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地理名称: 郎木寺
唯一号: 292533020220000035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428.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宗教、历史

参考方位

位于兰郎公路终端的甘川边界,西距白龙江源头十公里。

介绍

走进郎木寺,青山绿水,苍松翠柏,红墙金瓦,云雾缭绕,僧侣成群,法号声声,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此为佛国一村镇,户户尽是红衣人,岁岁阿弥陀佛事,代代追求美善真”(梁旺俊《走进郎木寺》)。郎木寺位于兰郎公路终端的甘川边界,西距白龙江源头十公里,是甘南与川北著名的旅游胜地。郎木寺本称章吉,远古时代就是陇右通河首,河湟下益州的要冲。藏传佛教著作中称此处为圣地,被认为是吉祥天母显灵之处,是莲花生大师降伏魔类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章吉北边的加不日山林中窜出一只母虎,以红石崖山洞为窝,凶猛异常,为害不浅,人们遂惊呼红石崖一带为“德仓”,“德仓”是藏语虎窝的意思。后来,有个名叫苟什德·丹巴拉卜吉的大师来到这里,降伏恶虎消除了灾患。据说,今红石山崖上的巨大印痕,就是当年苟什德·丹巴拉卜吉降虎时留下的脚印。距德仓不远处,有一小巧玲珑景色奇特的石山,称作乃特合山,山麓亦有一石洞,称作巴尔旦洞,洞内有一天然生成的岩石,酷似仙女,婷婷玉立,藏语称之为“郎木”,“郎木”是女神的意思。自从章吉地方出现了“德仓”和发现了“郎木”岩洞后,人们就用“德仓郎木”一名来称呼章吉地方了。明朝后期,一些僧人开始在德仓郎木地方结庐住洞研修佛理,清雍正九年(1731午),托拉·阿旺跋藏在德仓郎木的白龙江南岸修建了一座静修院,他圆寂时将静修院献给了洛藏丹悲坚赞大师,这座静修院的修建,当是德仓郎木地方有寺院的开始。乾隆十三年(1748),河南蒙旗亲王旺舒克喇布坦与卓尼土司护印人仁钦华宗,尊请出生于双岔部落的赛赤坚参桑盖大师,在加不日山前的扎西地方建寺弘法。其时,四川若尔盖十二部落洪布为阻碍蒙旗势力伸入川北草地,也大力扩建白龙江南岸的静修院。这样,在这虎穴女神之地,便出现了两座寺院竞争修建的状况。经过一百多年断断续续的修建,德仓郎木地方河阴与河阳两座大寺群落全部建成。因两寺所在地称作德仓郎木,外地人皆称这两座寺为德仓郎木寺,简称郎木寺。实际上河阴的寺称为格尔底寺,河阳的寺称为赛赤寺。格尔底寺在修建过程中势力发展迅速,后成为川北草地最有影响的寺,鼎盛时寺内喇嘛达1200人,直接管辖着寺周围12个村庄和草地北部的三个大部落,辖寺有20多座,对外则号称有108个辖寺。赛赤寺与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极盛时喇嘛有千人之众,直接管辖着寺周围的塔哇、甲科等村庄和赛赤、双岔两个大部落,辖寺有5座。格尔底赛赤两寺依山而建,寺后林木葱郁,寺前碧水萦绕,景色奇秀。寺内殿堂僧舍接连,沿山层层叠叠,错落有序,气势宏伟。两寺各有经堂、昂欠18座,僧舍数百间,多用片石砌成,外涂红色颜料,在绿荫衬托下,显得壮严肃穆。经堂昂欠内部多饰以彩绘,富丽堂皇,金碧辉映。所有佛门柱均系精雕细刻而成,工艺十分精湛。两寺各存有大量的经籍、佛像、唐卡、金银器皿、玉器及象牙、珊瑚饰物。德仓郎木寺两寺建成后,声名远播域内外,甘、青、川三省的朝圣者纷至沓来,西藏赴内地的活佛喇嘛亦多歇脚于此,洮州、岷州、河州、松潘一带的回商汉匠及藏族手工业者纷纷迁居于此,使寺前很快发展成为工商集镇。因寺院知名度高,所以靠寺而兴的工商集镇也被称作郎木寺。 “文革”期间,郎木寺地方的这两座寺院几乎被夷为平地,寺内的佛像、珍藏散失一空。1981年,国家拔款并由群众自愿集资,开始了两寺的重建工程。经过十多年的修建,两寺已具有相当规模,流落民间的部分珍藏也陆续回归寺院。如今的郎木寺,已成为域内外游人青睐的览胜游地。每年夏季,来郎木寺观光游览的车辆不绝于道,除了众多的国内游客外,肤色不同的外国宾客也屡有所见。宏伟的寺院群落,令人深思的神话传说,白龙江源头的碧水银波,郁郁葱葱的松林灌丛,峥嵘的岩石奇洞,银光闪烁的远山雪峰,还有那些以板代瓦的独特民居,熙熙攘攘的甘川汇合小街景令人叹为观止。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