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80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分类号: D619
页数: 6
页码: 104-109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州顺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积极推进农牧村改革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千百年来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牧区经济,正逐步转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整个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成就 基本经验

内容

甘南州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甘南州八届一次会议
  1988年5月25日至6月2日,甘南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合作召开。应出席会议的代表233名,实到217名。其中丁人代表12人,农牧民代表65人,知识分子代表30人,爱国民主人士代表10人,干部代表114人,解放军代表2人,少数民族代表115人,妇女代表36人。大会审议通过了胡培珍州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批准了卢世仁主任作的甘南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甘南州法院和州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甘南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和甘南州人民政府州长、副州长及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州检察院检察长。卢世仁藏)当选为州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念刚、杨丹珠(藏)、杨积德(藏)、万作良(藏)当选为副主任,杨镇西(藏)当选为秘书长,才老等22人当选为委员;胡培珍(藏)当选为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启、赵振业、敏政(回)当选为副州长;刘永贤当选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作霖当选为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胡培珍州长在政府报告中说,从1983年以来的5年中,州政府在州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启动内在发展活力,全州经济由回升走向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说,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力争三年基本解决温饱为目标,深化改革,放开搞活,强化基础,加强服务,依靠科技,注重效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速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1988年5月23口至31日,政协甘南州第八届一次会议在合作召开,参加大会的聘请委员有157名,其中中共党员委员69名,占43.6%;党外人士88名,占委员总数的56.4%。第八届政协委员知识结构有了大的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和藏语文程度高中以上的有135名,占委员总数的86.5%;委员年龄下降。还安排了乡镇企业、个体专业户中的代表人物为委员。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工作报告。州委书记李德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由38人组成的政协第八届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州政协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大会选举金巴(藏)为政协甘南州八届委员会主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热丹加措(藏)、龙仁桑盖(藏)、杨炳南(藏)、丁炳林、毛兰木(藏)、李俊吉、包建荣(藏)为副主席,杨炳南兼任秘书长。
  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州顺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积极推进农牧村改革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千百年来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牧区经济,正逐步转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整个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一,民族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1978年到1988年,全州社会总产值由1.70亿元增加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2.8%;工农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2.2亿元,增长T109.5%,年均增长10.9%;农业总产值由8531万元增加到14553万元,增长70.59%,工业总产值由1957万元增加到6854万元,增长2.5倍。地方财政收入由785.3万元增加到2834万元,增长了2.6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95.53元增加到324元,增长了2.4倍。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从总体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产业构成和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8.66%提高到31.2%。新建了一批以牧林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成为全州工业生产新的骨干。一批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走巩固发展现有企业与开发新产品、扩充新领域相结合的路子。1985年到1988年,全州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825.26万元,实现利税287.84万元,开发新产品37种,其中获部优、省优的7种。工业生产由过去单纯的畜产品粗加工、农机工业向矿业、林产品、食品、塑料、机械等行业扩展和向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乡镇企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过去的11:1,提高到7:3.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达到2.1万人.从事畜产品运销的达1.7万人,每年劳务输出2.5万人,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到人均120万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三,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正在逐步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向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化发展。国营企业打破过去的铁饭碗,建立生产岗位责任制,实行层层经营承包,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实行定额工资或计件工资制,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城市集体企业发展到69家,产值达到563.74万元,比1983年增加450.68万元。个体工商户已达到4713户,从业人员7157人,人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地方民族经济与内联外引开展经济协作,走开放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全州共落实协作项目78项,引进资金391.5万元,为甘南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流通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营商业、供销部门商品流量扩大,商品零售额由10年前的6511万元增加到1.97亿元,国内纯购进由1978年的852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223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逐年增加,畜产品交易、工业品市场、物资市场的范围和拥量不断扩大,金融和技术市场开始萌发,尤其是大量个体商贩运销活动,不仅弥补了商品流通上的需要和不足,而且在商品生产中争取了一席之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企业自产自销、产供销一体化、牧工商一条龙、科研生产联合等多种形式出现,为生产流通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五.基础建设稳步发展,为全州经济建设积蓄了一定发展后劲。1983年以来,全州共完成建设投资1.9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0.19亿元,“以工代赈”和其他渠道投资0.67亿元。全州建成工业项目36个,新增2.2万吨水泥、1.6万立方米木材加丁、1万吨煤炭、500吨罐头、100吨干格素等的生产能力。新建公路8条123公里,重点改造公路21条342公里,已有98%的乡镇和74%的自然村通了汽车。完成水电项目697个,新架更新农电线830公里,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196公里,有93%的乡镇和71%的自然村通了电,全州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第六,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农牧民人均收入年递增14.1%,高于全州经济增长速度。经过三年扶贫,贫困地区的三县和十四乡,有1.5万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户贫困面由1985年的60.8%缩小到1988年36.4%。随着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牧区多数群众开始由温饱走向致富。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四县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00元,其中玛曲达到了700元。全州职工工资总额由2683万元增加到9116万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175元增加到2013元,尽管有物价上涨的影响,但城市居民大多数家庭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城镇个人储蓄由2010万元增加到9076万元。
  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甘南州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十年甘南的发展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实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甘南州是经济贫弱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和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忽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由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初步改变了甘南的面貌,人民生活显著变化,人们开始享受经济建设的成果,也使干部群众明白:要改变甘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面貌,只有走加快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活力。改革的浪潮,不但促进着对旧的体制的变革,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正因为广泛的农牧村改革、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甘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改革不仅改变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束缚,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对环境闭塞、人的观念滞后陈旧的甘南来说,不断深化改革显得十分重要。改革是开拓性事业,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要抓治理整顿,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甘南州经济文化滞后,基础薄弱,在工作指导上,既要有改变面貌的紧迫感,又要注意防止超越客观实际,急于求成,造成新的折腾。要在注意效益和均衡发展的前提下,争取有合理的发展速度,保持地方民族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比较多的,既有自然条件差、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等因素,也有人口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尤其是人才缺乏、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甘南州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全州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展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逐渐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活跃,由重农牧轻商贸转向初步具有商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由故土难离到走南闯北学本事、做生意,由“肥水怕流外人田”转向接纳外来人才资金、招商引资等。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甘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需更大书特书的话,那么,甘南人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思想革命所取得的进步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甘南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彻底,克服观念僵化、思想保守将是长期的任务。
  第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甘南州实际的发展路子。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加深对州情的认识,努力把中央的精神和外地经验同甘南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符合甘南实际的发展路子。这些基本路子有些虽然找对了,但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力量等方面的原因,落实得不够好,有些思路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所以,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看准了的事情紧紧抓住不放,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第五,必须认真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前十年,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战政策,落实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扶持甘南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进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努力消除影响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同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使民族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新问题。在搞活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时发生一些民族习俗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摩擦,草山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国外极少数搞民族分裂的人,仍在进行煽动破坏活动。所以要继续深入细致做好民族宗教和统战工作,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六,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中,甘南州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党内纪律松弛的现象比较普遍,基层党政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一些人的精神面貌,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道德水准都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反而出现了滑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一切向钱看”等不良倾向滋长蔓延,造成人们思想混乱,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定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只有把党的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才能保持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坚强有力地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夺取甘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