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0020230000076
人物姓名: 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95.pdf
性别:
出生年: 1858
卒年: 1919
籍贯: 卓尼县

传略

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1858〜1919)俗名龙布嘉措,出生于卓尼县城郊唐尕川全氏家族。由于二世策墨林于1844年由琦善参奏被贬,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恳求,咸丰皇帝下谕赦免,但转世之求未获解决。经禅定寺与土司协商,决定私下寻找转世灵童,以既成事实再请求清政府认可。遂于1863年按藏传佛教定规,认定5岁幼童龙布嘉措为三世策墨林,迎请到禅定寺“杰布策墨林波章”(又称拉章谢珠林)坐床。取法名阿旺罗桑丹白坚参,简称罗桑坚参。罗桑坚参坐床后,经禅定寺和西藏部分名显德高的喇嘛、头人等的奔波,于1879年5月获准为僧赴藏学习经典,在色拉寺麦扎仓(下学院)专修经典。因他刻苦勤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仁巴第一名格西,不久,又荣任噶丹寺第八十六任赤哇。1906年10月23日清朝政府下敕书“赏代理达赖喇嘛罗桑坚参诺门罕名号”。1904年6月英侵略军进抵曲水,十三世达赖逃往外蒙古,命令罗桑坚参出任摄政,代他执掌西藏政教事务。英军占领拉萨后,利用驻藏大臣有泰的媚外行径,于1904年9月7日,迫使噶夏政府接受英军所提之条款,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桑坚参代表达赖喇嘛、三大寺代表、噶伦等依次在这一丧权辱国的十条《拉萨条约》上签了字。他对此深感痛心,乃决定禁止商人给英军出售食物,并时有暗杀及殴击英军事件发生。英军撤离后,1906年他同噶伦等联名上奏,要求革职有泰,经副都统张阴堂调查,于11月29日发布了有泰及其他驻藏官员革职处理的命令。张阴堂与罗桑坚参等协作,与英政府对《拉萨条约》有关章节进行了交涉。 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到外蒙古大库仑期间,罗桑坚参与噶夏众官员商议,为加强西藏与清政府的联系,建议达赖赴京觐见清帝,1908年8月抵京觐见。罗桑坚参还积极协助驻藏大臣在拉萨开设白话报馆。达赖于1908年10月28日离京返藏。达赖回藏后,摄政噶丹赤哇罗桑坚参乃将印墨交还达赖,由达赖直接管理政教事务。1910年2月12日,川军进抵拉萨,发生兵变。十三世达赖又逃亡印度,临行前委任罗桑坚参任摄政,代理政教事务。1912年12月12日达赖返藏,因罗桑坚参在前后两次8年的摄政期间,处理西藏政教事务深合达赖意图,并且领导全藏人民,驱逐川军岀藏有功,赏给呼图克图封号,颁赐印玺和呼图克图所用的全套服饰、马鞍、色加(侍从官肩上之缎袱)、黄伞等物。并赐田庄数处,摄政之襄佐(管家)也取得了 “堪穷”官职。 自此以后,策墨林罗桑坚参不问政治,静居禅寺,修持密宗,一心事佛,弘扬佛法。于1919年在色拉寺圆寂,享年61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