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5
页码: 323-327
摘要: “十五”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全面推进“科教兴州”战略,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抓机遇促普九、抓管理上质量、抓项目谋发展”,巩固教育成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全州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持续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教育工作

内容

“十五”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全面推进“科教兴州”战略,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抓机遇促普九、抓管理上质量、抓项目谋发展”,巩固教育成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全州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持续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普初”任务全面完成;2005年临潭、合作两县市实现“两基”目标;全州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30.4%;全州共有696所中小学校,在校生达11.75万名,比“九五”末增长25.3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78%、初中入学率为74.37%,分别比“九五”末提高2.68个百分点和29.34个百分点;全州有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7所,高中在校学生7421名,比“九五”末增长了146.63%;全州有职业高中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比“九五”末分别增加了17.49%和28.91%,平均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十五”期间,高校录取人数5246名,自学考试年报考7200余人(次)、年毕业学生30唆人;全州扫除青壮年文盲近9万人,文盲率比“九五”末降低16.2个百分点;全州有民办教育机构16个,培训学校2所,年培训1000人。甘南州各种形式的教育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和广大考生,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着自己的求学之梦。如果说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全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那么,作为教育事业基石的基础教育,则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教育蓬勃发展
  自全州实施“普初”目标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确立了甘南州民族教育的重点是藏族教育,藏族教育的难点是牧区教育的工作思路,并先后制定下发了有关管理规程、办学标准等指导性文件,要求实施“双语”教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稳步推动了藏族教育的发展。全州“双语”教学的中小学268所(小学240所、中学28所),在校学生55490名;适龄藏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6.2%O专任藏文教师70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寄宿制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增加到147所,在校学生达37215名。全州共聘请名誉校长110名,调动了他们参教、议教、帮教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工作、倡议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藏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两基”攻坚进展顺利
  甘南州委、州政府于2004年召开了全州教育工作会议,在下发各种决定、办法的基础上,甘南州长与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及时成立了甘南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聘请了20甘南名州政府专兼职督学,成为“两基”攻坚的骨干力量;甘南州委九届八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决定“两基”攻坚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强化和完善年检制度,对巩固不力、指标下滑的进行“黄牌”警告。合作、临潭两县市采取多种措施,聚集各方力量,实施“两基”攻坚。临潭县财政拨付“两基”专项经费20万元,全县职工捐出全年总工资的1%,近400万元,用于“两基”工作,全力保障“两基”攻坚;两县市多渠道筹资,实施“四新一亮(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教室新,电灯亮)”和校园“四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八配套”和“一人一床”等工程。从2005年起合作市政府每年安排50多万元资金,用于寄宿生生活补助、扫盲、救助贫困少年儿童。临潭县筹措资金54万元,首次为全县各学校解决生均公用经费20元,还贷款50万元,新征学校用地82亩;两县市为所有乡镇配齐了“两基”专干,县级、科级和一般干部包片联系乡、村和学校,资助困难学生上学。合作市在扫盲工作中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互相协调、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临潭县在扫盲工作中,做到了经费、学员、场地、教材、扫盲点挂牌的“五落实”,在“控辍劝返”工作中,临潭县已劝复学519名学生,合作市劝返复学400余名。两县市经过艰苦努力,于2005年9月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标志着我州 “两基”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6年至2010年实现其余6个县的“两基”目标。舟曲县筹资410万元还清历年拖欠教育专项资金,全县实施“186”教育工程(即县级干部捐1000元、科级干部捐800元、一般干部捐出600元),共捐资金300多万元,政府给各乡安排1.5万元至2万元用于“两基”攻坚工作,财政首次拿出近50万元解决生均公用经费20元;迭部县从变卖水电站款中落实240万元,各界捐资49万元.全县职工捐献一个月工资计250多万元,共计'500余万元,确保“两基”攻坚经费;玛曲县成立“教热”扶贫济困基金会,募捐资金高达630余万元;卓尼县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捐钱捐物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舟曲、夏河、迭部、卓尼县提前介人,分步实施,“两基”攻坚势头良好;碌曲、玛曲两县全面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一包九年合同》制,各方签订了《一包九年合同》,玛曲县还成立了流动法庭,依法落实《一包九年合同》。
  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全州教育系统按照“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使学校办学条件稳步改善。“十五”期间,主要实施二期“义务教育工程”、转移支付和国债“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援藏资金”、“两免一补”、“邵逸夫”赠款、台湾商人王永庆赠款,以及“欧盟援华”、“世人贷款决国政府赠款”、“福特基金”等外援项目,项目建设态势良好,累计投资达2.5亿元,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其中,投资新建、改扩建学校250余所,改扩建校舍24.77万平方米,占到“九五”末校舍面积的半成,排除危房近10万平方米,年均达2万平方米,实现了班班有教室。配备图书19.8万册,购置教学仪器设备930套,配备课桌凳25056套,基本实现了生生有桌椅。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又争取到中英基础教育项目在甘南的扩散,通过项目实施,教师培训渠道将进一步扩展。
  四、职业教育形式多样
  州、县教育部门以整合和配置好现有职业办学机构的资源为岀发点,实行了乡中心学校与农牧村文化技术学校为一体,在一些村校采取了文化室、扫盲点为一体的“三合一”办学形式,学校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让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促使“三教”同步发展;县党校、培训中心、职业中学合为一体,实行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实施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组织职中教师送技术下乡、下村,给群众进行果树修剪、科学种田等示范,定期在乡村开办短期适用技术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将各部门的各类培训纳入到职中,坚持面向农村,树立为农牧村服务的思想,以“短、平、快”适用技术为主,分散设点(班)的办法培训农牧民适用技术人才。
  五、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州、县市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培训,抢抓教育工程项目资助机会,开展学历提高教育,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近3500名教师得到省、州培训,培训面达50%以上,还有近500名教师参加了本科学历教育。依照《教师法》等法规,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使全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截至2006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04%、93.36%和57.75%。
  六、“两免一补”深入人心
  在深入摸清全州农牧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为规范管理贫困家庭学生评定、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发放杂费、生活费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贫困学生“进得来、读得起、留得住、学得好”。2005年,春季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64.4万元,其中州级财政解决杂费补助44.7万元,全部享受“两免一补”的贫困学生达38922名;秋季下达“两免一补”资金306.7万元,其中州级财政解决杂费补助65.5万元,全州46077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经多方争取,对春季未列入“两免一补”实施范围的非国扶县的迭部、玛曲、碌曲三县解决秋季免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42.4万元。全年发放“两免一补”资金达600余万元,8.5万人(次)的农牧村贫困学生直接受益,资助贫困学生面达到学生总数的44.2%o各县、市财政还克服困难解决寄宿生生活费205.7万元。“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农牧村贫困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全州巩固“普初”成果,推进“两基”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发展
  “十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了 “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二期义教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658所学校配备了80套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教学光盘,总价值达500多万元。全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配备率和“三种模式”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达124所。2005年,经过多方努力争取,甘南州7县1市又列入全国、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连片实施范围,投资1000万元在全州188所学校实施,全州现代化教育水平正在提高。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