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馆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1020230000234
机构名称: 县文化馆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626.pdf
起始时间: 1953年11月

机构描述

卓尼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11月,馆址原设在上城门的一座小楼上(下层为书店,上层为文化馆)。1955年,文化馆开展图片展览10次,馆有黑板报2面,街道专栏17面,每星期出两次,每逢节日、纪念日出墙报一次。当时,图书室拥有各类图书1118册,杂志22种,年服务5800余人次。业余剧团和群众社火共上演7场,观众约5600人次。1958年,县上新建起了第一座大礼堂,文化馆也随之与县业余剧团一起迁至礼堂楼下。同年12月,撤销卓尼县建置,文化馆与临潭馆合并,卓尼只保留了柳林广播放大站。 1962年1月,恢复卓尼县建置,县文化馆恢复,馆址仍设在大礼堂楼下。主要工作业绩有:(1)举办全县青年美术创作学习班及举办画展,部分作品参加全州创作作品展览,展岀作品30余幅。(2)举办书画展两次,展出作品近百幅。(3)街头有大型宣传栏两处,半月更换新内容。 1969年4月,广播站从文化馆分岀,文化馆址迁至上城门的原乌杰庙内(县防疫站现址)。房舍除东西厢房外,均进行了翻修,已具备了同时开展群众文化、图书阅览、展览、游艺等活动的能力。曾完成为当时政治运动宣传的忠字化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和中草药展览等专业性展览及综合展览任务。 1978年,十字街口的新馆舍竣工交付使用,为半圆形二层木结构楼房,共20间,地理环境理想,房舍充裕,职工也由原来的2~3人增加到9人。馆员中的美工、书法、摄影、文艺创作等业务人员基本配备齐全,文化工作队伍初具规模。是年,曾举办全州美术创作学习班一期,参加学员约30人。同年,举办绘画展览一期,展出作品116幅。 1983年初,县上将洮河边的柳林划给文化馆作馆址,并由省州县投资建筑了两层平顶楼两栋,将原十字街口的半圆形楼房转让给县商业部门。现在的馆址座落在县城中心,南临洮水,院内古柳参天,绿荫蔽日,洮河大桥如长虹蜒展在馆东。院内有露天剧场和灯光球场,春夏秋三季,院内游人不断,已逐渐向园林地发展。是年举办绘画、摄影展览一期,展出美术、摄影作品260余幅,同时开展了农村文化站专干的培训工作,是年春节柳林镇唐尕川的社火队和木耳乡的民歌手参加了合作地区的社火、民歌汇演活动。 1987年元月,举办了为期一月的农村剪纸展览,展出农牧民剪纸作品273幅,这一消息曾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截止1989年底,县文化馆共有各类房舍62间,建筑面积为1593.2平方米,有正式职工13人。开设游艺室、录像室、展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各一间,日平均接待服务达150人次。全县前后共成立了上卓、麻路、柏林、木耳等10个乡文化站,其中上卓文化站、柏林文化站、放映员后全海曾分别获得省群文先进集体和个人奖。 各文化站组织的民间歌手李英才、权刀曼、周玉萍、王秋梅、李宋家代等曾荣获 “甘肃省1986年花儿歌手大奖赛”优秀歌手奖。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