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
分类号: F271.1
页数: 5
页码: 135-139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甘南州进一步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完善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这标志着国有企业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体制改革

内容

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甘南州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全州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甘南州进一步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完善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这标志着国有企业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甘南州国营企业实行了第一轮企业承包,到1990年底,大部分企业承包期满。1990年9月,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州委书记郝洪涛、州长胡培珍讲了话,扎实安排了第二轮企业承包工作。在总结第一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 第二轮承包更加注重了对承包经营者的选择,进一步完善了承包合同、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第二轮企业承包是根据州内各企业不同的实际,有计划、分步骤、逐户进行的。在承包形式上,对生产经营正常,效益稳步增长的企业采取了基数递增包干,歉收自补,超收分成的办法;对生产经营不佳,效益低下的企业采取了包死基数,超收全留的办法;对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采取了包死基数、利润返还、超收全补、逐年补亏的办法。全州共有工业企业53户,纳入第二轮承包的51户,对49户企业分别实行了滚动承包、延期承包和目标管理,其中滚动承包26户,重新承包19户,延期承包的2户,分别占承包总数的55.3%、40.4%、4.3%;实行目标管理的2户。对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承包期限,对经营前景明确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生产经营基本平稳的企业,承包期限掌握在3~5年以内;对前景不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企业生产效益忽上忽下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承包期限控制在3年以内;对无定型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差, 亟需做适当性调整,一时难以科学合理确定承包基数的企业,承包期放在两年以内或更短一些。在承包基数确定上,考虑了6个方面的要素,即第一轮承包经营状况祈实际完成的效益;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现在的内外环境和可能产生的效益;企业潜力大小和更新改造任务的轻重;同行业资金利润率、计划数和合同数的衔接。在此基础上,逐户测算、逐户落实。第二轮承包的特点是:明确了国家、企业、职工分配比例,充分体现“三兼顾”原则,坚持税保财政、利保企业、少分多留、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完善了指标体系,企业的考核以效益、管理、发展三大指标体系为依据, 克服了重效益、轻发展、薄管理的不良倾向,限制了企业短期行为。
  1992年开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甘南州在继续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围绕贯彻《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甘肃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为目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十四项权利,转变政府职能,推行了“五自主、四放开”改革,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国有民营”的试点。1992年州委、州政府把甘南乳品厂、水箱厂、糖烟酒公司、建化公司列为“五自主、四放开”经营试点企业。4户试点企业分别制定了“五自主四放开”经营的实施方案细则,在经营、用工、分配、价格以及技改等方面作了适应性调整,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4户试点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本着发挥优势、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和适销对路产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经营项目。水箱厂、乳品厂在调整产品结构、与其他厂家联合经营方面取得进展,糖烟酒公司、建化公司在拓宽经营范围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试点企业在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的同时,注重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随行就市,自主灵活定价。改革内部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工效挂钩,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工业企业将工资向生产一线特别是向苦、脏、累、险岗位和复杂工种倾斜,将工人收入同产品数量质量挂钩;流通企业实行百元销售工资含量和百元利润工资含量联销、联利计酬。
  1994年,甘南州国营企业实施了第三轮承包。州、县都组成了领导机构,抽调干部,认真开展了工作。州、县承包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各自所属企业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任用、承包指标、奖罚兑现、承包班子组建等方面的详细政策,增强了具体工作中的操作性。实行第三轮承包的企业,承包期一般定到1995年,承包基数按33%的所得税测算。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探索资产经营承包、试行股份制、利税分流、租赁经营等多种资产经营形式。1995年甘南州逐步开展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股份制试点工作。1997年,全州通过股份改制、兼并、联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和依法破产等形式,完成各类试点28户,其中股份有限责任公司7户,股份合作制3户,托管2户,兼并5户,能人承包1户,还有其他形式的“放小”改革与改革试点的9户。
  1998年,州委、州政府认真分析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症结,充分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全面推进放小战略。以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模式,推进企业改革、改组和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州上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沙拜次力、副州长蒋常宏为正副组长的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业组,各县也设立相应机构,全州共抽调550名各级干部集中时间专门帮助企业改制,并做到企业不改制,人员不脱钩,机制不转换,工作组不撤离。州委、州政府根据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甘南州城镇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制试行办法》和《甘南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验收意见》,为深化全州企业改革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这次企业改制坚持了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以产权为突破口搞改革;二是坚持因企制宜的原则,从生产力水平现实出发搞改革;三是坚持国有资产保值的原则,扩大资产总量搞改革;四是坚持地方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则,立足于贸工牧配套搞改革。在改制的方式上也不搞“一刀切”,注重实效,主要采取了四条措施和方法。
  一是实施公司制改造。对生产经营正常,产品适销对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主要采取了股份化的公司制改造,对行业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组建松散式的企业集团。如州建筑公司、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临潭县电影发行公司、临潭县饮食服务公司、玛曲县医药公司、玛曲县饮食服务公司、玛曲县格尔珂金矿、碌曲县供电公司等改制成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州肉联厂和各县食品公司准备组建松散集团公司。二是实施剥离分立经营,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资大于债,负债较为沉重的企业,采取剥离分立,剥离部分资产组建新企业,实行分离经营。如临潭县医药公司、民贸公司等。三是实施拍卖、出售和破产。对资债相当或债大于资的小企业,实施依法拍卖、出售和破产。如碌曲县食品公司、干格素厂等实施拍卖出售,州毛革厂依法破产。四是实施租赁、承包、国有民营等形式。如卓尼、临潭、碌曲县民贸公司和州民贸公司等采取国有民营、抽资租赁和柜台承包等形式;夏河县煤炭公司完善承包责任制形式;玛曲县格尔珂大矿、碌曲忠曲金矿采取联营形式,玛曲县干格素厂采取委托代管形式等。
  在改制方案的实施和具体操作中,一是公正合理的评估资产。对多年形成的呆账、死账,经会计事务所认定、国资局批准,先用增值抵消一部分,其余冲减账面资本金,以利于改制后的企业卸掉包袱,轻装发展。二是从实际出发界定产权。将1980年以后企业贷款经营和成果,还贷后形成的资产界定为企业集体共有资产,留给企业,增添后劲。三是将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评估后,或租赁、或买断、或参股,以保证其在流动中保值增值。四是采取让渡部分资产收益权的办法,从历年积累所形成的资产中划出不超过40%的部分,按在册人数量化到职工名下,形成职工基本股。职工基本股享受资本收益权,分配红利,没有继承权和处分权。同时规定,凡享受企业量化资本收益权的职工都应认购一定数额的职工个人股。据统计,在改革中仅州级和迭部、舟曲、玛曲、合作的企业中就有734.39万元个人股进入新的企业,参与资本运行。
  由于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这次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1998年当年完成各类企业改革107户,到1999年底,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全州国有企业129户,完成改制114户,占企业总数的88.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48户,股份合作制27户,兼并4户,部分资产出售1户,租赁12户,目标管理17户,承包2户,破产2户,国有民营1户。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