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及资源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及资源保护
分类号: S757.2
页数: 7
页码: 174-180
摘要: 甘南州天然林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0%,蓄积占全省蓄积的45%。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大夏河、洮河流域。199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全州林业用地总面积92.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3.8%,按权属分国有81.6万公顷,集体10.5万公顷。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管理体制 资源保护

内容

森林资源
  甘南州天然林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0%,蓄积占全省蓄积的45%。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大夏河、洮河流域。199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全州林业用地总面积92.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3.8%,按权属分国有81.6万公顷,集体10.5万公顷。省属白龙江林区和洮河林区有林地面积34.6万公顷,蓄积6350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州有林面积、蓄积的72.27%、78.6%;莲花山管理局有林地面积2417.5公顷,蓄积21.8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州有林面积、蓄积的0.50%、0.27%。甘南州属白龙江林区分布两个县、洮河林区分布3个县,大夏河林区1个县,有林地总面积13.1万公顷,总蓄积1794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州有林面积、蓄积的27.23%、21.97%。其中州属七县林业用地面积32.9万公顷,有林地13.4公顷,用材林4.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3%;省属白龙江、莲花山管理局林业用地面积59.2万公顷,有林地34.9万公顷,用材林20.9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0%。全州活立木蓄积总量8166.6万立方米,用材林活立木蓄积4725.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58%。森林覆盖率19.65%o1998年以后,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0.7%,截至2007年,每年将近递增0.1个百分点。
  甘南州广袤的森林、湿地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州有木本植物75科168属550多种,分布野生动物24目40科143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领春木、大果青秆、麦吊云杉、岷江柏木、红豆杉等十种,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水曲柳、延龄草、桃儿七等八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羚牛、盘羊、金丝猴、雪豹、云豹、金钱豹、黑颈鹤等17种。甘南林区中药材资源、分布、产量、质量也为全省之冠。境内有中药材653种,其中植物类643种,动物类7种,矿物类3种,主要有:麝香、虫草、豹骨、猪苓、贝母、野党参、当归、红罠、大黄、赤芍等。
  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1980年迭部县划为林业县后,从迭部林业局管辖的林业用地中划交迭部县的益哇、尼傲、多儿、桑坝4个乡林地6.6万公顷,其中有林地4.48万公顷,迭部县设立了益哇、尼傲、多儿、桑坝四个场(站)经营。1982年将洮河林业局管辖的新堡林场移交由卓尼县经营管理,从省属的洮河、舟曲、迭部、白水江林业局经营的林地中划出护村林15770公顷按属地交由各县经营。1983年省政府决定,将临潭县莲花山林场的森林移交给甘肃省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营,总面积9224公顷,有林地3803公顷。198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再次划给迭部、舟曲、卓尼三县林业用地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86万公顷。截至1990年,全州林业用地中,州县属占41.7%,省属企业占58.3%。
  一、林业管理
  一是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甘南林区是甘肃省最大木材生产基地,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省属森工企业就开始在甘南采伐生产木材。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甘南林区共生产木材680万立方米,生产锯材101万立方米,木材产量占全省木材产量的48.8%。为了进一步提高伐区作业质量,控制采伐限额,自1988年以后,甘南州全面实行木材生产的“五证”(即国有林或集体(个人)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伐区验收证、更新合格证)管理制度。“五证”由甘南州、县林业主管部门核发。1989年1月起,全面实行采伐限额制度,全省统一实行木材林产品准运证制度, 甘南州开始实行全省统一的《木材、林产品准运证》和《申请木材、林木产品出省运输证》同时实行了一车一票(既检尺联单中的运输联)一证(即木材、林产品准运证)制,要求做到供、需材单位相符,检尺五联单与准运证相符,材种、方数、根数相符。1991年,甘南州、县属林业企业完成木材生产31534立方米,其中,国营林业单位生产23730立方米,村及以下各种合作组织生产7814立方米,国营林场加工锯材149立方米,完成林业工业产值91&11万元。到1997年甘南州、县林业生产林木蓄积最大消耗量控制在8.32万立方米,木材生产达到2.84万立方米,木材加工300立方米,实现林业产值4165万元,全州人均林业收入净值最低值45元。1995年,甘南州政府制定颁布了《甘南州木材运输管理暂行办法》,对无证运输、伪造票证运输等非法运输做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进一步加强木材运输票证管理,控制了木材运输量。对全州木材加工厂(点)进行整顿和清理,给103个符合规定的木料加工厂(点)核发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取缔、合并了25家木材加工厂(点),完成了各个时期的森林资源规划调査,摸清了资源家底。实行限额采伐制度以来,逐渐调减木材生产限额,其中“九五”期间年木材生产限额比“八五”期间减少23.1%。建立健全了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在制定《甘南州林区民用材生产管理办法》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木材生产“五证”的管理。
  二是理顺了木材检查站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林政管理职能,到1990年,州、县属木材检查站及护林防火检查站已增加到41个,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在甘南州境内共设立专门从事木材出境查验的木材检查站8个,木材检查和护林防火综合检查站45个。1996年1月,省政府批准在甘南州境内设立17个木材检查站(甘政发[1996]2号),1997年5月,州政府批准设立了28个护林防火检查点(州政发[1997]21号)。州、县林业部门对木材检查站人员和林政执法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使180余名林政执法人员都持证上岗。在检查站管理制度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达标工作中,投资210万元,购置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强化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腊子口木材检查站被林业部评为全国文明执法示范窗口站,益哇、卓尼梁等7个木材检查站通过省厅“三化”达标验收。木材检查站工作的加强,强化了地方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监督资源消耗的职能。
  二、林业经营
  为了适应林业生产和林政管理的需要,全州除玛曲县外,其余6县均设置了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中夏河、临潭、卓尼、碌曲4县为农林局,舟曲、迭部两县为林业局。截至1990年底,全州各县共有科级企业林场11个,实行自负盈亏经营体制,归口隶属于各县农林、林业局。其中夏河县属的有清水、隆瓦、合作林场;卓尼县属的有叶儿、新堡林场;舟曲县属的九二三林场;迭部县属的益哇、尼傲、多儿、桑坝林场和碌曲县属的双岔林场。在全州境内省属森工企业迭部林业局有益哇、旺藏、安子沟、达拉、阿夏5个林场。舟曲林业局有沙滩、插岗、铁坝、憨板、洛大、水泊沟、腊子口7个林场。洮河林业局有下巴沟、车巴、卡车、大峪、羊沙、冶力关6个林场。白水江林业局中路河林场。
  三、营林造林
  甘南州委、州政府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注重保护、强化管理、加速培育、节制消耗”的林业建设方针,重视后备资源的培育,合理开发生产。截至1997年底,全州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3.06万亩,完成幼林抚育27.04万亩,成林抚育18.48万亩,次生林改造5.96万亩;每年封山育林30万亩,采集林木种子169吨,引进林木良种数十种,累计育苗4.14万亩。全州还大抓长江防护林体系、大夏河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白龙江中上游经济林基地、临潭、舟曲县薪炭林基地、洗河上游用材林基地等“一个体系、四个基地”为中心的造林工程,全州造林面积逐年扩大,1993一1997年五年合计造林18.9万亩。甘南州经济造林发展快,舟曲县把发展经济林当作一项开发性的脱贫致富项目,大抓花椒等名优特新产品;迭部县大力营建果园,栽培苹果、梨、桃等经济果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临潭、卓尼部分乡村也发展经济林。到1998年底,全州经济林面积8.29万亩,经济林果产量达到706万公斤,经济总产值1100多万元。舟曲县生产的西固牌大红袍花椒在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森林资源保护
  一、强化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甘南州政府1994年7月批准由农林、公安、公商、财政等部门联合组成甘南州林业稽查队,定期不定期的在林区开展稽查活动,在林政管理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维护林区秩序,巩固天保成果,适时组织人员开展护林刹风转项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使全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病虫防治
  制定了严格的保护野生动物措施,防止乱猎滥捕。划定了“舟曲、迭部羚牛禁猎区”、“玛曲白唇鹿、甘肃马鹿禁猎区”及“碌曲甘肃马鹿禁猎区“。1990年甘南州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决议》;1996年甘南州人大通过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保护野生动物若干规定》。1996年考察发现东海湖黑颈鹤的种群在青藏高原居首位,达80只;1997年在迭部县阿夏乡发现了大熊猫活动踪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迭部林区昆虫区系调查”和“甘南州森林昆虫害调查”;开展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完成了“花椒桔啮及跳甲的防治试验”和“落叶松红瘿球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研究”等课题,为大面积防治取得了经验。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全面展开,防止了检疫病虫害的传入和传出,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走上正轨。
  森林资源调查
  按照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及时完成各时期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森林采伐限额提供依据。1979年,全州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1988年、1991年、1996年、2002年、2006年全州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连续复查,为国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涨变化、制定林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1985年、1995年分别进行全州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和林业发展规
  林权管理
  林权证是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依法登记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进行确权颁证,是为了进一步明晰产权,减少林权纠纷,更好的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既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林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林区稳定,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搞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全州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1989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林业部关于国有林权证颁发情况及限期完成发证工作意见的报告》(国办发[1998]28号)和省政府《关于认真搞好国有林权证颁发安排意见的报告的通知》(甘政发[1989]146号)文件精神开始林权颁证前期工作,1998年,省政府下发統于加快全省林业发展的决定》(甘政发[1998]07号)文件,要求限期完成白龙江林管局所属林场及甘南州、县属林场林权证颁证,全州在前几年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启动开展林权颁证准备工作。2006年中旬,甘肃人民政府依法向白龙江林管局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和白水江林业局中路河林场颁发了林权证,同年12月29日,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法向白龙江林管局迭部、舟曲两个林业局颁发林权证。标志着全州区域内省属森工局的林权颁证工作圆满结束,为全国136个森工局最后两个林业局的林权颁证工作画上了句号。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