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64
颗粒名称: 歌舞艺术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7
页码: 269—277
摘要: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甘南一带主要流行的 “鲁”和“拉伊”,流行的舞为“卓”和“噶尔”等。
关键词: 甘南州 民俗风情 歌舞艺术

内容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甘南一带主要流行的 “鲁”和“拉伊”,流行的舞为“卓”和“噶尔”等。
  鲁:“鲁”是安多地区方言中对酒的一种歌唱形式,主要在节日聚会,婚姻出嫁时演唱,用以抒发情感,烘托气氛,表词达意。它的语言含蓄生动,比喻形象贴切,曲调比较短小,但音域宽广,音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拉伊:“拉伊”意为“山歌”或“情歌”,所唱内容多为爱情题材,也有少数赞美家乡风气和草原景色的。一般不能在家里唱,只有在远离帐篷和长辈的地方才能唱。拉伊的歌词多用比兴,语言生动浪漫,曲调高亢自由,音域高远奔放,节奏显明,散拍中有规律,规律中有自由。
  卓:“卓”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歌舞,流行在藏族各地区,有的地方也称“锅庄”,是在年节重大聚会,喜庆丰收之时边唱边舞的一种舞蹈。从总体而言,具有诗歌、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学性较强。表演时手足舞动,节奏活泼欢快,曲调易于上口,歌曲嘹亮高亢,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
  噶尔:也称“郭尔”,是圆圈舞,也称为环舞,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融表演、说唱、舞蹈为一体。曲调可快可慢,自由浪漫。它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词用以演唱,有时分为男、女双方互相问答。内容涉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男女爱情等。歌舞兴浓时,则通宵达旦,进行比赛时,常常一两昼夜不散。
  民间说唱:在甘南极为流行。一是《格萨尔王传》的说唱,二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诗赞类说唱;三是乐曲类说唱,一般用龙头琴和八弦琴作伴奏乐器,即兴编词,自弹自唱。格式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曲调有多种,内容丰富,极富旋律。
  “南木特”藏戏:甘南“南木特”藏戏是产生于19世纪在西藏藏剧影响下分蘖、滋生出的具有地方风格的一个剧种,是藏族文化艺术形态中占重要位置的一门融歌、舞、说唱、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其内容和选材,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经故事以及世事人情等几个方面。
  甘南“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同时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丰富和活跃甘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初,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1910-1947年)曾赴西藏学法,期间对优美的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返回拉卜楞寺后,授意该寺高僧琅仓活佛创编剧本排练。琅仓活佛等以藏王松赞干布的传记为题材,在借鉴“哈羌姆”(劝法神舞)剧的表现手法基础上,参照西藏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于1946年编导演出了第一部甘南“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该剧的演出在拉卜楞乃至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甘南“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用丰富的想象,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境。总之,甘南“南木特”藏戏在剧目创作上,以它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性,展现着自己的特有丰姿。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主要以甘南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宗教文化和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性演变而成。每年8月在碌曲县夏泽滩举办的锅庄舞大赛活动,以秉承“弘扬民族文化,舞动雪域风情,增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生活”为宗旨,是展示碌曲独特的藏族传统服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佳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碌曲锅庄舞历史悠久,自吐蕃王朝兴起后,于公元713-742年,击败了安多一带的吐谷浑部族,进而向东派遣兵马镇守边防,时今碌曲境内一些兵马部散居于县内各地,这些人被认为是碌曲藏族的先祖。吐蕃王朝部落族人喜好歌唱跳舞,在农作和游牧生活中创作了一批歌舞,以颂扬宗教、赞颂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逐步形成了一种藏族特色舞种 —锅庄”舞,它的表演方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女的动作小而含蓄,男的动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势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规范起来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统袖”“双手绕花”等动作。锅庄舞刚开始时动作平缓,舞姿矫健豪迈,曲调深情委婉,进行到中间时,舞步和曲调逐步加快,转为中板舞,舞姿粗犷奔放,曲调激昂热烈,结束时为快板舞,挥舞衣袖,飞腾旋转,热情激荡,进入舞蹈的高潮阶段。锅庄舞曲以赞颂开场,最后以祝福收尾。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草滩、庭院、广场、舞台等均可为场地,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进行表演,每逢节日,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或庭院,甩手踏步,绕圈而舞。
  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一般可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酒歌等。在演唱风格上牧区表现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农区表现为豪放、细腻、活泼、流畅。“拉伊”,“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是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动时唱的爱情歌曲,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感情奔放,音调高亢辽阔,柔和细腻,在甘南藏族民歌中独具风格。
  酒歌,藏族称“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喜庆之际演唱。甘南藏族民歌的曲调节奏自由、热情豪放、歌词内容丰富,以喜庆和祝福为主。歌唱形式以一人单独演唱或二至多人联合演唱两种,以独唱为主,还有趣味性对答式演唱,目前这种民歌歌唱形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均有分布。
  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而传给后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熔注、加工、创新、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民间艺术,成为甘南藏族民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舟曲多地舞: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舟曲县“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自形成以来,主要流行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跳的舞蹈。
  “多地”舞即“罗罗”舞,而且,“罗罗”也是古羌语,“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10余种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它融诗、歌、舞为一体,属群众性歌舞表演。“多地”舞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是舟曲藏族人民凝聚力的实质体现,也是藏民族精神的纽带。
  “多地”舞开始动作为头顶三下,脚顿三下,表示先民这样开天辟地,讲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并颂扬这些物象对民族的好处。以及演示在天上、草原、海里等不同跳法,还要形容出这些自然景观中的奇异变化等。
  “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它对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是舟曲人民凝聚力的体现,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拉伊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噶尔
相关专题
民间说唱
相关专题
南木特藏戏
相关专题
锅庄舞
相关专题
藏族民歌
相关专题
酒歌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