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普初”和教育工作的进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普初”和教育工作的进步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实行强州富民的根本大计。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形式和作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使甘南民族教育规模从小到大,教育条件逐步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教育事业 甘南藏族自治州 教育工作

内容

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实行强州富民的根本大计。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形式和作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使甘南民族教育规模从小到大,教育条件逐步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甘南州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总水平低,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条件脱节,投入与需求不成比例。中小学校舍不足,危房面积大。在1993年全州中小学校舍有39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3.5万平方米,近10%,校舍标准低,50%的校舍属20世纪70年代的土木结构平房。教学设施简陋,图书仪器短缺,60%的中学因设备配套不齐,教学实验无法进行;85%的小学教学仪器不达标或空白。中小学生人均图书分别只有5册和不到1册,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在乡村学校,3~4个学生挤坐一桌一凳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学习质量无法保障;教师居住办公条件差,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29平方米。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甘南教育的发展。1993年底,全州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6.43%,藏族儿童入学率仅为64.74%,小学辍学率达6.8%,加之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无从保证,每年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只占考生的五分之一。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高慢,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甘南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尽快改变落后的教育状况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1993年,甘南州编制了《甘南州教育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州委、州政府确定了“发展科教,振兴甘南”的战略思想,提出甘南州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一纲三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甘南州教育要首先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和扫盲教育,努力在“九五”末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部分乡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94年,甘南州相继召开了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研讨会、牧区基础教育研讨会和州直学校工作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牧区基础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州直学校工作的意见》,重新修订了甘南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进一步确定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1995年,加大了普初工作力度。到年底,夏河县合作镇、拉卜楞镇、临潭县城关镇、卓尼县纳浪镇、阿子滩乡、舟曲县城关镇、迭部县电尕乡等7个乡(镇)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实现了建州四十年来普及初等教育工作零的突破。
  1996年后,甘南州、县党委政府把教育“普初”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分别成立了“普初”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分类指导、分步规划、分类要求、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轰轰烈烈的开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
  经过全州上下艰苦奋战,“普初”扫盲攻坚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夏河县(含合作市)、迭部县于1998年率先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1999年临潭、卓尼、舟曲3个贫困县克服重重困难,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以较好的水准,一举通过了省上验收,使全州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 (市)达到75%,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0%o2000年碌曲县和玛曲县的尼玛、曼日玛、采日玛、阿万仓乡按照州定“普初”标准完成了任务,为2002年通过省上验收打下了基础。
  各县“普初”的基本做法:一、强化政府行为,落实政策措施
  各县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把普初扫盲工作作为一项科教兴州的标志工程和振兴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任务。各县在开展工作前,都制定了详细的普初扫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的县普初扫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两基”攻坚领导工作。在县文教局设普初扫盲办公室,局长任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召开“三干”会议和学区会,进一步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设立乡村两级机构,落实了办公人员和经费,聘请当地威望高的知名人士和村干部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各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文教局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各自包片,督促检查,蹲点指导。县委、县政府把“两基”工作纳入主管部门和乡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同奖同罚制。各县利用各种方式,对“两基”工作广播宣传,营造了“党以重教为主,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聚八方之财,集万民之力”大打普初攻坚战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工作思路,靠实工作职责
  在普初扫盲工作中,各县确立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依照实际,抓主抓重,整体推进。为了明确责任,规定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为普初扫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实行“六包”责任制,即县上领导包乡,乡上领导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文教局负责人包片,干事包学区,帮扶单位负责帮助配齐桌凳、学习用品。各乡普遍形成了乡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扫盲点一条线抓校舍硬件建设、抓入学率、抓普及率、抓脱盲率等刚性指标;乡教委、学区、学校一条线抓巩固、抓教学、抓质量,从而形成了党政组织、教育部门和帮扶单位三方联手,县、乡、村(学校)三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各县还开展了结对子帮扶工程,省、州、县单位帮扶一个村和学校,一个县级干部帮扶两个特困儿童,一个科级干部或两名一般干部帮扶一个特困户一名特困儿童,单位和个人慷慨解囊,为学校和贫困生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和学杂费。各县在搞好普初的同时,坚持普初扫盲两不误,力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三、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投资到位
  改善教育基础脆弱、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是这次普初工作的重要任务。各县在国家和省州的支持下,把“硬件”建设作为普初的突破口,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方面州县挖掘内在财力,几年中,州、县财政教育投入和群众捐资1300万元,全州征收农牧村教育附加费1730多万元,开展勤工俭学收入460万元,干部职工教育集资400多万元,有效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抓住国家和省上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投入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外资和上级专项补助。1994一1999年,共争取外资1000多万元,中央补助5000多万元,省级补助20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临潭、卓尼两县总投资达1600多万元的世行贷款“贫三”项目,夏河义教工程项目试点,临潭、卓尼、舟曲三县义教工程项目,援藏资金教育项目。此外,还实施了“邵氏工程”、“国扶工程”、“普九”基建工程和“康居工程”。同时,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上7部门联合发起“省支援甘南民族教育行动”,为甘南州17所中学配备了理科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及图书,捐赠价值达170万元。“三大项目”和“四大工程”的实施共为全州340所学校新建校舍14万多平方米,维修校舍5.13万平方米,培训教师1800多人,购置课桌凳10046套,并购置了几百万元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为各县普初“硬件”达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省、州普初扫盲评估验收组的严格验收,各普初县都达到验收标准,(1)“四率”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70%以上,辍学率2%以内,初等教育完成率97%以上,青壮年文盲率大幅下降。(2)办学条件达标。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平方米以上,小学校舍危房比例在1%以下,课桌凳配齐率100%,教学仪器配齐率95%,各学校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和“六配套”。(3)师资水平: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6%。 (4)教育教学质量达标。小学生德育合格率99%,小学毕业率98%,毕业会考合格78%,体育达标率95%。 (5)教学经费要求达标。(6)扫盲要求达标。
  通过普初工作,义务教育法深入人心,全民办教育意识增强,农牧村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大大提高,使全州基础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在普初工作的带动下,全州教育工作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藏族教育持续发展。州委州政府作出了統于大力发展藏族教育的决定》,出台了《甘南州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强化寄宿学生管理,坚持“双语”教学,推动了藏族教育的持续发展。截至2000年,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255所(比1995年增加40所),在校学生26485名(比1995年增加12785名);寄宿制学校73所(比1995年增加15所),在校学生14217名(比1995年增加4112名)。全州先后聘请了98位名誉校长,甘南州政府制定下发了統于加强名誉校长工作的规定》,让他们为民族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二是职业教育不断进步。职业技术教育在临潭等5所职业中学基础上,拓宽到州上4所中专和合作市职业高中。州政府批准在州藏综专成立了“甘南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藏综专和州畜牧学校开办了地矿、水电、旅游、计算机、农经、草原等实用专业中专班。电化教育起步,全州建有电教机构9个,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131个,电教教学点125个,有14所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室。三是中专改革步伐加快。1999年甘南州政府批转了《甘南州藏族中等专业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将州藏族中专学校民族师资专业并入甘南师范,并在甘南师范设立了“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承担起培养和培训全州“双语”类和普通类小学教师的双重任务。把州藏中专办成非师范性综合专业学校。州卫生学校根据甘南州优势,增办了藏医大专班。四是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招生录取增加。各学校建立管理、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强化督导教研力度,使全州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自恢复高考以来,1999年高考分数达到全省录取分数线的人数首次突破100人(2000年增至116名),全州考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2234名、比1995年增加1207名。自1995年以来,录入普通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万余名。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