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劝善大法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91
颗粒名称: 七月劝善大法会
分类号: K892.11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拉卜楞寺有一个僧众辩经晋级的大法会,藏语称作“登贝柔扎”,意为七月辩经法会。法会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直至七月十五日结束,为期17天。期间远近的教民都蜂拥而来,除了听辩经弘法,还要朝拜劝法法
关键词: 劝善大法会 节日

内容

拉卜楞寺有一个僧众辩经晋级的大法会,藏语称作“登贝柔扎”,意为七月辩经法会。法会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直至七月十五日结束,为期17天。期间远近的教民都蜂拥而来,除了听辩经弘法,还要朝拜劝法法
  辩经法会的序幕从六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拉开。由大法台讲述闻思学院大业,并与各学院的法台(每年只允许一个学院的法台参加)进行辩论。辩论时,该学院格西跟随法台一同参加。头天,大法台讲述罢便由学院法台提问,大法台对答;第二天调换位置,由大法台提问,学院法台对答。法会的序幕带有浓郁的表演、示范色彩,即向僧众们昭示:“要想当法台,就必须有高深的学问,必须有吃苦钻研的求学精神。”
  正式的辩经讲法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从早到午进行。参加辩经的是6-12年级学业优秀者、各班级中有地位的活佛,还有本年度“然卷巴”学位的获得者。每位参辩者获悉自己辩经的日期后,就在前一天前往各个经堂、佛殿,在各大佛像前献花,祈求佛祖保佑,祝愿自己取得好成绩,祝福辩经讲法顺利、成功!
  七月初八,“米拉劝法”表演剧把法会推向高潮。米拉日巴劝善法舞包括六个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尊者通过讲法辩论把鹿与猎狗、猎人贡保道杰等都引入正道皈依佛法的故事。
  法舞一词在《藏汉大辞典》中被解释为“宗教舞蹈的一种”,《藏文辞海》将其解释为“舞者跳舞,教徒戴上面具跳法舞”。总的来说是通过跳法舞驱祟避邪并祈祷人寿康泰的一种哑剧。法舞大体上可分为鹿舞和狮舞。广义上的鹿舞是藏历七月八日以拉卜楞寺为主同其他安多各寺院举行的宗教法舞法会。狭义上指的是由尊者米拉日巴、猎人贡保道杰、鹿、猎狗等主演的法舞。狮舞是以狮子为原型跳舞的一种。相传是一位加绒女王献给嘉木样二世的,但也不仅仅是这一种说法,还可以指安土。狮子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佛教徒对雄狮十分敬畏。狮舞与鹿舞不同的是狮舞是独幕剧但舞姿颇为丰富。
  世界闻名的藏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拉卜楞寺是在公元1701年由嘉木样一世尼旺尊智建立,随后历世嘉木样活佛主持到现在。七月大法会是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安多藏区各大寺院每年都在举行。无论哪一种宗教仪式它都有非常深刻的教义在其中。同理,鹿舞也是通过跳法舞来教化信众。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专题

七月劝善大法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