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城镇建设的兴起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30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城镇建设的兴起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7
页码: 192-208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甘南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增大,财政收入增多,再加上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全州基础施建设发展很快,市政、交通道路、广播电视、通讯等项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投资环境优化,市民素质提高。合作市的建立,展开了合作地区新一轮市政建设的高潮,也带动加快了全州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城镇建设 发展经验 发展成就

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甘南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增大,财政收入增多,再加上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全州基础施建设发展很快,市政、交通道路、广播电视、通讯等项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投资环境优化,市民素质提高。合作市的建立,展开了合作地区新一轮市政建设的高潮,也带动加快了全州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第一节市政,交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
  市政建设
  甘南州没有大中城市,只有州府合作和七个县城及少数乡镇有市政设施。这些小城镇,由于工贸经济不发达,人口聚集少,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乏必需的街道、供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绿化等设施,市场和住宅简陋,城镇环境脏乱差,居民生活不便,影响着甘南的整体形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甘南州、县政府逐年加大对市政的改造和建设投资,建修了一批市政街道、供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设施,修建扩大了集贸市场,建成了一大批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楼、业务楼、住宅楼,使全州城镇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扩大了城镇贸易,促进了城镇工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
  1991年到1998年底,全州完成的主要市政工程有:
  合作市(镇):1993年8月合作给排水管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完成水厂到招待所段5178米供水渠道铺设工程,工程造价为269.7万元,解决了合作城区50%以上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此后完成了合作给水水源地面改造工程,由原来的暗渠集水改为集水井,共建成主井1口,分井3口。还建设了供水管网5000多米,投资280万元。2000年,总投资810万元的合作城区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使供水能力达6000吨。设计日供水能力9000吨的供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改扩建供水管网2000米,建成800万方的高位水池两座,完成后日供水能力达到1.5万吨。修成了合作城区西山过境公路4483米,路面宽18米。整修排污沟7.2公里,修防洪堤5.7公里。打通和修成了东一路、东二路、西二路、西山路的路基和铺油工程。甘南州庆四十周年在国家和省上支持下,建成了州政府招待所餐厅、合作影剧院、合作森林公园、州妇幼保健院业务楼、合作藏中实验楼、合作三小逸夫教学楼、合作一小教学楼、州教师住宅楼、州政府办公楼、甘南饭店接待楼等。
  夏河县:1991一1998年先后建成了藏中和党校教学楼、拉卜楞市场、公用汽车站、社区服务中心、检察院业务楼、县中学教学楼、县城排水工程、夏河县安多美食娱乐城等。
  临潭县:期间建成的市政工程有完成了投资316万元的城区引水一期工程、县医院综合楼、县畜牧科技服务中心、县城供水配套工程、县招待所营业楼、县环城路罩油工程等。
  卓尼县:期间建成了县民政福利厂、县扶贫培训大楼、柳林小学教学楼、县一中图书实验楼、县邮电生产楼、县城区供水工程、县检察院和档案馆业务楼、县法院审判厅、县妇幼保健院楼等。
  碌曲县:期间建成了县藏中教学楼、县旅游服务楼、县藏校教学楼、玛艾洮河防洪工程、县城路基改造工程、县防疫站楼等。
  玛曲县:期间建成了县公安局、法院办公楼、县工人俱乐部、县藏中教学楼、县医院门诊楼、教师康居工程、县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县医药公司营业楼、县藏医院综合业务楼、县党校技术培训中心楼、水电局楼、县城关小学教学楼等。
  迭部县:期间主要建成了县藏医院、县档案馆、县城关小学教学楼、县防疫站楼、县法院审判厅、县旅游服务综合楼、县财政局分片供暖工程、教师康居工程和主街道改造工程等。舟曲县:期间主要建成了县法院综合楼、铁合金厂、县碳素厂、县城关乡乱石湾提灌工程、县城江大桥、县一中学生宿舍楼、县妇幼保健楼、县城供水工程等。
  同时,甘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市场建设,使全州市场建设岀现了可喜局面,多方投资、多家兴办市场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市场建设投资增大,建设了一批规模大、功能齐全的大型市场。全州最大的专业市场合作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开业,动员社会各方和个体工商户集资460万元、建成了占地1.23万平方米、铺面550间的东二路综合市场。合作还建成了合作商场、“八一”一条街、合作工贸商场和临街单位修建的铺面等。迭部、临潭、碌曲、玛曲、卓尼县纷纷兴建和改选市场,5县集资180万元,新建、改建5个市场,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甘南州在加快和完善市场体系中,按照“谁建、谁管、谁管理”的原则,采取了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分期建设、先建后管、逐步发展”的措施,达到了“建一处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的。到1998年,全州共有消费品综合市场22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4个,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16320万元,集贸市场成交额占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
  交通运输建设
  党的十四大以来,甘南州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把公路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旋和基础产业来抓,使全州交通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
  在公路建设方面,1992一1998年总投资4813.06万元,新建地方公路42.02公里,改建地方公路219.8公里,修复及整修地方公路17.5公里,铺筑油路18.74公里;改建了5条县乡公路。其中,投资1735万元改造了国道213线土门关至合作76公里,使公路等级达到二级标准,投资212万元改造了省道312线王格尔塘至夏河36公里,使公路达到三级标准,铺筑了夏河至桑科草原15公里的油路。新建公路全线贯通的有博铁公路30公里,贡则公路19公里,临潭城关过境公路2.62公里,改建了夏阿公路61.6公里,古术公路15公里。建成了麻路洮河大桥、洛大公路桥、哇坝桥、羊沙洮河吊桥、临潭干戈河公路大桥等1座大型桥和10座中型桥。全州公路网基本形成了兰朗公路贯穿自治州南北,两阿、徐合、巴代、岷麻、博碌、定新、东新、夏阿、夏同9条公路东与国道212线相接,西与国道213线相连的东进西出的态势。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0.33公里,108个乡镇有107个通了公路。
  在公路运输方面,新建、改建、租借场地设立客运站、货运服务站(中心)10处,占地面积达2136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657平方米,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夏河公用型汽车站,站点建设发展迅速。全州有客车168辆,客运线路90条,班次138个,其中跨省线路10条14个班次,跨地区线路37条45个班次,州内线路43条79个班次,开设了15条旅游专线。80%的乡镇通了班车,年完成客运量127.1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41亿人公里。
  完成了总投资为6299.23万元,全长138.77公里,连通甘南州白龙江流域与洮河流域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江迭公路的一期工程,卓尼江车桥至迭部扎尕那的59.44公里断头路被打通;投资236万元,横跨舟曲县城的白龙江城江大桥建成;徐合公路已铺油;投资300万元的合作公用型汽车站完成主体楼框架;投资701万元的江南公路、350万元的达红公路破土动工;投资180万元的迭部汽车站已经省交通厅批准立项。
  此后,甘南州交通事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抓公路、兴运输、活流通、促发展。建好动脉路,接通开放路,开辟经济路,兼顾扶贫路,实现内活外通,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基本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发挥公路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播电视建设
  1991年以来,州委、甘南州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四级办”的方针,依靠地方各级党政和广播电视部门,一手抓宣传,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城镇为中心,以广播为主体的无线广播、有线广播、调频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微波电视等多种手段,多种媒体,混合覆盖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广播电视宣传网络,广播电视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1997年底,中央、省、州、县四级筹资近400万元,全州建成无线电台(甘南州人民广播电台)一座,覆盖人口30.149万人,覆盖率为49.6%;有转播中央、省台一套广播的中波转播台各一座(10千瓦)。碌曲、夏河新修建300瓦调频广播台各1座;建成临潭、卓尼、舟曲100瓦调频广播转播台,分别收转中央台和甘南台广播节目;迭部县广播电视机房竣工,300瓦调频广播电台也建成开通。全州七县都建有广播站,108个乡镇中91个广播放大站正常工作。广播人口总覆盖率达到53.8%o全州建有无线电视台(甘南电视台)1座,发射功率为1千瓦,覆盖合作4万多人口,覆盖率6.6%。建成开通兰州至合作的微波线路,收转甘肃台电视节目。全州建有卫星地面收转站、小功率卫星地球站、电视差转台324座,电视覆盖人口为67.95%,比1992年的42.3%提高25.65个百分点,还建成合作及七县8座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用户达1.33万户。合作及玛曲、夏河有线电视台添置了质量较高的加密电视解码设备,开通了加密电视频道。合作和七县城观众可以看到2~4套无线电视节目,8~17套有线电视节目,98个乡镇所在地的观众至少可以收看1套无线电视节目,部分农牧村还筹建了卫星地球站。手提式、组合式收录机、电视机悄然进了寻常百姓家,每20人拥有一台电视机,每15人拥有一部收录机。全州广播电视系统还建立了录像放映队46个,音带经营点40个,录像发行出租站3个,有线电视供片站1个,广播电视已成为甘南新闻舆论、文化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广播电视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目标管理,通过开展“质量年”、“管理年”活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和社会管理,先后将70名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深造培训。甘南电台、电视台均采用藏汉两语播出,在准确转播中央、省台电视(电台)节目的同时,以“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求新求活,办出特色”为出发点,调整节目布局,扩大报道面,增强时效性,自办新闻、专题、文艺等节目内容不断丰富,质量白益提高,形式活泼多样。在广播宣传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州委、州政府发展经济的各项重大决策,强化了农牧业基础建设、资源开发、民族工业、乡镇企业、扶贫攻坚、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兴农兴牧新思路、新举措的宣传报告,鼓舞和激励了各级党政干部、农牧民群众建设甘南、振兴民族经济的斗志与信心。
  邮政电信建设
  1991年以来,甘南州邮电事业在州委、州政府和省邮电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呈现出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局面,邮电通信网在网络规模、通信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一、邮电业务总量稳定增长
  1996年全州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513.63万元,比1991年增长2.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6.23%o原有的传统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增多,先后开办了分组交换、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电子信箱、声讯业务、特快专递等新业务,1997年又开办了可视电话会议业务。功能齐全的邮电服务不但为社会提供了先进的通信手段,而且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二、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
  1996年与1991年相比,全州市话交换机总容量由3990门增加到22016门,增长4.52倍;长话业务电路由97路增加到455路,增长369.1%;电话机总数由4455部增加到12186部,增长170.8%;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0.75部增加到1.91部,提高了154.7%。截至1996年底,全州共设有邮电局所62个;农村乡镇和行政村的通邮面分别达到100%和85.86%;全州邮路总长度达到1522公里,共有农村投递路线80条,总长度2367公里;全州拥有邮运汽车30辆。
  三、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全州邮电通信依靠科技进步,引进了一批新设备,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通信不仅有了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长途电信传输手段由单一的驾空明线向多种传输手段转变,形成了明线、微波、光缆等多种传输手段并用的电信传输网。全州的电信通信正在由人工网向自动网,由模拟技术向数模兼容和数字技术发展。自1992年起,全州市话程控交换到1996年全部实现了数字程控化;长途自动电路占业务话路总数的比重由0%提高到94.9%,全州县以上及部分乡镇实现了国际、国内长途电话直拨;州、县的电报进入了全国自动转报网;合作及部分县邮电营业窗口实现综合业务微机处理。
  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1996年,全州邮电通信企业人均业务收入完成2.04万元,比1992年增长2.6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9.5%。其中全州中央国有人均邮电业务收入完成2.3万元,比1991年的0.61万元增长了2.力倍;1997年全州中央国有人均邮电业务收入完成3.1万元,比1996年增长34.78%。
  第二节筹建合作市
  原合作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合作镇四周低岗环拱,为一椭圆形沉积盆地。南北长而东西窄,合作河自南向北中贯市区。区内地面平坦,地表自南向西北倾斜。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地理坐标东径102°54′北纬35°00′,海拔2910米。整个市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1.5公里。
  1954年,甘南藏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州府从拉卜楞迁驻黑错,甘肃省设计公司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1955年开始建设,1956年5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别迁入新址,将黑错二字改写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取民族和谐团结之意。合作开始成为甘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合作发展建设很快。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大量增加,个体商贸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区人口大量聚集,1997年底达到4.5万人,管理难度增大。由夏河县辖的合作镇来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合作地区的发展和影响了合作对全州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建立合作市是甘南州建政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设想和目标,它的推出和建立经过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是历届甘南州委、州政府,夏河县委、县政府领导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甘南州数次向国务院递交了有关建市的专题报告,并根据要求派员赴中央专程汇报,中央也曾派员赴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经过中央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认为时机已趋成熟,终于以民政部1996年5月28日民行批[1996]35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6月23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甘政发[1996]75号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作市的通知》后正式设立。合作市为县级市,以夏河县的合作镇及那吾、佐盖曼玛、佐盖多玛、卡加道、勒秀、加茂贡等七乡镇为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合作。合作市辖区的总面积为767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4万人。合作市的正式运作日期为1998年1月1日。
  合作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和重视。合作市是甘南州新建的第八个县级政权,建立合作市将对甘南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全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做好筹建合作市的准备工作,甘南州委、州政府于1997年3月14日研究决定,首先成立合作市筹建领导小组,由甘南州委副书记张性忠担任组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昌、夏河县委书记汪鱼蛟、州委秘书处副处长阿布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杨正才、恒考、塔尔老三同志组成,并抽调有关工作人员,开始进行筹建合作市的各项工作。为加强对合作市各项工作的领导,州委常委会又于1997年8月22日研究决定,在召开第一次合作市党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市委之前,成立中共合作市工作委员会;书记由赵永昌担任,副书记阿布,委员由格尔措、房和平、党智、敏占彪、王当主等5人组成。要求市工委积极筹备首次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在1997年12月底以前顺利召开。自1996年6月接省政府关于建立合作市的《通知》以后,甘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筹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合作市筹建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政权建设和基本建设两大任务,精心组织,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工作。筹建工作自始至终贯彻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指导思想,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确定了合作市党政机关建设用地,占地面积为26亩,并办理了交接手续,统办大楼开始兴建。二是积极筹备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三是拟定了市党政机关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市委设5个部门,市政府设28个部门,按一类县的标准拟定了人员编制。此方案由甘南州委、州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批。四是完成了夏河县7乡1镇及派出机构人员的先期接交。共接收乡镇党委8个,党支部61个,党员906名,其中农牧民党员565名;接收在职干部、职工795名,其中科级干部63名,离退休职工146人;接收行政、事业单位54个,企业2个,企业职工85名。
  中共合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97年10月7日至10日在甘南饭店召开。会议应到代表89名,实到88人。列席代表14人。全体党员代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名,占代表总数的27.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29名,占32.6%;45岁以下的代表59名,占代表总数的66.3%。代表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54名,占总数的60%;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13名,占14.6%;生产第一线的先进模范人物22名,占24%。解放军、武警代表2名,占2.2%。少数民族代表54名,占60%;妇女代表20名,占23%。
  会议开幕时,州上领导杨镇刚、贡保甲、丹正嘉、张性忠、贡卜扎西、徐梦龙、陈志逊、董怀德、拜一民、董志忠、德哇仓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夏河等7个县的县委发来了贺电、贺信,县委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杨镇刚书记代表州委向合作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表示祝贺。
  市工委书记赵永昌代表合作市工作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是合作市筹建工作的回顾;二是“九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报告提出合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流通,强化农业基础,以城乡经济带动农牧区经济,努力实现合作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强市富民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是: 立足资源优势,开放开发,以科技为先导,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矿产、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第三产业和私营经济,走强市富民之路。“九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及主要指标是:到“九五”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49万元,年均增长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193.3万元,年均增长8.5%,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3806.6万元,增长4.5%;工业总产值达到3292.3万元,年均增长19%;财政收入达到1691.3万元,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1元,增长8%,净增150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3.18%。左右,人口控制在7.66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94%。以内。
  本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合作市委委员及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通过了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闭幕后,召开了中共合作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赵永昌同志为中共合作市委书记,阿布、党智、敏占彪三同志为副书记,格尔措、房和平、王当主等七同志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召开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王当主同志为纪委书记。第一次市委全体委员会议还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决定》。
  1997年12月,合作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合作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及市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选举格日措(女,藏)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慈合尼(藏)、杨才让(藏)、吴好学、索藏仓(藏)为副主任;选举阿布(藏)为市长,房和平、杨卓玛(女、藏)、杨忠德、塔尔老(藏)为副市长;闫增光为市法院院长,马志远为市检察院检察长。在同期召开的政协合作市第一届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市政协领导机构,陈国耀为主席,敏国才(回)、加茂仓(藏)、东藏喜热(藏)、拉毛才旦(藏)为副主席。
  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就及经验
  改革开放的中十年,是甘南州实施“八五”、“九五”计划时期,甘南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过程中,使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甘南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
  1998年5月15日至22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合作召开。大会应到代表262名,实到代表261名。其中妇女代表38人,藏族代表174名,其他少数民族代表14名;党员代表217人,工人代表3人,农牧民代表52人,干部代表179人,解放军、武警代表2人,知识分子代表20人,无党派人士代表5人。大会审议批准了贡卜扎西代表州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和州长贡保甲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甘南州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及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甘南州199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1998年州级财政预算;审议通过了州法院和州检察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和州人民政府州长、副州长及州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大会还通过了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生育间隔变通规定的决定和《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甘南藏族自治州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甘南藏族自治州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管理办法〉修改意见的决定》,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贡保甲在政府报告中指出,从1993年到1997年的五年,是甘南州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甘南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五年。在这五年中,全州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州出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景象。贡保甲说,从今年起到2002年,是全州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并为21世纪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会选举丹正嘉(藏)为甘南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梦龙、洪海天、德哇仓(藏)、张木兰(女,藏)、贾世贵(藏)、单秉忠(回)为副主任,刘登福为秘书长,才智等14人为甘南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大会选举贡保甲(藏)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蒋常宏、南考(藏)、刘志民、杨志红(藏)、旦智塔(藏)为副州长;选举尤大刚为甘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润田为甘南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在5月14日至20日召开的甘南州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选举了政协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届委员会,拜一民(回)为主席,陈志逊、桑丹(藏)、杨丹珠(藏)、郎木赛赤•洛桑南杰•龙仁桑盖(藏)、赛仓•洛桑华丹(藏)、仁青才让(藏)、赵振虱王德魁(藏)、罗赛(藏)为副主任,桑丹为秘书长,丁目迪等46人为委员。
  甘南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不久,5月27日上午州委召开了全州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了省委对甘南州委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省委副书记李虎林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廷贵宣读了省委关于甘南州委领导成员任免的通知。省委决定罗笑虎同志担任甘南州委书记,沙拜次力、梁明远同志担任州委副书记;杨镇刚同志不再担任甘南州委书记职务;丹正嘉同志不再担任州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州委常委;傅九大同志不再担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常委职务。贡卜扎西、拜一民同志不再担任州委常委职务。
  改革开放中十年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中十年发展成就是巨大的。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2.9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2.51亿元,增长了3.2倍。后两年发展速度相对加快,逐步赶上和超过全省平均发展速度。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2834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2509万元,增长了3.4倍。
  二、农牧村经济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草场承包,牧业县47.1%的草场划包到户,大抓了围栏、住房、棚圈、饮水、草业五配套建设,牧业生产连获丰收,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6%。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由1989年的7.28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24万吨,油料产量由1988年的6510吨增加到1998年的1.12万吨,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7%。顺利实施“天保”工程,实现了国有天然林停采。乡镇企业年均保持了23.51%的发展速度。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资源开发有新突破
  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步子加快。1998年黄金产量达到1938公斤,矿业总产值达到11769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2.9%。水电资源开发迈出了新步子,建成了峡村、甫黄、多架山、尼傲等四座电站,完成了部分电力企业的增容扩建,新增装机容量3.078万千瓦。青石山电站立项开工。电网延伸和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工业发展,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了7.86%的发展速度。新开辟了一批旅游景点,加强了设施建设,提高了接待服务能力。
  四、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完成了兰郎公路部分路段和完夏公路的铺油改造,徐合公路甘南段的改造正在顺利进行,新建、改建了一部分县乡道路,完成了江迭公路一期工程。邮电、通信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一批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有了一定变化,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五、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以国有企业改制为重点,“三改一加强”不断深化,“抓大放小”取得一定成效,企业改制面达到100%。实行了分税制财税体制,实施了转移支付和“三保一挂”管理体制。金融、价格、流通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引进了州佛阁藏药有限公司,迭部、卓尼铁合金厂等一批项目。外宣、外贸及地区间的经济协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坚持“先放开后规范”、“放水养鱼”等原则,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到1998年,全州共有个体工商户8279户,从业人员1.19万人,注册资金4011万元,营业收入11726万元,总产值1089万元。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98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46元,比1988年增加了646.46元。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后五年有11.34万人基本解决了温饱。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工资达到5650元,年均增长10.9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0873万元,年均增长23.8%。
  七、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科教兴州战略全面实施,科技成果推广有新的进展。医疗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了人口增长控制指标。甘南州歌舞团、藏剧团受国家有关部门派遣,到美国、加拿大演出,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以推动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双拥”、“共建”活动广泛开展。
  八、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发挥作用,地方立法和法律监督得到加强,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依法治州方略正在实施。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团结不断增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全州社会政治保持了大局稳定。
  九、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学习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使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顺利完成甘南州、县、乡三级班子的换届和合作建市工作,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班子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加强了以农牧村和企业党组织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后进村、创建“五好村”的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发展党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成效明显,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中十年甘南建设发展的启示
  在改革开放的中十年,甘南州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积累的经验也是十分丰富的,对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第一,牢牢把握加快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是解决甘南州所有问题的前提。甘南州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比重大,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这是甘南最基本的州情,也是甘南最直观的实际。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全州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济虽然保持了略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的势头,但是由于基数低、起步晚,同其他地区相比,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序处于末位。因此,加快发展是甘南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
  第二,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对于长期相对落后封闭的甘南来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显得更为重要。甘南位于内陆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离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远,传统的农牧业是全州的主要产业,经济活动中与外界联系少,现代经济因素少,对国内外大市场的参与度很低。发展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20世纪90年代全州积极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改革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搞活甘南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甘南改革开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既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又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还要扩大对外宣传联系,使甘南发展更多地融入国内外大市场、大经济。要敞开州门,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学技术、学管理,在竞争中引资金、引人才,在竞争中获得新的理念、新的思路。
  第三,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建立甘南特色经济。甘南州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一方面,甘南州有水电、旅游、矿产等多种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大,前景很广阔;另一方面,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变化,森林等资源已经枯竭,而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已失去继续开发的经济优势,有些如农畜产品等,虽已开发,但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树立新的资源观,特别是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甘南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四,提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吸引人才是甘南发展的重要任务。人口素质低、科技人才缺乏是制约甘南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甘南州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慢,科技推广运用难度大;另一方面,甘南州科技和经济结合度小,引进人才不够,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各产业科技水平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因此,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调动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教与经济相结合。
  第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甘南带有根本性的任务。由于地理区位、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南许多干部传统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眼界狭窄,往往怕肥水外流,瞻前顾后,不敢敞开州门搞协作,错失了许多招商引资的良机。全州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观念,拓宽视野,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促进甘南州新的更大发展。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