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5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
分类号: D632.1
页数: 8
页码: 316-323
摘要: 进入新世纪,甘南州委、州政府的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针对甘南州整体经济薄弱,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低,贫困面大,生活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的实际,在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全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州委、州政府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利益问题,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证落实。2007年延伸和创新省委、省政府解决民生问题“12件实事”,提出了解决甘南民生问题“7件实事”,2008年工作计划中又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10件实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使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就医、就业、上学、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保证。
关键词: 民生工作 社会保障

内容

进入新世纪,甘南州委、州政府的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针对甘南州整体经济薄弱,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低,贫困面大,生活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的实际,在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全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体人民。州委、州政府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利益问题,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证落实。2007年延伸和创新省委、省政府解决民生问题“12件实事”,提出了解决甘南民生问题“7件实事”,2008年工作计划中又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10件实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使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就医、就业、上学、养老等问题得到有效保证。
  救灾救济为群众生活建起“安全网”
  甘南州每年频繁发生的旱、洪、雹、雪、地震等灾害,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也是一些地方长期不能脱贫的主要原因。全州建立起灾害预警和救助机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灾害能力的同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时救助受灾群众.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十五”期间解决了79.53万人(次)灾民的生活困难和4.8万人的住房困难。
  2003年11月13日临潭、卓尼的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损失惨重,对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灾害发生后,引起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甘肃省省长陆浩、副省长员小苏、罗笑虎,省民政厅长黄续祖及州上领导陈建华、沙拜次力等先后多次深入临潭、卓尼地震灾区,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省上当年下拨685万元,州级列支救灾款20万元。2004年省民政厅下拨甘南州救灾款3070万元,其中卓尼县和临潭县“11・13”地震后重建房屋补助资金1000万元、灾民建房补助资金600万元、春荒口粮款190万元、“9.7”卓尼、临潭地震补助资金830万元、冬令救灾款400万元。州上共下拨8县(市)口粮补助款及灾后重建补助资金2727万元。同时,接收天津捐赠衣物21.5万件,州内捐衣物3604件、捐款15.38万,州外捐款25万元,捐面粉93.6吨,全部发给灾区困难群众,使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州未发生人口外流乞讨等非正常现象。甘南州政府还在临潭、卓尼两县召开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工程启动现场会,两县按照縄震灾后重建房屋实施方案》和《灾民重建房屋暂行办法》的规定要求,按要求、标准、方法、步骤确立建房对象,精心组织施工,建成灾民房屋3433户1.55万间。
  制定了《甘南州农牧村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甘南州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办法》。2005年向省上争取下拨救灾救济资金1846万元,使全州15万灾民生活得到安置。4月成立了甘南州慈善协会,召开了全州慈善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接受天津市捐赠衣物21万件,救灾救助款10万元,全州接受社会捐赠款52.17万元,衣物29.8万件,受益群众17万人(次)。2004年至2006年累计争取及配套发放救灾救济金7085万元,确保了70多万人 (次),灾民和农牧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实施灾民建房和灾后重建工程,解决了农牧村9159户群众的住房困难。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城乡贫困群众带来福音1998年,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州县先后成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合作市和七县抽调人员开展了前期的调查摸底、测算、制订方案等项工作,全州初步确定城镇“低保”对象3362人。1999年按标准合作市117元/月,各县104元/月,将低保资金发放到城镇“低保”对象手中,共下拨资金175万元,实发城镇对象2631人。2001年,根据省政府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了城乡低保扩面摸底调查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将白龙江林管局所属洸河、迭部、舟曲三个林业局纳入全州低保范围,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当年约有2万人被列入低保范围。2002年,先后3次对全州城乡贫困人口进行摸底排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职工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工作目标基本实现。2003年,将6个月以上未领到工资、生活费、退休金的困难职工纳入低保。当年全州低保人数达到1.08万户2.45万人,实际发放1.03万户2.28万人,累计发放27.45万人,发放补助金1288万元。同年,开展了农牧村贫困家庭及农牧村重大疾病致贫家庭的摸底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告了省政府,全州农牧村贫困家庭2.69万户11.4万人,重大疾病致贫人员2.38万人,为开展农牧村特困户救助及医疗救助工作创造了条件,摸清了底数。2004年起草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按照实施分类施保,保证重点,避免平均发放。进行了农牧村特困户救助发证工作,全州有17万农牧村特困群众、五保户、灾民得到吃、穿、住、医等各种类型的救助。
  2006年10月1日起,甘南州全面建立并实施了农牧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定保障对象为农牧村人均收入600元以下困难群众,人数达到6.7万人。通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标扩面,摸清应享受低保人员底数,从2007年7月1日起,将全州年人均收入685元以下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人数达到11.81万人。到2007年度,省补资金1484万元(上半年人均10元/月,下年半人均15元/月)已全部下拨到各县市,州级补助160.81万元(人均2元/月)也按年初预算全部下拨到各县市。
  全面提高了农牧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在2006年9月按新的标准开展“五保户”供养的基础上,2007年实现农牧村“五保户”工作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按月发放的目标,全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14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1000元,平均供养标准达到1200元,全州五保对象达到3733人。2007年,省级补助(人均600元/年)208万、州级列支(人均100元/年)37.33万元已全部到位,社会捐助(人均100元/年)的资金任务正在落实,各县市自己承担的(人均400元/年)资金任务,夏河、合作、临潭、迭部、碌曲已落实。合作市已将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600元,其中市级承担任务相应提高到800元。这些措施的有力实施,使甘南州农牧村“五保户”贫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取得了良好成效。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
  1999年9月,甘南州政府召开全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全州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同时下发了《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相应的医改领导小组。
  2000年8月,甘南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各县(市)按照全州方案要求,结合本地财政承受能力,摸底调查,出台了县(市)方案,并经甘南州医改领导小组多次讨论审查,于11月由甘南州人民政府批准下发实施。至此,甘南藏族自治州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全州医疗改革方案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按工资6%缴纳,职工按本人工资收入的2%缴纳。甘南州按照省上及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标准审核医药费,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制度。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贯彻《药品管理法》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和价格管理,合理控制医药费用,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使职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
  到2003年,全州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3.18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1890万元,其中统筹金收入944万元、个人账户收入946万元。统筹金支出595万元、个人账户支出999万元。全州累计结余医疗保险基金1866万元,其中统筹金结余1272万元,个人账户基金结余594万元。
  2005年在全州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劳保医疗等福利性医疗制度到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变,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州7县1市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配套政策,所有统筹单位都已组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在逐年扩大,筹资比例在逐渐提高,州级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已经运行,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在逐步建立。在认真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政策制度的同时,拟定出台了《甘南州州级国家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甘南州州级大病医疗补助办法》,深化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加强了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按照“三二一”管理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品主要抓了管理和监督,扩大了“两定”范围。全州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82家,零售药店32家,全部实行协议管理、动态管理。
  从2007年7月1日起,甘南州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甘南州财政已按每人每年州财政负担15元,县级财政15元的筹资比例预拨各县市补助资金47.9万元,各县市财政按照工作开展进度也相应列支了资金,确保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甘南州民政局根据全州城乡医疗救助状况,积极与社保、卫生、财政等部门协调合作,将全州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城市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紧密结合,通过代交部分参合资金,对困难家庭和重特大疾病人员进行救助,累计支岀城乡医疗救助金143万元,救助群众6.45万人,并且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救助低保边缘人员、特困学生、不是城乡低保对象的重特大疾病人员580多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0多万元,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中。
  截至2007年底,全州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57009人,覆盖率55%,其中有29176名城市“低保”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100%。这项工作甘南起步早、动作快,城镇居民参保率超额完成了省上50%的要求。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安排,2008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纳入政府考核的范围,参保人数达到8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千家万户
  甘南州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5年开始启动。2005年合作市被列为全省首批试点县,2006年夏河、玛曲、临潭三县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县,2007年卓尼、舟曲、迭部、碌曲四县全部列入试点县。至此,甘南7县1市都全面开展了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全州8县市,共有99个乡镇(包括76个乡、4个民族乡、1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64个村委会,农牧业人口511646人。截至2007年7月底,全州实际参合人数达47.13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87.6%,其中合作市参合人数为29715人,参合率为90.6%;夏河县参合人数为6.02万人,参合率为95.94%;碌曲县参合人数为23979人,参合率为90.12%;玛曲县参合人数为36331人,参合率为99.3%;临潭县参合人数为11.29万人,参合率为85.56%;卓尼县参合人数为7.23万人,参合率达82.18%;迭部县参合人数为37731人,参合率为97.35%;舟曲县参合人数为98089人,参合率为81.22%o
  2007年以来,参合人数人均筹资标准为50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每人每年分别按20元、15元补助,州、县(市)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2元、3元补助,参合农牧民缴存合作医疗基金10元。其中玛曲县县级财政对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补助20元,人均筹资67元;碌曲县县级财政补助10元,人增筹资57元。截至7月底,全州七县一市共筹集参合基金724.87万元,其中农牧户个人缴纳447.76万元,共补偿参合农牧民85927人、补偿医药费317.14万元,人均住院补偿622.06元。
  各县市结合当地实际,将生产生活中无明确责任主体的意外伤害纳入补偿范围。减免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的起付线,做好了与民政、残联、扶贫、计生等部门的衔接工作,加强了弱势人群的参保工作。同时鼓励同级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取消相邻县域同级医疗机构转诊审批手续,实行农牧民自主择医。参合农牧民外出务工期间的住院费用,按同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核报,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害。
  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甘南州现有100所乡镇卫生院,2007年根据省、州有关要求,印发了《甘南州关于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强化管理的意见》,确定乡镇卫生院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争取,省上落实了320万元卫生院人员工资补助,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全部实现财政全额供给,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州农牧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十五”后期以来,甘南州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形势日趋严重,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全州各级党政组织的一项难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积压的人数增大,甘南就业的出路狭窄,安置就业的难度很大。甘南州委、州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将扩大就业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岀的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4年至2006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7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96人,“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再就业484人,累计争取再就业资金2614万元。采取鼓励本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先照顾特困家庭大专毕业生就业、组织开展跨地区就业和公开招考事业单位缺编人员等多种形式,累计安置1834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2007年,甘南州把做好全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使全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在州直各单位安置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48名;二是根据省人事厅和省编委办的有关要求,从2003意2004年度高校特困及长线专业毕业生中组织报名,共有18名高校服务生被录用为乡镇机关公务员;三是对尚未就业的144名原高校、中专特困及长线专业毕业生全部予以安置;四是组织选拔招募259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和“进村(社区)”服务工作;五是根据省教育厅、省人事局的安排,州人事局、教育局联合组织在全州范围内招考270名乡村教师;六是为了充实农牧区教师人才队伍,玛曲县招考了60名中小学教师,舟曲招考了50名中小学教师;七是为了缓解州直学校部分专业教师人才紧缺情况,通过省人才市场引进安置14名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八是根据全省公务员招考计划,全州公安系统招考录用33名公安干警;九是根据事业单位招考计划,临潭、卓尼、舟曲、夏河、碌曲五县及州直单位共招考420名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十是先后在江苏昆山、广东东莞两地挂牌成立了跨地区就业“金桥工程”人才输出服务基地,共输送141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跨地区就业。通过以上途径,2007年全州累计安置1397名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全面完成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近年来甘南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最好的一年。
  “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工作的突出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甘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经安置1406名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确保了新产生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在三个月内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为实时监控,做好工作,州上制定了即时援助预案,对新产生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确保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