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4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分类号: F592.3
页数: 7
页码: 259-265
摘要: 甘南州是安多藏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这里藏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艺术门类齐全,包罗万象,尤其是民间文化艺术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在整个藏族聚居区乃至国内外影响较大。甘南州又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7大类、33种、146处之多,其中有高品位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6赊处。而且随着全球旅游热的兴起,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旅游胜地“香巴拉”和独具魅力的中国西部藏族聚居区旅游中心。
关键词: 旅游业经济 旅游业建设

内容

甘南州是安多藏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这里藏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艺术门类齐全,包罗万象,尤其是民间文化艺术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在整个藏族聚居区乃至国内外影响较大。甘南州又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7大类、33种、146处之多,其中有高品位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6赊处。而且随着全球旅游热的兴起,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旅游胜地“香巴拉”和独具魅力的中国西部藏族聚居区旅游中心。
  为了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进程,甘南州委、州政府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培育,制保政策措施,确定旅游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全州旅游行业管理提高质量的意见》和《关于发展我州旅游业的意见》,这些《意见》成为我州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基础;2000年7月第二次全州旅游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提出了“2234”的战略目标;2001年6月,甘南州人大常委会颁发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这是全州第一部发展旅游业、规范行业管理工作的主要法规条例,使全州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到法治的轨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相继编制出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九五”旅游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十五”旅游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通过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促进全州旅游业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付诸实施;2000年4月州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甘南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实施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2003年10月,全州腊子口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甘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总体奋斗目标。
  这次会议指出,加快全州旅游业发展步伐,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旅游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增强“一业兴、百业旺”的意识。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全民参与,使全州的旅游资源得到全面开发,集中打响“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把全州建设成为继敦煌之后特色鲜明,设施良好,功能齐全,吸引力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著名旅游胜地。根据全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州上确定2004年为“甘南旅游宣传年”,要进行全方位包装宣传,力争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全社会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到2006年,主要景点、景区得到开发,游客人数突破160万人(次),全社会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亿元;到2008年,旅游资源得到全面开发,游客人数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全社会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4亿元,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
  腊子口旅游工作会议以后,各县市和州旅游部门为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一、全州旅游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自2004年4月份开始,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和兰州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州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着手修编《甘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于当年9月份进行了评审。同时,临潭县《临潭冶力关景区修建性详规》、夏河县《甘肃省拉卜楞旅游区建设性详规》、卓尼县《洮河风情线及大峪沟景区修建性详规》也已编制并通过评审,全面反映甘南旅游资源的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模型也制作完成。二、以项目为重点,加快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项目抓旅游,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长期以来困扰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一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一批旅游景区道路、旅游度假村、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形成规模,具备了较好的档次,发挥了明显的综合服务功能。一是抓了旅游项目的可研编制工作,全州积极实施了《甘南生态旅游开发》等五个项目的编制工作,为招商引资打下了的基础。二是坚持多元化筹措资金,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全州各级通过各种形式推介项目,宣传旅游资源,吸引省内外客商来甘南州投资兴办旅游业。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全州先后引进旅游业项目15个,引进资金达1.794亿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扶持旅游业发展。从2004年开始,甘南州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前期费、对外宣传促销、旅游骨干项目贷款贴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补助费等,州发改委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各县市每年安排80万元,用于发展旅游经济。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以上投资累计达1552万元,为培育和发展甘南旅游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四是非公经济参与旅游开发的势头不断高涨,“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特色项目的启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据统计,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间,全州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共78个,总投资约1.426亿元,建成和续建的旅游景区道路建设项目17条,总计投资229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75个,投资规模1.44亿元,占投资总数的87%,其余均为企业、集体和个人投资。全州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达5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1个,旅游星级宾馆14个,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和旅游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旅游宣传丰富多彩,促销工作卓有成效
  打响“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提高甘南旅游知名度是腊子口会议确定实现甘南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作。甘南州委、州政府筹资百万余元与甘肃电视台合作,共同策划组织近千人在甘肃电视台成功举办了大型互动电视歌舞晚会《香巴拉在呼唤》,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新颖,在甘肃电视业界尚属空前,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该片在国家民委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文艺类的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中央三台文艺频道、甘肃电视台,全省十四个地、州、市电视台多次播放,并通过中央统战部将制作的电视片分送到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制作旅游电视宣传片,丰富宣传内容。各县市和宣传、旅游等部门会同澳大利亚电视台《中国魅力永存》摄制组、中国旅游卫视《文化中国游》栏目组、福建东南电视台及甘肃电视台等拍摄制作了甘南旅游宣传片。制作出版了《香巴拉在呼唤》、《香巴拉并不遥远》、《世纪欢歌》、《开放的甘南欢迎您》等光盘4万余张。其中,由州旅游局制作的《香巴拉并不遥远》电视片在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旅游节目奖”的评选中,荣获风光类二等奖,该片先后在香港有线电视台、丹麦、瑞典等国电视台和甘肃、浙江、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卫视频道展映播出,使境内外观众有机会了解神奇美丽的甘南,了解“甘南香巴拉”,取得了极佳的对外宣传效果。
  网络宣传推陈出新,不断充实完善,由甘南州委宣传部牵头,甘南州电信局具体实施,重新整合开通了甘南州对外宣传门户网站“拉卜楞网景”。全面改版甘南香巴拉旅游网,县、市旅游网站“朗木寺网”、“首曲旅游网”等正常运作,向国内外及时发布了大量的旅游信息;组织了由旅行社、省内各大媒体、专家教授、投资商近百人参加的“寻梦香巴拉”大型实地踩线(采风)活动,对州内的十大王牌景区(点),十六个重点景区(点)进行了实地踩线,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应。
  在中川机场、东方红广场分别打出“走进甘南,寻梦香巴拉”和“山水冶力关,兰州后花园”的大型户外宣传广告。在《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上海航空》、《丝绸之路》等报纸杂志刊载宣传甘南的专版、专辑,把广告宣传深入到交通要道、中心广场、航班及省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中等。甘南州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英、汉两种文字的宣传书籍《甘南》;临潭县出版了《冶力关景点荟萃》《洮州民俗大观》等书籍,同时,邀请中国作协著名作家、会员以及省、州著名作家对冶力关景区题字刻画;卓尼县在甘肃电视台《美丽甘肃》的“时尚旅游” 栏目播出《卓尼散记》;玛曲县举办了格萨尔学术研讨会。
  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先后举办了甘南第五届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天下黄河第一弯•中国玛曲第二届岭•格萨尔文化旅游艺术节及甘、青、川三省十四县赛马大会,夏河拉卜楞第二届旅游艺术节,舟曲博峪采花节、朝水节及松棚灯会,临潭万人拔河及莲花山花儿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夏河、临潭两县邀请摄影家协会,分别举办了摄影大奖赛,挖掘了旅游资源,宣传了甘南。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先后组织州党政招商团赴东南沿海八省(区)宣传甘南,并在“兰洽会”、“民交会”、“西交会”及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推介了项目,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还组织碌曲则岔艺术团、临潭冶力关艺术团和州歌舞团先后在兰州部分宾馆饭店、大专院校、中心广场、厂矿企业及社区进行渗透式宣传,充分展示了甘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2005年全州宣传促销活动中,组成“大篷车”宣传促销团赴兰州参加了省旅游局举办的“金轮杯”集中宣传促销活动和“文博会”、“兰洽会”等之后,赴天水、平凉、西安、银川等地,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提高了甘南的知名度,开拓了客源地市场;制作出版了《走进甘南•寻梦香巴拉》及全州景区(点)及精品线路等各类展板、画册、宣传单共3万余幅(份);为拍摄甘南主题电视剧积极进行招商和洽谈,为进一步宣传甘南做了大量工作。
  四、旅游商品得到开发,产品品位得到提升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各县、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大力开发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服饰、图腾、唐卡、洮砚、牛羊头工艺品、金银铜制民族用品等旅游纪念品;在开发中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品品位,使旅游商品特色化和个性化。据统计,全州目前共有各类旅游商品开发企业28个,开发商品94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品位较高、适销对路,能够满足各类游客需求的开发势头。
  五、加强行业管理,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局部与全局、近期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严格按规划分步实施,并与当地交通、城市建设、能源开发等规划和建设项目相衔接,使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得到保护和永续利用,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开展了星级饭店、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郎木寺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协会”,申报组建了甘肃•甘南香巴拉旅行社、临潭县莲花山旅行社及甘南寻梦香巴拉旅行社;部分县市组建了文艺表演团队,临潭县成立了冶力关风景管理局。
  甘南州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1993年开展旅游业务至2005年底,全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7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7.31亿元。“九五”末全州国内游客人数达到62.83万人(次),比“八五”末的16.82万人(次)增长了3.73倍;海外游客达到4.23万人(次),比“八五”末的0.86万人(次)增长了4.9倍;旅游业收入达到5195万元(占到全州国民生产总值的3.81%),比“八五”末的413.84万元增长了12.6倍。2005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39.6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1亿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了2.2倍、1.5倍和4.8倍,并保持了连年健康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旅游业逐渐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甘南也成为全省继敦煌之后的第二个旅游热点地区。
  到2005年全州各县(市)建立健全了旅游工作管理机构,并初步开发和建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改建和新建涉外及国内旅游定点接待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65家,拥有旅游接待床位8250多张,从业人员3590余人,有国内旅行社6家,三星级宾馆(酒店)1家,二星级宾馆12家,一星级宾馆13家。国家AAAA级景区(点)2处,国家AA级景区5(点)处,全州部分旅游景区(点)交通、通信,接待服务等基础设备到得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十五”以来,甘南旅游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围绕民俗风情、传统文化(藏传佛教)、自然风光和革命遗址(红色文化)四大主题特色旅游,按照既定的“2234”,即两高(提高甘南知名度、提高旅游综合效益);两变(由接待型旅游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由单一的佛教文化向综合型的多点旅游转变);三特(突出宗教文化特色、生态景观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四抓(抓客源、抓培训、抓管理、抓产品)的旅游工作思路和“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切实抓好一个中心(合作市为中心)。四个旅游功能区:以夏河、合作为依托的藏传佛教文化及草原观光北部旅游区;以碌曲、玛曲为依托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黄河首曲风光为主的西南旅游区;以临潭卓尼为依托的峡谷风光和避暑度假东部旅游区;以迭部、舟曲为依托的长征路探险及甘南东部藏民俗旅游区),六条旅游环线(一环:兰州一拉卜楞一兰州;二环:兰州一拉卜楞一合作一临潭一卓尼一新城一冶力关一兰州;三环:兰州一拉卜楞一合作一临潭一卓尼一大峪沟一岷县一临洮一兰州;四环:兰州一拉卜楞一合作一郎木寺一迭部一腊子口一岷县一兰州;五环:兰州一拉卜楞一则岔一郎木寺一九寨沟一多儿一腊子口一岷县一兰州;六环:兰州一拉卜楞一甘加一循化一塔尔寺一青海湖一西宁一兰州)的开发建设,重点强化拉卜楞寺、郎木寺、则岔石林等主要景点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桑科草原、冶力关小区、麻路小区、黄河首曲、腊子口、翠峰山、合作森林公园一南山一当周沟旅游风景区和重点革命遗址的开放项目,积极全面实施十大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十大王牌景点。2006年当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人数突破16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7.5人(次),年均增长15.5%,国内游客达152.5万人(次),年均增长21.6%,全州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32%,使旅游业收入占全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占全州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成为甘南经济新型增长产业。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