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项目建设成果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项目建设成果辉煌
分类号: F123.9
页数: 7
页码: 238-244
摘要: 甘南州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现今仍然落后的民族地区,只有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才能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和发展格局,破解甘南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 招商引资 市场经济

内容

甘南州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现今仍然落后的民族地区,只有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才能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和发展格局,破解甘南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十六大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1422253”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捕捉国家和省上的各种政策信息,积极寻找与甘南发展的对接点,论证筛选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提高各级干部争资金、跑项目、抓发展的本领,项目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同时,全州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深入开展营造“三个环境”(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干事创业环境)大讨论和发展环境治理活动,各级干部进一步树立“亲商”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颁布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废除和废止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各种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解除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发展的一系列束缚,保证了全州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规范论证,搞好前期工作
  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广泛征集涵盖甘南五大优势资源和企业产权交易、社会公益事业、科技推广与运用等190多个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依靠产、学、研结合,谋划项目。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生态保护、畜牧业产业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合作,谋划储备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三是高度重视重点项目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编制《2004一2010年甘南州援藏资金建设规划》、《甘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甘南州万亩草产业、万头奶牛养殖、万头牛羊育肥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全州牧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等,以适应国家由批项目向批规划转变的趋势。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计划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互相衔接的运作机制,切实做好项目的筛选、申报、立项、建设工作。五是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甘南州、县市每年千方百计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一批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工农牧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为向上争取资金、对外招商引资夯实了项目丁作基础。
  二、广开门路,宣传推介
  一是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甘南州两次组团携带6大类45个、总额33.24亿元的项目,赴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和中部地区10市1镇,举办10场项目推介和签约活动,并积极参加“乡洽会”、“兰洽会”、“民交会”、“西交会”等经贸洽谈会,共签订各类合同项目59个,资金总额达36.27亿元。二是积极请进来以诚招商。2003年,通过中美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美国、加拿大著名企业总裁30多人来甘南州实地考察洽谈,并结合甘南州五十年庆典暨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举办经贸洽谈会,吸引国内外200多位客商参加,签约合同项目27项,资金总额55.12亿元;2004年,邀请上海、武汉、河南、西安、温州等地50余位客商来甘南州实地考察,洽谈签约投资额达2.2亿元的两个水电站项目。三是广泛宣传推介项目。与省电视台合拍的《香巴拉在呼唤》大型电视互动歌舞晚会在中央和一些省市电视台播放,制作的《香巴拉之约》、《香巴拉并不遥远》等电视专题片在各类招商活动中广为散发,扩大了甘南在海内外的影响;组织由中央和沿海发达省市及省上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的甘南采风活动,在海内外各类媒体刊播大量反映甘南风貌的新闻稿件。建成“甘南州招商网”和“拉卜楞风景”门户网站,浏览量突破200万人次。州、县市精心制作《投资指南》、《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册》、《甘南藏族自治州五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研究》、《1998一2008甘南州招商引资工作回顾前瞻》等画册、书籍、光碟等,为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搭建信息平台,提升了招商引资的工作水平。
  三、内强外联,多方融资
  一是树立“项目为主、融资为本”的理念,每年由州上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央有关部委办和省上主管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资金,掌握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想方设法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二是主动加强银地、银企关系,定期召开银地合作会议,充分发挥现有融资渠道的作用,为项目建设提供直接资金支撑。三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发行的联系,在制约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领域开展一系列开发性金融合作,积极探索将开发性金融优势和地方组织优势结合起来,在加快市场建设、提高市场整体效率的过程中,加快甘南开放开发步伐的新路子。四是进一步壮大非公经济规模,扩大投资资金总量,通过完成全州企业改制催生一批非公企业,通过招商直接引进一批企业,通过技改和新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企业,精心打造投融资平台。
  四、改善环境,增强吸引力
  一是在全州广泛开展“集中治理发展环境”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营造环境就是创造新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观念,重点解决政务环境、建设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干事创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开放带动、项目拉动、环境推动的社会氛围。二是在农牧村和城镇分两批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活动,以尽快提高城乡群众的法律素质,彻底整治重点地区和领域的违法乱纪现象,积极构建诚实守信、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三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活动,巩固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政策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多年来,清理明显与市场经济规则和国家法律、法规不相符合的政策文件488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067项,减少206项,收回8个单位的行政许可权,注销137个不作为的行政处罚证件,重新登记备案387个垂直管理单位的行政执法证件。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强化项目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甘南州委、州政府出台《甘南州关于鼓励内外资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的若干规定》、《甘南州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甘南州招商引资中介个人奖励办法(暂行)》,在《甘南州招商引资服务指南》上公布州直及省属九个部门的收费标准及优惠政策。六是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客商权益。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入推进“三公开”等制度,建立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制”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探索完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效能考评制、失职追究制等,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实行重点企业和外来重点投资项目保护制度,严禁“三乱”行为,设立“甘南州客商投诉保护中心”,严肃查办涉及投资者的各类纠纷案件,全力维护投资商的合法权益。
  通过扎实工作,招商引资取得显著的成绩,“十五”期间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90项.签约总投资额为104亿元。已建成68项,完成投资9.44亿元;正在做前期的37项,完成投资5600万元。随着舟曲两河口、迭部达拉河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和硅铁冶炼项目为代表的招商引资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已逐渐成为甘南州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招商引资的成功,为甘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州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的本质是州外资本在州内的投资。它对甘南州内GDP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实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4年全州GDP首次突破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5亿元,同比增长61.9%,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在当年签约的59个招商引资项目中,新开工项目到位资金达2亿多元。在省上组织的年度考核中,名列全省前三名,这在全州还是第一次。
  (二)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改善了投资结构
  甘南州属典型的资源导向型经济和投资拉动型经济。2003年以来,招商引资当年签约的项目资金到位额逐年攀升,2004年达到2亿元,而至2005年底时,招商引资资金到位额已达到9.6亿元,占同期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50%左右。
  (三)孕育了财政税收新的增长点
  招商引资的最终成效主要反映在培植地方后续财源和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上。以水电项目为例,全州在建的水电站30座,装机24.8万千瓦,这些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税收总额6000多万元;未来五至八年内全州签约的80多万千瓦的水电站全部建成后,预期每年税收总额将是2亿多元。
  (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州水电资源开发和能源工业等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正在催生着一大批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甘南州正在从传统的农牧业地区向初步工业化地区转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将发生质的改变。
  (五)安置了富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
  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为安置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
  (六)提高了开放开发的总体水平
  多年来,甘南建设资金全靠国家投资,但是,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甘南州在继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的同时,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初步扭转了投融资金渠道单一的局面,投资结构明显改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已成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和甘南对外开放的具体表现形式,全州经营性项目绝大部分是外商投资的,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外商和民间资本可以投资任何领域,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交通建设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抢抓国家全面改造国道、省道的历史机遇,以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增强路网通行能力为重点,依托贫困县连接国道扶贫公路、通县油路、县际公路等项目的实施,全州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基本形成合作市为中心,以“二纵三横”为主骨架,其他县乡公路为枝干,农村公路为分支的公路网结构,全州的公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有了明显改变,交通条件改善对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十五”期间,甘南州首先抓住国家实施贫困县连接国道的有利机遇,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800万元、里程97公里的合作至临潭公路改扩建工程,总投资790万元、里程18公里的舟曲至两河口公路改扩建工程两条扶贫公路。通过积极的争取相继开工建成了国道213线合作至郎木寺二级公路、王格尔塘至桑科二级收费路;桑达路、徐合路、卓西路、碌则路、东玛公路及其延伸段、舟迭公路、江迭公路、定新路、巴代公路等国省道和主要县际公路的建设项目,期间共新改建公路190条3064.29公里,总投资达19亿元,投资规模是“九五”期间的1.3倍。其中国省道二级公路各一条208.41公里;县际三级公路768.3公里。国道213线临夏至合作公路以及合和路、达赛路项目即将竣工,同时积极争取以工代赈等其他渠道资金,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改造,“十五”期间全州共改新建通乡等级路31条718.54公里,打破了1998年只有通乡等外路的局面;通村油路2条25公里,实现了通村油路零的突破;新建通行政村农二级公路142条1354.14公里,比1998年增长100%,并通过不懈努力使铁尺梁隧洞工程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动工建设;迭部至九寨沟公路也动工建设。尤其是通乡油路和县际公路项目的实施对全州交通条件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如徐合公路合作至岷县段是甘南州的一条东西通道,是国道213线与国道212线的主要连接线。在没有改造之前是一条通行能力差的土路,从州府合作到最远的舟曲县,汽车需要行走两天时间,而现在徐合公路和卓西公路两项目的实施,合作至岷县只需3个多小时,至舟曲县当天可早到达,交通的便捷除了人流畅通外,在这条线上可通陇南、四川,也可在陇西与铁路就近连接。
  尕海至玛曲通县油路项目的实施使合作至玛曲整整一天的行程缩短为3个小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以前边远偏僻的玛曲成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起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地带。
  舟曲至迭部公路是省道312线的其中一段,是舟曲、迭部两县对外联络的通道。线路处于白龙江峡谷之中,通行能力差,自2002年动工改扩建以后,两县之间153公里的路程只需3个小时,并且带动了两县沿线的旅游、矿产、农村经济以及地方工业的发展。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全州的公路运输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到2005年全州的客运量达到22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25011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470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74401万吨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12%、18.2%、13.2%、62.6%。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