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人民医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1020230000255
机构名称: 卓尼县人民医院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661.pdf
地址: 卓尼县水电局后院
前置机构: 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卫生院

机构描述

1938年4月1日,卓尼设治局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协同筹备成立了卓尼卫生院,院址设借用民房,无设备和床位。1942年5月,院址设在原“福音堂”背后(即现水电局后院),开设门诊,无设备和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正式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卫生院,院址借用洮河林场公房,有床位10张。1954年在古城台子下(即现政府招待所)划地11.5亩,修建房屋48间,计960平方米。同年6月,人民卫生院组织了巡回医疗队赴插岗、铁坝开展宣传和防治疾病工作。1962年1月,临、卓两县分设,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设病床20张。医院内分设了住院部、门诊部、人秘股、医疗股、防疫股、妇幼保健股。同年4月,县性病防治站并入县医院,接收了房屋、药品和全部财产,充实了技术力量,开设了性病防治门诊部。1964年3月,将原性病防治门诊部的房屋全部转让给县人民政府,作为县政府招待所,性防门诊部又移入原址。自1974年后县医院的工作趋于正规,有职工27人,病床20张。1978年12月,县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成立)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并实行院长负责制,病床增至30张。1979年扩建砖木结构住院部单面楼1幢,建筑面积252平方米。1987年5月23日,卓尼县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山洪袭击,全院受灾面积7600平方米,112间房屋浸泡在1.5米深的洪水中,倒塌房屋23间,倒塌围墙450米,部分医疗器械被洪水浸泡报废,直接经济损失达35.80万元。1988年7月6日,又造成较上年更为严重的特大洪水灾害,整个医院除一幢楼房外,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全被淹没,药品及其他财产全被洪水浸泡,直接经济损失达48.70万元。灾后省、州各兄弟单位和职工个人援助设备、器械价值达15万余元,捐资0.63万元。中央卫生部与省卫生厅联合拨款60万元,州卫生局拨款15万元,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5万元,共计80万元,重建县医院,于1988年10月竣工,建成砖混结构门诊四层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547.37平方米,住院部两层楼一幢,建筑面积987.37平方米,并安装了水暖设备。截止1989年底,县医院有各类医疗技术人员60人,病床50张,住院部病房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传染病科。门诊部有中医、五官、内科、儿科、眼科、急诊、放射、检验、心电图、A、B超等医疗科室。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