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治”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长治”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X36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白龙江(嘉陵江)是长江重要的支流,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土涵养区。甘南州的迭部、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上游,对长江水源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但由于天然林采伐过量和居住人口活动的破坏,舟曲大部分地区和下迭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对长江水源涵养功能减弱。1989年舟曲县被国务院列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1997年8月迭部县也被列为“长治”重点县。
关键词: 长治工程 自然保护区

内容

“长治”工程实施情况
  白龙江(嘉陵江)是长江重要的支流,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土涵养区。甘南州的迭部、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上游,对长江水源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但由于天然林采伐过量和居住人口活动的破坏,舟曲大部分地区和下迭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对长江水源涵养功能减弱。1989年舟曲县被国务院列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1997年8月迭部县也被列为“长治”重点县。
  舟曲县实施“长治”工程建设以来,在保持水土和小流域治理上做了许多工作。舟曲县县乡两级政府加强对“长治”工程建设的领导,对治理措施早安排,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1991一1994年高质量超额完成了一、二期工程的任务。四年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3.1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12088亩,营造水保林23259亩,经济果林27050亩,种草21925亩,封山育林16.08万亩,封坡育草220.23万亩。1993年“长治”一期工程通过验收,1994年12月“长治”二期工程通过了国家“长防长治委”和省长防长治办公室的验收。1995年舟曲开始实施“长治”三期工程,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8.73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1.67%,其中坡改梯田6100亩,水保林1.45万亩,经济果木林1.22万亩,种草1.12万亩,封禁治理5.17万亩,农耕措施7400亩,兴修谷坊12座,引水渠2.7公里。
  舟曲县“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有:(1)将“长治”工程与扶贫攻坚战相结合,高度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把扶贫项目资金和治理项目资金集中到治理的小流域内,修梯田、造优质经济林、建水土保持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力完成治理开发、产业开发,达到治理一条沟、脱贫几个村的目地。(2)以坡改梯为中心,加强技术服务。各乡确定集中连片治理的方案,由县水保局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案,再按行业性质分工,各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乡为单位,组织群众,打破村界、户界,统一质量标准,集中连片治理。(3)实行任务量化考核和奖罚制度。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长治”工程责任书,将“长治”工程建设纳入县乡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严格实行量化考核。“长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级包片领导有各自的治理点,治理点成效纳入治理内容。(4)以调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基础,坚持以群众投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规定每个劳力先投入一部分劳动积累工,不计报酬,对超过劳动积累规定部分的投工,给予适当补助。对不投劳的可以资代劳,对集中连片的大工程,采用大会战的形式, 通过村与村之间互相还工的办法,相互协作,集中劳力突击完成。(5)为保证治理质量,认真开展自查,做好补课工作;加强工程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检查验收,及时兑现补助。
  1997年迭部县列入“长治”重点县之后,县委、县政府把长治工程建设作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振兴迭部经济、致富人民群众的根本措施来抓。把水土流失严重的洛大、花园、旺藏三乡作为重点治理区域,并制定了三项优惠政策:(1)积极鼓励群众对治理区的荒山荒坡进行承包、开发和治理,规定所有集体和个人承包治理的“三荒地”,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2)经济林果园的投入实行有偿投资,三至五年发挥效益后,收回成本资金,作为水保基金,滚动发展。(3)对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长治”工程任务的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农电线路、上水工程。在治理过程中,迭部县按照“各投其力(技术或资金)、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建立了一套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农、林、水、科技、扶贫、宣传等部门“联合汇演”工作模式,将政府的组织作用、水保部门的职能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全社会抓“长治”工程的合力。
  1998年,舟曲、迭部县“长治”工程建设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折合7.8万亩),其中舟曲完成3.49万亩,迭部完成4.31万亩。分项治理措施为:坡改梯0.65万亩,营造水保林2.22万亩,经济果木林0.94万亩,种草0.34万亩,封禁治理2.82万亩,农耕措施0.82万亩,修建涝池51个,谷坊4座,沟头防护8道。
  自然保护区建设
  1990年以前甘南州已经建有尕海候鸟保护区、郭扎沟(卓尼县卡车沟内)紫果云杉自然保护区、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和则岔自然保护区。
  1992年,甘肃省林业厅同意成立“碌曲则岔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科级事业单位,归属碌曲县农林局领导。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野生动物、森林及石林景观,保护面积为6.98万公顷。
  1995年1月,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为科级建制,设在玛曲县畜牧局,保护区总面积3.75万公顷。在黄河首曲保护区内考察发现了黑鹳、黑颈鹤、大雁、血雉、雪鸡、白唇鹿等珍贵野生动物。1998年黄河首曲保护区综合调查经国际湿地组织验收,各项投资250万美元(包括若尔盖湿地),重点建设湿地草原围栏、湿地生态林网、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监测系统、湿地资源保护宣传系统及基础设施。
  1998年8月,甘肃尕海一则岔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甘南州碌曲县境内,由尕海湿地类型候鸟保护区和则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定名为“甘肃尕海一则岔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种及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总面积2774.3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总面积141.5平方公里,湿地总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余为草甸草原和草原,是一个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有我国特有植物247种,脊推动物40种,珍稀昆虫91种,所有鱼类和两栖类均为我国特有。保护区规划有两个核心区,尕海核心区位于尕海湿地,面积100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黑颈鹤及其赖以栖息繁殖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内黑颈鹤最集中的繁殖区,有81只之多,而且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Ⅱ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和水獭、高原特有的鸟类斑头雁等,还有9种我国特有鱼类;马日沟核心区位于热乌曲河谷,当地称为18道湾,面积60平方公里,以保护紫果云杉及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为主,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紫果云杉的集中分布区,森林保存完好,是未经人类干扰的原始林,伴生树如岷江冷杉、青海云杉均为我国特产经济用材树种。区内集中分布有国家保护的森林动物蓝马鸡、血雉、苏门羚、麝、雪豹等。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