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
分类号: D632.42
页数: 2
页码: 446-447
摘要: 1989年9月份,民政局对全县残疾人进行了第一次摸底,全县共有各类残疾人303人,其中视力残疾69人,听力残疾90人,智力残疾9人,肢体残疾112人,综合性精神残疾23人。
关键词: 民政工作 社会福利 残疾人工作

内容

1989年9月份,民政局对全县残疾人进行了第一次摸底,全县共有各类残疾人303人,其中视力残疾69人,听力残疾90人,智力残疾9人,肢体残疾112人,综合性精神残疾23人。1990年5月19日,碌曲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90年6月5日,碌曲县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1991年,全县7乡先后成立了乡级残联。1990年3月,根据阿拉乡残疾人多,资源优势大的实际情况,通过个人筹集和国家拨款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地创办了阿拉乡残疾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部,投资2.5万元,当年实现利润8000元,截止95年底,共盈利润3万余元,实现利税9000余元。残疾人联合会刚成立,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三件大事。1991年“三康”工作使5名白内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重见光明,1名小儿麻痹患者,进行手术后,逐渐康复。1992年,先后3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现状,给特困残疾人发放补助共计360元。给4名白内障患者,小儿麻痹患者,施行了复明、矫正手术。1993年,县残联趁美国援华医疗队来夏河县之际,积极组织病员,租用专车,将全县26名眼科病人送到夏河进行康复治疗,使3名病人及时得到白内障复明手术。同时组织6名儿童麻痹患者到合作进行矫正治疗。1994年将1名综合精神病患者,送到陇南精神病院进行了康复治疗。残疾人就业方面,1993年,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贫户,在通过民政部门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之外,还协同县劳动人事部门对残疾人家庭确有困难的多子女、无就业的按有关招工比例,进行了照顾、安置,共计4名。1995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1995年先后2次向甘肃省、甘南州输送运动员3名,在省内举行的2次残疾人运动会上共夺得奖牌3枚。
  《残疾人保障法》宣传。1992年在《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两周年之日,在广大干部的协助下,走街串巷,张贴标语、宣传画200余张,并给7乡“残联”订购了《甘肃省残疾人》杂志,为搞好乡级残联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1994年将《保障法》译成藏文,深入牧区宣传广播,受教育的人数达21600人次,覆盖面达78%。残疾人数量调査,1995年6月,成立调查组深入各乡,掌握残疾人新数据,全县各类残疾人共391名,占全县总人口的1.4%, 其中视力残疾86人,肢体残疾167人,听力语言残疾95人,智力残疾9人,精神及综合残疾34人。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