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碌曲地区藏族部落与部落议事制度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人大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561
颗粒名称: 解放前碌曲地区藏族部落与部落议事制度概况
分类号: D035.542
页数: 4
页码: 520—524
摘要: 本节主要对解放前碌曲地区藏族部落与部落议事制度概况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藏区议事制度 碌曲县

内容

一、碌曲地区藏族部落的产生及演变过程
  近五十年来考古挖掘的大量事实说明,雪域高原和祖国内地一些地方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远古时代藏族的先民是高原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这也正是嗣后形成蕃族——藏族的主要基础所在。蕃族先民在古羌人时期之前很早时期便在这里活动,随着蕃族先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迈向文明,于是逐步有了畜牧业、农业生产。这里的古人类也有自己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等手工业,而且制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和图案的日益精美,说明远古时期的藏族祖先正处于农业、手工业开始逐渐分工的前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藏族祖先经营畜牧业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并且在为后来的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并非是荒凉空旷之地,也并非是“南来”、“西来”“北来”、“东来”之后才有了人类,才形成了蕃族,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分布面极广0
  薰努贝的《青史》说:“蕃这个地区和印度一样,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地方,并且有人类在居住”。擦巴贡葛多吉的《红史》说:“藏族出自猴裔,据说有玛桑本苟九部、二十五小帮、十二小帮、四十附庸小帮等统治其地”。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西藏王臣记》中也说:“神猴之后虽建立了许多分散的小帮,但由于没有圣者(指圣观世音)加持,没有治理众生的王”。吐蕃人把最早的部族称为迷吾,其词义是“矮人”或“小人”,这实际上和猕猴有关,是从猴子的体型高度形象化产生的一个称呼。后来产生四氏族和六氏族,逐渐发展起来。早在吐蕃第一位赞普到达雅隆之前,蕃人就已经把自己的历史区别为七个或十个时代。据考古发现的卡若文化等遗址可以看出吐蕃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即从原始社会时部落由血缘性为主逐渐演变为地域性为主,并不断向部落联盟和王权时代发展,这些过程,类似中原历史上的“三黄五帝”前后世代的演变进程。
  著名藏族史学家毛尔盖•桑木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写道:“古代分部在安多地区被汉文史籍称为羌或西羌的部落实际上是藏族先民中以游牧为主和以农业为主的两个部分,因此吐蕃统一西羌各部落并不存在西羌被吐蕃同化,或者西羌文化被吐蕃文化所统化的问题” 。
  从甘青两省新石器文化遗物和诸多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结合古羌人在这一带活动的历史记载以及羌、藏古今语言及生活习俗,还有从氏族时期血缘部落关系等方面考证得来的大量实事来看,《汉史》中所谓的羌人与现代意义上的藏族实际上是同宗同源的一个民族,藏族起源于甘、青、康、藏之高原地区。
  吐蕃王朝崩溃后,于公元1030年左右青塘宗喀王叫唃厮啰政权兴起,碌曲及整个多麦地后裔宗喀王统辖。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登基称帝后,整个藏区四大姓氏中“东氏”繁衍的十八大“察”系分支“散木察”部族及“西仓”部族,“确科”部族,“阿拉”部族,“吉仓”部族等部落。到清朝末年时,这些部落不仅建寨定居,而且在各部落世袭首领的统治下有了一定的发展;还有一种说法是《安多政教史》:“众生怙主八思巴大师的大臣达汗布紫紫藏哇南拉本正在内地时,向上师请求后,前来这里占领了这里的土地,阿仲是藏哇南拉本的后裔云。公元300年左右碌曲地区先后建立了漒川镇、广恩县(这些和碌曲地区至今有《三国》时期的传说遗迹和藏王格萨尔的传说和遗迹相吻合),再后来建立了洮源县,唐初还建立有西沧州等。明清时碌曲大部分地区属洮洲卫管辖,民国年间属临潭县管辖。1953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区后归属甘南藏族自治州,1954年3月西仓、双岔、郎木寺在三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县级行政委员会,1955年6月正式建立碌曲县建制,结束了各部落土官、头人各自占地盘统治和管理的历史。
  二、碌曲地区藏族部落概况
  碌曲地区藏族部落演变、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各大小部落的划分有几种说法。现参照《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藏族通史》等有关资料,对碌曲地区的部落概况作如下介绍:
  1、阿拉五部落:博拉部落、吾擦部落、牙日部落、宗钦部落、勒切部落。
  五部下有十三个措哇,即:博拉措哇、达地措哇、麻日措哇、牙高措哇、麻高措哇、傲去呼措哇、加牙日当哇措哇、贡果措哇、卡若措哇、哇果儿措哇、巴克措哇、热强措哇、拉索克措哇。另有后来的罗哇阿噶、博秀等措哇。
  阿拉的四兵翼为:即宁巴兵翼、牙日兵翼、宗钦兵翼、勒切后翼。
  2、吉仓讷合日部落:吉扎沟、勒多、苏乎塘、巴五、扎咱、加热六村。吉仓讷合日和田多、田甫村属拉卜楞管辖。
  3、双岔农牧六部落
  双岔农区三部落:宁巴部落是由加热部、盖尔当、年托姜等族组成。石巴部落是由茂日部、周格尔部、囊索部组成。旺仓部落属下有十余个小氏族。
  双岔牧区三部落:原辖占巴部落、俄藏部落、赛赤卡哇部落、日尕麻部落、斯尕卡哇部落、卡西部落、温巴部落、尕尔娘部落,后发生变化形成了上中下三大部落,即道玛措哇、哇玛措哇、曼玛措哇。
  4、曲科十二部落
  西仓部落下属四个小氏族,即宁傲措哇、尖巴措哇、藏果尔措哇、恰秀措哇。
  拉德三部落:霍尔尕秀、麦果尔等许多小措哇。
  恰让玛日三部落:有恰日、玛日、多拉等措哇。
  娘仓部落:包括美日、扎塘、热日、迭部、尕高、宁傲、智化。
  加格尔部落:包括藏果尔、欠巴、厄等三个措哇。
  拉仁关哇部落:含尕塘措哇、桑当措哇。
  玛艾部落:玛艾、霍尔吉、阿洒三个措哇。
  华格部落:包括尕秀、讷合日两个措哇。
  阿拉部落:包括高周、西柔两个措哇。
  则岔部落:有高哇、阿尔玛、格玛等措哇。
  麦日部落:有宁傲、措芒玛两措哇组成。三、碌曲地区藏族部落议事制度
  首先是部民大会(其尼措巴、相当于全体村民会议)中议事产生部民大会代理人(措木芒德),任期一至三年不等,根据部民的意见可以自由轮换。然后是各部落选出的代表叫卡玛格察(相当于村民代表会议),决策议事会议叫德地德措合(部落头人或有权威人士的会议),就是较高层次的议事会。解放前碌曲地区藏族部落议事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十户上百户大小不等的氏族村落议事会制度,各氏族村落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大的议事会,村或分散部落举行几次议事会。碌曲藏族地区大的部落“长老会”(甘布干素木)其产生程序早期由上而下的议事制度,但后来部落的世袭首领和头人的权限不同而改变成由上而下产生规矩。解放前在碌曲各部落也有不少由下而上的议事选举产生的首领和头人的例子也不少。碌曲地区藏族部落和其它藏区的旧议事会(格刚布)或长老会(干素木)相类似的有西仓洪布的措格尔,唐龙高哇的措格尔和毛日高哇的措格尔。
  上述这些旧的部落议事制度,至今在碌曲县藏族地区一些自然村或村委会有一定的影响,留下了历史的烙印,如民间调解民事纠纷,协商宗教活动等。
  (此文系西合道撰稿)

知识出处

碌曲人大志

《碌曲人大志》

碌曲人大志是碌曲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工作为主线,兼顾碌曲县政权建设过程的人大专志。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06年7月上旬。 本志资料来源广泛,1980年7月前均采用收集于碌曲县档案馆的档案,1980年7月后采用收集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档案。有关人士回忆提供的资料,经核实后载入,未注明出处。 历届人大常委会的主要工作以历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为准,未作大的改动。 本志以编、章、节的形式排列,以横排竖写为主,采用记、志、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以图表为辅。以大事记编年为经,以事为纬;其余各编、章、节,以类系事,以事系人。力求全面反映本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历史、现状及特点,辅以详略适当的政权建设过程。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阿拉五部落
相关专题
吉仓讷合日部落
相关专题
双岔农牧六部落
相关专题
双岔牧区三部落
相关专题
曲科十二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