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碌曲藏族部落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碌曲藏族部落溯源
分类号: D562.42
页数: 2
页码: 464-465
摘要: “双岔"地名的来历:一种说法认为,历史上曾经把甘青藏区分为四大“戎”区和十八大“岔”,双岔便是其中的一“岔”;一说以为“双岔”是由藏族四大姓氏中“东民”繁衍的十八大“岔”系统中的“双岔”部而得名;又一说法认为,据说该地先民系从后藏萨迦“桑察”迁徙而来,也就是因最初来到这儿的居民为萨迦氏族中的“散木察佐仓”而得名。
关键词: 民族工作 藏族部落

内容

“双岔"地名的来历:一种说法认为,历史上曾经把甘青藏区分为四大“戎”区和十八大“岔”,双岔便是其中的一“岔”;一说以为“双岔”是由藏族四大姓氏中“东民”繁衍的十八大“岔”系统中的“双岔”部而得名;又一说法认为,据说该地先民系从后藏萨迦“桑察”迁徙而来,也就是因最初来到这儿的居民为萨迦氏族中的“散木察佐仓”而得名。从以上传说可以看出,双岔藏族先祖与西藏有密切的关系。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萨迦王朝时期,八思巴大师从后藏派遣内亲大臣南拉本到多麦地区(即安多地区)管理政教事务,南拉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确科加,一个叫桑耶扎西。确科加的后代发展为西仓六个部落,桑耶扎西的后代分别发展为双岔头人系统和唐隆头人系统。又有资料记载说:早在公元957年,由临潭迁来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儿子,叫做曹娃吉儿、拨海吉儿(又名双岔吉儿)、青稞吉儿。长大后曹娃住在下巴沟,青稞住在西仓,拨海住在双岔,后来他们均发展成部落。
  在双岔部落系统中,毛日部落头人为什么能够成为执政者并进行世袭?据说,最初到达双岔地区的藏族先民经过许多年以后便发展成为一些小部落,有个叫做达温拉赞者曾当过这些部落的首领,但为时不长,小部落又各自为阵。随着历史的变迁,部落联盟终于形成。联盟部落的首领在势力较大的娘部落头人,毛日部落头人与旺仓之间进行竟争。在部落势力角逐中,毛日部落逐渐强盛起来,毛日部落的头人取得了双岔土官之职,从此以后双岔部落系统便由毛日部落的头人进行世袭。据说,毛日部落头人的始祖叫阿尼尼玛,他是青海隆务地区的囊索氏族的人(囊索是一种地方守边官职务)。囊索氏族分为六个部族,阿尼尼玛为其中的一族,他们在隆务轮流执政。约在明朝初年,囊索内部发生纠纷,阿尼尼玛出走来到碌曲,经过毛日山时,见这座山形似头“盔”,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将来会出许多人才,于是就在毛日定居。当地群众听说他们是官宦人家,便推阿尼尼玛为部落首领。另一种传说讲,阿尼尼玛系今青海热贡年托地方的执持咒师,双岔头人格巴时期,他拿着官方文书来到双岔,于是成了该地区的执政者。不论哪种说法,历史上确有阿尼尼玛此人,毛日头人自他开始共传承了一十八代。
  二、西仓部落
  “西仓”为藏语译音,指西仓部落居住的地方。原义为“鹿羔窝”,后因藏语“鹿羔”与“吉祥”异义同音,均读为“西”,因此其含义变为“吉祥窝”。据《安多政教史》等记载,西仓十二部落所辖地区,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就有从西藏驻边兵马人员中的一些部民来到这里活动,在以后的几百年中,有些游牧部落时居时去,迁徙不定。公元13世纪,南拉本前来藏汉边界管理政教事务,其子确科加得到忽必烈的金印,并被封为香格(今临洮)、含达隆(今临夏州境内)、甘加哲噶尔等地的大总管。确科加定居在含达隆,娶霍氏之女为妻,生有三子。长子班德留居含达隆继承父业,次子肖多尔扎西前往青海文都地区,其后裔发展为四个部族,人称文都确科四部,三子周依合前往隆务地区,被当地头人尊为官人,他娶了蒙古女为妻,起初在甘加游牧,后迁至碌曲拉仁关和舍当两处兼事农牧业。周依合生有八子在西仓拉仁关一带建寨定居,后因想念在含达隆的亲属便去信邀请其侄确吉敖巴、勒本、雍仲噶等三人率领所属部民前来定居,于是逐渐形成了西仓洪布(头人)和唐隆郭哇(头人)系统,因是同族故总称为确科十二部落,后俗称西仓十二部落。关于西仓十二部落的形成,又有资料说在元朝时,约公元14世纪的公元1350年,萨迦王朝从西康派遣一户人家前来治理该地,这户人家生有二子聪慧能干,后来从其他部落又迁来数十户人家,分居于西仓拉仁关,兄弟二人自然成了部落头人。
  三、色赤部落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第五十三任拉萨噶丹色赤坚参桑盖大师,在青海河南蒙旗亲王丹增旺秀的敦请下,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措允准,返里弘法。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这位著名大师开始创建郎木色赤寺院,当时双岔部落约有60户居民作为香火户随其前往,郎木色赤直属部落也就在这一时期(公元1748—公元1756年)形成。
  四、阿拉部落
  “阿拉”原系喇嘛名,后为部落名既而成为地名。相传在萨迦王朝时期,王室派遣许多人马到边缘藏区驻防,驻防官兵多年未能返回故里,后来,八思巴大师派遣了位称作“阿拉氏”的喇嘛前往慰问他们。阿拉氏来到今阿拉地区,看到这一带山青水秀、林木葱茂,暂且留住。当时,阿拉地方仅有5户人家,这些人听说“阿拉氏”是萨迦国师派来的使者,肃然起敬,尊为上师,并请求他们长期居住,于是“阿拉氏”一行就在今阿拉乡巴尔扎村定居下来。随后,“阿拉氏”吩咐这5户人家到附近的“当日”(山名)等5座山的山上,进行祭祀插箭,供奉山神,祈求兴旺发展。“阿拉氏”在巴尔扎修建了佛殿寝宫,当地住户渐次增多,人口也有了发展,该地的政教事务也就由“阿拉氏”世袭管理,阿拉部落于是形成。另一种说法为:称作阿拉的氏族系西藏阿拉十八部的后裔,他们在很早以前来到洮河流域,发展成部落,后由部落名演为地名,约在清康熙年间,该地的统治者由阿拉氏转为卓尼杨土司,清乾隆初,第五十三任噶丹色赤坚参桑盖创建郎木寺时,土司杨汝松父子因崇敬大师,将阿拉地区作为供养之地奉献给郎木寺院,从那时起就有了阿拉部落僧俗一并成为郎木寺直辖部落之说。然而从行政区划角度来说,阿拉部落历来属洮州厅管辖,厅所支差的粮税等衙门派人督交,还要对衙门来人杀羊款待。阿拉五部的总头目由洮州厅委任博拉头人兼管,并赐以文书官印负责五部差税及民政事务等。
  五、吉仓部落
  吉仓部落全称为“吉仓讷合日”部落。吉仓部落与夏河县境内的吉仓部落原为一体,称夏河吉仓为“吉仓洪日”,阿拉吉仓为“吉仓讷合日”。据说“洪日”是“讷合日”部落中的夏季牧场,“洪日”部落便由夏季牧场形成。这两个部落总称“吉仓农牧两部”。“吉仓”系古藏族部落姓氏名,相传,该部先祖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叶日”部翼(叶日为后藏四大部翼之一)。第十六代首领的属部,系吐蕃派往安多地区兵马村的一部分。“吉仓讷合日”在宗教上隶属于郎木寺,其部落为拉卜楞的部落联盟。
  碌曲县的藏族部落成因无文字记载可考,但是,根据传说可以看出,这些藏族部落均系迁徙于该地的吐蕃后裔形成。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双岔部落
相关专题
西仓部落
相关专题
色赤部落
相关专题
阿拉部落
相关专题
吉仓部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