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饮食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酥油、糌耙是藏族群众传统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糌耙营养好,抗饥饿,便于携带,易于贮存。在藏族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逐步改变的今天,糌耙依然受人们钟爱。酥油是牛奶中的精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脂肪含量高达80%~90%。
关键词: 尕秀村 饮食习俗

内容

酥油、糌耙是藏族群众传统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我国先秦古籍《周礼•天宫》中就有“羞適之食,模饵粉楼”的记载。“棋”,古语意即干粮、炒粉或炒面。糌耙的主要原料是青稞,主要产于洸河沿线的双岔、阿拉两乡镇,是尕秀村人食用糌耙的主要来源地。糌耙以水磨糌耙为佳,尕秀牧民最喜爱吃“勒高”(藏语意为水推磨)磨出的糌耙。20世纪80年代电磨出现以后,水磨糌耙越来越稀少,但水推石磨糌耙的纯香味道一直留存在尕秀人的记忆里。
  糌耙营养好,抗饥饿,便于携带,易于贮存。在藏族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逐步改变的今天,糌耙依然受人们钟爱。
  酥油是牛奶中的精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脂肪含量高达80%~90%。每500克酥油在人体中所产生热量可达400千卡上下,所以食用后能耐饥寒,增强人的耐久力。酥油一直是碌曲藏族人民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主要食品。牧民们拌糌耙、制酥油茶、炸面食乃至敬神供佛、点酥油灯、煨桑、涂抹象征神灵的树木石头,都离不开酥油。夏秋打制的酥油色黄如金,冬春打制的酥油色白如雪。尕秀草原上生产的酥油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在拉萨酥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蕨麻哲则,汉语称“蕨麻米饭”,是用蕨麻、大米、酥油、白糖共同蒸煮而成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藏族传统美食。蕨麻也叫人参果,是碌曲草原一种野生块根类土特产。制做蕨麻哲则时,先将大米煮七八成熟,捞出后再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在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用时,如给贵宾,必须将大米饭和蕨麻分别盛于两个盘内;普通客人则在一碗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即可。这种食品味道隽永,百食不厌,被视为上等膳食,亦是款待客人的草原一珍。
  茶是藏区人民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藏族饮用的茶主要是松潘茶、茯茶。藏族喝茶时不像通常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将大叶散茶用石臼捣碎,然后放在茶壶里用旺火熬至茶汁变成褐红色后倒到茶具里饮用。最喜欢喝奶茶和酥油茶。奶茶就是在熬好茶汁的壶里调入鲜奶,放入适量的食盐即可。制作酥油茶,需要将熬好的茶汁倒入特制的木桶内,再加入酥油、食盐,反复搅动、提打,直至酥油和茶汁融为一体,色呈乳黄即便可。奶茶、酥油茶是碌曲广大藏族人民最喜爱饮用的传统饮品,也是逢年过节,迎送嫁娶,款待客人的佳品。
  藏族喝茶都用精致的描龙绘凤或画有八宝、八吉祥、雄狮图案的烧瓷龙碗,而且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用碗各有固定,不得乱用。还有一种用木头雕琢的碗,散热慢,不易烫嘴,携带轻便,有的还镶以银衬或雕花银边,美观而实用,更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藏族对酒多有偏爱,尤其爱喝青稞酒。喝酒时不摆菜肴,不兴猜拳行令,饮者端起斟满酒的龙碗,边说边饮也有的唱饮酒歌,在歌声中饮酒。
  碌曲藏族群众喜食牛羊肉制食品,主要有“手抓”羊肉、风干肉、灌肠、藏包等。手抓羊肉是晒银滩上的传统吃食,尤其开锅肉鲜嫩美味,被誉为手抓中的上品。
  手抓羊肉是藏区牧民待客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若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会呈现在你面前。羊肉上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任由你“挑肥拣瘦”,分割食用。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的独到之处,在于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将大块羊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烧开,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少许即可捞出食用,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吃羊肉最讲究的就是现宰,刚杀好的羊甚至都不用清洗,直接下锅煮。煮羊肉用的燃料就是捡来的干牛粪,煮熟的羊肉原汁原味,鲜嫩多汁。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近年来旅游业大发展,碌曲各地宾馆饭店已把手抓羊肉列为碌曲风味名菜之一。
  草原牧人吃手抓羊肉还有一些风趣的习俗,手抓羊肉待客,讲究在盘中有羊头、羊尾,象征彼此交情如盘中之羊,有头有尾。讲究先把“苍拉”(带尾羊臀)、“章郭”(胸脯)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而后其他人才可抓肉食用。
  在过去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年代,主妇们还常常把最好的食物珍藏起来,为的是一旦来了客人,以备不时之需。在牧区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惯,就是男青年第一次到恋人家,姑娘父亲一定要敬他一节羊脖子。羊脖子是羊身上很难把肉吃尽和脱臼的部位,目的是以此来考验女婿的本事,久而久之,在民间形成和流传“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
  风干肉是牛羊肉的又一种食用方法,尕秀是风干牛肉的主要产地之一,尕秀人十分喜爱这种食品。风干肉制作简便,在冬季宰杀牛羊时,将鲜肉切成条状,挂在通风房间里冷冻风干。风干肉便于保存和携带,食用时根据食用者的口味,洒上各种调料,既可生嚼,也可烧烤后食用。生嚼时又脆又香,越嚼越有滋味,回味无穷;烧烤时浸油欲滴,外酥内嫩,十分可口,久吃不厌。
  灌肠是尕秀藏族的一种风味食品,一般有血肠、肉肠、面肠、肝肠之分,尤以血肠为上。牧民宰羊必灌血肠,有“不灌血肠,妄宰牛羊”的说法。
  藏包是尕秀群众非常喜爱的风味美食,也是牧民款待客人的佳品。每逢婚丧嫁娶、民俗节庆,藏包必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藏包制作工艺独特,十分讲究肉馅的调制,在选材上必须是新鲜羊肉,带有四成肥肉,六成瘦肉。以前藏族人做包子肉馅时,不放置于案上用刀剁,而是放置于称为 “香哇”的小木槽内,两手各持一把藏刀前后来回交错切割,技术高超的人刀快如飞,使人眼花缭乱,顷刻间,一堆羊肉便成了肉泥。羊肉切碎后,加适量切成丁的羊板油,调之葱花、精盐和花椒水等调料,包时再加少许水搅拌均匀既可。制作藏包不用擀面杖擀包子皮,而是把核桃大小的面团置于掌心,两只手用劲压捏成片,然后将面皮置于左手掌心,用右手朝左捏成顶端有褶皱纹的包子,如同朵朵小莲花。一个熟练的家庭主妇,一次可捏4~5个面皮,而且柔韧,底厚边薄。包子包成后,整齐地装入笼屉,放置在旺火上蒸大约十几分钟,即可揭笼趁热而食。藏包的特点是晶莹透明,色白油亮,肉嫩油丰,油大而不腻,鲜嫩而爽口,伴有青葱的浓郁香味。藏包吃法特别,由于油汤多,吃时需先从底端吮吸包子里的油汤,然后食之;不会吃的人往往拿起包子就咬,结果弄得汤水四溅,嘴烫舌麻,啼笑皆非。如今“香哇”已经被手动和电动的绞肉机代替,包子皮也有做好了现买的,人们做包子更加方便、省力与高效。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糌耙
相关专题
酥油
相关专题
蕨麻哲则
相关专题
酥油茶
相关专题
手抓羊肉
相关专题
风干肉
相关专题
灌肠
相关专题
藏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