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筹建合作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筹建合作市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
页码: 198-201
摘要: 原合作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合作镇四周低岗环拱,为一椭圆形沉积盆地。南北长而东西窄,合作河自南向北中贯市区。区内地面平坦,地表自南向西北倾斜。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地理坐标东径102°54′北纬35°00′海拔2910米。整个市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1.5公里。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州府从拉卜楞迁驻黑错,甘肃省设计公司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1955年开始建设,1956年5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别迁入新址,将黑错二字改写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和谐团结之意。合作开始成为甘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键词: 合作市 城市建设

内容

原合作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合作镇四周低岗环拱,为一椭圆形沉积盆地。南北长而东西窄,合作河自南向北中贯市区。区内地面平坦,地表自南向西北倾斜。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地理坐标东径102°54′北纬35°00′海拔2910米。整个市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1.5公里。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州府从拉卜楞迁驻黑错,甘肃省设计公司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1955年开始建设,1956年5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别迁入新址,将黑错二字改写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和谐团结之意。合作开始成为甘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合作发展建设很快。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大量增加,个体商贸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区人口大量聚集,1997年底达到4.5万人,管理难度增大。由夏河县辖的合作镇来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合作地区的发展和影响了合作对全州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建立合作市是甘南州建政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设想和目标,它的推出和建立经过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是历届甘南州委、州政府,夏河县委、县政府领导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甘南州数次向国务院递交了有关建市的专题报告,并根据要求派员赴中央专程汇报,中央也曾派员赴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经过中央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认为时机已趋成熟,终于以民政部1996年5月28日民行批[1996]35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6月23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甘政发[1996]75号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作市的通知》后正式设立。合作市为县级市,以夏河县的合作镇及那吾、佐盖曼玛、佐盖多玛、卡加道、勒秀、加茂贡等七乡镇为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合作。合作市辖区的总面积为767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4万人。合作市的正式运作日期为1998年1月1日。
  合作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和重视。合作市是甘南州新建的第八个县级政权,建立合作市将对甘南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全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做好筹建合作市的准备工作,甘南州委、州政府于1997年3月14日研究决定,首先成立合作市筹建领导小组,由甘南州委副书记张性忠担任组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昌、夏河县委书记汪鱼蛟、州委秘书处副处长阿布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杨正才、恒考、塔尔老三同志组成,并抽调有关工作人员,开始进行筹建合作市的各项工作。为加强对合作市各项工作的领导,州委常委会又于1997年8月22日研究决定,在召开第一次合作市党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之前,成立中共合作市工作委员会;书记由赵永昌担任,副书记阿布,委员由格尔措、房和平、党智、敏占彪、王当主等5人组成。要求市工委积极筹备首次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在1997年12月底以前顺利召开。自1996年6月接省政府关于建立合作市的《通知》以后,甘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筹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合作市筹建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政权建设和基本建设两大任务,精心组织,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筹建工作自始至终贯彻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指导思想,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确定了合作市党政机关建设用地,占地面积为26亩,并办理了交接手续,统办大楼开始兴建。二是积极筹备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三是拟定了市党政机关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市委设5个部门,市政府设28个部门,按一类县的标准拟定了人员编制。此方案由甘南州委、州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批。四是完成了夏河县7乡1镇及派出机构人员的先期接交。共接收乡镇党委8个,党支部61个,党员906名,其中农牧民党员565名;接收在职干部、职工795名,其中科级干部63名,离退休职工146人;接收行政、事业单位54个,企业2个,企业职工85名。
  中共合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97年10月7日至10日在甘南饭店召开。会议应到代表89名,实到88人。列席代表14人。全体党员代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名,占代表总数的27.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29名,占32.6%;45岁以下的代表59名,占代表总数的66.3%。代表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54名,占总数的60%;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13名,占14.6%;生产第一线的先进模范人物22名,占24%。解放军、武警代表2名,占2.2%。少数民族代表54名,占60%;妇女代表20名,占23%。
  会议开幕时,州上领导杨镇刚、贡保甲、丹正嘉、张性忠、贡卜扎西、徐梦龙、陈志逊、董怀德、拜一民、董志忠、德哇仓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夏河等7个县的县委发来了贺电、贺信,县委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杨镇刚书记代表州委向合作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表示祝贺。
  市工委书记赵永昌代表合作市工作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是合作市筹建工作的回顾;二是“九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报告提出合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流通,强化农业基础,以城乡经济带动农牧区经济,努力实现合作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强市富民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是: 立足资源优势,开放开发,以科技为先导,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矿产、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第三产业和私营经济,走强市富民之路。“九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及主要指标是:到“九五”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49万元,年均增长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193.3万元,年均增长8.5%,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3806.6万元,增长4.5%;工业总产值达到3292.3万元,年均增长19%;财政收入达到1691.3万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1元,增长8%,净增150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3.18%。左右,人口控制在7.66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94%。以内。
  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合作市委委员及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通过了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闭幕后,召开了中共合作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赵永昌同志为中共合作市委书记,阿布、党智、敏占彪三同志为副书记,格尔措、房和平、王当主等七同志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召开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王当主同志为纪委书记。第一次市委全体委员会议还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决定》。
  1997年12月,合作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合作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及市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选举格日措(女,藏)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慈合尼(藏)、杨才让(藏)、吴好学、索藏仓(藏)为副主任;选举阿布(藏)为市长,房和平、杨卓玛(女、藏)、杨忠德、塔尔老(藏)为副市长;闫增光为市法院院长,马志远为市检察院检察长。在同期召开的政协合作市第一届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市政协领导机构,陈国耀为主席,敏国才(回)、加茂仓(藏)、东藏喜热(藏)、拉毛才旦(藏)为副主席。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