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5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畜牧业是尕秀主要产业和牧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牲畜等生产资料多被土官、头人、寺院所占有,牧民群众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牛羊,在牧主或部落的牧场上放牧,每年要给牧主缴纳定量的草租。
关键词: 尕秀村 畜牧业发展

内容

畜牧业是尕秀主要产业和牧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牲畜等生产资料多被土官、头人、寺院所占有,牧民群众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牛羊,在牧主或部落的牧场上放牧,每年要给牧主缴纳定量的草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5年碌曲建县以后,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尕秀大队在牧区组织开展了防疫灭病、改善饲养管理、消灭兽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护畜活动,尕秀大队的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牧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一些极左的做法产生了不良的后果。1959年,在畜牧业生产方面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和实施“三包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包膘、包投资、定人、定畜、定草原、定繁殖、定报酬和完成一项奖励一项),三包到队,五定到人。并且采取“牛羊上山、粮食进川”“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牧民不吃商品粮”等措施,尕秀许多冬季牧场被开垦。为了完成畜牧业的高指标,在家畜繁殖上搞群众运动,提倡“全配满怀”,这些做法使正在恢复中的畜牧业蒙受了很大损失。
  1960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改善管理制度,尕秀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到人、固定报酬、超产奖励的管理制度,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尕秀大队实行的牧业生产小包工制,取得积极成果,至1962年7月底,全大队各类牲畜存栏22760头(匹、只),其中牛3561头,马485匹,羊18714只。经济总收入51361.48元,其中牧业收入50284.04元;给社员分配45784.28元,人均分配120.48元。小包工制成效明显,由于责任分明,任务落实,奶牛膘情好了,酥油产量增多了,还防止了牛奶的浪费,节约了全、半劳力,增加了辅助劳力,牧民的分配增多了,积极性和责任性也增强了。为此,中共碌曲县委还向全县批转了《〈尕秀大队实行牧业生产小包工制〉的报告》,号召全县学习仿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牧区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遭到破坏,粮食征购任务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迫使牧区又出现垦荒种粮,牧业生产再度受到影响。1970年,尕海公社开始在全公社推广贡巴大队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尕秀大队也开展了“学大寨、赶贡巴”的群众运动,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大力宣传推行贡巴大队“五个统一”(即生产统一计划,畜群统一调整,劳力统一调配,收益统一分配,生活统一安排)的经验。
  1975年4月,搞牧区建设,禁止开荒,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1975年,尕秀大队牲畜总数34469头(匹、只),其中牛12550头,马675匹,羊21244只。经济总收入24.2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2.49万元;给社员分配15.22万元,人均分配194.88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央放宽农牧区的经济政策。尕秀大队党支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尕秀村实际出发,认真推行“两定一奖”(即按畜定工、以畜定产,责任到人,超奖减赔)生产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尕海公社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13名生产队干部进行了物质奖励,其中一等奖2人,各奖现金50元;二等奖8人,各奖现金30元;三等奖6人,各奖现金20元。
  1980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后,农村改变经济体制。1983年,尕秀三个生产队都自愿选择了大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到户(即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业生产责任制在牧区的推行,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是年,尕秀大队牲畜总数40534头(匹、只),其中,牛13653头,马883匹,羊25998只。经济总收入34.6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8.75万元;给社员分配30.95万元,人均分配373.71元。199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草场承包和草原建设的决定》,在全县实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有偿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1997年开始,尕秀村开始草场承包工作,1998完成草场承包,共4.04万公顷草场承包给了262户牧民。
  2003一2007年,随着定居化的实现和草原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牧民群众利用、保护草原和科学养畜的意识,整个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4年开始,尕秀村加大对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建设,先后建成牧民专业合作社12家。2016年底,尕秀村经济总收入34.6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8.75万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3元。2020年,尕秀村经济总收入235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375万元,占总收入的58%。2017年,启动实施了智慧牧场三大信息系统(即放养牲畜定位跟踪管理、圈养牲畜环境管理、牲畜健康及全生产周期溯源管理)建设工程,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辟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打造生态牧场、绿色品牌和有机肉品,搭建网络预售平台,提供网上认养、网上预订放生、出栏物流配送等新销售模式,使尕秀村的传统畜牧业发展向现代畜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79年农牧业生产情况表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