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进步和新农牧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进步和新农牧村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6
页码: 300-305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甘南州委、州政府把打好扶贫攻坚战既当成一项经济工作,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州农牧村工作不动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项目建设不动摇,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出符合甘南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关键词: 扶贫工作 新农牧村建设

内容

扶贫工作的进步
  进入21世纪后,甘南州委、州政府把打好扶贫攻坚战既当成一项经济工作,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州农牧村工作不动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项目建设不动摇,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出符合甘南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一、参与式整村推进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全州在170个重点村实施了参与式整体推进扶贫项目,有110个村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在37个村建设完成了“五改三建”项目。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五改三建”项目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巩固温饱成果结合起来;把改变农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支柱产业结合起来;把优势资源开发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在整村推进和“五改三建”项目工程的实施中,对确定的贫困户、实施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都予以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也确保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保证了群众的监督权。
  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凸显
  通过实施种养业到村入户项目,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州已建成了以药材、油菜、洋芋、豆类、蔬菜、饲草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75.24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74.5:17:8.5调整到2005年的62.5:27.9:9.6o2004、2005年两年共安排600万元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累计建设牲畜标准化暖棚1317座12万平方米,弓I进良种畜11302头(只),养殖奶牛7720头,育肥出栏牛羊8.65万头(只)。实施整村推进的大部分村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如卓尼县柏林、临潭县三岔、舟曲县博峪等乡的药材种植;合作市卡加曼乡拉寨、迭部县电尕镇电尕、卓尼县纳浪乡羊化等村的蔬菜种植;临潭县新城镇南门河村、卓洛乡下园子村牛羊育肥,夏河县曲奥乡桦林村暖棚养畜等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门路,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三、农牧村基础设施正在夯实
  通过整村推进等项目,全州新增梯田13369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64亩,新建集雨节灌水窖5038眼;新修道路414公里,水渠21.06公里,护村、护田河堤4.47公里;新建日光温室955座,建设经济林3050亩;草场围栏600万亩,新建沼气池1894座、太阳灶1500座、太阳能光伏电源590套,贫困户危房改造469户1489间。贫困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维修)校舍52间,新修“六位一体”活动室及医疗卫生室672间,近200个村有了村委会活动室,为村级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乡村干部5000多人(次)。培训农牧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大了各项实用技术的综合培训。在冬闲和生产季节,组织农、林、畜牧等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全州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狠抓了23项实用技术的推广,种植业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间作套种、配合施肥、根外追肥深施等6项技术;畜牧业推广了配套饲料、青贮氨化、人工种草、暖棚养畜、畜种改良等技术;林果业推广了矮化密植、修剪整枝、高位嫁接等技术。通过23项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科技在农牧业增产、农牧增收中的含量逐步提高。
  五、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十五”期间全州共争取到各类财政扶贫资金27852万元,其中“两州一地”扶贫资金12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4643万元,“两西”扶贫资金1209万元。为了切实提高扶贫资金效益,突出三项管理,加强了审计监督和资金管理。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制度,靠实了扶贫资金专户管理“一把手”的责任。按照项目的投入服从扶贫规划的原则,做到立项有论证,中间有检查、监督,项目完成有决算验收。实行了项目参与式管理,组织各涉农部门和技术人员参与整村推进项目,保障项目实施的政策、技术、信息需求。并由项目村受益村民配合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实施中的原材料使用、施工现场监督等管理事宜,提高工程细节质量监测。建立了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规定验收程序和验收办法,结合实际,对各县市项目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加强建后管理,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村委会项目实施小组根据项目建设性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六、劳务输出创出新路
  加强了对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注重技术培训,把有计划、有组织的输出与群众自找门路输出相结合,抓住州内、州外两个劳务市场, 强化培训,积极联系,广开门路,累计输转劳务32.46万人(次),收入达3.2亿元。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力上新疆、下广东、去上海、走西藏,挣票子,学本事,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带回了生产经营的技术,回来后成为农村解决温饱的带头人。移民开发在临潭县和舟曲县的一些“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继续实行移民搬迁。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工作,教育群众破除“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陈旧观念,树立走出家门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全州共完成扶贫移民18544人,其中省外10356人,省内8188人。
  七、全社会扶贫形成合力
  积极争取中央单位、省直部门安排有实力的单位对口帮扶甘南州,共有2个中央单位、20个省直部门、6个省级领导对口帮扶甘南州。坚持领导联系点制度,州上31多地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市四大班子领导干部都建立了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州级8个地级单位分别担任8县市扶贫工作督查单位,指定了一名领导担任巡查组长,全面指导检查扶贫工作和帮扶工作;州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2~3人,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抽调1~2人,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单位与帮扶对象一定五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州级74个单位对口帮扶77个村,县、乡也制定了帮扶工作措施,落实帮扶人员,开展帮扶工作。全州每年抽调帮扶干部达到2000多人(次)。五年来累计争取和落实帮扶项目资金(包括捐款、捐物折价)1838.7万元,其中中央单位478.92万元,省直(含中央驻甘企事业单位)808.78万元,天津市帮扶132万元,甘南州、县500多万元。
  新农牧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十五”以来,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州委“1422253”发展战略和州政府任期十大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为途径,以农牧业产业化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为推进新农牧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党在农牧村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农牧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十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农牧村土地、草场承包、农牧村税费改革、“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等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争取项目投资,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了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180元增加到2005年的1514元,年均增长5.11%。其中主要来自农牧业的家庭收入1036元,占68.4%;来自劳务输出的工资性收入366元,占24.2%;其他收入112元,占7.4%。
  二、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全州粮、经、饲比例得以调整,粮食作物种植下调1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增长11个百分点;以青棵、油料、豆类、藏中药材、蔬菜、优质牧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75.24万亩。全州兴建“六化”家庭牧场1800户,通过实施农牧优势互补战略,已建立示范户2800户,新建牲畜标准化暖棚1600座、13.95万平方米,建立优质牧草基地13.82万亩,养殖肉牛羊9万余头(只),养殖奶牛7.25万头;培育壮大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建立了畜产品及活畜交易市场等一些较大规模的专业交易市场,建成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个,入会人员941人,资产51.6万元。
  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共建设围栏草场2095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场1400万亩,治虫灭鼠1300万亩;2003年起在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等县实施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共投入资金3.65亿元,完成禁牧休牧面积1710万亩。共修建梯田6.95万亩,兴建集雨水窖5038眼,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22万亩,新增草场节水灌溉面积7130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98处,累计解决495个自然村、16.8万人、10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修筑河堤42.4公里,整治河道247.43公里;完成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全州8县市已通过省级“十五”农村电气化县达标验收。新建通村公路142段1354.15公里,通乡油路237公里,通村油路1条30公里,全州106个乡镇和142个村通了油路或农二级公路,建成11个乡级汽车站。2004年以来,已安排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建设3833户23026人,已有266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全州664个村中通电视的村达638个,其中93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农牧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2台;有1.736万农牧户通上了有线电话,占总村数的14.01%;全州农牧民收听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0%,收看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5%。
  四、科技兴农牧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科研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全州共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2个,面积9600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1万亩;推广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技术90万亩。推广种植良种作物60万亩;引进农作物新品种62个,示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0万亩。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州年防治农作物病虫鼠害50万亩;2004年以来依托玛曲阿孜、夏河甘加、州畜牧综合实验场三个畜种繁育基地,引进良种畜1.2万头(只),当地藏羊和耗牛等品种选育、杂交改良18万头(只)。
  五、新农牧村建设试点进展顺利
  为加强对新农牧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王作。根据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州农牧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县市情,研究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按照省委2号文件提出在全省选择10个县、100个乡、1000个村进行试点的要求,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各县市筛选确定了试点乡村,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如碌曲县茶秀牧民定居点建设规模为90户,采取国家投资补助,农牧民群众自筹的方式,由于工作措施得力,方式灵活,已全部竣工,大部分牧户已入住。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