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影剧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1020230000240
机构名称: 县影剧院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631.pdf
起始时间: 1984年

机构描述

卓尼有史以来第一座大礼堂建成于1958年初,礼堂构造为剧院式,有舞台、后台、化妆室(左右两间),舞台全为木质地板。会堂地坪为混凝土铺成,活动木质条椅座位,可容纳观众800余人。礼堂落成后不久,临、卓两县合并,大礼堂作为柳林公社广播放大站、临潭县电影二队、柳林业余剧团、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单位的活动中心。卓尼县恢复后,大礼堂除了承担县上所有的重大会议、集会、电影放映、文艺团体的演出外,还先后驻过县文化馆、县广播站、图书馆、业余剧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县文艺工作队等文化单位。直至80年代初,才被列为危险建筑而停止使用,于1981年底拆除。 县大礼堂虽说作为影剧院的形式在卓尼存在22年之久,但它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谁家使用,谁家卖票收益,仅交纳电费,是一个无主管部门的建筑物。 县大礼堂拆除后,原址盖了县委办公大楼,门前的灯光球场,建起县总工会办公楼。 县影剧院的成立是在新影剧院落成之后。1984年初,县上令文教局主持成立影剧院,为文教局所辖的股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3人,工资由文教局从文化事业费中列支,收入上交文教局。1987年,正式任命了经理,级别和隶属关系不变,单位性质由事业改为企业,工资从场租费中开支,自负盈亏,现有职工3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