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价等流通商品价格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价等流通商品价格改革
分类号: F726.1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改革初期,国家推行双轨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在于使传统的计划定价方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方式上。1985年到1991年,改革的区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改革的对象由价格体系扩展到购销体制,改革手段由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调放结合。1985年至1988年期间,价格改革步伐巨大,出台项目较多。但是随着腐败投机现象的产生,“官倒”成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全国上下深恶痛绝的对象,双轨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价格改革被迫停止,政府的价格政策主要以治理整顿为主。
关键词: 粮食价格 流通商品 价格改革

内容

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改革初期,国家推行双轨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在于使传统的计划定价方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方式上。1985年到1991年,改革的区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改革的对象由价格体系扩展到购销体制,改革手段由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调放结合。1985年至1988年期间,价格改革步伐巨大,出台项目较多。但是随着腐败投机现象的产生,“官倒”成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全国上下深恶痛绝的对象,双轨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价格改革被迫停止,政府的价格政策主要以治理整顿为主。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根据十四大的要求,国家和地方加快了价格改革步伐。甘南州的粮价和其他流通商品价格改革是与全国同步进行的。
  1991年,甘南州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走小步、分步到位。首先压缩了平价粮油供应范围,糕点行业用粮、商品猪饲料等改为仪价供应;菜农口粮口油按比例价供应;收购商品猪奖粮改为奖钱。其次是提高了23种粮食、18种油品、4种副产品的统销价格。这是1966年以来首次调整城镇粮油统销价格,而且调整幅度较大,是粮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调价政策出台后,居民纷纷排队购粮,销售量猛增,部分粮站出现断供现象,粮食部门突击调运,保证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1991年甘南州价格管理体制首次采取了放开搞活的措施。在省管价格上,按照省物委通知,撤销了11个控价文件,包括9个工业消费品和两种农产品控价措施。对120个差率控制商品完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取消了13种商品提价申报制度;为启动市场,将94个品种的省管工业消费品价格放开,由生产和流通企业自行定价。甘南还对奶粉、木材等本地产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1992年3月,国务院决定,从4月1日起,适当调整粮食定购价格,同时等幅提高统销价格,实现购销同价。这是进一步理顺粮食价格体系所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措施。3月19日甘南州政府召开全州粮食改革会议,根据甘南实际情况,作出了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具体意见。这次粮价改革的具体内容是,按购销同价的原则,凡属计划内平价供应的粮食(包括军供),不论是城市非农业销售还是农村销售,其销售价格一律提高到调后定购价。平均统销价由每50公斤标准粉提高到40元,特一粉提高到54元,玉米粉提高到24元,大米提高到49元。为了减轻职工负担,国家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定量供应口粮的人员每人每月补贴5元,大中专在校学生每月补贴3元。粮食统售价格提高后,粮食企业经营粮油所需的费用仍由财政给予补贴。城镇居民口粮继续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政策。对农村平价销售的粮食继续实行计划供应,农村返销粮中不再实行借销。
  1992年,甘南物价工作主要围绕“调、放、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调整粮油统销价、实现购销同价后,下半年陆续出台了医疗药品价格、煤炭燃料价格和服务收费价格调整政策,放宽了价格管理权限。国家将571种生产资料商品下放给企业自行定价,国家直接管理价格的品种由2000多种缩小为81种,甘南州将畜产品收购价格也从8月份下放到县,羊毛实行市场调节价,9月份放开了甘南州内木材价格。价格大部分放开以后,价格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代替直接管理。在农副产品收购中将82.5%的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
  1993年1月1日起,国家决定全面放开食油价格,取消油品定购任务、定购价格以及挂钩化肥的政策,取消食油统销价格和定量供应、节日补贴油、保健用油等供应办法,油品油料购销放开价格随行就市。4月1日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放开粮食销售价格,除保留城镇定量人口粮食关系外,取消粮食统销和平价供应,取消各种粮票和粮证存粮,销售价格由县级粮食部门或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按照保本微利,随行就市的原则规定,允许有地区差、季节差、品质差,还可以上下浮动。至此,持续了四十年之久的粮油统购统销和定购政策宣告结束。为了保证粮价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甘南州在粮价放开前的3月份实行限量供应,各粮站(点)限购当月定量口粮和1个月的结余粮,不准超供,粮价放开后给城镇职工每人每月增加粮价补贴。实施结果是市场粮价比较稳定,出现的问题是国有粮站销售锐减,经营发生困难。这次改革量大面宽,社会影响极大,各行业都随着粮价的变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价格,市场物价波动较大。为稳定市场,平抑粮价,甘南州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给予协调,国有粮站(点)全部明玛标价,挂牌经营,组织粮源,敞开供应,稳定粮食、食油销售价格。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粮价的过渡上涨,保持了市场的稳定。
  1994年,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6月1日起,甘南州再次调整粮食购销价格。一是甘南州国家粮食定购100万公斤不变,但定购粮食只限小麦、玉米两大品种,小麦定购价格每50公斤49元,比调整前提高38.8%;玉米41元比调整前提提高65.3%o二是主要粮食品种的销售价格实行国家定价。合作地区的粮食销售价格要根据省物价委员会会同省粮食局核定,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各县及基层粮站的销售价格,由州物价委负责与州粮食部门核定后,报甘南州人民政府批准。为稳定大幅上涨的市场价格,规范价格行为,甘南州全面开展物价大检查工作,积极推广明码标价,增强市场价格透明度,并对面粉、食盐、食糖、房租、自来水、学杂费、酱油、洗衣粉、食用植物油、民用煤等20项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进行严格监审。
  1995年以后,改革目标逐渐明朗,改革思路也比较清晰,开始触及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注意了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联动。这一阶段,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既改善了价格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为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