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3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扶贫
分类号: F126
页数: 5
页码: 543—547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碌曲县的扶贫工作,介绍了碌曲县的扶贫机构,扶贫项目与措施,扶贫成效和扶贫资金管理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 碌曲县志 民政扶贫 扶贫

内容

—、机构
  碌曲县扶贫工作办公室成立于1986年5月,简称扶贫办,在政府序列中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2002年根据机构改革方案,碌曲县扶贫工作办公室更名为碌曲县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正科建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编制5人。2008年对扶贫办领导班子进行加强,增设支部专职副书记和副主任各1名,2010年9月,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由议事机构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到2010年,扶贫办核定编制为8名,其中,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4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主任1名;支部专职副书记1名;副主任2名。历任主任3人;专职副书记1人;副主任5人。二、扶贫对象碌曲县自1984年启动扶贫工作,经历起始阶段和扶贫攻坚阶段,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解决一大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2001年以前,碌曲县西仓、双岔、阿拉3乡被列为省级贫困乡。2001年,重新确定扶贫攻坚贫困县(乡、村)时,碌曲县1镇4乡17个村被列为省扶重点贫困乡镇,即5个重点乡镇:郎木寺镇、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乡、阿拉乡。17个重点贫困村即:郎木村、波海村、尕尔娘村、贡巴村、新寺村、唐龙多村、贡去乎村、则岔村、唐科村、玛日村、毛日村、青科村、二地村、洛措村、吉扎村、博拉村、田多村。至2010年,按照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统计,碌曲县共有贫困人口1.35万人。
  三、扶贫项目与措施
  1996一2010年。碌曲县采取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务输转、社会帮扶、科技培训等措施,加大扶贫开发与帮扶力度。2001年底,碌曲县委、县政府就如何贯彻落实全省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集中资金和人力、物力,对5乡镇17个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制定8条优惠政策:1.加强领导,实行领导帮扶向特困乡村倾斜;2.保证重点,实行资金倾斜;3•增加农牧业投资,保证农牧民收入;4.对17个重点村有发展意愿的,提前安排项目;5.强化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建设投入;6.对确无生存条件的贫困村,加大异地搬迁力度;7.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优先扶持;8.鼓励在职干部到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
  2001年整村推进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转向以整体扶持, 整村推进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重点村倾斜,形成合力,逐村攻坚。累计共实施
  整村推进犏雌牛发放仪式整村推进项目19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1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修人畜饮水工程11处、建牧民定居点152座、建农用便桥1座、危房改造78户、牧家乐33处、新修村道26千米。增收项目方面:引进良种牛3713头、良种藏羊8810只、养猪2166口、种植青稞良种、药材613.33公顷、建暖棚627座、种养业贷款贴息130万元。科技扶贫方面,新建“六位一体”活动室10处、培训农牧民4100人次。“五改三建”项目4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
  科技扶贫农业以覆膜种植、良种引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优质马铃薯、燕麦、青稞、油菜普遍推广种植,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牧民收入。牧业方面,良种畜引进繁育、暖棚养畜、优质牧草种植。科技培训方面,15年来共投入培训项目资金124万元,培训乡(镇)、村组干部、农牧民技术员、致富带头人、青壮年3.36万人次,重点培训青稞油菜良种栽培、暖棚养畜管理、畜种改良、牛羊育肥、饲料贮储、动物疫病防治、田间病虫害防治、草原鼠害防治、建筑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宣传《宪法》《劳动法》《妇女儿童保障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致富带头人、示范户到经济发达省份进行参观学习。
  碌曲县帮扶工作在州、县各帮扶单位,境内外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大力帮扶下,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牧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电焊技术现场演示(2010年7月摄)碌曲县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是:继续采取领导联系点制度,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包乡,联系到村;县乡科级干部包村,联系到户,抽调县直各有关部门及州属单位对口帮扶5个重点乡17个重点村,并建立帮扶责任制;继续坚持“四到五定”工作方法,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实行帮扶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签订帮扶责任书;要求帮扶单位指定专人,深入帮扶村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帮扶计划;帮扶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帮扶村了解情况,年终进行奖罚;积极发动干部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款捐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工会、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与境内外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协调联系,多方争取帮扶资金用于碌曲县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支援和促进帮扶工作的纵深发展。15年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639.87万元,共为贫困群众捐衣服8048件、购买布料263米、面粉1.8万千克、大米1450千克、籽种15750千克、价值4.6万元的学习用品、办公设备和药品,发放救灾救济款6.6万元、救助失学儿童26名、购置粮油加工设备9台、为3个贫困乡安装程控电话、接通输电线路、新建蔬菜大棚19座、维修村校3所、新建村校1所(10间校舍)、投资11.58万元,用于部分项目建设,修建通村公路18千米、免费诊疗贫困群众250人、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处、为1个贫困村接通有线电视。
  劳务输转针对劳务输出是投资少、见效快、既能增收致富、又能开发智力的产业,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这一重要指示,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协作下,结合碌曲县实际,千方百计地抓好劳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累计输岀劳动力21212人次,劳务总收入达6526万元。
  四、扶贫成效
  通过项目扶持,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96年底的1541元增长到2010年的3339元,人均增收1798元,到2010年底,全县累计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达4750人,贫困人口由1996年的1.83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35万人,贫困面由1996年的70%下降到2010年48%o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的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如期实现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
  五、扶贫资金管理
  扶贫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投入、群众自筹和信贷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自筹为辅。1996—2010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651. 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496万元;“两州一地”资金 1765. 15万元;藏区专项资金350万元;州级统筹40万元。
  资金使用,1996一2010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651.15万元,其中,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11万元;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85.6万元;科技扶贫项目完成投资124万元;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430. 55 万元。
  资金管理按照省、州、县《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 法》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落 实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制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资金按计划足额落实,从未发生过挤占、挪用现象。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项目主管部门专账核算。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书)和项目施工进度,提出用款计划并 附报账凭证,按规定程序扶贫办审核、财政局审查后,国库集中支付资金。 全面实行项目资金预拨制,对年度计划的项目在实施前,扶贫办对工程类项目预拨扶贫资金计划数的50%;种养业项目预拨扶贫资金计划数的80%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及扶持项目的安排实行公告公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实施的项目必须在所在的乡镇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对集中实施以及重点扶贫项目要设立永久性标识牌。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时间、预期目标;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实施结果、覆盖农户、扶贫效益、举报电话等。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