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分类号: X171.4
页数: 12
页码: 305-316
摘要: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全州共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农业条件较好;东部为山地丘陵区,气候较为阴湿,农、林、牧兼营条件较好;西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草地广阔,水草丰美。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

内容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全州共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农业条件较好;东部为山地丘陵区,气候较为阴湿,农、林、牧兼营条件较好;西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草地广阔,水草丰美。
  甘南州草原辽阔,草畜资源得天独厚;森林面积大.蓄积量占甘肃省的45%,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甘南州湿地面积较大且保存完好。全州湿地面积达640多万亩,其中玛曲湿地是目前国内状态最原始,特征最明显的高原湿地,对黄河水源起着非常重要的涵养作用,素有“黄河之肾”、“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之称。
  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等自然因素,加上人口持续增加、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人为原因,以及其他复杂因素的多重作用,甘南州正在发生着生态与经济的逆向演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甘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明显降低
  目前,全州已有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面积高达77.9%,草地鼠虫害面积1630万亩,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草地面积达80多万亩。以正常亚高山草甸草地的产草量为参照,重度退化草地产草量下降75%以上,中度退化草地下降42%,轻度退化草地下降24%。
  二、湿地面积锐减,“黄河之肾”衰竭
  由于天然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趋势加剧,目前,被中科院兰州分院有关专家认为是“黄河之肾”的甘南湿地正在迅速萎缩,大部分沼泽地干涸,湿地面积锐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州湿地面积为640多万亩,现在仅剩190万亩。干旱缺水草场已扩大到670多万亩,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17.4%。仅玛曲县境内分布的沼泽草地干涸面积就达153万亩之多。原有的大部分水草滩已变成植被稀疏、草质很差的半干滩,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难以恢复的“黑土滩”。
  三、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重要河流水量急剧减少
  全州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一江三河”。其中,白龙江为长江的二级支流,洮河、大夏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由于天然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和林地面积的缩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不少江河支流断流,小溪和泉水干涸。
  四、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生物链,使许多物种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甘南草原历史植被覆盖度为85%~100%,多样性为29.1种/平方米。而现在中度退化的草地植被覆盖度为45%~65%,多样性为22种/平方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目前约有75种植物物种正在减少或濒临灭绝,高寒灌木二十年内减少近50%,以森林为栖息地的野生动物也在不断减少。
  甘南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黄河、长江源头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面对生态系统失衡、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趋势,甘南州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作为遏制环境恶化、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州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推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完善牧业生产经营体制
  为了有效控制牧区草原过度放牧,推进草原生态建设,从1996年开始,全州加大牧区改革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基本草场保护、草畜动态平衡、天然草场禁牧休牧等制度,初步建立健全了“建、管、用,权、责、利”一体化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牧民建设草原、保护草原的积极性。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推动了牧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草原的破坏,促进了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加强农牧业基本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以草原“五配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着力改善农牧区基本条件, 逐步恢复草地和森林植被,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三、认真实施生态建设项目
  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发展抓项目”的重大决策,以项目为支撑,加大了生态项目的论证争取和建设力度,先后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设、牛羊育肥基地建设以及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禁牧休牧等项目,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有所遏制,可持续发展基础有所改善。
  四、加强林地管理
  “十五”期间各级林业部门加大了林地管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开垦、开矿、采石挖沙、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违法行为。特别是2004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征占用林地清理整顿大检查工作,通过清理整顿大检查,在全州共查处违法占用林地案件17起,有效地遏制了乱占滥用林地的行为。从2004一2006年,共督办、办理水电、公路、开矿等工程建设20起,上报审批了10起水利水电工程永久占用林地495.02亩。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规范了征占用林地的管理,促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升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同时,建立了征占用林地的电子档案、文书档案和占用林地勘测图表数据库,使全州征占用林地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五、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
  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草原、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制定或修订完善了草原管理、天然林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下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不断规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同时加强了尕海一一则岔、冶力关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玛曲段高原冷水鱼类、多儿一阿夏大熊猫、卓尼郭杞沟柴果云杉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组建了森林公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政监察、环境监理和草原监理等机构,严厉打击乱挖滥垦、乱采滥伐、毁坏森林和草原设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推进
  1998年10月1日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停止全省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定。2000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甘南州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实施以来,全州每年落实森林管护面积509.71万亩,占计划的100%;到2007年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25.48万亩。到2002年底,完成国家林场富余职工分流及下岗待安置1986人,其中下岗待安置840人,一次性安置150人,森林管护847人,公检法149人。由于受甘南州内经济、社会等条件限制,840名待安置人员无法从其他渠道进行再就业,全部由国有林场自行安排在了公益林建设、种苗、森林经营等内部岗位,实现了再上岗。
  工程实施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止,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牧场的功能开始逐步加强,生态效益更趋于明显,发挥了维系国土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为了切实加强甘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主要落实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州、县(市)、乡(镇)各级政府的行政责任制; 州、县(市)林业局、林场、管护站的行业责任制;森林公安局及派出所和木材检查站的执法责任制。各林场按照“定管护面积、定责任人、定管护费用、定承包时间”和责任区“无乱砍滥伐、无毁林开垦、无乱占林地、无森林火灾、无森林病虫害、无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四定六无” 要求层层签订管护合同,做到“面积、责任人、承包管护时间”二落实,按管护合同兑现报酬。二是建立健全了天保工程建设的各项制度。天保工程各实施单位普遍建立健全了天保工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绘制了森林管护责任区分布图,并做到制度上墙,按章办事,有力促进了天保工程的建设。三是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依法治林力度。自2001年甘南州森林公安相继组建以来,州、县不断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盗伐盗运林木案件,震慑了犯罪分子,维护了林区秩序的稳定。四是加大了对林区形势动态监控,特别是对毁林热点和重点区的监控,密切关注林区形势,对一些盗伐、盗运林木的“热点”区明察暗访,掌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开展护林刹风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五是强化了林地管理。突出了提前介入和跟踪管理服务,狠抓了各项制度、措施落实,积极开展了对开矿、修路、勘察、兴修电站征占用林地和林业单位内部使用林地清理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了木材检查站的管理和队伍建设。七是狠抓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二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州、县(市)政府和林业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落实了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认识、责任、工作三落实。甘南州、县防火办坚持24小时值班制,各“天保”实施单位采取进山登记、巡山查林,强化火源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扑救。由于措施得力,全州县属林区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重点加强了森林病虫害监测、检疫和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危害。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2000年根据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甘南州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2年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实施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林业厅、省计委、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州、县(市)认真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和国务院褪耕还林条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1)较好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07年,全州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4.15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16.1万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均占计划任务的100%。在省级年度核查验收中,面积核实率、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2004年省级通报工程综合质量在全省十六个建设单位中名列第六,总体成效良好。六年多来,全州工程建设范围共涉及舟曲、卓尼、夏河、合作、迭部、临潭、碌曲等六县一市81个乡(镇、场)491个行政村1361个村民小组,有43038户205951人农牧民群众从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中受益,占全州农业总人口的36.2%。此外实施退耕还林的农牧民不仅有T国家补助粮食供给,还可以腾出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2)全民生态意识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了国家以粮换生态的重要性和各项政策,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广大群众逐步成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3)取得了良好的公益效益。自2000年开始,通过综合治理,全州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2004年全州水土流失面积比1998年减少30万亩左右;灾害气候发生次数和持续天数有所下降,一些多年绝迹的野生动物再度出现,多种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林地植被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州、县(市)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以全面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质量为核心,严把“六关”。一把设计关。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由具有资质的单位承担,没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工程师负责制,实行作业设计检查、县级审核、州级审批制度,确保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户,确保设计质量。二把整地关。根据作业设计的整地技术要求和整地方式方法严格整地,少数县(市)做到春整秋栽,秋整春栽和不整不造林。三把苗木关。各县(市)在确定了主栽树种后,除了引进部分名优品种外,坚持自己育苗、就地供苗、州内调苗,并严格实行“两证一签”制度;禁止跨省区、跨气候带调运苗木。同时不断加强苗木调运管理,做到边起苗、边检疫、边分级、边运输、边栽植,确保了苗木质量。四把栽植关。在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下,按作业设计和“三埋两踏一提苗”的要求操作,同时积极推广截干造林、地膜覆穴等技术。五把管护关。针对甘南州林牧矛盾比较突出,退耕还林管护难度大的实际,各县(市)结合实际建立了铁丝围栏、篱笆围栏、专人管护等多种管护形式,部分县(市)在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修建管护房,指定专人加强管护,并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管护成效与报酬挂钩,做到措施、报酬、责任、人员四到位。六把检查验收关。根据《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检查验收办法》的规定的要求,认真开展县(市)级全面自查和州级复查工作,检查验收人员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办法,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对面积核实率、核实面积合格率低的县(市)、乡(镇)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补救;对“两率”较高的县(市)、乡(镇)给予表扬,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甘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
  1998年以来,国家大搞生态建设工程,甘南州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建立自然保护区。截至2006年底,甘南州内已经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29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3.3%,远高于全国的11.4%和全省的23%。1998年8月建立了采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1月建立了首曲省级保护区,新建的保护区有:一、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建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1983年9月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而成的。位于甘肃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等县接壤地区,地理坐标为为东经103°44′~103°48′北纬34°56′~34°58′之间,保护区总面积1255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以及林内各种珍贵野生动物。区内植物种类约有75科191属500余种。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兽类有60余种,鸟类150余种,爬行动物10余种,两栖类4种,鱼类4种,昆虫类25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豹、猞猁、林麝、豺、水獭、斑尾榛鸡、暗腹雪鸡、血雉、红腹锦鸡、蓝马鸡、莺等,昆虫有双尾褐凤蝶等。该区也是洮河的水源补给区之一。
  二、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
  2005年2月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卓尼、临潭、夏河、合作市境内,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70017公顷,其中核心区148774公顷;缓冲区94943公顷;实验区226300公顷。活立木总蓄量16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74%,保护区野生动物2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林麝、梅花鹿、雪豹、云豹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蓝马鸡等9种。有高等植物122科443属13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独叶草、紫斑牡丹等28种。该保护区是洮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对引洮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阿夏、多儿两个保护区
  2004年12月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迭部县境内,是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而在大熊猫活动区域设立的两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阿夏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5536公顷,其中核心区为51037公顷;多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5275公顷,核心区为25011公顷。两个保护区位于白龙江林区的中心地带,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在维护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生态作用,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舟曲县的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和博峪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中。在《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中,新增了230566公顷的阿尼玛卿山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小区和47303公顷的大夏河源头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小区两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涵盖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卓尼5县和合作市,总面积达305万公顷的甘南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已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
  甘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得以保存和发展,森林、湿地和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为维护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实现国家的生态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昔日被誉为“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补水量大幅度下降。甘南州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引起了省上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6月,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陆浩先后对甘肃省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作出指示。8月12日,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兼首席代表陈克林、德国歌莱斯大学教授汉斯•约斯腾、全球环境中心技术官员李志良等来玛曲调研,进行了实地勘查。8月13日至16日,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带领有关学者、专家一行15人对甘南州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考察。9月13日至15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温克刚一行4人专程来甘南考察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随后许宏智等12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反映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区内草地、森林、湿地的涵养水源生态功能逐渐丧失,已成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和黄河出现断流的重要原因。呈送了統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亟待国家支持保护与治理的建议}信;全国政协以《政协信息专报》向国务院提出治理建议,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对建议十分重视,作了重要批示。
  2006年3月,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甘南州委书记陈建华,向大会建议,国家把这一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使“黄河之肾”能够充满活力,滋润万物。
  在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开办的大力支持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项目列入了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3月15H,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办公室在北京国宏宾馆召开《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评审会,国务院有关部委、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十二位院士及有关专家参加了评审会,甘南州委书记陈建华、州长沙拜次力详细介绍了项目情况,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评审。
  2007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农经[2007]3300号文件,正式批复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批复内容主要如下:
  首先,为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意《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五年(2006—2010年),远期10年(2011—2020年)。
  其次,《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退牧还草83.79万公顷,草原鼠害综合防治104.85万公顷,沙化草原综合治理18万公顷,草原防火23.61万公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13.84万公顷;天然林保护15.74万公顷,重点公益林管护18.56万公顷,封山育林2.21公顷,森林防火4.77公顷;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5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2处;小流域治理829.75公顷。
  2.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定居游牧民14524户,73708人;生态移民405户,2430人;建设沼气池3.5万口;饮水安全31.17万人;养殖暖棚19317座;奶牛养殖小区8处,牛羊育肥小区16处,青棵基地1.67万公顷。
  3.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推广与应用草原生物围栏营造等9项适用技术,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
  第三,《规划》估算总投资44.51亿元。按建设内容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19.78亿元,占总投资的44.44%;农牧民生活设施投资22.44亿元,占总投资的50.42%;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投资1.63亿元,占总投资的3.66%;项目前期费0.66亿元,占总投资的1.48%。
  第四,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将《规划》中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调整为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相关建设内容。
  第五,按照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近期先行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退牧还草、草原防火、沼气池建设、生态移民、饮水安全等已有投资渠道的项目,适时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其他项目所需投资视中央和地方投资可能,加强整合,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投资中,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设投资1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1亿元,包括整合现有渠道公共基础设施投资0.51亿元,新安排中央投资3.7亿元。户均投资9万元,每户中央补助3万元,其余资金由农牧民出售牛羊和牧民小额信贷解决。中央资金投资具体规模年度资金情况,在项目年度实施方案中核定和落实。
  第六,要将大面积封育与小区域治理相结合,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顺应自然规律,主要利用自然力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循环再生机制。
  第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规划》中各类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同时,可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方面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2007年12月20日,甘肃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合作举行。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双双莅临甘南州参加启动仪式。
  省委书记陆浩宣布项目正式启动。省长徐守盛热情洋溢的讲话迎来了在场群众的阵阵掌声,他在讲话中说,甘南州拥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和湿地,以占黄河全流域4%的面积,补给了黄河总径流量11.4%的水量,成为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黄河、长江上游的河源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实现项目管理一流、施工一流、质量一流、效益一流的总体目标,向党中央、国务院,向甘南各族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凝聚了全州各级领导干部的心血,尤其是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不畏辛劳,几经周折,多次向省上和国家发改委积极申报争取,经过艰苦的努力,历时近二年的甘南州最大争取项目顺利通过批复。这是一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利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更是一项关系民族生存、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项目。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