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实施“二七”扶贫攻坚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实施“二七”扶贫攻坚计划
分类号: F303.3
页数: 7
页码: 159-165
摘要: 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制定了《甘南州二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尽快解决这20万人的温饱问题。
关键词: 二七扶贫攻坚计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

内容

甘南州扶贫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1986年开始先后列入国扶、省扶的有舟曲、卓尼、临潭三个贫困县,列入州扶的有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四县的23个贫困乡。到1994年,八年中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共下达临潭、卓尼、舟曲三县各类扶贫资金10134万元,下达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四县扶贫资金658.1万元。八年来新修“三田”11.3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107亩,架设农电线路732.4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38.5公里,修公路166公里,建人工草场1.83万亩,购进牲畜11万头只,科技培训3.6万人次,购置了农机和加工机械1000多台。经过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八年的艰苦努力,贫困程度有所缓解,部分群众的温饱得到初步解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
  但是,甘南高寒阴湿,自然条件严酷,教育文化落后,劳动者的素质差,扶贫开发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还有20万人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些人口集中分布在舟曲、临潭、卓尼三个贫困县和碌曲、玛曲、夏河、迭部的部分乡村。这些地方基本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综合发展水平低,财政普遍困难,致使甘南经济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制定了《甘南州二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尽快解决这20万人的温饱问题。
  《二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奋斗目标是:从稳定解决温饱的目的出发,到20世纪末,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扶贫开发达到以下目标:(1)创造稳定收入的来源:①舟曲、临潭县和迭部县下迭六乡人均建成1亩高产稳产农田,卓尼县和夏河县的大夏河沿岸各乡人均有两亩以上的基本农田;②牧区每户要有围栏草场300一500亩;③舟曲、迭部沿江乡、村,户均一亩林果园,人均百株以上的花椒树;④户均要有两人以上从事种植、养殖、家庭副业或乡镇企业,作为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2)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实现乡乡通电通车。90%的行政村通电,70%的行政村通车。(3)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力争农区每个农户有个初中毕业生,牧区每户有个合格小学毕业生。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舟曲、临潭两县1998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00元,卓尼县1999年要达到700元。按照甘南州实际,各扶贫乡“二七”上档次进度详见附表。甘南州二七扶贫攻坚上档次进度表(1994一2000年)“二七”计划制定后,从1995年起,中央和省上给甘南州每年安排2000万元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展开了甘南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受益面最广,以基本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到1999年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近18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包,有22个乡、369个村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
  一、合理安排,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为了管好用好这笔资金,使之发挥更大效益,甘南州委、州政府一是确定了指导思想和投资原则。指导思想是:以解决全州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主,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地方财政支柱,增强发展后劲。投资原则是:坚持开发式投入,坚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整体推进和效益第一的原则。二是成立管理机构。州成立了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资金管理办公室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为管好资金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确定了资金分配比例和行业扶持额度。根据省协调领导小组确定的5:3:2(即基础设施建设占50%,支柱产业占30%,科技推广和智力开发占20%)的分配比例和原则,州上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确定了分行业扶持额度,州留机动资金200万元,其余1480万元全部用于当年解决温饱人口入户挂钩,同时确定有偿比例为20%。几年来的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始终坚持既定的比例和原则。五年来,实际到位资金8310万元,安排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3516万元、支柱产业方面2609万元、科技推广和智力开发方面1385万元,州留机动资金800万元。安排落实给临潭、卓尼、舟曲三个国扶贫困县5187万元,占专项资金的62.42%。四是制定了管理办法。开发扶贫专项资金坚持封闭运行、按项目管理,州上分别制定了《甘南州开发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把专项资金的使用纳入了有章可循的轨道。专项资金的使用,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了面上,既保证群众温饱项目,又适当安排了增加财政收入的骨干项目,使用效益良好。
  二、强基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来,甘南州始终把加强农牧业和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为扶贫攻坚打牢了基础。一是围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一亩基本农田,认真学习庄浪经验,整体规划,分年实施,广泛动员群众兴修梯田、治理沟坝地、改造中低产田、降坡改土培肥三结合,提高了土地生产水平,五年累计兴修“三田”4.72万亩。二是围绕抗旱防灾,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采取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齐抓,“引提蓄集”并举,在洸河、白龙江、大夏河沿岸地区主要发展自流灌溉和移动式提灌,在半山地区和牧区干旱草场实行打井、挖窖、集雨节灌,共建成大小水渠44条91公里、提灌站22处、倒虹吸7处、集雨水窖1000多眼,购置移动提灌280台,新增灌溉面积2.3万亩,全州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19万亩增加到1998年底的10.34万亩。新建河堤69处,护地1.1万亩,增地0.8万亩,护村53个。同时,兴建高炮防雹点7处,防雹面积达35万亩。三是围绕水电路“三通”,建设基础设施。建人畜饮水工程47处,解决了3.38万人5.9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架设农电线路492公里,解决了119个自然村群众生活生产用电问题,国扶三县行政村通电率达到了94.6%。新建和改造地方道路68公里,使国扶三县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了80.9%o农村邮电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部分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四是牧区建成围栏草场542万亩,修建棚圈20万平方米,治理退化沙化草场18万亩。通过建设基础建设,既为贫困户解决温饱创造了条件,也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建设支柱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依托甘南州牧业、林业、水利、矿产和旅游五大资源优势开发,大力扶持了“种、养、加”支柱产业项目:在种植业方面,以提高产量和商品量为目的,扶持建设了23.56万亩青棵基地、6.15万亩油料基地、&8万亩蚕豆基地,暖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00多亩,85%以上成为商品。在养殖业方面,重点扶持了奶牛饲养、生猪和仔猪饲养繁育、规模养殖和联户牧场,引进小尾寒羊2500只,在临潭、卓尼等县繁育生长。坚持因地制宜,在白龙江沿岸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建成果园2.51万亩,栽植花椒、苹果等经济果木21万株。发展特色经济,每年种植地方药材当归2000亩、纹党150亩、半夏1000亩。与此同时,一些如洸砚、民族用品、山野珍菜采集、加工等独具特色的加工业初步形成规模,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扶持发展,使贫困群众从中直接受益。据测算,国扶三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的来自于支柱产业。在坚持富民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了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临潭县洋芋淀粉厂、复合肥厂、卓尼县青棵酒厂、舟曲县铁合金厂、迭部县山野菜加工厂、夏河县麻当水泥厂改造等新建扩建项目扶贫专项资金都给予必要的扶持,这些项目建成后,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其中一些已成为县乡经济的龙头项目,发挥了既富县,又富民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大抓科教扶贫
  几年来,甘南州始终坚持走科教扶贫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了农牧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是这几年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的政治任务来对待。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全力推广,使这项技术在甘南州实施面由1995年的4.4万亩扩大到1998年的10万亩,品种由单一到多样,五年来累计完成40.56万亩地膜温饱工程田,总增粮食8100万公斤。组织动员农业科技人员连续五年开展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实施水地千斤工程、高产高效示范工程和菜篮子工程,推广了良种施用、病虫防治、同作套种、配方施肥、秸杆还田、化肥深施、根外追肥等农业技术。在牧业生产上,推广了良畜引进、牲畜本品种选育、疫病防治、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等技术,提高了牧业产值。二是大抓了农牧民技术培训。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5期、扶贫科普宣传170场次,印发扶贫科普资料3.8万份,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40多万人次,使大部分贫困农民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三是通过开展科教扶贫,转变了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由封闭保守走向主动开发,每年有近5万人次搞劳务输出,挣回了票子,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同时,在确无生存条件的地方,组织1830名贫困群众告别“穷窝”踏上了移民开发的路子,部分移民已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
  五、突出重点,坚持到村到户扶持
  国家安排开发扶贫专项资金后,甘南州委、州政府对全州贫困状况和必须采取的扶持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査研究,在调研基础上确定了入户挂钩的扶持措施,即资金指标入户、扶持项目入户、工作干部入户、措施办法入户、检查入户和扶贫资金与当年解决温饱人口挂钩的“六入户一挂钩”办法。在牧区重点扶持了 “包(草场承包)围(草原围栏)草(草原建设)棚(棚圈建设)房(牧民定居房)”工程。四年中,专项资金入户挂钩总量达4896万元,占总资金的58.9%。在实施入户挂钩中,甘南州较好地处理了入户与规模扶持的关系,把较有规模的支柱产业项目以入户的办法落实,入户挂钩与产区、基地相关联,从而提高了扶贫效益。
  甘南州扶贫开发工作在甘南州委、州政府关注下,在开发扶贫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虽然有一部分贫困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制约,扶贫开发仍面临诸多困难,脱贫剩余面大,贫困人口多,返贫等问题比较突出,扶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