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贸流通价格改革与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8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商贸流通价格改革与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
分类号: F726.2
页数: 5
页码: 027-031
摘要: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突破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重塑了农牧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系统,恢复了农牧民的生产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而且把商品经济观念引入农牧村经济,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诸多方面,逐步按商品经济的要求实行资源重组,推动了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长期在波动与徘徊间寻觅出路的农牧村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村改革的成功,为城镇经济改革打下了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物价管理 商品经济 城乡经济

内容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突破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重塑了农牧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系统,恢复了农牧民的生产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而且把商品经济观念引入农牧村经济,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诸多方面,逐步按商品经济的要求实行资源重组,推动了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长期在波动与徘徊间寻觅出路的农牧村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村改革的成功,为城镇经济改革打下了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甘南州在积极推行农牧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有关政策,逐步放宽经济政策,鼓励农牧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副业门路.允许发展小商店、小饭馆和搞运输,同时进行价格和商贸流通改革,恢复集市贸易,大大推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城乡市场商品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培育了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
  1979年起,全州逐步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3种价格形式。同年,国家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油料、生猪、肉牛、肉羊、鲜蛋、水产品、甜菜、黄牛皮、棉花、大麻、牛奶、酥油、甘蔗、木材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还扩大了粮油超购加价幅度,由加价30%扩大到50%。其中粮食统购价格每50公斤平均由11.76元提高到14.32元,提高21.力%。油料收购价格每50公斤由28元提高到36元,提高28.57%,粮油统购实行全省一个价格。生猪收购实行“出肉率定筹,毛斤计价”办法,全州收购价每50公斤平均由46.3元调整为60.7元,提高31.1%。肉牛实行分等含皮计价办法,每50公斤平均由58.2元调整到84.6元,提高45.4%。肉羊实行分等论价、皮肉分开计价办法,收购价每50公斤平均由53元调整为67.6元,提高幅度为27.6%。同年12月又调整了酥油收购价格,碌曲、玛曲每公斤收购价由1.48元调整为1.92元,卓尼、迭部、临潭由1.64元调整为2.14元,全州平均提高30.06%。上述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后,按当年商品量算,自治州农牧民当年人均增加收入4.5元,全州农牧民直接受益188.8万元。
  1979年11月起,全国统一提高猪肉、羊肉、蛋、禽、水产品、蔬菜、牛奶等8种主要副食品及其制品销售价格,全州平均提高38.9%,这次调价全州平均每人每月多支出1.56元。同时国家也给职工给予食品价格补贴,并给40%的职工增加工资,保证绝大多数职工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性质和地位得到肯定。全州各县除恢复县城集市外,还增加和恢复了夏河县的完东滩、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县的郎木寺,迭部县的电尕,舟曲县的插岗、立节等小集市。对临潭县原有旧、新城市场进行了整顿和加强,在旧城西河滩、新城东门外还增设了牲畜专业市场;新辟陈旗的三、八集,冶力关二、七集。新城将端午节庙会扩大为物资交流大会,卓尼县定于每年7月定期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临潭县于1980年8月下旬举办了城关地区物资交流会。参加物资交流的有江苏、山西、陕西和本省的工商企业单位49个,有3000多种商品和1500多头大牲畜投入了市场。物资交易成交额达50万元,其中国营和集体企业成交额42万元,占82.7%;集市贸易成交额8万元,占17.3%o在物资交流会前,各地都派出大量采购人员到四川、浙江等地和省内各地采购商品,组织货源。一些长期紧缺的名牌烟酒、电器和民族特需品都能敞开供应。在物资交流会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从几十里远的地方赶来参加物资交流会,购买所需用品,感受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从1983年开始,全州进行国营供销、商业体制改革。1983年全州供销合作社围绕恢复由全民变集体这一中心,进行全面改革。至1985年,除州供销合作社外,各县供销合作社全都由“公办”的全民所有制变为“民办”的集体所有制,重新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即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了章程和规则。积极动员农牧民和职工入社,吸收新社员,1983年底新老社员达6.3万人,约占全州农牧村人口的16.2%。1984年全州国营商业进行体制改革,甘南州商业局对系统内46个门店分别实行“转、改、租”等形式,另有41个商店与国有公司脱钩。到1985年,全州零售商业机构中,集体商业从1980年的38个发展到289个。
  1984年金巴州长在州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丁作报告中提出,要疏通流通渠道,安排好城乡市场。国营商业在重点集镇下延伸批发机构,大力组织适销对路商品,做好农牧业机械和日用工业品的供应。在完成派购任务后,允许群众多渠道经营,长途贩运。根据全州牧区、边远山区商业网点不足、人员缺乏的实际,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鼓励城镇个体户到牧区、边远山区开展购销活动,解决农牧民“卖难”、“买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县要建立贸易中心,组织产销见面,积极开辟农牧村市场。
  1985年2月,州委、州政府发出《关于主要畜产品购销办法的规定(试行)》。规定从1985年起,全部畜产品退出指令性计划,取消统购、派购,按照不同情况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同时也取消了粮食统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并进行农畜产品价格改革。小麦、青棵等4种原粮合同收购价较原统购价格提高35.1%,油料提高30%。取消统购价和超购加价,实行按“倒三七”固定比例计价,并实行购销同价,解决了粮食价格长期倒挂的不合理状况。7月1日,放开了生猪、肉牛、肉羊等副食品价格,实行指导性价格。肉牛、肉羊、生猪、牛奶等商品价格放开后,指导性收购价格比1984年平均收购价格提高23.9%,其他畜产品提高78.5%。畜产品价格开始由市场调节,随行就市,自由购销,牧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
  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
  1981年9月,甘南州州委发布了《关于发展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几个问题》,规定凡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壮年、退休职工,都可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经申请,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就可发给营业执照。可以从事来料加工、自产自销、经营代销、摆摊设点、走街串巷、流动售货等,也可从事城乡运销。在税收、价格、铺面(摊点)方面给予照顾。这些措施鼓励了城镇个体商贸经济的发展,也为城镇待业青年找到了新的就业出路。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在1982年12月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甘肃“放活经济的十个方面”。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就有六条:(1)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合作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2)除粮、棉、油实行统购,猪、蛋、“三皮、一毛、一绒”和牧区的牛羊实行派购外,其余农副产品都可以上市;统购、派购的产品以户为单位完成任务后,也允许上市。(3)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合作经营可以上市的农副产品,并允许长短途贩运。(4)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购置农机具、拖拉机和汽车。(5)个体工商户和从事开发性种养业的能手,允许请帮工、带徒弟。(6)允许有文化和技术专长的个人或联合开办医疗所、学校、托儿所、电影院、戏院、书店等文化事业。
  这些政策,为城乡个体私营经济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大大促进了全州农贸市场的活跃和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六五”期间,全州积极恢复发展农贸市场和个体经济,引导广大农牧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活跃农牧区经济,使全州农贸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全州只有集市7处,很多地方由于缺乏交易的场所,群众“买难”、“卖难” 矛盾十分突出,给生活带来不便。到1985年底已开设农贸市场22处,上市商品品种也由1980年的1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从而使全州商品流通从以往的少品种、少渠道、多环节,变为少环节、多品种、多渠道,繁荣了城乡市场。
  过去甘南州城镇居民吃菜,全靠几家国营菜店供应,菜源没保障,群众吃菜比吃肉难。自国家允许个人从事长途贩运以来,甘南州蔬菜贩运户和毗邻地区菜农积极购运蔬菜瓜果,投放全州各地市场,出现了蔬菜、瓜果上市早,品种多,价格合理的喜人景象。1985年在集市成交的蔬菜瓜果达233万公斤,保证了城镇居民按季节吃到了各种新鲜蔬菜。“六五”期间全州农贸市场各类商品成交额达到2443.5万元,与1980年相比翻了三番多。
  甘南州“六五”期间个体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农牧村个体工商户发展更快。到1985年底全州共有个体工商业4433户,从业人员6870人,拥有资金582.9万元。个体工商户数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9倍。在“六五”期间,全州个体工商业实现营业额达3953.9万元。仅1985年就实现营业额1000万元,相当于1981年全年营业额的8倍。尤其是甘南州一部分藏族群众,开始树立商品生产观念,务工经商,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已有300多户藏族农牧民从事个体工商业。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