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分类号: D262
页数: 2
页码: 009-010
摘要: 粉碎“四人帮”后,甘南州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虽然从1978年3月开始,但进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关键词: 冤假错案 平反

内容

粉碎“四人帮”后,甘南州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虽然从1978年3月开始,但进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州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甘南州上和七县都成立了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确定由一名副书记专抓此项 工作,全州抽调421名干部(其中州委常委1人,县级干部16人,科级干部123人),加强了办案力量。对“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重大案件,全部进行复查甄别,截至1980年7月基本结束。甘南州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量大面宽、任务艰巨,各级领导和办案人员坚持原则,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保证了落实政策工作的顺利进行。甘南州、县首先都搞了一些试点,总结工作经验。甘南州委和各县建立了常委接待日制度,常委亲自接待来访群众,批阅处理申诉案件。在历时两年多的落实干部政策过程中,甘南州共立案复查的干部案件有2177件,复查结案2149件,占98.7%。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干部案件共1191件,复查结案的1186件,占99.58%;属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案件986件,复查结案963件,占应复查总数的97.67%。全州共复查处理农牧区基层不脱产干部案件1063件,复查结案1051件,占应复查总数的99.8%;共复查处理社员、居民案件11982件,复查结案的占99.86%o这些案件中大部分是搞错和被诬陷的,都进行了平反昭雪,有287名干部恢复了工作,改为退休的313人,恢复党籍的33人。城镇居民和社员群众的冤假错案,全都复查,一一做了结论。其他申诉案件也根据不同情况和有关政策规定,复查后重新做了定性结论。对一部分有专长人员安排了适当工作,对造成的有关干部群众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补偿。
  在落实干部政策期间,全州用于补发工资、生活困难补助、退职退休、接待上访人员和遗嘱子女抚恤经费83.3万元,按规定为378户1680名落实政策职工和受株连的家属子女恢复了城镇户口,为77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职工遗属子女补发了抚恤费和生活救济费,对23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安排了工作。这样,使全州长期以来积压的冤假错案,全部处理完毕。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主、富农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据此,宣布在全州农牧区一律摘掉多年来守法的地主、富农、牧主、封建主、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的帽子,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同时,恢复了城乡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经营活动,纠正民族宗教工作中“左”的做法,落实了党的有关政策。至此,甘南州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关人的各类社会问题,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为全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