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2020230000860
事件名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96.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35年
结束时间: 1936年

事件描述

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5年(1936),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撼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民国24年(1935)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进入时属卓尼辖领的迭部地区。民国25年(1936)9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撤离临潭羊化桥,两次经过县境。著名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和临潭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发生在临、卓地区。 1935年8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离开川北的巴西,向甘南卓尼土司所辖的迭部挺进,沿包座河,进入达拉沟。9月5日,红一军团越过达拉河到达章拉沟口,经岗岭到达俄界(藏语称“高吉”)村。9月11日,毛泽东率中央直属纵队及三军团在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胜利会师,同时发岀敦促《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卷令其即行北上》电文。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继巴西会议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到会的除政治局成员外,一、三军团的领导人彭德怀等也岀席了会议。 9月14日,红军先头部队来到迭部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一一旺藏寺,除先头部队外,大部队及中央直属机关均驻于寺内及附近的村庄里休整待命。毛泽东就住在离寺二里路的茨日那村。 9月15日,司令部命令红军第二师为前卫,第四团为先头部队向岷县前进,鲁大昌奉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的电令,在岷县一一腊子口一西固(今舟曲县)一线,驻重兵把守,企图凭借腊子口天险,阻止红军北上。9月16日下午4时,红军前卫团经黑朵至黄土梁的灌木丛林直抵腊子口,师部就驻在距腊子口三四里外腊子河下游西岸,由红六连担任主攻任务,翌日凌晨,红军胜利地攻克了腊子口。 1936年7月13日,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占领洮岷。22日又电: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甘南为有利。8月5日,各纵队先头部队开始由包座向甘南挺进。二、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沿洮河西进,至西尼沟,经纳浪、羊化桥、新堡向临潭县城一一新城开进。徐向前领导的红军总部驻新城,红军一部驻旧城,九军为第三纵队驻羊化桥。8月19日,红军在新城召开了千人大会,颁布了朱德总司令任命李中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的命令和布告,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9月30日凌晨,红军冒雨撤离。 1935年,中央红军途经卓尼迭部境内时,土司杨积庆不但未按鲁大昌的命令堵截红军,而且秘密让开道路,为红军开仓放粮,支援了红军顺利北上。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迭部达拉、尼傲、麻牙和腊子等地时,尼傲头人在土司的暗示下协助红军修通了尼傲峡栈道,红军亦给当地藏兵赠枪5支、子弹20余发作为答谢。 红军占领新城后,土司杨积庆曾秘密遣人星夜向红军首长呈递书信,并赠马4匹、羊10只表示敬意。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