科乡交界处的桑多喀山;布曲发源于吉仓乡西部的则日古山。向东南流经夏河县阿木去乎、博拉、吉仓等乡镇和合作市勒秀乡境,在勒秀乡俄尔果村附近注入洮河(碌曲河),沿途汇入数十条小支流。全长84.5公里,落差1020米,常水期河宽20米左右,平均水深0.5米。
  车巴曲洮河(碌曲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尼巴乡境的阿尼华盖山。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尼巴乡、刀告乡、扎古录镇辖区,在扎古录镇麻日村东侧汇入洮河 (碌曲河)。车巴曲支流有20余条,呈树叶脉状分布,东南岸支流均发源于泰乌杂矩山脉的北麓,主要支流有石巴曲和郭卓曲。主流全长82公里。喀尔钦曲洮河(碌曲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喀尔钦乡南部的泰乌杂矩山脉北麓。其河流由郭扎隆、色树隆、鲁莫纳、喀尔钦什、车录隆等山谷的五条支流汇成,在喀尔钦乡政府驻地达子多自然村北侧汇入洮河(碌曲河)。全长43.4公里,落差1250米。
  大峪曲洮河(碌曲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木耳镇南部的泰乌杂矩山脉北麓。其河流源头是迭部县北部的全州第一高峰玛措曼嘉茂峰北麓。另有沙卜隆、阿意纳、尼玛隆、尼噶库以及棋布库等山峪中的支流,汇流至冰古自然村后,直流北方,在卓尼县木耳镇政府所在地多坝北侧注入洮河(碌曲河)。全长81公里,落差1525米。
  羊沙曲又称“恰盖曲”,洮河(碌曲河)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卓尼县与合作市接壤处的阿尼纳格玛山。河流由西向东流经卓尼县恰盖乡全境,在八大台子流入临潭县羊沙乡境内,于该乡舍科村东出境后复入卓尼县境内,在洮砚乡桑大纳(羊沙口)东汇入洮河(碌曲河)。全长61公里。
  仲曲即冶木河。洮河(碌曲河)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念钦杂矩山脉道娄季冈山南麓的纳果尔茂沼泽地域。上游称纳芒曲,流至卓尼县康多乡境内的峡谷地段后称仲曲。另一支流上游称嘎肖曲,下游称达日曲,在康多乡与勺哇土族乡接壤处向南汇入仲曲。扎尕梁山岭北麓有8条支流,向北分别汇入仲曲。在临潭八角乡牙扎坎出州境入康乐县,在莲麓乡境河口村入洮河。全长约120公里,在合作市境内长26.2公里;卓尼县境长50.5公里;临潭县境内长27.7公里。
  达讷曲大夏河(桑曲)西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夏河县桑科乡与青海省同仁县界山达日合喀山。汇纳十余条支流后,流入桑科乡境内,于桑科塘汇入大夏河(桑曲),全长55公里,境内流程约12公里。
  永曲大夏河(桑曲)东南岸一级支流,其河流主要有扎油曲和卡加曲两源,扎油曲发源于扎油乡、达麦乡和拉卜楞镇的界山姜格莱山;卡加曲又有两支主源,北支称岗擦曲,发源于卡加夏格山;东支称热格曲,发源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境的阿尼努格玛山北麓。全长68.4公里。流经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佐盖曼玛乡、卡加曼乡和夏河县唐尕昂乡等4乡境后于,在王格尔塘汇入大夏河(桑曲)。永曲是大夏河(桑曲)在境内流经最长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539.6平方千米。
  央曲大夏河(桑曲)西岸一级支流。其河流有三源,即:古让曲、恰采宁曲、赛欠曲。古让曲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瓜什则乡北部的恰琼根山;恰采宁曲、赛欠曲均发源于夏河县甘加乡西部甘青边界的群乌雷更山东麓和南麓。另有6条支流汇入央曲。在夏河县麻当乡附近汇入大夏河(桑曲)。全长62.2公里,流域面积1124.9平方千米。
  曲奥曲大夏河(桑曲)西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加乡境达加莱山南麓,向东南方流至夏河县曲奥乡加道自然村附近注入大夏河(桑曲)。全长23.4公里。
  肖乎曲发源于合作市卡加道乡境内的卡加夏格山。在曲乃合达克山岭与念钦杂矩山脉之间,向西流至夏仓格尔自然村附近急拐东北方,在阿尼念钦山与阿乃玛玛山之间奔流北方。岀甘南州境恰干木香告(槐树关),在临夏县双城附近注入大夏河(桑曲),全长流经48公里,河流落差约1800米。
  益曲又名益哇河,白龙江(舟曲)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益哇乡境的光盖山南麓。其河流有四源。在扎尕那汇入干流,切割扎尕那石门,向南直流。在达泡亚玖山梁东侧注入白龙江(舟曲)。全长35公里,落差1195米。
  哇曲又名哇巴河,白龙江(舟曲)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电尕乡北部的久波克喀山南麓。有东西两源,在吾子村附近汇合后向南直流,在迭部县城西侧注入白龙江(舟曲河)。全长42公里,年平均流量2.14立方米/秒,落差1380米。
  安子曲白龙江(舟曲)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卡坝乡北部的全州最高峰玛措曼嘉茂峰南麓。有东西两源,东支称尼欠曲,西支称安子曲。在恰路库自然村西南侧3公里处汇合后,向南方直流。在卡坝乡政府驻地东侧汇入白龙江(舟曲河)。全长36公里,落差1515米。
  达拉曲白龙江(舟曲)南岸一级支流,也是白龙江(舟曲)在境内的最大支流。主源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的岷日杂矩山脉。于迭部县达拉乡甘果村附近向北流入州境。在达拉乡政府驻地东侧3公里处纳入高吉曲,达拉林场附近纳入曲考纳河流(源头称措玛尔曲)后顺达拉隆哇流向东北方,在卡坝乡政府驻地东侧2公里处注入白龙江 (舟曲)。全长150公里,州境内流程43公里,落差535米。
  尖尼曲白龙江(舟曲)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迭部县尼傲乡境泰乌杂矩山脉东南侧的加嘎鲁、古麻山附近,南流经尖尼沟后于沟口尼傲乡政府驻地西侧注入白龙江,全长25公里,落差1160米。
  多儿曲白龙江(舟曲)南岸一级支流,其长度、水量仅次于达拉曲,其河流有两源:阿夏曲发源于迭部县阿夏乡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界山洛久杂山西北麓,向东流至阿夏乡政府驻地附近,拐向北方,在日吾美盖西侧5公里处汇入多儿曲;多儿曲发源于岷日杂矩山脉戈藏佳则山的东南麓,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向东流至惹苏加萨沟口流入迭部县境,乡东北方流至白古自然村南侧1公里处,又急拐西北方,沿念布萨日山岭 (洋布梁)西南麓直线向西北方流入白龙江(舟曲)。多儿曲纳入阿夏曲后又北流经旺藏乡境后于麻牙园艺场以东注入白龙江(舟曲)。多儿曲流经约86公里,州境流程约60公里,落差1110米。
  腊子曲白龙江(舟曲河)北岸一级支流。其河流有腊子曲、桑坝曲两源:腊子曲发源于桑坝乡境内的阿尼莫老山岭东麓,有热格隆哇、美路库、老龙库等山谷中的河流分别向东流入腊子曲,久里才山峪中的河流在腊子电站南侧向西流入腊子曲;桑坝曲发源于纳杂山岭南麓,向东南流至贡尖自然村北侧汇入腊子曲,流经约48公里。腊子曲向南流经天险腊子口、腊子乡政府驻地后于腊子、洛大、桑坝3乡交会处与桑坝曲汇合。在洛大乡代古寺北注入白龙江(舟曲)。全长56公里,落差1885米。
  曲瓦曲白龙江(舟曲)南岸支流。其河流有两源,均发源于迭部、舟曲两县交界的念布萨日山岭东麓和西麓,是白龙江(舟曲)进入舟曲县境后的第一条支流,向东南流经曲瓦乡岭儿坝自然村后注入白龙江(舟曲)。流程22公里,落差1210米。
  大峪曲白龙江(舟曲)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舟曲县大峪乡境南部的达益萨日山岭(洋布梁)东北麓和葱花坪山的西南麓。向北流经大峪乡境后,在立节乡政府附近注入白龙江(舟曲)。流程约30公里。
  拱坝曲白龙江(舟曲)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舟曲县武坪乡与迭部县多儿乡接壤处的达益萨日(洋布梁)及达益那隆之间。拱坝曲与多儿曲对角流向东南方,依次流经舟曲县武坪、插岗、拱坝、曲告纳等4乡境。沿途纳入岷日杂矩山脉东端东北麓的数十条支流,在槐树坝入陇南市境内,在武都县两水镇西侧注入白龙江(舟曲)。流程约120公里,舟曲县流程约106公里,落差1830米。
  博峪曲白水江(舟曲)一级支流。主源发源于舟曲县武坪乡境内的才腊杂山东南麓,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插岗乡境后入博峪乡境内。其河流的大小支流有28条,呈树叶脉状分布,在博峪乡擦西诺自然村南出州境入文县,在文县鸡石坝村附近汇入白水江。州境内流程43公里,落差1880米。
  姜措即尕海。藏语称为“姜托措钦”,意为“高寒湖”,位于碌曲县境内。海拔在3480米之间。姜措汇集忠格杂矩山脉北麓的各支流,经忠曲注入洮河(碌曲)。水域面积近600公顷,是甘南髙原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湖四周为优良的天然牧场。1982年姜措(尕海湖)被甘肃省列为湿地类型候鸟保护区,199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阿玛周措又称“勺哇周措”。汉语称“冶海、常爷池”。位于卓尼县勺哇乡与临潭县冶力关镇、八角乡交界处。湖面海拔2610米,水源是从知合康杂山北麓发源的夏琼曲汇集而成。湖水无出口,有地下暗流从冶力关镇北部山腰涌出。水域面积1.2平方千米,南北长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是一处天然的淡水湖泊。湖水呈深绿色,清澄如镜。水位大旱不减,大涝不溢,湖边浅水处有小覲栖息,无其它水生动物。当地藏族群众视此湖为圣湖。冶海冰图为古洮州八景之一。
  达尔藏湖位于夏河县王格尔塘镇西部的阿尼亚日山西南麓。湖面海拔3100米左右,呈狭长形,湖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百米,面积约有50余亩。湖滨地形开阔, 外围前塬是平坝草甸,三面环山,山上森林密布,湖中鱼类繁生。是附近群众尊奉的 “神湖”之一。每逢六月,各地信众络绎不绝在来到这里朝圣插箭。达尔藏湖不仅是高原优良的牧场,也是水鸟群集的天然乐园。
  骨麻湖因地处骨麻山而得名,位于迭部县桑坝乡黑拉村西北部的半山腰处。海拔3820米,湖面呈椭圆形,面积约3500平方米,水深5米以上。扎格尔乃康汉语成为“白石崖”。位于夏河县甘加乡达加莱山的西南麓,姜拉库合有数个溶洞,而以西侧的溶洞最为著名,为安多地区佛教名胜。洞深几公里,深邃崎岖,暗河哗哗,流水叮咚。附近发现了珍贵的三趾马化石以及蚌类钻锤虫、珊瑚等海生动物化石,证明甘加地域曾经是浅海地带。
  九巅峡位于卓尼县东部的藏巴哇乡境内。峡长约十余公里,两岸群山竞秀,石壁耸立,其间苍松翠柏耸立云表,或倒悬崖头,峡内巨石相叠,惊涛怒吼,巨浪滔天。
  石门峡位于卓尼县城东部洮砚乡境内。石门峡景区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龙王庙,并御封“石门金锁”。峡内洮水蜿蜒其间,水面清幽碧透如镜,在当地还流传着大禹治水而开峡和鲁班开峡的美妙传说。
  康多峡位于卓尼县城东北部的康多、勺哇和恰盖三乡接壤处的仲曲河流域。峡壁立千仞,飞瀑如链,千树交柯,万木竞翠。每至秋季峡内层林尽染,似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娇艳,峰回路转,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西麦朵合塘位于玛曲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是地势平坦的河谷滩地,绵延数十公里。每年七月中旬,滩上遍开金莲花。八月代之以天蓝色的龙胆紫,十月,则是斑斑点点的毛莨花,称之为西麦朵合塘花之三奇。
  气温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具有大陆性季节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降水较多,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全州除舟曲、迭部县部分地区没有严寒期外,其余地方长冬无夏,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分布甘南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一13℃之间,地域差异很大。总的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高温中心在白龙江东端的舟曲为13.1℃,迭部为7.0℃。低温中心在玛曲为1.3T,在合作为2.3T。中部的临潭、卓尼为3.3℃ —5.1℃,冷暖相差较大。州内不同海拔高度各层次年均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是海拔1200米高度约为14℃,1600米高度为11℃,2000米高度为7℃—9℃,2600米高度为4℃—5℃,3000米高度为2℃—3℃,3200米高度为1℃一2℃。从年均气温的地理分布分析,高度和地形起主要作用。如早春二月,白龙江下游的舟曲已春暖花开,而西北部地区依然天寒地冻;10月的舟曲红叶遍山,柿子飘香,而西北部地区已进入北风呼啸的初冬季节。就舟曲县境内,亦有气温地理分布的差异,早春,河谷地带早已春花照眼,而高山地带仍是冰封地冻。此即为甘南州境气温时空分布和地理分布的明显特征。
  四季气温分布四季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春季(4月),西部为2℃,东部一般为4℃一8℃,舟曲为14.3℃;夏季(7月),西部在10℃—13℃之间,东部一般为13℃一16℃,舟曲达23℃;秋季(10月),西部为2℃—3℃,东部一般为4℃—7℃,舟曲在13℃左右;冬季(1月),西部一般为-9℃—-10℃,东部为-4℃一-8℃,舟曲为1.8℃。
  气温年际变化境内气温年较差一般在20℃—22℃之间,合作为23℃。是全省年较差最小的地区,比气温年较差较小的长江下游还要小。州内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幅在1.3℃—1.7℃之间。1958年一2000年,合作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4.0℃,最低值1.4℃,20世纪60年代为1.9℃ ,70年代为2.1℃,80年代为2.3°C,90年代为2.8℃。
  气温月旬变化全州各地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春秋季气温介于夏、冬季之间,春温高于秋温,春季每月以4℃—5℃速度升温,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每月以5°C—1℃下降。全州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舟曲为23.3℃,迭部为16.3℃,其余各地均在11℃—15℃之间。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递减,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舟曲为1.8℃,其余各地均在-4.0℃—-10.1℃ 之间。各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海拔25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海拔2500米以上,由于地形作用出现逆温现象而呈非线性递减。甘南各地逐旬平均气温一年中一般以1月中旬最冷,除舟曲为1.4℃外,其他各地均在-4.6℃一-10.6℃之间;7月下旬或8月上旬最热,舟曲为24.0℃1其他各地在11.4℃-17.0℃之间。合作地区累年逐旬平均气温4月上旬开始升到0℃以上,11月上旬降至0℃以下。6月下旬至8月下旬在10℃以上。
  气温日变化州内气温日变化受云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晴天情况下,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6-17时,冬季在15-16时;日最低气温,不论冬季或夏季都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因州境地处高原,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气温上升迅速。夜间散失热量快,气温剧烈下降,气温日较差大。各地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9℃一16℃之间,其分布趋势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递增。气温平均日较差以冬季(12—2月)最大,为9℃—1℃,夏季(6—8月)最小为10℃—14℃,春秋季(3—5月,9—11月)居中,为8—16℃。气温最大日较差出现在合作为35.4℃,其次是夏河、临潭为31℃一32℃, 舟曲最小为21.3℃。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州内各地年平均最高气温在8℃—19℃之间,舟曲最高为18.5℃,玛曲最低为8.8℃。夏季(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6℃-29℃;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一-18℃。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相一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5℃—9℃之间,舟曲最高为9.1℃,玛曲最低为-4.7℃。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州境内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迭部为36℃一38℃,为最高气温的高值区;临潭、卓尼、夏河、合作在30℃ —34℃之间,碌曲、郎木寺、玛曲为25℃—30℃,是全州最高气温的低值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以7月居多。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冬季各月。在地域分布上,舟曲为-10.2°C ,其他各地在-20℃—-30℃之间。全州有两个极低中心,一个在玛曲,为-29.6℃,另一个在合作,为-28.5℃。相对高值出现在舟曲。除东南部的舟曲以外,合作、临潭、郎木寺、玛曲、碌曲等地,日最低气温在盛夏季节亦可降至0℃以下。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平均日数,舟曲0.1天,即10年一遇,其余地方均末出现过。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平均日数,舟曲31.4天,迭部3.2天, 其余地方均未出现。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的平均日数,全州大部分地方为200—240天,为全省最多的地方;卓尼、迭部为165—180天,舟曲66.5天。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10℃平均日数,舟曲0.1天,迭部49.1天,卓尼、临潭78—95天,其余各地199-115天。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0℃的平均日数,合作、碌曲、玛曲、郎木寺为11-20天,夏河、临潭、卓尼2—7天,迭部,舟曲未出现过。
  四季划分标准和时空分布如按全国通常气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高于22T℃为夏季,10℃—22℃为春、秋的标准划分,甘南地区除舟曲有56天的夏季外,其它各地长冬无夏,春、秋相连且短促。冬季:舟曲135天,迭部、卓尼205-241天,玛曲、郎木寺315—339天,其余各地277—281天。春秋季:迭部、卓尼124—160天,玛曲26天,其余各地50—88天。舟曲虽有四季之分,但四季的日数也很不均匀,仍是冬季最长,秋季短促。按气候指标划分四季的方法,仅表明一个地区冷暖程度,但反映不出一年中的自然景物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实际上州内各地仍有春、夏、秋、冬之分。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采用自然季节划分法,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严寒期指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5℃的时期称为严寒期,州内大部分地方严寒期长,郎木寺、玛曲可达100—110天,其余各地在60天之间,仅舟曲无严寒期。
  酷热期指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30℃的时期称为酷热期,州境各地无酷热期。
  年降水量地理分布州境内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各地降水量多寡差别很大,分布趋势大致以西南部的郎木寺向四周递减,年多雨中心郎木寺为797毫米,少雨中心夏河县甘加一带的年降水量只有230毫米。全州各地年降水量平均在400-800毫米之间。
  四季降水量分布州境内四季降水量分布亦很不均匀,暖季多,冷季少,雨热同季的特征显著。春季降水量始增,秋季降水量虽骤减但稍多于春季,夏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51%左右,冬季极少,仅占1%—2%。以春末到秋初(5T月)为夏半年,1-4月为冬半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约占全年的80%。
  降水量月际变化州境内降水量的月际变化趋势大致是从1—8月逐月增多,7、8月为降水高峰。9-12月逐月减少,12月降水最少。全州各地雨季始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中旬,雨季长达160-180天。除玛曲外,其余各地在6月出现相对少雨时段,易形成初夏旱。
  降水量年际变化州境内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各地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一般为10%—20%,但月降水量变率较大,特别在作物生长需水期月降水变率为22%一10%, 多数大于25%,各地降水稳定性比较差,易发生旱涝。降水日数按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全州各地多年平均降水日数在118—151天之间。地区分布以玛曲、郎木寺最多约149—151天,舟曲、夏河最少约118—123天,碌曲、卓尼约143—145天,其余各地约133—136天。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达44-58天,冬季最少为5-9天。各地多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
  39-87天,多出现在秋末至冬季,郎木寺、夏河、玛曲、舟曲等地曾出现80天以上连续无降水日数,从11月开始至次年2月初结束。
  降水强度全州各地年平均降水强度(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降水日数的比值)不大,以小雨为主,一般在3.6—5.2毫米之间,夏河最小为3.6毫米,郎木寺最大为5.2毫米。出现小雨(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全州为106—133天。玛曲、碌曲及卓尼124—131天,舟曲106天,其他各地109—121天。小雨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80%—89%。中雨(24小时降水量在10.0—24.9毫米)的年平均日数为11-20天,郎木寺20天,舟曲、夏河11天,其他各地12-17天。大雨(24小时降水量在25.0-49.9毫米)与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0毫米)的年平均曰数为1一5天,郎木寺5天,迭部3天,舟曲、夏河1天,其余各地2天,郎木寺,迭部占2%—3%,其他各地占1%。一日最大降水量一般在43—94毫米之间,多出现在夏季,玛曲最大为93.5毫米(2009年7月21日)。全州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出现。
  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州内降雪期比较长,西部玛曲降雪期开始于7月中旬到10月上旬,结束于5月下旬到8月下旬,降雪期长达296天,年平均降雪日数84天;西北部合作、夏河开始于8月上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中旬到6月下旬,降雪期260—265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5-62天;迭部、卓尼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降雪期193-223天,年平均降雪日数36-69天;碌曲、临潭开始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降雪期246-25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62-77天;舟曲开始于10月下旬到1月上旬,降雪期100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4天。
  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各地积雪初日比降雪初日推迟10—30天左右,积雪终日较降雪终日提前15-40天。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积雪日数较降雪日数多,但因受地势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南部的舟曲、迭部、卓尼降雪日数多于积雪日数。西部玛曲、郎木寺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结束于5月上旬到6月下旬,积雪期长达213-278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61-76天,最大积雪深度19-27厘米;西北部合作、夏河、临潭积雪期开始于8月下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 积雪期214-223天,年均积雪日数37—54天,最大积雪深度15-23厘米;东南部舟曲、迭部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结束于2月上旬到4月下旬,积雪期
  40-150天,年平均积雪日数4—20天,最大积雪深度3—11厘米;卓尼积雪期开始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结束于4月中旬到5月下旬,积雪期139-223天,年平均积雪日数42天,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年平均风速州内各地年平均风速较小,一般在1.4-2.4米/秒之间。洮河流域及合作在1.5-1.6米/秒之间,白龙江流域在1.8-2.3米/秒。其余地方一般为2.1-2.4米/秒,临潭2.4米/秒。
  最大风速州内各地最大风速在14-27X/秒之间,临潭、玛曲、碌曲最大值达26—27米/秒,舟曲、卓尼、迭部最小,为14-17米/秒。大部分地区风速最大的风向为西一西北风。迭部、舟曲为东南风。
  最多风向州内各地年最多风向西北部大部分地方盛行东一东南风,西风次之,夏河以东北风为多,合作以北一西北风为多,洮河两岸以偏东风为多。
  风速年变化州内平均风速最大值出现在3-4月,平均风速玛曲、临潭、迭部、舟曲2.7—3.0米/秒,其余地方1.9—2.4米/秒。平均风速最小值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玛曲、临潭出现在9—10月,平均风速1.9—2.2米/秒;碌曲出现在8-9月,平均风速1.3米/秒;夏河出现在7—8月,平均风速1.9米/秒;其它各地出现在12月。平均风速合作、卓尼为0.8-0.9米/秒,迭部、舟曲1.2—1.7米/秒。
  最多风向年变化州内最多风向的年变化有两个特点:其一,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季节变化;其二,处于两山夹峙的河谷地带,一年四季的盛行风向少变。如玛曲10月至次年4月盛行西风,5月以后盛行风由西向东顺时针旋转180°,7月以后盛行风由东向西逆时针旋转180。。合作一年四季盛行西北偏北风;舟曲一年四季东南风极盛,频率一直维持在28%—32%。大风日数瞬间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8级(大于或等于17.0米/秒)为大风日,全州各地累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79天,分布趋势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平均大风日数玛曲多达48.5天,最多年可达140天,为全州之冠。舟曲最少仅1.8天。合作、夏河、临潭、碌曲在13-23天之间,迭部、卓尼不足5天。各月分布以3—4月最多,9-10月最少;一日内,以午间出现多,夜间出现少。
  年日照时数分布州内年日照时数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在1800—2600小时之间。玛曲年日照时数多达2583.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舟曲受山高沟深的影响,日照时数最少,为1759.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0%;其他地区在2200—2400小时之间。
  各季日照时数分布州内日照时数季节分布不均匀,临潭、合作、碌曲、郎木寺多出现在冬季;玛曲、夏河、迭部多出现在春季;舟曲、卓尼多出现在夏季;秋季各地日照时数最少。东西方向日照时数的差异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秋季略大于春季。
  日照时数变化州内各地日照时数从3月份起开始增加,最大值东南部出现在4月,其余各地出现在12月,从3月份起开始明显减少。最小值出现在9月,是秋季连阴雨天气影响的结果。日照时数年变化幅度以碌曲、临潭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全州各地日照百分率年际间的变化平均值在6%-5%之间。碌曲的变幅最大为11%,卓尼较小为4%,其余各地的年际变化一般在6%-9%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州内年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趋势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范围在4400-5500兆焦/平方米之间,高低值之间相差1000兆焦/平方米左右。州内年太阳总辐射的高值区在玛曲,为5486.8兆焦/平方米。舟曲是全州太阳总辐射最小的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仅为4433.4兆焦/平方米。其余地方一般为4900—5200兆焦/平方米。总辐射量值在全省居中等,较河西各地少,比陇东、陇南地区多。全州各地总辐射的年变化夏季大于春季,冬季最小。生长季总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60%以上。舟曲最大,达97%,玛曲最小,占61%。
  生理辐射州内生理辐射的分布趋势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变化范围在2100—2700兆焦/平方米之间,玛曲最多为2688.5兆焦/平方米,舟曲最少为2172.4兆焦/平方米, 高低值相差约500兆焦/平方米。其它地方年生理辐射在2400-2500兆焦/平方米之间, 生长季生理辐射量1500—2100兆焦/平方米,占年总辐射量的30%-48%。全州生长季的生理辐射,在海拔较高的玛曲、碌曲虽然年总辐射量比较大,但因温度低,生长季短,能利用的有效生理辐射量只占年总辐射量的30%左右。海拔高度较低的舟曲,年总辐射量虽最小,但由于温度较高,生长季节长,能利用的生理辐射量占年总辐射量的48%左右。
  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州内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一般为1290-1690小时,分布趋势自西北向东南递增,舟曲为1693.6小时,合作、玛曲分别为1295.2和1315.6小时,在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T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70—1120小时,分布趋势与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期间的日照时数分布相同。舟曲为1124.3小时,玛曲、合作分别为174.9和375.7小时。根据资料分析,全州大部分地区属太阳能较丰富的有效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50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可利用年总天数160天以上,为春、夏较丰富有效利用区。舟曲属太阳能较贫的难以利用区,年太阳总辐射小于4500兆焦/平方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州内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地域分布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在58%—66%之间。夏河是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为58%;郎木寺是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为66%,其它地区在59%—65%之间。
  各季相对湿度分布州内春季西北部地区为50%—63%,东南部地区为52%—66%;夏季西北部地区为66%—74%,东南部地区为61%-65%;秋季西北部地区为53%—74%,东南部地区为59%—70%;冬季西北部地区为42%—5%,东南部地区为48%—54%。
  相对湿度年变化州内各地相对湿度从3月份开始逐月增大,以7-9月最大,从10月起开始减小,1月最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相对湿度最大的季节,也是降水量相应最多的季节。
  相对湿度日变化州内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正好相反,气温的最高点,为相对湿度的最低点,气温的最低点,为相对湿度的最高点。相对湿度一日内,一般清晨时最大,日出后逐渐减小,至14-15时减至最小值,16时后又逐渐增大。
  年蒸发量分布与年降水量比较,州内属全省蒸发量最小的地区之一,年蒸发量的分布趋势东部较大,西部较小。东部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如舟曲的年蒸发量为1972.5毫米。西都一般在1100—1300毫米之间,如郎木寺地区为1136.8毫米。
  各季蒸发量分布州内蒸发量的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冬季1月全州为43—37毫米;春季4月西部在120—15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0—215毫米之间;夏季7月西部在139—160毫米之间,东部一般在175—260毫米之间;秋季10月全州在72-123毫米之间。
  蒸发量年变化州内蒸发量年变化的最小值出现在1月或12月,最大值出现在5月,舟曲出现在7月。一年中2—5月蒸发量迅速增大,9-11月逐渐减小。各地蒸发量的年变化幅度在93—356毫米之间,最大值出现在临潭,为356毫米,最小值出现在碌曲,为93毫米,多年最大蒸发量与平均蒸发量的变率以临潭最大为16%,合作最小为3%。
  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州内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年平均比值为1.57.4倍,其中舟曲为4.4倍,夏河为3.0倍,临潭为2.9倍,迭部为2.7倍,合作、玛曲为2.2倍,卓尼为2.1倍,碌曲为1.9倍,郎木寺为1.5倍。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较,比值偏小,湿润程度以玛曲较好。
  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州内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趋势大体与气温一致,东部偏高,西部偏低。东部一般在6.0℃—15.0℃之间,舟曲最高为15.2℃;西部一般在3.0℃—5.5℃之间,郎木寺最低为3.2℃。
  地面温度年月变化州内地面温度以夏季最高,月平均地面温度最大值在7月,为15.3℃—27.1℃,舟曲最高,为27.1℃。冬季最低,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月,为-9.4℃-2.0℃,合作是最低的地区,为-9.4℃。春季高于秋季。地面温度从3月份开始回升到0℃以上,7月达最高点,11月开始降到0℃以下,1月最低。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州内地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夏季,在6—8月之间。舟曲最高达70.4℃,其次是玛曲为65.5℃,郎木寺最低,为56.1℃。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州内地面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冬季12—2月之间,其值在-14.6T--36.8℃之间,以合作、临潭最低,分别为-36.8和-33.5℃。全州只有卓尼的7月、迭部的7—8月、舟曲的5-9月间地面极端最低温度高于0℃外,其余地方各月均有低于0℃的现象出现。
  地中温度州内各地10—20厘米地中温度变化比较平稳,7—8月最高,1月最低。最稳定期是7—8月,9月开始下降。全州月平均地中温度以舟曲最高,玛曲最低。
  土壤冻结日期和解冻日期州内各地1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西北部地区在11月下旬,舟曲、迭部在12月上旬以后。30厘米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与10厘米冻结日期间隔12-22天左右,普遍在11月下旬以后。舟曲30厘米处没有出现土壤冻结现象。各地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进入稳定冻结期,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冻土深度逐渐加深。土壤10厘米平均解冻日期在3月中下旬,舟曲在1月上旬末解冻。30厘米解冻日期,碌曲、郎木寺一般推迟22-27天,迭部5天,其余各地约9—15天,一般在5月份土壤全部解冻。舟曲在1月上旬解冻,玛曲在6月上旬全部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州内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12—3月,年最大冻土深度的高值为147厘米,出现在临潭,其次是合作为142厘米。年最大冻土深度的低值为24厘米,出现在舟曲,其余各地在90—140厘米之间。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

相关地名

洮阳县
相关地名
洮州
相关地名
汎潭县
相关地名
美相县
相关地名
白石县
相关地名
叠州
相关地名
常芬县
相关地名
怀道县
相关地名
怀羌县
相关地名
西固县
相关地名
龙迭县
相关地名
洮江县
相关地名
思吾什旗
相关地名
朱札七旗
相关地名
小术布旗
相关地名
大峪沟旗
相关地名
纳麻那旗
相关地名
录竹三旗
相关地名
车巴沟旗
相关地名
老吾什旗
相关地名
藏巴哇三咂旗
相关地名
北山诸旗
相关地名
勺哇旗
相关地名
卓逊部落
相关地名
拉德四部翼
相关地名
南木拉部落
相关地名
桑科七部
相关地名
科才三部
相关地名
甘加六部
相关地名
德尔隆三部
相关地名
霍尔藏四部
相关地名
佐盖五部
相关地名
卡加四部
相关地名
簇四部翼
相关地名
多嘎尔部落
相关地名
博拉四部
相关地名
加茂贡部落
相关地名
扎油部落
相关地名
三木察部落
相关地名
西仓部落
相关地名
色赤部落
相关地名
阿拉五部
相关地名
乔科部落
相关地名
欧拉三部
相关地名
佐盖尼玛部落
相关地名
齐卡玛部落
相关地名
阿万仓部落
相关地名
木拉部落
相关地名
西合香部落
相关地名
卓尼杨土司辖区
相关地名
临潭昝土司辖区
相关地名
会川赵土司辖区
相关地名
西固黄土司辖区
相关地名
宕昌马土司辖区
相关地名
卓尼寺僧纲辖区
相关地名
垂巴寺僧纲辖区
相关地名
麻奴寺僧纲辖区
相关地名
卓洛寺都纲辖区
相关地名
园城寺僧正辖区
相关地名
闫家寺僧正辖区
相关地名
褶皱带
相关地名
念钦杂矩山脉
相关地名
忠格杂矩山脉
相关地名
泰乌杂矩山脉
相关地名
岷日杂矩山脉
相关地名
玛措美嘉茂峰
相关地名
达加莱山
相关地名
阿尼念钦山
相关地名
日乌班玛山
相关地名
嘎尔坚喀
相关地名
念青扎尕
相关地名
克其合杂莫尔
相关地名
阿尼公洪
相关地名
赛藏格日山
相关地名
斯日冬周
相关地名
乔木格尔
相关地名
嘎绕曲隆
相关地名
阿尼华盖山
相关地名
念耿达瓦山
相关地名
阿尼恰盖
相关地名
豆姜赛茂山
相关地名
雷古山
相关地名
阿嘎尔
相关地名
佩尔热更
相关地名
旦巴哲西
相关地名
达益萨日
相关地名
擂鼓山
相关地名
才蜡杂
相关地名
黄河
相关地名
洮河
相关地名
大夏河
相关地名
白龙江
相关地名
麦曲
相关地名
西曲
相关地名
郎曲
相关地名
吉曲
相关地名
贾曲
相关地名
贡曲
相关地名
那合地曲
相关地名
曲哈尔
相关地名
尕曲
相关地名
当庆曲
相关地名
忠曲
相关地名
科才曲
相关地名
热乌括曲
相关地名
德合曲
相关地名
车巴曲
相关地名
喀尔钦曲
相关地名
大峪曲
相关地名
羊沙曲
相关地名
仲曲
相关地名
达讷曲
相关地名
永曲
相关地名
央曲
相关地名
曲奥曲
相关地名
肖乎曲
相关地名
益曲
相关地名
哇曲
相关地名
安子曲
相关地名
达拉曲
相关地名
尖尼曲
相关地名
多儿曲
相关地名
腊子曲
相关地名
曲瓦曲
相关地名
拱坝曲
相关地名
博峪曲
相关地名
姜措
相关地名
阿玛周措
相关地名
达尔藏湖
相关地名
骨麻湖
相关地名
扎格尔乃康
相关地名
九巅峡
相关地名
石门峡
相关地名
康多峡
相关地名
西麦朵合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