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4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
分类号: F326.3;F327.42
页数: 5
页码: 265-269
摘要: 牧业是甘南州的第一产业。如何立足州情,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生产基地,延长链条,进而达到带动农区,促进工业,繁荣商贸,壮大民族经济,一直是甘南州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甘南州委、州政府相应提出并实施了“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农牧互补战略。在 “1422253”发展战略中,把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农牧互补战略 牧业经济 农业经济

内容

牧业是甘南州的第一产业。如何立足州情,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生产基地,延长链条,进而达到带动农区,促进工业,繁荣商贸,壮大民族经济,一直是甘南州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甘南州委、州政府相应提出并实施了“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农牧互补战略。在 “1422253”发展战略中,把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一、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政策措施
  2004年2月,甘南州委、州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的整体效益,坚持以草为本,农牧结合,促进纯牧区畜牧业和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互补发展,整体上壮大全州农牧业经济规模。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种草养畜,既可转移牧区牲畜,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维护草畜平衡,又能通过舍饲圈养、育肥等办法解决四季均衡出栏的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加快工业强州进程。通过发展反季节畜牧业对主要草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加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草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目标任务是:2004一2005年,在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州建设并初步形成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个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区,集中建设连片草产业基地、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绒山羊养殖基地,率先建成草、肉、奶、毛绒产业带,成为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示范带动基地。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政策措施是:
  (―)加大资金投入
  要充分调动农牧民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草畜产业化经营,使农牧民成为投入的主体。
  (二)实行项目统筹
  积极论证上报争取农牧互补方面的项目,并实行项目业主制。
  (三)加强金融扶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饲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信贷服务,及时满足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对新办的重点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要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科技服务组织兴办的经营服务实体,要落实减半征收营业税政策。
  (五)坚持典型引路
  要教育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按照投资和种草养畜的主体是农牧民,一方面防止误导;另一方面避免造成损失,从实际出发,选点抓点,积极培植、培育,树立典型,推广典型,以典型引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牧互补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取得的成效
  甘南州农牧互补战略自2004年开展试点以来,各县、市、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筹措整合建设资金,认真开展实施奶牛养殖、牛羊育肥、草产业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开局良好,初显成效。
  到2005年底,临潭、卓尼、夏河、碌曲、玛曲、合作六县市通过各个建设资金渠道累计建设标准化暖棚1360座12.029万平方米,育肥牛羊达到8.65万头(只),奶牛养殖达到7.24万头;暖棚养羊33万只,投放本品种优良牲畜4790头(只);绒山羊养殖达到9400多只,年产绒4500公斤;牧草种植达4.125万亩,种植青饲草料5.8万亩,建立优良草籽繁育基地3000亩,加工青贮、氨化、混配饲料130万公斤。累计引进黑白花等优良品种牛2440多头,引进阿尔巴斯绒山羊、澳洲美利奴等优良品种羊9958只。农区群众也积极参有到农牧互补战略当中。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试点示范村基本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根据《甘南州万头奶牛基地、万头牛羊育肥基地、万亩草产业基地建设规划》,选择在夏河县曲奥乡桦林村、碌曲县西仓乡新寺村、临潭县卓洛乡下园子村、卓尼县大族乡加当村、合作市那吾乡卡四合村启动实施了五个三大产业基地示范村建设项目。五个示范村共发展养殖户148户,修建标准化暖棚163座21499平方米,青贮窑47座2329立方米,饲草料房1156平方米,办公技术用房898.25平方米,并修建了基础设施,累计到位资金1318.6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3.05%。五个示范村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部分已投入使用。有的示范村养殖户已多次出栏,平均每头牛获利350元、羊55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州已建立起以农畜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华羚、首曲、晟羚、草原兴发、燎原乳业等18户龙头企业。其中华羚公司建成5000吨的干酪素生产线,总资产达1亿元,年产各类产品4324吨,实现产值2亿元.出口创汇1193万美元,实现利税784万元,位居甘肃省自营出口创汇企业前十位。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这些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州产业化建设进程,而且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和空间,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三)畜种改良步伐加快
  牧区重点开展了耗牛、藏羊的本品种选育,引进半血野耗牛杂交改良当地耗牛1938头,本品种选育改良牛1.3万头、羊5万多只;农区、半农半牧区积极引进西门达尔、陶赛特肉羊、绒山羊等牛羊良种1.2万多头(只), 杂交改良当地牛羊1.47万头(只),畜种改良取得新的进展。
  (四)市场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各县、市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建、扩建了一批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初步改善了甘南州大部分有市场无场地、农畜产品交易难的状况。全州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带动农牧民240户。合作市组织乡村人员赴靖远县考察学习,夏河县聘请山东技术人员入户开展小尾寒羊养殖技术培训,临潭、卓尼两县让科技人员入户开展承包服务,传授适用技术,提供市场信息,促进了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
  三、农牧互补战略带动农牧村经济全面发展
  全州以“农牧互补”战略为抓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州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一)农牧业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末,全州农业增加值达到8.27亿元,比“十五”计划超额完成1.02亿元;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4.7%。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9.6万吨粮食、1万吨水果、1400万公斤药材、1.5万吨油料、3.72万吨肉类、6.3万吨奶类、1430吨绵羊毛和20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各类牲畜年末存栏289万头(只),比2000年下降2.2%,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7%、32%、27.8%。农牧村第二、第三产业稳定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46亿元,比“十五”计划超额完成0.46亿元。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100.72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19万亩,药材种植面积7.69万亩,青饲料种植面积8.82万亩,农牧业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十五”末,三产比重由2000年的43:20:37,调整为33:22:45,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由2000年74.5:17:8.5调整到62.5:27.9:9.6,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了牛羊育肥、奶牛养殖、草产业、绒山羊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畜牧业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同时,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6%。
  (三)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玛曲阿孜畜牧试验站、夏河甘加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州畜牧综合实验场“三大良种畜繁育基地”初见成效。通过引进优良畜种进行杂交改良,牲畜个体效益明显提高。建立了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多处,示范带动农户20多万户,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四)农牧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全州实施了以农村人饮、沼气、节水灌溉、农村水电、草场围栏、乡村道路等“六小工程”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十五”末,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19.03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23亿千瓦时,大多数农牧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94.5%的村通公路,97.9%的村通电话,47.8%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五)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0元,比2000年增加350元,年均增长5.3%,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20平方米增加到23.6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视87.81台,摩托车19.42辆,洗衣机10.02台,固定电话17.42台,移动电话13.42部。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