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387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X36
页数: 9
页码: 584—592
摘要: 专记主要描写了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碌曲县

内容

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尕海,藏语称“姜托措”,意为咼原湖泊,是自然形成的一处洼地,也称盆地,由降雨、山泉和地下径流汇聚而成。其东南部因地势平坦、低洼、排泄不畅而发育成沼泽地。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由于沼泽地食物充足,便于鸟类筑巢繁殖,加
  之藏民族有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尕海成为候鸟理想的天然栖息场所,数万只各种鸟类在此觅食、繁育后代,这里成了鸟类乐园。1982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政发〔1982〕139号文件批准建立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
  则岔,藏语称为“皂仓”,意为“羚羊的家园”。这里曾经森林茂密, 珍禽异兽数不胜数,因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兽的羚羊漫山遍野,故而得名为“皂仓”,即则岔。如今以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依然保存完好,又栖息着雪豹、梅花鹿、林麝、岩羊、斑尾榛鸡、蓝马鸡等许多国家Ⅰ、Ⅱ
  级保护动物,加之奇特的石林景观,1992年甘肃省林业厅以甘林资字〔1992〕042号,批准成立则岔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由兰州大学、甘肃省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局联合完成本底资源调查,出版《尕海ー则岔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打下基础。1996年甘南州人民政府以州政发〔1996〕11号文件上报省政府,请求将甘肃省则岔、尕海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18国务院以国函〔1998〕68号文件批准将原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和则岔自然保护区合并建立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1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由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40名(甘机编办通字〔2001〕26号、甘机编办通字〔2003〕102号),正县级建制,核定处级职数4名,是省林业厅直属的省财政供给的全额事业单位。
  2002年7月,甘肃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林业厅联合下发《关于将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甘南州进行管理的通知》(甘
  林人字[2002]122号)。2002年11月,甘南州政府任命碌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强兼任尕海则岔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三喜、陈有顺为副局长;甘南州委任命万玛加为尕海则岔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副书记。领导班子组建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筹备保护区揭牌活动。碌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立。2003年1月6日在县城举办揭牌活动,由玛艾镇、尕海乡、拉仁关、西仓乡分别组织规模宏大的摩托车队、牧民马队、民族服饰表演队、僧乐队参加揭牌活动,他们身着民族服装,沿着县城主街道列队前行,展示民族风采,在县城中心广场汇聚。广场上彩旗招展、条幅高悬,万余名群众围观揭牌盛况。省内外著名民族歌手德乾旺姆、拉姆措三姐妹、桑那央金等与县歌舞团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省林业厅、畜牧厅、水利厅,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局、林科院、林堪院,祁连山、兴隆山、莲
  一期项目中建成的局机关科研楼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及甘南州四大班子领导、州直部门、7县1市等数十家单位领导参加揭牌活动。省林业厅副厅长张生贤和甘南州委副书记范志斌为管理局揭牌,省林业厅人事处处长张肃斌宣读国家、省上关于成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批准文件,甘南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楚才元宣布管理局领导班子,副州长刘志民、县委书记安志英、县长才尕分别做讲话,局长徐强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省政协副主席杨镇刚、德哇仓分别发来贺电祝贺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甘南州文化局局长云丹龙珠为保护区的建立现场赋诗一首,并将从碌曲提任的3位管理局局长的名字藏于诗中:
  彩旗猎猎映雪山,欢歌声声戏洮江;
  自然保护区成立,喜讯传处鞭炮响。
  尕海湖水盈盈乐,则岔石林轻轻唱;
  四季候鸟展翅翔,从此安居有保障。
  碌曲山川要秀美,环境保护须加强(徐强);
  生态平衡报三喜(王三喜),漫山遍野班玛香(万玛加)。
  机构设置
  根据甘肃省编委文件《关于成立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精神,管理局为事业性质,处级建制,核定财政拨款事业编制30名,处级领导职数4名。保护区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业务科、计财科3个科室,下设尕海、则岔2个保护站,均为科级建制,核定科级领导职数10名。
  2003年12月,甘肃省编委批准设立甘肃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下设尕海、则岔两个派出所。核定事业编制10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2号)精神,2008年全省森林公安转制为政法系列,尕海则岔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更名为甘肃省森林公安局尕海则岔分局,省编委统一分配下达全省森林公安政法专项编制,核定尕海则岔分局政法编制20人,成为省森林公安局直属的行政单位。内设办公室、法治科、刑侦科、治安科3个科室,下设尕海、贝I」岔两个派出所。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之初,按照省编委批文,设立3科2站。随着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原有的内设机构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由于森林公安局的转制,原森林公安局事业编制保留在保护区管理局,使保护区管理局的事业编制增加到40名。2010年1月,省林业厅批准增设湿地科、森林防火办公室、产业管理办公室。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初期,局长兼任碌曲县委或县政府领导职务,从2007年6月第三任局长袁峰晓开始,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不再兼任县委、县政府领导职务。2006年1月,甘南州委批准成立管理局党委,党委书记兼任局长职务。
  第一任局长:徐强(2002年11月一2003年12月任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第二任局长:刘志勇(2004年5月—2007年4月任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第三任局长:袁峰晓(2007年6月任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万玛加(2002年11月任党委委员、副书记,2006年兼任森林公安分局政委);
  王三喜(2002年11月一2005年8月任党委委员、副局长);
  陈有顺(2002年11月任党委委员、副局长,2006年兼任森林公安分局局长);
  杨卫东(2005年8月-2009年1月任党委委员、副局长);
  斗格加(2009年12月任党委委员、副局长)。
  资源特点
  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保护区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也是黄河重要支流——洮河和嘉陵江重要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保护区生物丰富多样,是青藏高原东部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受东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属高寒湿润气候,全年没有夏季,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多变,因此形成寒湿性中生植物为主组成的植被类型,属于国内温带森林草原带,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有荒漠、草甸、灌木、森林及草甸草原5个植被类型, 包括9个群系组和15个群系。保护区内既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资源,又有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大面积森林资源,还有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草场的草地资源;既有以黑颈鹤、黑鹳、大天鹅、雪豹、林麝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乂有以紫果云杉、星叶草、
  桃儿七、冬虫夏草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是国内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尕海湿地与玛曲黄河首曲湿地统称为甘南高原沼泽湿地,是中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2000年11月,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甘肃尕海湿地为国家重要湿地。
  保护区总面积为247431公顷,占碌曲县总面积的46.7%,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湿地57846公顷,林地41991公顷,耕地156公顷,牧地139708公顷,其他7730公顷。在湿地中有季节性河流1675公顷、永久性河流279公顷、永久性淡水湖4732公顷、沼泽化草甸51160公顷;在林地中,有林地4621公顷、疏林地156公顷、灌木林地3713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3公顷,森林覆盖率14.46%。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对涵养洮河及其流域的水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36.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总径流量34.11亿立方米,地下水年总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在36.39亿立方米地表水总径流量中,入境水30.43亿立方米,自产地表水5.96亿立方米,自产水总量为8.24亿立方米。保护区不但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优良,从而成为黄河主要的补给源区,是甘肃中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命脉之一。
  据1996年本底资源调查,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有61科,213属,529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267种。中国特有种40种。国家保护种类38种,其中Ⅰ
  级10种,II级28种。有真菌8目、23科、42属、68种,其中食用菌43种,食用兼药用菌27种,纯药用菌17种,毒菌3种。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监测,新发现鸟类分布新纪录110种、兽类9种、两栖类1种;植物分布新纪录153种,使高等植物分布达到682种,分属67科249属。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于2001年批准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57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31万元,地方配套641万元。保护区管理局挂牌运行后,立即着手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在碌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征用原碌曲县医药公司的土地,作为局址,建设保护区科研办公楼;在尕海乡的秀哇村和西仓乡的贡去乎村建设尕海和则岔保护站。经过2年的建设,建成管理局科研办公楼2180平方米,尕海保护站及瞭望塔610平方米,则岔保护站713平方米,以及锅炉房、供水、供电等附属设施;同时修建尕海、则岔两处气象观测站;设置湖区围栏,购置办公设备。一期工程建设,使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管理、科研、保护、宣教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也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理想的场所。
  尕海湖区生态恢复工程:尕海湖是甘南草原上的一颗明
  一期项目中建成的尕海保护站办公楼珠,当地牧民群众把尕海湖誉为“神湖”,视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尕海湿地水草丰美,牛肥羊壮,当年地处东海湿地的贡巴公社, 是甘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先进单位,曾经流行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牧业学贡巴”。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人为的破坏活动,造成尕海湿地出现退化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尤其严重,1995、1997、2000年尕海湖连续3次干涸,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牲畜饮水遇到困难,湖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鸟类数量大幅减少, 引起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2年下半年,为尽快恢复尕海湖水面和生态环境,碌曲县人民政府筹集30万元专款,由水利部门在尕海湖岀水口修筑了一座长174米、底宽15米、顶宽6米、高7米的梯形滚水坝, 还在滚水区以外的坝顶覆盖一层草皮,既防止雨水冲刷,又基本保持了 “神湖”的自然风貌;同时修建一条4.7千米长的引水渠,将忠曲河水引进尕海湖进行生态补水,补充尕海湖水量,从而使尕海湖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1000余公顷,蓄水量增加到2000多万立方米,同时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虫数量有很大恢复,进而使雁鸭类、黑颈鹤等水鸟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尕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为进一步保护尕海湖区,恢复退化湿地, 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湿地保护项目,甘肃省发改委于2006年批准《尕海 —则岔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00万元,地方自筹355万元。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153平方米、新建尕海湖引水渠进水口的拦水坝1处、维修郭茂滩天鹅湖拱水坝1处、新建2200平方米科研监测中心,完成退化湿地改造550公顷、退化草场休牧1800公顷、草场改良1000公顷、鼠害防治12000公顷,配套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实施,基本遏制当时草场退化趋势,使尕海湿地得到大幅恢复,草原鼠害明显减少,草产量显著增加,尕海湖水域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1000公顷,恢复到2300公顷。由于湖面水位的回升,使周边沼泽湿地得到大而积恢复,在沼泽地里繁衍、栖息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大
  量增加。经尕海保护站监测发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5年的10
  只,逐年增加,2006年增长到30只,2007年106只,2008年130只,2009
  年剧增到319只,2010年达到400多只;其他鸟类数量同样出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每年夏季来尕海湿地繁殖、栖息的候鸟种类有146种,数量达到21000多只。
  兑换草场:尕海湖水位的回升,一方面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水域面积的扩大,淹没湖区周边牧民的部分牧场,造成牧民草场面积减小,放牧受到影响,引发新的矛盾。2003—2004年,碌曲县人民政府利用尕海军牧场撤销的机会,将尕海湖区3600公顷集体牧场兑换为国有牧场归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在尕海湖周边湿地放牧的问题,减少人畜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尕玛公路改道工程:尕海
  —玛曲的公路从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尕海湖边穿过,车来人往,惊扰栖息在湖周的鸟类。2007年8月8日,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叶汝求,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嵩林,国
  一期项目中建成的则岔保护站办公楼
  务院参事室副巡视员屠建业一行来保护区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听取管理局关于尕玛公路影响尕海湖区生态环境的汇报。在结束甘南的调研回到兰州后,参事们又专门为尕玛公路改道问题,召集省林业厅及有关方面人员召开会议,听取省林业厅和保护区管理局的专题汇报,并就尕玛公路改道向有关领导建议。2007年10月国务院参事叶汝求、邓引引、谢又予、徐嵩龄联名向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国务委员华建敏提交“关于穿越甘肃尕海湿地核心区的尕玛公路改道的建议”,得到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受到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底,尕玛公路改道项目经国家批准后正式立项, 决定投资4.9亿元改道尕玛公路,建设里程60.3千米。
  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批准尕海一则岔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保护点10个,配套进行管理局、站等附属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保护、防火、科研、宣教设备等。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448万元,地方配套112万元。由于当时尕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尚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国家林业局暂缓拨付二期工程项目资金,推迟项目建设。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简称天保工程,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是停止天然林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天保一期工程实施期限为2000—2010年,保护区天然林管护面积为4930公顷,按照
  二期项目中建成的石林保护站办公楼
  人均管护380公顷的标准,核定天保管护人员为13人。年森林管护费1()万元,政社性补助12万元,养老保险统筹补助费5万元。
  《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林策发〔1999〕191号),甘肃省于2001年8月启动全省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保护区管理局于2003年完成本局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省上首先将天保工程区外的1万亩有林地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2004年省林业厅下达第一批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
  益补偿资金4.5万元。2009年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灌木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因此新增补偿面积29500公顷。
  《ECBP项目》即中国一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2007—2009年),由欧盟资助,湿地国际一中国办事处具体负责,开展湿地保护技术培训, 建立湿地恢复示范点等,目的是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