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隆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81
颗粒名称: 德尔隆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德尔隆寺,也称沙沟寺,全称为“德尔隆益嘎曲僧林”,位于今夏河县王格尔塘乡之西南方五公里处,该寺因所在山谷名称而得名,意为“宝藏谷”,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埋“伏藏”之地。
关键词: 风景区 德尔隆寺

内容

德尔隆寺,也称沙沟寺,全称为“德尔隆益嘎曲僧林”,位于今夏河县王格尔塘乡之西南方五公里处,该寺因所在山谷名称而得名,意为“宝藏谷”,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埋“伏藏”之地。
  相传,在藏历第三绕迥木龙年(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前后,玛玖拉仲师徒活动于今夏河县一带地区,在大夏河旁的山谷中修行、传法。大约在木龙年初,玛玖拉仲和她的诸位弟子产生了在未来的时机弘扬大法和利益众生的清净心愿,于是积蓄了许多经籍、法器等,玛玖拉仲的大弟子陀音多杰桑格制作了 “伏藏”的宝瓶,小弟子陀音桑周以套子封裹好宝瓶,顿德俄格旺秀书写了“伏藏”经文,最后由玛玖拉仲亲自加封。在木龙年的农历三月十日,玛玖拉仲带领她的弟子及侍从携带许多经籍法器等“伏藏”,抵达雅尔莫合隆山沟(即今之德尔隆山沟内),在一座貌似布禄金刚腹部的岩石埋下了“伏藏”后,他们师徒面朝法王和四面护法作法,显示种种神通,并对“伏藏”日后的发掘做了预言。后来,止贡噶举派的僧人来此地修行,当地西果尔村的密乘瑜伽师年波拉杰估做了止贡噶举派僧人仁谦桑保的弟子,并按照上师的吩咐,于公元1222年,建造了一座小寺院,称“德尔寺”。
  1558年波•释迦嘉木参住德尔隆寺,将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归并于德尔隆寺,并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建造容纳500人的大经堂。1718年正月一过,嘉木样驾临德尔隆山谷,在此掘出伏藏,命其亲传弟子赛仓.俄旺扎西主持这座寺院,从此,德尔隆寺由历世赛仓活佛主持。德尔隆寺在“文革”中曾被拆除,1981年修复了大经堂,现有僧人30多人。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专题

德尔隆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